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戰略論:間接路線

作者:李德.哈特
戰略論:間接路線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章 羅馬時代的戰爭——漢尼拔、西庇阿和凱撒

第三章 羅馬時代的戰爭
——漢尼拔、西庇阿和凱撒

經常給敵人造成威脅,不斷截擊敵人的零星兵力和糧秣徵集小隊,迫使敵軍無法建立任何永久性的補給基地,這一切使費邊成了一個不可捉摸的陰影,到處遮蔽著漢尼拔凱旋式遊行的勝利光輝。這樣,費邊本人不僅避免了失敗,而且也消除了漢尼拔由於前幾次勝利而給羅馬的各義大利盟邦所造成的影響,因而阻止了他們對羅馬的背叛。此外,這種遊擊式的戰法,既提高了羅馬部隊的士氣,又打擊了迦太基人的士氣,因為他們遠離祖國,深深感到已經不可能迅速結束這場戰爭。
西元前四十五年的西班牙戰局,是緊接著非洲戰局之後開始的。它是這場內戰的結束階段。這一次,凱撒力求避免有生力量遭受大的犧牲,便不斷地在敵人鼻子底下實施機動,迫使他們處於不利的境地。由於採取這樣的戰術,凱撒又贏得了蒙達會戰的勝利。然而,這次會戰的頑強程度和戰鬥中的巨大傷亡證明,「節約兵力」的原則和通常的保護兵力是有區別的。
凱撒終於放棄了攻城的打算。他改用全力建立一個人造徒涉場,以此控制著塞格雷河的兩岸,而依勒爾達城也正位於該河岸邊。這一行動使敵人的補給來源受到威脅,龐培的部下不敢久留,於是自動撤退了。對於撤退的敵人,凱撒沒有直接追趕,任其自然遁去。但是他卻同時派出了高盧騎兵,令其前進到敵人的後方進行活動,其目的是阻止他們繼續遠遁。以後,他沒有去進攻敵人後衛部隊把守的橋頭陣地,而是進行著一個冒險活動。他帶領步兵渡過了一般認為只有騎兵才能過去的深水渡場,在一夜之間採取了廣泛的迂迴機動,切斷了敵人的退路。這時,凱撒仍然不打算立即開始交戰,而只是不斷打破敵人尋找新退路的企圖,並派出騎兵進行騷擾,以此消耗敵軍的精力,而用步兵軍團向著敵人的兩翼進行迂迴。他堅決控制著自己躍躍欲戰的士兵,同時又鼓勵他們對敵人的士兵表示同情友好。這樣,使得敵軍士兵精神沮喪,忍饑挨餓,以致士氣日益低落。最後,凱撒迫使他們又掉轉頭來後退,不得不在一塊沒有水源的地方進行防禦。敵人走投無路,終於不戰而降。
所以,西庇阿沒有強攻迦太基城,而是對它實行封鎖。他遮斷了該城的糧秣供應,使其同盟各國無法對它進行救援。此外,他還採取窮追猛打的方法,打垮了錫法克斯軍隊,從而使敵人方面的總兵力遭到大大削弱。他扶植起自己的同盟者馬西尼沙,使他奪取了努米蒂亞的王位。這樣就保證他自己有了必要的騎兵補充,得以對抗漢尼拔手中的最好武器。
這一事件發生以後,對於費邊的批評暫時停息了。可是,當他六個月的任期屆滿時,他的人望和政策卻未能保證他獲得連任機會。在執政官的選舉中,狂妄自大、性情乖僻,而且不學無術的特烈茨.瓦羅被選為兩個執政官之一。原先就是這個瓦羅促成了對米拉修的任命。此外,羅馬元老院也通過了一個決議案,要求執政官下決心同漢尼拔進行決戰。當時所以作出這個決定,一方面是因為義大利的許多地區正在遭受敵人的蹂躪,另一方面,元老院也採取了實際的措施。它為了準備西元前二百一十六年的會戰,已經建立一支史無前例的龐大軍隊,其編成已有八個軍團。可是,由於選錯了一個統帥,他的思維判斷能力不能適應他的進攻精神,因而使羅馬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其次,我們必須指出,就是這條陸上的行軍路線,也不是一條直線。正因其如此,他才獲得了頗大的利益。羅馬方面曾經派遣他們的執政官普布里烏斯.西庇阿(即阿非利加.西庇阿的父親)到了馬賽,其目的是要阻止漢尼拔渡越羅納河。可是,漢尼拔不僅出其不意地在該河上游渡過了這條難以逾越的大河,而且還繼續向北走了很遠。他選擇了一條穿越伊塞里谷地的更為艱險的路線,而不是經過里費亞附近的直路,因為那條直路是很容易被敵人封鎖的。波里比阿後來寫道:當老西庇阿在三天之後趕到渡河地域時,他「大吃一驚,發現那裡已經沒有一個敵人,而他先前卻曾斷定,認為漢尼拔無論如何也是不敢冒險經由這條道路(即北線道路)進入意大利的」。老西庇阿於是當機立斷,留下部分兵力在現地,自己即匆匆忙忙地走海路返回義大利。他正好及時趕到,在倫巴第平原上碰上了漢尼拔。然而,這裡的平原地形卻使漢尼拔占了優勢,使他的強大騎兵便於展開活動。結果,在蒂西納河和特雷比亞河的兩次戰鬥中,漢尼拔都奪取了勝利。這使他獲得了大量的兵員補充和物資補給。
