退出閱讀

說錢:與財富有關的事兒

作者:盧曉剛
說錢:與財富有關的事兒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六篇 清朝很流行外國「大洋」 三起三落的大清朝紙幣

第十六篇 清朝很流行外國「大洋」

三起三落的大清朝紙幣

清朝除了戶部(中央財政部)發行過紙幣外,各種官辦金融機構也發行過紙幣。
哪知道咸豐帝看了奏章大怒,斥責王茂蔭只顧為商人說話,不為國事考慮。
這樣的無良錢鋪一旦虧損,就關門逃跑,受害者即使告官,官府也是應付了事,根本不可能追回損失。
老百姓也不是那麼好蒙的。
比如朝鮮銀行發行的,就流入了中國東北,俗稱「老頭票」。
首先,它的發行計劃不歸你的中央財政部管理,會擾亂你的金融秩序。
可是外商銀行不怕這個,反而很歡迎這種情況,因為無論你在北京還是香港兌現,都是通過他們的分行,這樣他們可以從差價上獲利——你能玩得過銀行?
——對現代化反應太遲鈍,就是不行啊!
可惜這事最後是辦不成了,大清的壽數到了。
朝廷居然答應了,但是由民營機構來代理貨幣管理,往往資本不足,總局只能隔日一兌換,每次只發一百個號,每個號只能兌換一百張寶鈔。
但是寶鈔發行後勢頭不怎麼好,很快就貶值,千文貶為了七、八百文。
雖然不能自由兌換,但還是要部分地允許人家兌換,否則豈不是一錢不值?清廷管理鈔票事務的機構,是寶鈔局和官票所。
北京有四家「恆」字頭的錢莊,所發行的錢票信譽極好,市民都視同現金。
只要發行者沒有貪慾,不是想借信用貨幣摟錢,紙幣的價值就不會大起大落,才會起到平衡流通的正常作用。
這哪裡行?什麼生意不都耽誤完了!兩個月後,總局就被撤hetubook.com.com銷,由戶部成立了五家「官錢鋪」來負責兌換。
——恐龍太龐大了,它注意不到蚊子在幹什麼。
一開始,錢票的信用還不錯,可是部門利益那是擋不住的,錢票越發就越濫,有的一張票面值就高達萬弔,根本不可能兌現,完全是空架子,發出去就成了不兌換紙幣。
錢票,當然也是一種信用貨幣。有人可能要問,既然有銀兩,有銅錢,那麼還發這些錢票幹什麼?
到了清咸豐年間,流通的既有大清寶鈔又有戶部官票,所以時人合稱「鈔票」,造出了一個新詞來。
這些兌換券分為兩類,一種是銀兩票,一種是銀元票,都限定在一定區域內流通。要是異地使用,就要打折扣。
這些民間錢票,嚴格來講並不是貨幣,而是一種有價證券。
清國人把外商銀行在中國發行的紙幣,叫做「番票」或者「番元票」。
前面提到過的官錢鋪,就是官辦的銀號。
這次發行的紙幣,從準備工作來看,相當嚴謹,應該說是恐龍終於學聰明一點了。
官方的兌換方式是:除了四種大額寶鈔外,其餘所有鈔票都實行抽號兌換。
後來五家錢鋪又合併為一家官鈔局,每月抽號一次。
而抽到號的實鈔畢竟是少數,所以整個寶鈔都不大值錢。照這個樣子發行鈔票,朝廷感到盈利不多,於是到咸豐十年(一八六〇)就把寶鈔、官票都停掉了。
民間錢票的作用,是促進流通,以補銀、錢的不足。
這些本土銀行也都發行了兌換券和圖書,也是按照地區發行,代表當地流通的金屬貨幣。
度支部還有好多科學的設想。
大清的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是一塊肥肉。
第二次發行紙幣是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因為要對付來勢兇猛的太平天國起義,財政又告吃緊,於是發行了兩種紙幣。一是「大清寶鈔」,以銅錢為本位,又稱錢鈔,從二百五十文到二千文,共分五等。
各省見有利可圖,也都效仿北京,發了自己的錢票。咸豐八年(一八五八)福建因為濫發錢票,導致米價上漲十倍,幾千老百姓浩浩蕩蕩,衝到一位前尚書的家裡,把退休老官員拉了出來,一同來到督府請願,哀求官府整頓錢法,平抑糧價。這次風潮,官府整整處理了兩年才告平息。
大清這條政治恐龍終於也有所察覺,在清朝垮台前兩年,度支部(原來的戶部)終於頒發了銀錢管理章程,並通知了外務部,要在五年後全面禁廢外商銀行的紙幣。
這件事情,連馬克思都知道,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的注八十三裡提到過。
華俄聯營的道勝銀行發行的兌換券,也流入了東北,俗稱「羌帖」。
兌換券也有在境外發行,後來流通到境內的。
清朝也有紙幣,而且出現得很早。早在開國後不久的順治八年(一六五一),因為財政入不敷出,就仿照明舊制,印發了紙幣「鈔貫」。每年發行額控制在二.八萬貫,連續發行了十年。
