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毛澤東傳 (1893-1949)

作者:金沖及
毛澤東傳 (1893-1949)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三十一、和戰之間的抉擇

三十一、和戰之間的抉擇

一切事實表現,蔣介石決不甘心放棄他的獨裁統治,決不會輕易改變他的反蘇反共立場。中共中央,包括毛澤東在內,在一系列事實面前,進一步認清了蔣介石。三月十五日,毛澤東出席中共中央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他在發言中對國際、國內的時局作了四點分析。在談到蔣介石時,毛澤東說:蔣介石的主張有兩條:第一條,「一切革命黨全部消滅之」;第二條,「如一時不能消滅,則暫時保留,以待將來消滅之」,蔣介石的這兩條,「第一條很清楚,第二條是人們容易忘記的,稍為平靜一點就忘了。二月一日到九日就忘了,校場口事件以後就不忘記了。」馬歇爾能放長線,蔣介石也較何應欽不同。假如有一個放長線的,放半年我們就會忘了,那就危險得很。劉少奇在作總結時肯定毛澤東的分析,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態度是:「打起來,有了準備;不打,更好。」
「本黨代表與國民政府代表對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之辦法、命令及聲明,業已成立協議,並於本日公佈在案。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之一切部隊,包括正規軍、民兵、非正規軍及遊擊隊,以及解放區各縱政府,共產黨各級委員會,均需嚴格遵行,不得有誤。
這時,國內局勢確實相當複雜:一方面,國共雙方正在進行談判,還簽訂了協議;另一方面,蔣介石又在殺氣騰騰地部署和進行更大規模的內戰。對於這樣充滿矛盾的現象應該怎樣認識呢?
但從二月分開始,國內政局卻向著同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願望相反的方向發展,國民黨當局指使暴徒製造了一系列反對政協決議、反對國共合作和平建國的嚴重事件。
面對著國民黨軍隊氣勢洶洶地向解放區推進,如何阻礙和遲滯國民黨軍隊沿鐵路線北上,便成為解放區軍民的嚴重戰略任務。這是一個十分艱鉅的任務。北進的國民黨軍隊在兵力上多於解放軍,裝備更優於解放軍,這是他們的優勢所在;但官兵中很多人不願意打內戰,士氣不高,部隊新到,對地理、民情不熟悉,系統不一,補給困難,又有輕視人民解放軍的心理,卻是他們的短處。
根據政治局會議的精神,中共中央在三月十五日和十八日先後發出了兩份關於目前時局和對策的黨內指示。前一個指示指出,蘇軍已從瀋陽及其附近撤退,國共兩軍在東北的衝突罪將展開。在國民黨二中全會中,CC系和何應欽等軍人派,正企圖破壞停戰整軍,藉口東北問題,實行各地軍事接收,想在馬歇爾離華期間造成新的內戰局面。「而這種陰謀,是蔣介石知道的,因此十分值得警惕」。為了對付國民黨內反動派的陰謀挑釁,「除開審慎應付東北問題外,華北、華中各地應即提起警覺,密切注意頑方動態,並在軍事上作必要準備,加強整訓,加強偵察,嚴防反動派突然襲擊。如果反動派發動進攻時,必須能夠在運動中堅決、徹底、乾淨、全部消滅之。」除東北、熱河外,各地第一期復員整軍,不論時局變化如何,都應力爭完成,以利於作長期打算。「減租、生產兩件大事,一切地方須抓緊推動」,「務必在今年內獲得空前巨大成績,造成解放區不可動搖的群眾基礎與物質基礎,不怕任何反動派的破壞。」後一個指示指出:我們必須堅持和強調政協決議每一條每一句均須實現,反對修改。「在堅持實現政協決議、憲草原則,反對修改的鬥爭中,我們不要害怕破裂。事實上我們愈堅持不許修改,國方就愈不敢破壞。我們在精神上必須準備不怕分裂,不怕打內戰,然後才能壓倒反對派的破壞,並可能免於分裂。」指示再一次強調:「我們反對分裂,反對內戰,但我們不怕分裂,不怕內戰,我們在精神上必須有這種準備,才能使我們在一切問題上立於主動地位。」
二,鑒於安陽以南臨近敵之出發地域,不易求得殲敵機會,且易打成陣地持久消耗戰,因此必須審慎忍耐,採取以逸待勞方針,誘敵深入到安陽、沙河間地區尋求機會各個殲滅之。
十月十三日,《雙十協定》簽訂後的第三天和公佈後的第一天,蔣介石又向各戰區司令長官發出了一份殺氣騰騰的密令:
為了爭取在有利條件下實現國內和平,毛澤東把自己的工作重點放回到作戰指揮上來。他在給各大戰略區的許多指示中,一再強調對付國民黨軍進攻一定要遵守兩個基本原則:第一是自衛的原則,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蔣反我亦反,蔣停我亦停」;第二是勝利的原則,即「不要浪打,打則必勝」。
對於高樹勳的率部起義,毛澤東更是備加讚揚。十二月十五日,他在《一九四六年解放區工作的方針》這份黨內指示中,決定把「開展高樹勳運動」,作為解放區十大工作任務的第二項,指出:「為著粉碎國民黨的進攻,我黨必須對一切準備進攻和正在進攻的國民黨軍隊進行分化的工作。一方面,由我軍對國民黨軍隊進行公開的廣大的政治宣傳和政治攻勢,以瓦解國民黨內戰軍的戰鬥意志。另一方面,須從國民黨軍隊內部去準備和組織起義,開展高樹勳運動,使大量國民黨軍隊在戰爭緊急關頭,仿照高樹勳榜樣,站到人民方面來,反對內戰,主張和平。」