西元前五十年的十二月,在凱撒越過盧比孔河的時候,他的勢力範圍只有高盧和依列里貢兩個地區。當時,龐培還控制著整個義大利和羅馬的各個省區。凱撒手裡只有九個軍團,而隨他一起駐紮在拉文納的,僅有一個,其餘都在高盧,相距很遠。龐培在義大利境內共有十個軍團,在西班牙另有七個軍團,此外還有許多的支隊散佈在帝國各地。不過,龐培在義大利的那些軍團,只是一些僅有幹部和骨幹人員的架子軍團。因此,凱撒的一個完全滿員軍團的戰鬥力,實際上要勝過龐培兩個沒有動員起來的軍團。
這是一個戰略性的勝利,而對勝敗雙方來說,都是沒有流血的。雙方士兵死傷愈少,則凱撒的潛在擁護者和志願兵員也就愈多。由於用機動的方法來代替直接的進攻,這個戰局只用了六個星期的時間就勝利結束了。
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第二階段,則是以羅馬人採取間接路線的行動而開始的。這些間接路線行動,就形式上來說,似乎是希臘特點還要多於羅馬特點。這種行動的方式,以及後世許多人對於它的模仿,其中有些是學得很壞的,在歷史上統稱之為「費邊戰略」。費邊採取的這種戰略,不僅在於避免進行會戰,以爭取時間,而且要達到影響敵人士氣的目的,甚至進一步影響其可能盟國的精神狀態。因此,「費邊戰略」主要還是屬於軍事政策的問題,或者說是大戰略的問題。費邊深刻認識到了漢尼拔在軍事方面的優勢,所以他決心不去冒險求戰,不指望通過會戰取勝。他在儘量避免會戰的同時,卻又到處發動小規模的挑釁,以此刺|激侵略者的神經,https://m.hetubook•com•com並使漢尼拔的軍隊無法從義大利的各城市和他的基地即迦太基本土獲得兵員補充。這一戰略獲勝的基本條件,也即如何利用它來實現大戰略的條件,就是要使羅馬的軍隊經常控制山區高地,從而使得漢尼拔在騎兵方面的絕對優勢不起作用。因此,這一階段成了漢尼拔和費邊同時採取間接路線行動的搏鬥。
羅馬人在坎訥遭到毀滅性的慘敗以後,義大利聯盟暫時地瓦解了。但羅馬本身並沒有崩潰。費邊在那裡組織和團結人民,繼續進行了長時期的抵抗。後來,羅馬終於又站立起來了。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惜任何代價運用了費邊的避戰戰略,而這一戰略正好體現了頑強的堅定性和忍耐性。同時,也由於漢尼拔缺乏攻城的裝備和兵員補充。他作為一個侵略者,置身於一個近乎原始組織的地區,使他的經濟狀況很不穩定,難於以戰養戰。(而在晚些時候,當西庇阿侵入到非洲時,他即發現,迦太基較為發達的經濟條件,保證他有可能實現自己的計畫。)
漢尼拔採取這樣一個迂迴到敵後的機動,是仔細地研究過弗拉米尼的個性而考慮到其心理作用的。隨後,就是如何實際執行計畫了。他沿著通向羅馬的大道前進,組織了有史以來一個最大的伏擊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在第二天的早晨,正當曉霧迷茫的時候,羅馬軍隊沿著特朗西梅諾湖岸的山地道路,跟在漢尼拔後面拚命追趕,可是,它卻突然遭到來自前後兩面的夾攻,並被全部殲滅。許多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次勝利的結局,但往往忽略了精神因素是造成這次勝利的基礎。然而,波里比阿在自己關於這次戰鬥的評論中作出了下述結論:「好像一艘戰船,如果失去了舵手,那它很快就會成為敵人的虜獲物。在戰爭中的軍隊也是這樣。如果您能在鬥智當中勝過敵軍的主將,使其在行動上處於被動地位,那麼,達支敵軍就有可能完全落在您的手中。」
如果仔細分析一下這次戰役,那我們就會正式地從戰略範疇轉到戰術範疇上來,而且事實上可以覺察到,戰略不僅為勝利開闢了道路,同時還直接導致了勝利的取得。勝利,這只不過是戰略機動的最後一幕,而沒有頑強抵抗的一場屠殺,是不能算作一場會戰的。
