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河殤》論

作者:崔文華
《河殤》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河殤》筆談錄 觀《河殤》

《河殤》筆談錄

編者按:《河殤》播出之後,上海《文匯電影時報》組織了一次筆談,這裏,選登了這次筆談的部分文章。

觀《河殤》

對於這些問題,《河殤》巧妙地放映了南陽三個墳墓:諸葛亮的,張仲景的,張衡的。諸葛亮是政治人才,是丞相,所以他的墳墓器宇軒昂,殿宇壯麗;張仲景是位聖醫,他的祠墓就顯得寒酸了很多、而且「長沙太守」的官銜赫然醒目地冠在聖醫的上頭;張衡雖然是位大科學家、大文學家,但因為沒有官銜,所以他的墳墓就只有衰草寒煙,埋沒在老百姓的莊稼田裏。三種地位,三種墳墓,三種情景。誰的地位高,誰的排場大,誰的和_圖_書瞻仰者就多。這就是中國文化!它重地位而不重知識和人才。即使重人才,它所重的也是政治人才,而不是科學人才。正因為這樣,所以中國的教育一直得不到重視,中國的科學和靈光一直得不到發展。就這樣,電視得出了結論:教育的落後是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
《河殤》這部電視連續節目,隨著黃河滾滾的浪頭,把以黃河的源泉,並在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中國文化,放在古今中外宏大的歷史m•hetubook.com.com背景上,來進行反省和沉思。目前,中國文化而臨最偉大的歷吏轉折點,面臨最嚴重的挑戰,它應當怎麼辦?它將要走向哪裡?這是當前改革開放迫在燃眉的問題。所有炎黃子孫都在為此焦心考慮!理論要回答現實生活中所提出來的問題,《河殤》提出了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因此,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是很自然的。
放映這樣的電視,我認為是可以叫人振聾發聵、耳目一新的。它對於提高人民的覺悟和_圖_書,讓他們驚醒起來,振奮起來,也將起到一定的作用。
蔣孔陽
中外文化交流,這在中國歷史上,可說是屢見不鮮的。中國文化、就是不斷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和消融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但是,過去中國文化一直處於優勢,而且它所面對的外來文化,基本上屬於主靜的封閉型的東方文化,因此,對它只是補充,而沒有構成任何威脅。可是,鴉片戰爭一聲炮響,根本打破了華夏www.hetubook.com•com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外來的西方文化,不僅性質上不同,而且是以強大的優勢,強制性地闖進來的。我們一直關門,但這個門一直關不了。在當今的世上,不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不接受西方文化的挑戰,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清朝政策在思想上排外,可是他們在生活的享受上,卻把西方的玩意兒都搬進了圓明園。正好像我們今天有的人,思想上排外,但生活上卻早已「西方化」了一樣。
在第三集《靈光》中,《河殤》指出,中國的祖先,早已有了https://www•hetubook•com.com科學和靈光,早在哥白尼之前,中國已有了大科學家張衡,發明了渾天儀,探討天體的秘密。中國的四大發明,在西方綻開出近代文明的花,可是在中國不過放放焰花,增添一點喜慶的熱鬧。中國已有一百萬人口的大都市時,西方頂大的城市也不到十萬人口。一九六〇年,中國的生產值與日本相等,可是到了一九八五年,中國只有日木的五分之一。不僅趕不上歐美和日本,而且也趕不上四條小龍。當人家奮飛前進的時候,我們卻總於步履維艱,遲遲不前。這是為什麼?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