同全國人民一樣,中國共產黨真誠地希望中國從此能實現和平,在和平的環境中建設新國家。從這個良好的願望出發,中共中央在一九四六年二月一日,也就是政協閉幕後的第一天,發出了《關於目前形勢與任務》的黨內指示。這份指示,雖也提醒「中國民主化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和長期的」,要求全黨「一切準備好不怕和平的萬一被破壞」,但它著重強調的是「中國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設的新階段」。指示中說:「武裝鬥爭是一般的停止了」,「中國的主要鬥爭形式目前已由武裝鬥爭轉變為非武裝的群眾的議會鬥爭,國內問題改由政治方式來解決。黨的全部工作,必須適應這一新形勢」。指示認為:目前黨內的主要危險傾向是「一部分同志狹隘的關門主義」,因而要求全黨必須很好地克服那種不相信內戰會停止,不相信和平真能實現,以及不相信蔣介石在各方面逼迫下也能實現民主改革,並能與我黨合作建國,不相信和平民主新階段已經到來的「左」的傾向。
二月九日,毛澤東接見美聯社記者時,對國共合作共同建設新中國發表了十分樂觀的談話。毛澤東說:政協會議成績圓滿,令人興奮。今後當然還有困難,但相信各種障礙都可以掃除。總的方面,中國走上民主舞臺的步驟已經部署完成。各黨當前任務,最主要的是在履行政治協商會議的各項決議,組織立憲政府,實行經濟復興。共產黨於此準備出力擁護。對於政治的及經濟的民主活動,將無保https://www.hetubook.com.com留,出而參加。
三月一日至十七日,國民黨召開六屆二中全會。蔣介石為會議定下了基調,這就是拋開國家的民主化來談「軍令與政令的統一」,對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憲草修改原則「妥籌補救」。會議根據這個調子,通過了一系列推翻政協決議案的決議。國民黨以中央全會的方式公然破壞政協決議,這就進一步證實:前此發生的一系列暴行並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國民黨最高當局決策的先行步驟。中國共產黨不能不對此表示嚴正的態度。《解放日報》發表社論《評國民黨二中全會》指出:國民黨二中全會的決議,推翻了「政協所決定的為全國人民所一致擁護的國會制、內閣制、省自治制的民主原則,而繼續堅持『五五憲草』中的獨裁原則。」中共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在三月十八日召開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也指出:國民黨「二中全會的決議動搖了政治協商會議的決議」。
一,這個戰役的勝負,關係全域極大,因此必須精心籌劃,精心組織,準備以一個半月以上的時間,在連續多次的戰鬥中爭取殲滅北上的八萬敵軍中的一半左右。
「全中國人民在戰勝日本侵略者之後,為建立國內和平局面所作之努力,今已獲得重要之結果。中國和平民主新階段,即將從此開始,望我全黨同志與全國人民密切合作,繼續努力,為鞏固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革,建立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而奮鬥。」
緊鑼密鼓地調兵遣將的蔣介石,從八月中旬到十月下旬的兩個多月中,已調集一百一十三個師約八十萬人的兵力到內戰前線,此外又收編了偽軍三十萬人,共一百一十萬人,沿平綏、同蒲、正太、平漢、津浦五條鐵路線東進或北上。企圖以此達到兩個戰略目的:一,打通鐵路線,大舉進兵平、津,再向東北推進;二,把華東、華北各解放區分割開來,爾後各個擊破,或逼迫中國共產黨在不利形勢下訂立城下之盟。
在國共雙方公佈《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定》並各自發佈《停戰通告》的同時,由國共兩黨和各民主黨派、社會賢達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也在重慶開幕。會議經過二十天的激烈爭論。先後通過了有關軍事問題、憲草問題、和平建國綱領、政府組織問題以及國民大會問題等五項重要協議,在一月三十一日閉幕。二月二十五日,由張治中、周恩來、馬歇爾組成的軍事三人小組,達成了《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
這時,蔣介石已調集七個軍約二十五萬人進入東北,其中包括曾在緬甸作戰的精銳主力新一軍和新六軍,開始對中共領導下的東北人民武裝力量發動全面進攻;在關內,也頻繁地蠶食、侵佔解放區的城鎮鄉村。
「一,四平我軍堅守一個月,抗擊敵軍十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高度英勇頑強精神,這一鬥爭是有歷史意義的。二,如果你覺得繼續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時,便應主動的放棄四平,以一部在正面遲滯敵人,主力撤至兩翼休整,準備由陣地戰轉變為運動戰。三,如果採取此項方針,我軍必能從目前的被動與不利地位轉變到主動與有利地位;而敵則愈前進愈分散糧源愈困難,其力量必減弱下來。」
毛澤東在力爭實現和平的同時,早就看到內戰的威脅仍然嚴重地存在著。他在八月十三日向延安幹部會議所作的講演中就清醒地指出:「按照蔣介石的方針,是要打內戰的。按照我們的方針,人民的方針,是不要打內戰的。不要打內戰的只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可惜不包括蔣介石和國民黨。一個不要打,一個要打。如果兩方面都不要打,就打不起來。現在不要打的只是一個方面,並且這一方面的力量又還不足以制止那一方面,所以內戰危險就十分嚴重。」