接著產生一個問題:在特朗西梅諾大捷之後,漢尼拔為什麼不直接進攻羅馬城?這是歷史上一個神秘的疑案。後人所作的一切解釋,都只不過是猜測罷了。缺乏攻城的重型技術裝備,也許是較為明顯的原因,但卻並不是圓滿的解釋。有一點則是無可懷疑的,那就是:在以後的幾年中,漢尼拔一直都在消除羅馬對於其義大利各同盟國的影響,而力圖另行組成一個反羅馬的聯盟。所以,取得幾次勝利只能算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的一種精神上的刺|激。如果漢尼拔能使作戰的條件有利於他使用優勢的騎兵,那麼,他在戰術上的優勢是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的。
而在那個時候,漢尼拔的重騎兵正好配置在左翼,它也突破敵人騎兵的隊形,從後方向羅馬人進行包圍,並協助努米蒂亞騎兵隊把敵人配置在右翼的騎兵也驅散了。迦太基的重騎兵,這時把追擊羅馬騎兵的任務交給了努米蒂亞人,而自己卻不停地向敵後突進,要給羅馬步兵以致命的打擊。這時,羅馬步兵已處在三面包圍之中;他們由於緊擠一團,密度過大,無法進行有效的抵抗。從這時開始,會戰已經變成為一場屠殺。根據波里比阿記載,羅馬軍當時共有七萬六幹人,而死在戰場之上的竟有七萬之多。其中包括帕盧斯在內,但是那個引起慘劇的罪魁禍首瓦羅,卻僥倖地逃脫了性命,這實在是對命運的一種諷刺。
從此以後,義大利境內的戰爭陷入了僵持局面。這樣也就開始了戰爭的第三階段。在此以後的五年當中,漢尼拔始終都在南義大利進行頑強的防禦。羅馬的許多將軍,每當採取直接打擊法過分地靠近漢尼拔的獅穴時,總是受傷而還。
西庇阿已經達到了迫使漢尼拔遠離迦大基城而來尋求戰鬥的目的。現在,他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在精神上的優勢。馬西尼沙終於同西庇阿匯合起來了。幾乎就在同一時候,漢尼拔也趕上了他們。可是,西庇阿還是不向前進,不去靠近漢尼拔,而是繼續後退,以此把漢尼拔誘向一個更深遠的地區,那裡正好可使迦太基人陷入嚴重缺水的境地。現在,當漢尼拔前進到達平原以後,西庇阿有希望能充分發揮自己在不久之前才剛剛獲得的優勢騎兵的作用,於是下決心同漢尼拔進行會戰。接著便發生了撒瑪之戰(或者說得更正確些,是「納拉加那」之戰)。西庇阿在這一戰役中終於把漢尼拔的騎兵給打敗了。而在此之前,漢尼拔的騎兵曾被認為是不可戰勝的。就在這一仗中,漢尼拔第一次遭到戰術上的失敗。然而,戰略上的大敗,緊接著很快落到他的身上,因為戰場附近既沒有居民點,也沒有要塞,使他找不到藉以掩蔽的處所。沒有掩蔽所,被打敗的軍隊當然逃脫不了徹底毀滅的命運。這一仗以後,迦太基也就不流血地投降了。
對於歐洲歷史有著決定性影響的下一個衝突,是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鬥爭。其中最主要的階段,是漢尼拔進行的各次戰爭,或者統稱之為第二次布匿戰爭。這次戰爭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或幾個戰局,而每一個階段對於整個戰爭的進程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第一階段的序幕,是漢尼拔於西元前二百一十八年從西班牙出發,經過阿爾卑斯山向意大利的進軍。而其最終結束點,看來應是第二年春天在特朗西梅諾湖畔所取得的殲滅敵人的勝利。這次勝利以後,漢尼拔如果能下決心立即向羅馬進攻,那麼可以說,羅馬城除了它本身的城牆和守備部隊以外,沒有其他的抵抗力了。
一般的統帥都是喜歡已知的東西,而害怕不知的東西。漢尼拔不是一個普通的統帥,因此,他和所有偉大統帥一樣,寧肯在最危險的條件下從事活動,卻不願在敵人選擇的陣地上去同敵人搏鬥。
西庇阿在取得了一場幾乎不流血的勝利以後,沒有立即向迦太基進攻。為什麼呢?儘管歷史沒有作出肯定的回答,但是,比起漢尼拔在特朗西梅諾和坎訥取勝之後不立即進攻和-圖-書羅馬城這一史實來,歷史本身還是提供了較大的可能性來解釋西庇阿的行動。歷史教導人們,直到目前為止,只要有著迅速而突然地實施進攻和強擊的可能性,而且可以預期較好的前景,那麼,在所有各種作戰行動當中,「攻城」是最為不利的一種戰鬥方式。如果敵人手裡還掌握著野戰部隊,能夠採取積極的作戰行動,那麼,攻城戰還有可能導致攻城部隊的失敗,因為他們在攻城當中所遭受的犧牲,總是要比守城部隊大得多。
不過,當羅馬還沒有達到其權勢頂峰的時候,曾發生過一次值得認真研究的國內戰爭。其所以值得研究,是因為:第一,這場戰爭仍然還是一個偉大統帥的活動舞臺;第二,它對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如果說,第二次布匿戰爭使羅馬成了世界的中心的話,那麼,西元前五十年到四十五年的羅馬內戰,就使凱撒成了羅馬世界的中心,出現了一個凱撒主義。