截止到清政府倒台,大清銀行總計發行了銀兩票五百四十三萬多兩,銀元票一千二百和圖書四十五萬多兩。
到光緒末年,這個問題已很嚴重,朝廷不得不進行清理和限制,不允許非金融機構發行錢票;不允許發行沒有準備金的「空架子」;已經發行的錢票也要逐步回收,縮小規模。但還沒等清理好,大清朝也就倒台了。
與外商銀行在華發行紙幣的同時,清政府也第三次發行了紙幣。
大清的國家銀行——戶部銀行(後改名大清銀行),也發行了兌換券。這可以說是現代意義的國家紙幣了。
新票子印刷得非常漂亮,有光緒皇帝的半身像,跟我們現在的紙幣基本一樣。
其次這是嚴重侵犯你的國家主權。
壞處多了!
這五家官錢鋪的名稱都是「宇」字打頭,所以號稱「五宇」。
官方把這些叫做「私票」,給予認可。
二是「戶部官票」,以銀兩為單位,又稱銀票,從一兩到五十兩共五種。。
在大清領土上的外商銀行,連招呼也不打,就在大清國內發行了「兌換券」,也就是銀行券。這其實是一種可流通的貨幣,而且不費吹灰之力就加入了大清國的貨幣系列。
早在道光年間,內務府就設立了五家,都是「天」字頭的,咸豐年間又成立了官錢總局,下設四家,是「乾」字頭的,再加上戶部的「五宇」,一共十四家。
這肥肉早就被列強盯上了。那時候國際金融業已經出現了巨無霸——銀行。外國銀行是屬蚊子的,哪裡鮮美就往哪裡叮。
隨後,就把王茂蔭調到兵部去了。
從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起,大清國也有了本土的銀行。hetubook.com.com中國自己的第一個銀行,是中國通商銀行。
但是,行業自律畢竟靠不住,大部分的民間錢票都有「架空」(不能兌現)的問題。有的幾十萬、幾百萬地發行,而錢鋪的資本金還不到發行額的十分之一,兌現是根本不可能的,這就等於偽鈔一樣了。
從中國通商銀行和大清銀行的章程看,他們的兌換券是可以隨時兌現的,有可能是十足準備金。
那麼各位可能要問了,外商銀行在華發行紙幣,有什麼不好?
鴉片戰爭結束後,也盛行民間的錢票、銀票、銅元票。
我國南方的一些地區,到現在還一直習慣把錢叫做「鈔票」。
他們的職能,是發行「錢票」,又稱為「京錢票」。
到宣統二年(一九一〇),度支部又進一步規範紙幣管理,決定提前收回各官銀錢號發行的紙幣,大清銀行的紙幣也不再分區域發行,而是發行了全國統一的兌換券。
這「鈔票」一詞,最早就出現在咸豐年間。自金國以來,歷朝的紙幣都叫做「鈔」。
不過都來不及實行了。大清的金融管理雖然在逐步現代化,但腐爛的政治框架卻等不得了,轟地一下子就塌了。
比如在上海發行的,就只在上海流通,當然也可以拿到北京或香港去兌現,但立馬會掉價。
最早提出建議「行鈔法」並參與其事的戶部侍郎王茂蔭,後來幾次上奏,說現行紙幣沒有準備金,不能自由兌現銀錢,所以不能推廣,這不是原來他所設計的方案。他說,如果商人看不到使用的方便,紙幣是流通不起來的。
這是清www.hetubook.com.com朝中央政府第一次發行紙幣。
可是這樣一來,抽到號的和沒抽到號的鈔票,價值就不同了。
當時人把抽到號的叫做「實鈔」,沒抽到號的叫做「空鈔」。而外省的「省鈔」不參加抽號,所以也被視為「空鈔」。
「弄兩個鈔票花花」,是舞台小品裡南方人角色經常說的台詞。
過去傳統的紙幣是直形,大清銀行則發行了新式的橫形紙幣,所代表的是銀兩和銀元。
兩種紙幣都是用白皮紙印刷(據說是樺樹皮做原料),左滿文,右漢文,四周環繞龍紋。
因為沒有濫發,所以很好地發揮了作用。
第五是它在本地吸儲之後再投資,就等於用你的人民財產,在你的土地上投資盈利,做的是無本萬利的生意。你不是成了冤大頭?
第四是它萬一倒閉,你的存款戶根本得不到賠償。
第三是它在華獲得巨額利潤,你的肥水流進了外人田。
每二十天抽一次,抽到號的鈔票就可以兌換銀或錢。
這樣,錢票的貶值勢所必然。
當時發行得比較猛的,有英國匯豐銀行、麥加利(渣打)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美國花旗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台灣銀行、朝鮮銀行等。
空鈔當然就沒有多少購買力,後來每一兩大約只值三百文以下。
後來有商人申請自己出資成立「總局」,負責推廣寶鈔和兌換事宜。
其實清朝的銀子和銅錢一直就不夠用,發行可兌換的錢票就是為了彌補不足,起到調劑作用。
發行民間錢票的單位,有錢鋪、銀號、銀爐、票號、當鋪、商會、金店、公司、商店等等。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