國民黨軍隊佔領四平後,馬不停蹄地繼續向北推進,先後佔領公主嶺、長春、德惠,直抵松花江南岸。但其勢已成強弩之末,無力再向北渡江進佔哈爾濱。在這種相持不下的情況下,國共雙方經過緊張談判,於六月七日分別發表在東北休戰十五天以便繼續進行和平談判的聲明。東北出現了暫時休戰的局面。
會議決定要在六個月內擊潰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然後分區進行清剿,以期「根絕匪患」。這個計畫分三步行動:第一步控制蘇北、皖北和山東,打通津浦路、平漢路;第二步集中重兵於平、津,「掃蕩」華北;第三步打通平綏路,佔領察、綏。
基於這些認識,從三月中旬開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逐步加強對蔣介石集團的批評和揭露,加強各項應變準備。
毛澤東赴重慶進行談判後,主持中央工作的劉少奇根據獲知的東北政治、軍事情況,經同在重慶的毛澤東、周恩來研究後,制定了以發展東北和熱察兩省為中心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並立即決定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大批主力部隊晝夜兼程急進,進入東北。
三月下旬,國民黨新一軍、七十一軍自瀋陽地區北進,在遭到東北民主聯軍頑強抗擊,並在四平西南被殲一個師的大部後,於四月中旬逼近四平市區。這時,返國述職的美國特使馬歇爾已經返華,並提出東北停戰方案。為了爭取在有利態勢下實行停戰,毛澤東在四月二十六日致電林彪、彭真:「望加強四平守備兵力,鼓勵堅守,挫敵銳氣,爭取時間。」二十七日至三十日,又多次致電林彪,指出:在停戰前國民黨軍隊可能繼續發動幾次猛烈的進攻;我軍必須「死守四平,寸土必爭」。
蔣介石同樣十分重視東北。通過《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他取得了接收東北的法定身分。八月三十一日,他明令將東北三省劃分為九省三市,任命熊式輝為東北行轅主任,準備進入東北,從蘇軍手中接收政權。他在駐華美軍幫助下,經海上運送軍隊登陸秦皇島,向東北挺進,並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他還收編了偽滿軍及日軍共二十餘萬人及大批土匪武裝,要他們「保持武器」,「為自身安全而奮鬥」。蔣介石對他的部下說:「東北不是中國革命的策源地,而是中國革命的歸宿地。經過本黨這三十年來不斷的奮鬥,我們中國的革命已經快得到歸宿了。希望各位在這最後成功的時候,格外奮起,格外努力,完此一簣,以竟全功。」
二月十日,也就是政協決議通過後的第十天,重慶發生了校場口事件,國民黨特務以暴力搗毀各民眾團體在校場口廣場舉行的慶祝政協成功大會,與會的各界著名人士郭沫若、李公朴、施復亮等被打傷。慶祝政協成功的大會,竟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到如此明目張膽的破壞。這件事向人們發出一個嚴重的信號:國民黨根本沒有誠意和_圖_書來實行政協決議。當然,對中國共產黨說來,事態會如何發展,還需要繼續觀察。
十二月二十八日,病休中的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指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建立這種根據地必須經過艱苦奮鬥。在國民黨已占或將占東北的大城市和交通幹線的情況下,這種根據地應建立在「距離國民黨佔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而在靠近國民黨佔領區的遊擊區內,「應當作充分的工作,在軍事上建立第一道防線,決不可輕易放棄」。《指示》強調:適應東北的實際情況,必須在工作上有一個大的轉變。全黨「必須人人下決心,從事最艱苦的工作,迅速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必須「將正規軍的相當一部分,分散到各軍分區去,從事發動群眾,消滅土匪,建立政權,組織遊擊隊、民兵和自衛軍,以便穩固地方,配合野戰軍,粉碎國民黨軍的進攻」。這個極富遠見的指示,明確了東北工作的方向,對日後全國解放戰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平守軍鏖戰一個多月,傷亡已達八千多人,疲憊困乏,難以再戰,加上防線左翼被突破,退路受到嚴重威脅。在這種緊急情況下,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於五月十八日致電中央,陳述理由,並於當日午夜組織部隊撤出四平,分別向南滿、東滿、西滿轉移。十九日,毛澤東覆電:
三月十六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於反對國民黨修改政協決議和憲法草案原則致周恩來的電報上,加寫了一段話:「最近時期一切事實證明,蔣介石反蘇反共反民主的反動方針一時不會改變。只有經過嚴重鬥爭,使其知難而退,才有作某些較有利於民主的妥協之可能。」第二天他又致電周恩來,指出:國民黨「二中全會決議很壞,我們應展開批評攻勢,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我黨國府名單及國大代表名單暫勿提出」。