然而,消耗戰卻是一件雙面開鋒的武器,即令使用得再巧妙,使用的人也一樣地會感到吃不消。這樣的消耗戰爭,對於廣大的人民群眾來說,必將帶來特別難以忍受的苦難,因而他們渴望儘早結束戰爭,而且經常帶著偏見,認為最好還是通過戰鬥取得對敵勝利。當漢尼拔大勝之初,羅馬人是感到十分驚恐的。而現在,他們在慢慢恢復過來以後,就開始對費邊的智慧和他的行動產生懷疑了,忘記了正是費邊才使他們獲得恢復的機會。這種懷疑情緒煽惑著軍隊中一些只有「匹夫之勇」的分子,他們也開始批評和反對費邊的戰略,指責費邊是「懦夫」。這種情況使得執政當局作了一個史無先例的決定,即任命米拉修為副統帥,而他本來就是費邊的第一助手,同時也是批評費邊的主要人物。於是,漢尼拔很快就找到了一個機會,把米拉修誘入了陷阱,幸虧費邊及時趕到予以援助,才使他勉強得救。
這個機動是薩拉米海戰時那個機動的重演,或者說得確切些,是那個機動思想的重複。從形式上看,它可以使人聯想到日本人的所謂「柔道」鬥爭術,其基礎就是採取出其不意的突然行動。
在連續四天三夜的行軍中,漢尼拔的軍隊一直是在沼澤地內的「泥水道路」上行進。由於極度疲勞和缺乏睡眠,部隊遭到大量減員,馬匹的損失更為嚴重。可是,一旦衝出了沼澤地帶,漢尼拔立即發現,羅馬的軍隊仍然毫無作為地呆在阿雷蒂昂的軍營裡。這時,漢尼拔也未打算直接實施攻擊。關於這一點,波里比阿曾寫道:「他認為,如果繞過羅馬的軍營,前進到其後方,那麼,弗拉米尼由於害怕人民的譴責和不能忍受的挑戰刺|激,不可能消極地看著敵人蹂躪自己的國家,而必然立即跟隨而來。這樣作,漢尼拔可以反客為主,就有了展開攻擊的有利條件。」
凱撒的士兵仍然頑強地相信,凱撒會率領他們重新進攻敵人。可是凱撒卻總結了過去的教訓,他在實行後撤改善態勢之後,又開始採用間接路線戰略。在當時的條件下,龐培本來有採用間接路線戰略的更大可能性。他可以帶兵橫渡亞得里亞海,到義大利去恢復自己的統治權,在凱撒失敗以後,那裡曾經形成一種對他有利的局勢。凱撒清楚地知道,如果龐培向西實行這樣一種機動,那對他是極端危險的。於是,他立即組織部隊向東進軍,去攻擊龐培的一個老戰友,即盤據在馬其頓的西庇阿.納吉卡。這樣,就迫使龐培尾隨凱撒而來。他選擇了另外一條行軍線路,匆匆忙忙地趕去援救西庇阿。凱撒比龐培先到一步,可是,他沒有立即把自己的部隊用去強攻堡壘工事,而是給了龐培一個隨即趕到的機會。凱撒為什麼放棄了這樣一個有利的強攻時機,也許是因為他考慮到都拉希的情況,不相信龐培會在開闊的地形上接受會戰。如果凱撒真是這樣設想,那他的想法是完全對頭的,因為龐培儘管在兵力上還有著二對一的優勢,但他仍然是在部將們的強烈勸說下才下了出戰的決心。當凱撒剛好完成進行機動的準備工作,以為奪得勝利創造必要的條件時,龐培即把部隊開上來了,給他提供了一個在法薩羅取勝的機會。從凱撒的利益來說,這次會戰無疑是來得過早了,其證據就是,戰鬥的結局幾乎是千鈞一髮。凱撒轉而採取間接路線行動以後,終於在戰略上恢復了平衡的局面,並且進而破壞了龐培地位的穩定性。
有人曾對凱撒提出批評,說他率領一支如此弱小的兵力向南進軍是冒險。但是,時間和突然性卻正是戰爭中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凱撒不僅認識到了這兩個因素的意義,而且在實現自己的戰略企圖時,也考慮到了龐培的人員素質。
此後,凱撒重又運用德熱基爾戰略,其要害就是以較少的流血來爭取勝利。在連續幾個月的過程中,甚至在他的援兵到達以後,他一直堅持間接路線的戰略,即使其行動極有限也罷。他不斷進行機動,發起一連串的小戰,用以打擊敵人的士氣。而從敵軍逃亡數位日益增加的情況來看,他這樣作的效果是很明顯的。最後,由於對敵方的重要基地塔普蘇使用了較為寬泛的間接行動法,造成了有利於會戰結局的好形勢。於是,他的部隊疾速地轉入了進攻,甚至沒有依靠上頭的多少指揮就贏得了會戰的勝利。