中國共產黨在一九四五年最後三個月內在軍事上取得的一連串勝利,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再加上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某些調整,廣大人民反對內戰、要求實現國內和平,終於迫使蔣介石不得不同意中共代表團提出的無條件停戰的建議,在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同中國共產黨簽訂了停止國內衝突的協定。中國的土地上(除東北外)出現了暫時和平的局面。
蔣介石北上平、津的基本部署是兵分三路:左路以第一戰區胡宗南部九個軍東出潼關,並以其中的三個軍北渡黃河進入晉南,然後經同蒲鐵路到太原和第二戰區閻錫山部會合,再經正太鐵路東進石家莊,轉而北上平、津。中路以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三個軍八個師進佔鄭州,然後北渡黃河,沿平漢鐵路北進,攻佔晉冀魯豫解放區首府邯鄲,同胡宗南部會師石家莊,再繼續北進,同由美國幫助空運到北平的第九十二軍和九十四軍會合,完全控制平漢鐵路。右路以第十戰區李品仙部三個軍七個師由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李延年指揮,先到徐州地區,然後沿津浦鐵路北上,佔領濟南,伺機進擊平、津。在這三路國民黨軍隊中,中路的孫連仲部三個軍八萬多人已在九月中旬佔領了新鄉等八城,作北上石家莊的準備。左路胡宗南部兩個軍約五萬人,也由太原附近沿正太鐵路向石家莊東進。
三月二十日,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閉幕後的第二天,蔣介石召開第四屆第二次國民參政會。鑒於近期內接連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中共方面的參政員拒絕出席這次會議。四月一日,蔣介石在會上發表長篇演講,公然宣稱:「政治協商會議在本質上不是制憲會議」,「東北九省在主權的接收沒有完成以前,沒有什麼內政可言」。前一點,是由蔣介石親自出面,公然推翻政協決議。後一點,是表明他們要向東北的解放區大舉進攻了。
隨著蔣介石全面內戰步伐的加緊,一九四六年三月以後,國內的軍事形勢出現了「關內小打,關外大打」的局面。
在平漢路戰役前後,毛澤東還組織指揮了平綏路作戰、津浦路作戰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戰役,取得了重大勝利。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上中旬,美國以三十一艘運輸艦把國民黨兩個軍分別從九龍和越南海防運送到秦皇島登陸,並連續攻佔了已被八路軍從日偽軍手中解放的山海關和綏中、錦州等北寧路上的要點。一九四六年一月國共在關內實現停戰後,蔣介石一面要求蘇軍暫緩自東北撤軍,一面要求美方加大海運能力,加速運兵東北。到一九四六年三、四月間,包括熱河方向在內,已有七個軍約二十五萬人的正規軍進入東北,佔領了瀋陽以及鞍山、營口等城市,企圖利用關內停戰的機會,在關外大舉進攻,力爭消滅中共領導的部隊,或把他們壓縮到僻遠山區,處於不利地位,再通過談判解決東北問題。
在這兩次會上,蔣介石作了多次長篇講話。對於「第一收復區」,他聲稱:「現在第一收復區裡面土匪的主力,雖已渡江北竄,但一定還有不少的餘孽,潛伏地方,我們高級將領必須除惡務盡,不使遺留一個種子。否則,如果我們疏忽大意,大部分的軍隊都已北上,而已經收復的地區又讓土匪蔓延,則一旦土匪的主力南竄,裡應外合,所有的收復區又將變為匪區了。」對於「第二收復區」,他認為基本方針、進攻步驟雖已確定了,但具體的兵力分配,「還要針對土匪的行動計畫,作最後的決定。」
過分緊張的工作,終於使毛澤東在十一月中旬病倒了。
為了應付這種複雜的局勢,從重慶返回延安的毛澤東,不顧旅途疲勞,立刻連續召開會議,統一領導層的認識,並在十月二十日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於過渡時期的形勢和任務的指示》。這個指示的著重點仍在擊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以便有利地轉到和平發展的新階段。它指出:
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乘蘇軍已從中長鐵路撤軍而國民黨軍隊還滯留於西滿的有利時機,在三月中旬攻佔四平,四月中、下旬先後攻佔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重要城市,殲滅被國民黨加委的偽滿軍和土匪武裝三萬餘人。至此,中長鐵路的開原以北段已全部處於東北民主聯軍控制之下,形成了背靠北滿、依託內線迎擊大舉北上的國民黨軍隊的有利戰略態勢。
四,具體打法上,應待敵進至於我有利之地區時,一面在正面堅決阻擊扼制,迫敵展開,我主力再從敵暴露的側翼或後方進行堅決的、猛烈的突擊,加以圍殲。
重慶談判期間,蔣介石就在九月十七日以命令形式向內部重新頒發他在十年內戰時期手訂的《剿匪手本》,指令各部隊要在「剿滅共匪」的作戰中「切實遵行」hetubook•com.com。閻錫山部集中了十三個師的兵力,在日偽軍配合下,侵入晉東南的上黨地區,在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晉冀魯豫部隊的自衛反擊下,被殲三萬五千餘人。
「此次剿共為人民幸福之所繫,務本以往抗戰之精神,遵照中正所訂《剿匪手本》,督勵所屬,努力進剿,迅速完成任務。其功於國家者必得膺賜,其遲滯貽誤者當必執法以罪。希轉飭所屬剿共部隊官兵一體悉遵為要!」
陸續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各部隊,在國民黨軍隊沒有趕到前,已在東北各地取得很大發展,並於一九四五年十月同東北抗日聯軍合編,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一月十三日國共停戰後,中共中央原來估計,東北地區在經過談判後也有實現停戰的可能。為了爭取在談判中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要求東北民主聯軍準備集中兵力「在我完全防禦有利條件下(退避三舍之後)給進攻之頑以堅決徹底殲滅之打擊」,並指出:「這是歷史新階段中的最後一戰,將會決定東北今後大局,因而要不怕以最大犧牲,求得這一作戰勝利。」
二月二十二日,國民黨在重慶製造反蘇反共遊行,並搗毀重慶《新華日報》營業部和民盟機關報《民主報》營業部,打傷工作人員多人。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毛澤東依據國共雙方達成的《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定》,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發佈了停戰通告:
一九四五年冬,蘇方多次表示要將中長路及其沿線各大中城市移交給國民黨政府,並要求中共領導下的部隊迅速撤離這些地區後,劉少奇一再為中共中央起草指示,告訴東北局:獨佔東北已無可能,東北局除部署一定力量力求插足長春路沿線及各大城市外,應以大部分力量分散到東滿、西滿、南滿、北滿之廣大鄉村及中小城市與次要鐵路,以爭取我在東北的一定地位。
國共停戰了,政協各項決議通過了,人們無不額手相慶,期望著中國從此可以走上和平民主獨立富強的康莊大道。
毛澤東的看法是:第一,蔣介石要消滅我們,這個主意老早定了。最好是很快消滅;縱然不能做到這一點,也要使形勢對我們更不利,對他更有利些。這是目前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的根本原因。第二,由於他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力量的存在和他要發動全面內戰的準備還不足,因此目前的大規模軍事鬥爭可能被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和一定的時間內,還不是全面的內戰,「不能把目前這種大規模的軍事鬥爭,誤認為內戰階段已經到來」。第三,「和平、民主、統一,這是我黨既定方針,也是國民黨被迫不得不走的道路」。和平是能夠實現的,只要我黨有明確的方針與堅決的努力。
二月二十日,北平國民黨特務又以河北難民還鄉請願為名,糾集暴徒千餘人,大鬧軍調部中共方面的辦公室,侮辱毆打工作人員。
「目前開始的六個月左右期間,是為抗日階段轉變至和平建設階段的過渡期間。今後六個月的鬥爭,是我們在將來整個和平階段中的政治地位的決定關鍵。」在這一期間內,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域內的任務,「是擴大民族民主的統一戰線工作,與廣大友好的及可能爭取的中外人士合作,組織廣大群眾,發動要求民主、懲辦漢奸、挽救經濟恐慌、救濟失業人民與援助還鄉人民等項運動,並與政府當局繼續談判尚待解決的問題。」「在解放區的中心任務,是集中一切力量反對頑軍的進攻及儘量擴大解放區。為此目的,除移動大量軍隊與幹部去東北及熱河等地,並在那裡組織人民、擴大軍隊、阻止與粉碎頑軍侵入外,在一切解放區,是組織強大的野戰軍,有計劃地殲滅向我進攻的頑軍,殲滅得愈多愈乾淨愈徹底愈好。這是自衛的戰爭,我們具有充分的理由,站在有理有利的地位。解放區的一切工作,都應為這一中心任務而服務。」在這場複雜的鬥爭中,「必須堅持又團結又鬥爭、以鬥爭之手段達到團結之目的這一方針,毫不動搖地爭取目前鬥爭的勝利,以便有利地轉到和平發展的新階段。目前鬥爭的勝利愈偉大,和平實現的時間將愈迅速,愈對全中國人民有利。」目前國民黨軍隊進攻的重點在華北和東北,「只要戰勝與大量殲滅向華北、東北進攻的頑軍,爭取我黨我軍在華北、東北的有利地位,迫使頑方不得不承認此種地位,然後兩黨妥協下來,轉到和平發展的新時期,這是完全必要與完全可能的。」
正在病中的毛澤東,修改、審定了這份指示,還盡可能地參與了許多重要決策。
在病休期間,毛澤東十分關心其他中央領導人的健康狀況。他一再叮囑阿洛夫等為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作了全面的身體檢查。當他了解到任弼時血壓過高、血管硬化的情況後,十分擔憂,幾次催促他趕緊治療。
怎樣看待這一段歷史呢?這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的一次中央會議上,劉少奇說過一段話:在一、二月分,是糊塗了一下。現在證明和平是不可能的了。但和雖不可能,談判仍是必要的,因為人民要和平。毛澤東也說:在七大時,我們估計在日本投降後如果不克服蔣介石和中國的斯科比事件,中國的內戰就不可避免。今年一、二月間似乎變了。後來還是證明七大估計是正確的。談判是有成績的,教育了人民,黨內也是一個教育的過程。毛澤東還舉例說:「復員就吃了虧,部隊不充實,減少了民兵。」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東北民主聯軍加強四平守備力量,並依據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態勢,將主要力量部署在東起火石嶺、西至八面城的百里戰線上,同國民黨軍隊對峙。五月十四日,國民黨的增援部隊新六軍等也到達四平前線,並在第二天開始集中十個師兵力,採取正面進攻和兩翼迂迴相結合的戰法,對四平發起總攻。參加這次總攻的,都是國民黨的精銳部隊。東北民主聯軍防守四平的部隊雖經頑強抗擊,仍不能擋住國民黨軍的猛烈攻勢。