在非洲,凱撒的部將古里阿採取了直接路線行動,結果使他在那裡的處境很困難。古里阿登陸以後,曾很快取得一些勝利,可是,他卻掉進了盧巴國王的陷阱,並且被殲滅了。而盧巴國王是龐培集團中的一個聯盟者。凱撒在西元前四十六年的非洲戰局,就是這樣開場的。他採取著直接的路線,追求著疾速的行動,可是如同在希臘戰局中一樣,其兵力卻又是那樣地不足。因此,凱撒本人也很快地落入了敵人的圈套。只是由於他有著好的運氣和巧妙的戰術,才避免了失敗。這次失利以後,他便縮到魯斯庇納附近,構築軍營,進行固守,以待其他軍團的到達,無論敵人如何引誘,堅持避不出戰。
可是,到了西元前四十八年的一個戰局中,凱撒又改變了自己的戰略,結果使戰局延續了八個月的時間才告結束,而且所取得的勝利還是不完全的。這一次,他進攻希臘所選擇的道路,不是走陸上穿過依列里貢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迂迴路,而是那條最短的海道。在開始的時候,他確曾以此贏得了某些時間,但是到頭來還是把它丟掉了。首先,龐培有一支大型艦隊,而凱撒卻沒有這樣的艦隊。他儘管早已下達命令,要緊急建造和搜集大量的船隻,可是,待到出發之時,卻還只有不大的一部分可供使用。凱撒不耐煩久等,於是在其兵力大約還只集中一半的時候,就帶著部隊從布林迪西港口出發了。他在巴勒斯特登陸以後,沿著海岸向北走,直抵都拉希(現為都拉斯)那個重要海港。而龐培正巧比凱撒早到一步。對凱撒說來,值得慶倖的是,龐培和往常一樣,行動總是慢吞吞的,因而喪失了在安東尼率領凱撒的另外一半兵力來和凱撒匯合以前利用自己優勢兵力的機會。當安東尼在都拉希以北地區登陸時,正好處在安東尼和凱撒部隊之間的龐培,也未能阻止他們在地拉那地區的會合。此後,龐培又開始退卻,敵人則緊緊跟他的後面追趕,力圖同他進行戰鬥。後來,雙方終於駐紮下來,在流經都拉希以南的格努斯河右岸相互對峙著。
以後,西庇阿試圖奪取烏蒂卡港,想以它作為自己的基地。可是,他沒有成功。他本想襲用早年奪取迦太基拉的辦法,不採取長期的攻城戰而把它奪到手。但在六個星期以後,他被迫解除了對烏蒂卡港的圍攻,因為錫法克斯已經率領一支有著六萬人的大軍來對付他,也就是來支援哈斯德魯巴.吉斯哥那支新近編組的迦太基軍部隊。敵人的聯軍一旦到達,其兵力將在數量方面佔有絕對的優勢。於是,西庇阿撤退到了一個不大的半島上,並在那裡構築了一條有著堅固工事的防禦線,其形式正像後來威靈頓在托里什-韋德拉什所設的防線一樣。他在那裡首先設法使封鎖他的敵軍麻痹鬆懈起來,而後造成一種假象,似乎他在準備從海上攻擊烏蒂卡港,以此分散敵人的注意力。當這些誘敵行動完成之後,他便利用黑夜對敵人的兩個軍營發動了突然襲擊。
漢尼拔變成了義大利北部的主人,停在那裡度過了冬天。第二年春天,羅馬的新執政官預計到漢尼拔必將繼續進攻,於是分兵把守兩條線路:一條通向位於亞得里亞海岸邊上的里米尼;另一條通向埃屠里亞的阿雷蒂昂(即現今的阿雷佐)。這些據點正好控制著通往羅馬的東西兩條大道,而漢尼拔是很有可能沿著這些道路進攻羅馬城的。漢尼拔決定沿著通向埃屠里亞的線路行軍,可是,他卻不是選擇大家通常所走的道路。行軍之前,他通過周密的偵察,「查清了通向埃屠里亞的所有各條道路,知道這些道路的里程和狀況也是敵人所熟悉的,知道還有一條穿過沼澤地的捷徑是有利於突然地向弗拉米尼(羅馬執政官)發起攻擊的。漢尼拔想到了採取突然襲擊行動的問題,於是便選擇了穿過沼澤地的那條捷徑。可是,當部隊知道自己的司令官正率領他們走向沼澤地時,士兵們曾經大為震驚……」(波里比阿語)。
由於包圍的兵力單薄,即令是龐培這樣一個消極而無所作為的人,也不會不想到要對包圍線上的薄弱地段進行突擊。龐培的突擊取得了一些勝利,迫使凱撒不得不集中兵力來進行反突擊以恢復原來的態勢。這次反突擊又不幸以凱撒的慘敗而告終。只是由於龐培這個人過於消極怠惰,才使得凱撒那支精神沮喪的軍隊免於徹底潰滅。
現在開始了第二個戰局。凱撒不是到希臘去追擊龐培,而是把部隊開進了西班牙,其目的是要粉碎龐培的同盟即西班牙的軍隊。為此,他曾遭到過很激烈的責難。但是後來的事件證明,這樣作是對的,正好估計到了龐培的消極無為。這一次,戰局的開始仍是極不合符作戰藝術的。他又採取直接進攻的方式,直接攻擊位於比利牛斯山脈後邊依勒爾達城(現今的萊里達)的敵人主力,結果又使敵人得以避開戰鬥。對城市的強攻沒有獲得任何成效,而且僅僅因為他自己親臨前線督戰,才使自己的部隊免於失敗。部隊士氣低落,在他不得不改變作戰方法以前,一直都在低落下去。