「中國共產黨各級委員會,中國解放區各部隊首長,各級政府同志們:
毛澤東一向十分重視東北。一九四五年中共七大期間,他曾指出: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但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中共中央並沒有更多地派遣部隊進入東北。蘇聯紅軍進入東北後,根據延安總部的命令,冀熱遼軍區司令李運昌就近組織部隊挺進遼寧,配合蘇聯紅軍作戰。中共中央還決定以晉綏軍區政治委員林楓率千餘幹部先行進入東北,抓緊時機開展工作;命令原屬東北軍的山東軍www.hetubook.com.com區萬毅支隊等向熱河急進,待查明情況後準備進入東北。在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二十六日的兩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都談了東北問題。他說:限於中蘇條約,蘇聯不能直接援助我們。我們先派幹部去是確定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軍隊去不去,還不一定。要看情況。
毛岸英在蘇聯生活了近十年,對中國的情況所知極少,甚至連中國話也幾乎忘卻了。毛澤東為了讓毛岸英多了解些中國的社會情況,尤其是中國的農村情況,當他自己病情稍有好轉後,就在一九四六年二月間春耕快要到來的時候,把毛岸英送到陝北農村,接受勞動鍛煉,學習農業生產知識,熟悉農村情況。毛岸英走的時候,毛澤東囑咐他:你在蘇聯大學畢業了,但學到的只是書本上的知織,只是知識的一半,這是不完全的。你還需要上另一個大學,去學另一半知識。這個大學中國過去沒有,外國也沒有,它就叫「勞動大學」。毛澤東還告訴毛岸英:你要老老實實地鍛煉,要和群眾打成一片,生活上不要有任何特殊,要多做調查研究工作,通過實際的調查,了解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的情況,學習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緊接著,在十一月九日和十一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分別召開軍事會議和復員整軍會議。各地重要將領到重慶參加這兩個會議。會議經過幾天的討論研究,決定了進攻解放區的作戰計畫。
三,在安陽、淇縣間應當先以小部兵力採取寬正面的運動防禦,輪番抗擊,達到遲滯、消耗、疲憊敵人並摸清敵情之目的;但在敵深入安陽再行北進時,則應避開正面抗擊,讓敵放膽前進。
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作戰行動上的重要特點,是流動性大,運動戰、遊擊戰交替使用,並依靠群眾的支持。這使蔣介石和國民黨將領們十分頭痛。因此,他們這次會議決定把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武裝活動的地區劃分為「第一收復區」和「第二收復區」。前者主要指中共軍隊根據雙十協定正在撤離的廣東以及浙江、蘇南、皖南、皖中、湘粵邊地區。會議決定要對這些地區加緊進行「圍剿」和「清剿」,以期徹底肅清「匪患」。後者主要指長江以北,包括華北、西北等廣大地區。會議決定在這些地區依據鐵道幹線的走向劃分為六個「剿匪區」,各設一個指揮機構(就是後來建立的鄭州、徐州、西安、太原四個綏靖公署和北平、西北兩個行營)。
剛剛恢復工作的毛澤東,對蔣介石的企圖早已料到。他認為:蘇軍將於四月完成撤軍。蔣介石必將部署部隊自瀋陽北進和我爭奪長春、哈爾濱。不給向北進攻解放區的國民黨軍隊以有力打擊,東北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停戰的,東北解放區後方也難以鞏固。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經取得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領導人的共識後,定下了「不惜重大傷亡(例如一萬至二萬人)」阻滯國民黨軍隊北進,以爭取在東北實現停戰的決心。
三月六日,即《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簽字後的第十天,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於「精兵簡政」的黨內指示,對山東、華中和晉冀魯豫三個軍隊員額最多、民眾負擔最重的地區,提出了分兩期裁減兵員的計畫,要這三個地區第一期精減三分之一的兵員,三個月內外完成,第二期再精簡三分之一;對於晉綏、晉察冀兩個戰略區的兵員裁減問題,也作了進一步的佈置。
毛澤東病情好轉得比較快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闊別二十年的長子毛岸英又回到他的身邊。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時,楊開慧帶著三個孩子返回湖南長沙故里。一九三〇年楊開慧被國民黨當局殺害,毛岸英等三兄弟由中共湖南黨組織秘密送到上海。一九三一年,毛岸龍患病死了。一九三六年,毛岸英、毛岸青又被送到蘇聯學習。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初,已在莫斯科大學畢業的毛岸英,隨阿洛夫醫生等到達延安。毛澤東十分高興,抱病到機場去迎接,父子的久別重逢,給了毛澤東極大的安慰和溫馨,也使他的病體能較快好轉。
對平漢路大捷,毛澤東十分高興。他致電正在重慶進行談判的周恩來等,告訴他們:「高樹勳率兩個師起義,影響極大。」「此戰勝利後,將給『剿匪』軍以大震動,我們擬公開發表」。「現今劉鄧清查繳獲文件,為數必多,擬公開發表,擊破國民黨之誣衊宣傳。」十一月五日,他為新華社撰寫了《豫北冀南戰場勝利捷報》的新聞報導。同一天,他以中共發言人的名義,發表談話,用平漢路戰役的實例,駁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吳國楨所謂「政府在此次戰爭中全居守勢」的談話,指出:「由彰德北進一路,攻至邯鄲地區之八個師,兩個師反對內戰,主張和平,六個師(其中有三個美械師)在我解放區軍民舉行自衛的反擊之後,始被迫放下武器。這一路國民黨軍的許多軍官,其中有副長官、軍長、副軍長多人,現在都在解放區,他們都可以證明他們是從何處開來、如何奉命進攻的全部真情。這難道也是取守勢嗎?」
全國人民對和平建國抱著很大的希望。但是,蔣介石只是把和談看作爭取時間以調集兵力的暫時手段,所以,《雙十協定》簽訂後,內戰的烽火不但沒有停息,反而越燃越大。
在新鄉地區進行了二十多天準備的國民黨軍孫連仲部第三十、第四十軍和新編第八軍,在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馬法五、高樹勳及參謀長宋肯堂的指揮下,從十月十四日開始北進。他們經過湯陰、安陽,先頭部隊在二十二日北渡漳河,同晉冀魯豫軍區的阻擊部隊接戰。二十四日,這三個軍全部渡過漳河分兩路猛烈北攻,遇到解放軍節節抗擊。此時,星夜兼程東進的晉冀魯豫軍區主力已在預定地區完成集結,二十四日晚開始按預定部署出擊。經過合圍、逐步削弱敵人、總攻、誘敵殘部突圍加以圍殲等幾個作戰階段,於十一月二日勝利結束平漢路戰役,殲滅第四十、第三十軍兩個軍的主力兩萬多人。在戰役過程中,劉伯承、鄧小平派參謀長李達在夜間到高樹勳司令部,勸他率部起義。十月二十八日,高樹勳毅然率新八軍等部一萬人起義,對這次戰役的勝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總的說來,中國共產黨也好,毛澤東也好,雖曾一度對時局和平發展的估計偏於樂觀,但並沒有完全陷入對和平的幻想中,更沒有因此而放棄人民手裡的武裝力量。到這年三月以後,隨著蔣介石破壞政協決議的行動暴露得越來越明顯,中共中央很快就總結了經驗教訓,而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的重點轉到準備應付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上來,對複雜的事物有這樣一個認識過程,是不奇怪的。
三月中旬,在中共談判代表團的力爭下https://m•hetubook.com•com,東北停戰問題列入軍事三人小組談判的議事日程。三月二十七日,又達成了《調處東北停戰的協定》。但蔣介石不想在東北實行停戰,堅持必須佔領哈爾濱、長春、四平並控制中長鐵路後,才能談停戰問題。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他一面指令杜聿明指揮新一軍和七十一軍從瀋陽地區北進,限令在四月二日前佔領四平,再向長、哈、齊推進,一面請求美國再協助運送五萬兵力進入東北。
一九四五年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國民黨的軍事進攻達到高潮。在這段時間中,毛澤東精心指揮晉冀魯豫部隊進行了平漢路戰役(又稱邯鄲戰役)。
根據這些情況,毛澤東決心以剛剛勝利結束上黨戰役不久的晉冀魯豫軍區主力迅速東移平漢線,迎擊孫連仲部由新鄉北上的三個軍。從十月十二日起,毛澤東連續簽發或為中央軍委起草了給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的一系列作戰指示,提出打勝這一仗的重要指導原則:
毛澤東養病期間,仍然密切關注著全黨的大事。他養病的地方,最初是在柳樹店附近的聯防司令部幹部療養所。由於這裡離中央和總部比較遠,不能及時了解有關情況,後來又搬到王家坪的桃林。為毛澤東治病的,除原有的醫務人員外,還有兩位蘇聯醫生:阿洛夫和米爾尼科夫。他們是史達林應中共中央的要求選派來的,還帶來一些新的醫療器械和新研製的特效藥。阿洛夫過去曾長期在延安為中共中央領導人看病,一九四五年十月才離開延安回蘇聯,十二月間又返回延安,他對毛澤東的身體狀況比較熟悉。由於他們的精心治療,又由於在一段時間內減少了繁重的工作,一九四六年開春毛澤東的病已逐步好轉了,工作也逐漸恢復。