進攻曾經一度停頓,直到凱撤採取間接路線的行動才又打開局面。凱撒完成了一個迂迴行動,沿著山地走了七十公里,前出到了都拉希和龐培軍隊之間的地區。龐培意識到自己所處境地的危險以後,實行了退卻,以便保護那個遠在四十公里以外的基地。可是,凱撒沒能利用自己的有利形勢,因為龐培還是那樣一個性格,只要還能夠從海上得到補充,他並不打算首先發起攻擊。這樣,凱撒勞而無功,只好下了一個對自己很不利的決心,即把敵軍包圍封鎖起來。然而,他的敵人不僅在兵力上比自己強大,而且還有海路進行補給,並且隨時都可以上船撤退。
第二個執政官是埃米里.帕盧斯。他曾希望等待一下,利用機動造成比較有利的條件。可是,這種小心謹慎的態度卻不符合瓦羅的觀點。瓦羅的思想和他的公開宣言是:「在哪裡發現敵人,就在哪裡對他進行攻擊。」結果,瓦羅利用了第一執政這個有利的條件,給漢尼拔提供了一個在平原上,在坎訥附近進行會戰的機會。帕盧斯曾經進行爭辯,認為有必要把漢尼拔吸引到比較利於步兵作戰的地形上來。可是,瓦羅聽不進這個意見,他利用自己輪值指揮部隊的日子,把軍隊開到了緊接敵人的位置。第二天,帕盧斯把部隊關在設防的營地之中。他認為漢尼拔的補給品不足,很快就會被迫撤退。而瓦羅呢,正如波里比阿指出的,「他的胸中卻愈來愈烈地燃燒著進行會戰的烈火。」當時,部隊中的大多數人都有這樣一種求戰感情,繼續拖延下去將會激怒他們。「因為對於人們來說,沒有比猶豫不決更為難以忍受的事情,只要決定已經作出,人們就沒有其他選擇,不管遭受什麼艱難困苦,那怕不幸就要落在自己頭上,也要勇往直前。」
在許多個世紀當中,歐洲又由一個舊的「統一」的局面,變成了新的「割據」的局面。分析一下這個「崩潰和沒落」過程中反映出來的統帥藝術,可以吸取很多有益的教訓。其中,有些還具有極大的意義。例如,拜占廷帝國的貝利撒留和他以後一些統帥的經驗,就是很有價值的。當然,就整體說來,最終的結果經常都很https://www.hetubook.com.com難確定,因為轉捩點幾乎不可捉摸,戰略有時極不明確,歷史文獻資料又很不可靠,所以進行科學總結的基礎是不堅實的。
待到下一天的早晨,瓦羅命令羅馬的軍隊開出營地,準備進行會戰。而漢尼拔所期待的,正是進行這樣一種會戰。按照傳統的習慣,雙方的步兵應該配置在戰場的中央,騎兵列在兩翼。可是漢尼拔卻採取了一種新的列陣方法。他把那些堅定性比較差的高盧兵和西班牙兵擺得突出一些,配置在步兵戰鬥隊形的中央,而把自己的非洲步兵稍微挪後一點,配置在兩翼。這樣,高盧步兵和西班牙步兵就成了一個吸引羅馬步兵的天然磁體,羅馬人決不會放棄對他們進行攻擊的。高盧人和西班牙人遭到羅馬步兵的攻擊以後,按照漢尼拔的意圖,必須馬上實行後退。於是,漢尼拔那個最初擺成為凸線向著敵方的半月形戰鬥隊形馬上起了變化,凸線變成了凹進去的弧線。羅馬步兵為眼前的勝利氣氛所迷惑,逐漸地向這個空間中湧來,大家擠成一閉,以至於最後連使用武器都很困難。他們滿以為已經突破了迦太基人的戰線。而實際上,卻是自己愈來愈深地陷進了敵人的包圍。就在這一剎那之間,漢尼拔的非洲精兵即從兩翼向中央夾擊,把擠成一堆的羅馬人從兩面包圍起來。
為了增強精神震撼作用的效力,西庇阿突進到達突尼斯。這裡離迦太基城已經很近。他認為,這是「促使迦太基人產生恐怖和絕望的最好辦法」。採取這樣的行動,加上其他各種間接形式的壓迫措施,終於使迦太基人的抵抗意志逐漸削弱,被迫向他提出了和平要求。可是,在等待羅馬當局批准和平條件的時候,傳來一個消息:漢尼拔已經返回非洲,並在勒普蒂斯登陸。和平談判於是宣告破裂。(這時正是西元前二百零二年)
西庇阿當時所要考慮的,不僅是迦太基城的防禦能力,而且還有漢尼拔回軍救援的問題。把漢尼拔吸引回來,本來就是他的一個目的。如能在漢尼拔返回之前迫使迦太基投降,對他來說當然是最為有利的。可是,西庇阿考慮到,與其遭受巨大的犧牲去強攻城市,還不如首先削弱敵人城市防禦者的士氣,借此摧毀其城防抵抗能力。如果強攻城池不下,而漢尼拔趕來從背後向他實施進攻,那他就很可能在城牆之下遭到覆沒。
西庇阿從元老院方面只獲得一個可以渡海去非洲的許可,但被拒絕進行兵員補充。所以,他在西元前二百零四年春天出發遠征時,只率領著七千名志願兵,另外就是兩個喪失了名譽的軍團。這是兩個在坎訥戰中吃了敗仗的軍團,當時被罰在西西里島擔任守備勤務。西庇阿登上非洲大陸時,迦太基只派來一支不大的騎兵進行抵抗。他巧妙地實行了後撤,把這支騎兵誘入陷阱,然後將其全部殲滅。這樣,西庇阿不僅贏得了時間,可以用來鞏固他在非洲大陸的陣地,而且造成了一個強大的聲勢,既鼓舞了羅馬國內的當局,使他們樂於給他更積極的支援,也震撼了迦太基在非洲的各盟國,削弱了迦太基對它們的影響。不過,它們當中那個最強大的錫法克斯卻是例外。
這場戰爭第二階段的結束,是在西元前二百零七年。當時,羅馬執政官尼祿採用了另一種形式的間接路線戰略。他秘密地把羅馬軍隊從漢尼拔當面的陣地上撤下來,而後以強行軍的速度開進,去集中對付漢尼拔的兄弟(哈司德魯巴爾),後者率領一支軍隊剛剛到達義大利北部。尼祿在梅塔弗爾河戰鬥中擊毀了這支軍隊,於是,漢尼拔就要獲得這支援兵以便贏得勝利的希望,也就隨之破滅了。尼祿在作戰以後,立即返回了營地。等到漢尼拔發現對方的營壘已空時,尼祿又早在營地上了。
由於西庇阿的指揮巧妙,這次突然襲擊在瓦解敵人的組織和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加顯著。起初,他向著組織紀律較差的錫法克斯營地發動進攻。在那裡,大多數的營舍窩棚都是用易燃的蘆葦和茅草覆蓋的,有的還伸到了營地工事的邊緣之外。於是,羅馬人首先放火。當一些窩棚起火而引起混亂的時候,他們即突然地闖進了軍營。哈斯德魯巴的部隊,以為這是偶然的火災,因為在黑夜降臨之時,他們還看到相距約十公里的羅馬軍營仍然寂靜無嘩,沒有什麼異樣現象,於是打開了自己軍營的大門,跑出去幫助錫法克斯部隊救火。這時,西庇阿又立即抓住機會,馬上揮兵進擊,迅速從大門攻入哈斯德魯巴的軍營,避免了對其設防工事實行強攻。結果,迦太基的兩支軍隊都被擊毀了,各自損失了一半兵力。
撒瑪之戰的勝利使羅馬成為地中海區域的霸主。從此以後,它的統治權力不斷擴大,其宗主國地位不斷加強。儘管它曾經多次地,幾乎是定期地遭受到野蠻民族的入侵,但卻並沒有遇到什麼嚴重的障礙。因此可以說,西元前二百零二年是世界古代史上的一條自然分界線。以此為據,我們可以較完整地對古代史中的一些轉捩點加以研究,並探討那些引起轉變的軍事原因。當然,羅馬帝國終究要從頂盛走向沒落。到最後,一個巨大的帝國還是崩潰了,形成四分五裂的局面。這是為什麼呢?雖然也有野蠻民族的入侵問題,但主要卻是內部逐漸崩潰的結果。
凱撒在法薩羅取得勝利以後,一直尾追著龐培,越過了達達尼爾海峽,穿過小亞細亞,經由地中海,到達了亞歷山大城。龐培到達亞歷山大城以後,被托勒密殺害了。這樣一來就給凱撒省了許多的麻煩。可是,凱撒本人卻把已經取得的優勢地位給葬送掉了。他留在那裡干預托勒密和其姐妹克里奧派特拉爭奪埃及王位的鬥爭,白白地耽誤了八個月的時間。凱撒這個人,幾乎是定期地重複著,而且不斷地加深著自己的錯誤,很明顯,他老是只關注一些比較明顯但意義卻不那麼重大的目標,而忽視了那些雖然不太明顯但卻是主要的目標。他在自己的行動中,幾乎是輪流採取德熱基爾戰略和蓋得戰略。
漢尼拔為什麼一開始就選擇這樣一條漫長而艱險的陸上路線,不選擇距離短得多的海上路線?通常的解釋都是認為「羅馬人掌握著制海權」。可是,在他那個時代,航船還是原始化的,它們在海上攔截敵人的能力也是很有限的,所以,用「制海權」的現代定義去套當時的情和*圖*書況,在邏輯上是說不過去的。而且羅馬人在當時究竟有無制海權,也是一個疑問。曾直接記述過特朗西梅諾戰役的波里比阿在一篇著作中就指出過:羅馬元老院對於迦太基人會不會取得「制海權」,曾經感到焦慮。甚至到了戰爭的結束階段,即在羅馬人取得一系列海上勝利以後,他們儘管剝奪了迦太基艦隊在西班牙的所有基地,並且在非洲鞏固了自己的立足點,可是仍然沒有能力預防馬哥(漢尼拔的弟弟)的遠征軍在吉羅西-里費亞實行登陸,也沒有可能阻止漢尼拔返回非洲。因此,漢尼拔之所以要採取間接的陸上進攻路線,更可能的理由是,他要糾集義大利北部的色爾特人起來反對羅馬,認為這樣對他更為有利。
西庇阿的這個機動達到了它的戰略目的。當時,迦太基元老院為那個關係到自己存亡的重要地區將被毀滅而大傷腦筋,接二連三地向漢尼拔派出信使,責成他採取必要的措施,命令他與西庇阿決戰。儘管漢尼拔在答覆元老院時強調,希望他們「不要干預」他的行動,可是,他仍然迫於形勢,沒能再往北走回到迦太基城,而是不得不轉向西去,並採取強行軍去迎擊西庇阿。這樣一來,西庇阿就把漢尼拔誘向了他所期望的作戰地區。而在這個地區,漢尼拔不可能獲得兵員補充,沒有可靠的支撐點,一旦遭到失敗,還不可能找到掩蔽的處所。如果在迦太基城附近進行會戰,那漢尼拔是不會陷入這種危險境地的。