關外,就是指東北地區。這個地區東、北、西三面同朝鮮、蘇聯、蒙古接壤;南面,陸上同華北地區銜接,海上隔渤海同山東半島相望,人口三千餘萬,資源豐富,重工業比較發達,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下撤入關內,東北人民從此陷入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血腥統治之下。東北軍一批愛國將領,在民眾支援下,自發地組織東北義勇軍奮起抗擊。中共滿洲省委一面派人到各地義勇軍中參加抗日,一面組織東北人民武裝起來開展遊擊戰爭。一九三六年,東北各地抗日武裝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成東北抗日聯軍。後來,在日軍重兵「討伐」,「清剿」下,抗日聯軍一部分部認撤退到中蘇邊境地區活動,小部分仍在日本佔領區內進行隱蔽鬥爭。一九四五年八月蘇聯對日宣戰後,抗日聯軍配合蘇聯紅軍作戰,八路軍在冀熱遼邊和山東的武裝也迅速深入遼南。
平漢路戰役,是繼上黨戰役後由晉冀魯豫部隊進行的又一個規模較大和比較徹底的殲滅戰,對當時國內形勢的演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九五九年,國民黨在臺灣的「國防部」編了一部《戡亂戰史》,對這個戰役作了如下評述:「是役(按:指平漢路戰役,國民黨方面稱之為漳河戰鬥)之後,我軍對平漢路既未打通,匪更奄有晉冀、冀魯邊之有利態勢,對華中形成極大威脅;對華北更肆意竄擾,南北隔離,使我對接收華北工作發生極大的困難,爾後惟依空運部隊接收平津,究以兵力有限,形成孤立,使政略、戰略陷於被動,影響以後之作戰實至深。」
四平保衛戰是在國共雙方有可能在東北實現停戰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戰役曆時一個多月,東北民主聯軍共斃傷俘國民黨軍隊一萬多人,給了他們沉重打擊,使東北出現了從六月到十月的四個月的實際停戰的局面。這就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使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在原來立足未穩的情況下,通過深入發動群眾,剿匪反霸,在北滿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整個解放戰爭期間,東北國民黨軍隊始終未能北渡松花江進攻北滿解放區,使東北民主聯軍保持住了一塊完整的戰略基地。這一局面的形成,原因很多,但四平之戰中守軍以高度頑強英勇的精神使進攻的國民黨軍遭受重大損失,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從這個角度看,四平保衛戰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是有所得的。當然,四平保衛戰是屬於城市防禦戰性質,這並不是中共領導的軍隊的長處所在,而且在當時條件下也不可能達到成建制地消滅敵人的目的。在四平保衛戰中,東北民主聯軍傷亡達八千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從關內調赴東北的骨幹,使參戰部隊不得不撤向遠離敵人的地區,以較長的時間進行整補。從這個意義上說,又是有所失的。所以中央軍委和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的領導人都認為這是「一時特殊條件」下形成的作戰,不能成為「一般的作戰方針」。
他得的是神經系統的疾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神經疲勞」。當時任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的師哲回憶:「十一月,毛主席的身體狀況越來越令人擔憂。我每天都要看他幾次。他有時躺在床上,全身發抖,手腳痙攣,冷汗不止,不能成眠。他要求用冷濕毛巾敷頭,照做了,卻無濟於事。」經過書記處幾位領導人研究並一再勸說,毛澤東終於同意暫時集中一段時間治病養病,歷來黨內的重要文電,一般都由毛澤東自己起草。但在十一月十四日他起草了給東北局及晉綏、晉察冀軍區等九份電報後,一直到一九四六年三月五日出席歡迎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的宴會,長達近四個月的時間內,他起草的電報只有九份,其中有三份電報是比較長的,就是已收入《毛澤東選集》的《一九四六年解放區工作的方針》科《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以及十一月十五日致東北局關於作戰部署的電報,其餘六份都只有數十字至百餘字。
二月四日,中共在重慶的代表團致電中共中央,提出了中共方面參加憲草審議委員會和參加政府人員的名單,請求中央批覆。二月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確定了參加憲草審議委員會、國民政府委員會和行政院的人員名單(因談判正在進行中,這個名單暫時沒有向國民黨當局提出)。毛澤東根據會議的決定,覆電在重慶的代表團,告訴他們:(一)同意周恩來、董必武、吳玉章、博古及何思敬五人為憲草審議委員。(二)國府委員仍照周恩來一月二十七日返延時議定的八人,即毛澤東、林伯渠、董必武、吳玉章、劉少奇、範明樞、張聞天為適宜,以便將來全黨指導中心移至外邊。第一次會議少奇可不出席。如範明樞不就,可提彭真。(三)同意以周恩來、林伯渠、董必武、王若飛分任行政院副院長、兩個部長及不管部部長。可見,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當時殷切地期望著這次和平談判能夠取得成功,並為和平實現後參加政府作著認真的準備。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