這樣一來,西庇阿的處境就十分困難和危險了。儘管他由於沒有對迦太基城實行強攻而保存了自己的實力,但是在那個時候,他卻得不到同盟者馬西尼沙的支援,因為在和平談判開始以後,他即同意馬西尼沙返回努米蒂亞去鞏固自己新王國的統治地位去了。一個統帥面臨看這種形勢,從正統的觀點看來,只有兩種選擇,或者馬上轉入進攻,以阻止漢尼拔向迦太基開進,或者就在原地堅守,以等待援兵的到達。然而,西庇阿這時卻實行了一個完全出人意外的機動。把這個機動的線路標在地圖上,初看起來像是很不合理的。當時情況就是這樣。如果把漢尼拔從勒普蒂斯到迦太基的行軍路線標作一條直線,那麼,西庇阿在留下一個支隊於迦太基城下固守營地之後而外撤的路線,就是一條與漢尼拔這條直線成直角的路線,他是向下走的,也即是向著避開漢尼拔的方向走的。這才真是間接路線中一個最明顯的範例!西庇阿選擇的這條道路,穿過了巴格拉達河谷,一直深入到迦太基來自內地各區的基本補給來源的心臟地區。同時,他每前進一步,也就向馬西尼沙給他派來的援兵靠近了一步。
凱撒的間接路線行動,其規模是比較狹窄的,而且缺乏奇襲的意味。他在每一次戰局中,只是使敵人的士氣有所削弱,而未能使其達到崩潰程度。其所以如此,可能是這樣一個原因:凱撒所重視的,主要是震撼敵軍士兵的心理,其次才是其將領的心靈。如果說,凱撒的幾次戰局可以作為一個例證,用來說明兩種間接路線方式的區別,即對付敵人軍隊和對付敵軍指揮之間的區別,那麼還不如說,除此之外,這些戰局更加令人信服地證明了戰略上的直接路線行動和間接路線行動之間的區別。這是因為,每當凱撒採取直接路線的戰略行動時,他總是遭到失敗,而一旦轉而採取間接路線的戰略行動,他就經常取得勝利。
西元前二百零五年,西庇阿回到了義大利,並被選為執政官。此時,他已準備好,要執行自己早已考慮成熟的間接路線戰略的第二階段計畫,即進攻迦太基——漢尼拔的戰略後方。這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個階段。費邊這時已經年老,思想逐漸僵化,只知道維護一般的行動方法,頑固地認為西庇阿首先要在義大利境內打擊漢尼拔。他曾多次質問西庇阿:「你為什麼不想直接打擊漢尼拔,而一定要繞那麼一個大圈子呢?你是否想到,當你渡海到了非洲之後,漢尼拔會跟著你後面走嗎?」
從拉文納到羅馬有兩條道路。凱撒所選擇的,是那條彎彎曲曲的距離最長的道路。因此,他是沿著亞得里亞海的海岸前進的,並且採取了強行軍的速度。當他逐漸深入而穿越那些人口稠密的地區時,許多正在集中並準備投向龐培的新兵,都紛紛投奔到了凱撒麾下。這和一八一五年拿破崙軍隊的情況正是一樣的。龐培的軍隊由於精神發生動搖,放棄了羅馬城,撤退到了卡普亞。與此同時,凱撒已經突進到敵人在科爾費侖的前衛兵力和龐培親自統率的在盧塞里亞地區的主力之間的位置,於是,又收編敵人的兵力補充了自己的隊伍。以後,他沿著盧塞里亞方向繼續向南進攻,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擴大著自己的實力。可是,到這時候,他的進攻開始變成直接路線的挺進,一直迫使敵人向著具有堅固工事的布林迪蘇(即現今的布林迪西)港退卻,那裡正是義大利的靴後跟部位。由於遭到凱撒的窮追猛打,龐培被迫作出決定,把自己的軍隊撤過了亞得里亞海,逃到了希臘。這樣,凱撒就因為在戰爭第二階段的進攻行動過於直接化了,加上軍事藝術知識的缺乏,終於喪失了以一個戰局結束這場戰爭的機會。這就迫使他不得不在以後的四年中繼續進行戰鬥,並使軍事行動遍及地中海沿岸的各個地區。
由於凱撒喪失了時間,龐培的擁護者得以重新收集兵力,並在非洲和西班牙鞏固自己的地盤。
西元前二百一十年,阿非利加.西庇阿被選派到了西班牙。他面臨著迦太基方面大大優勢的兵力,承擔著一項極其艱鉅的任務,挽救那支曾由他父親和叔父指揮的羅馬軍隊,使其免遭覆滅,為他戰死的父親和叔父報仇,而如果可能的話,則在西班牙的東北部,為羅馬保持住一個小小的立腳點。西庇阿採取了最快的前進速度,利用了戰術上的優勢和巧妙的外交手段,把原先的防禦行動變成了進攻活動。實際上,這是一種間接的打擊辦法,既對付著迦太基,也對付著漢尼拔,因為西班牙是漢尼拔的一個重要戰略基地,他要在那裡訓練部隊,也要從那裡補充新兵。西庇阿把奇襲和時機巧妙地結合起來,在打垮迦太基軍隊以前,先把迦太基的一些同盟國爭取到自己方面來了,把他們在西班牙-迦太基(新迦太基)的主要基地剝奪掉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