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戰略論:間接路線

作者:李德.哈特
戰略論:間接路線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二章 東北歐戰場

第十二章 東北歐戰場

魯登道夫獲得從西線調來的兩個軍以後,隨即用來進攻正在緩緩前進的雷恩凱夫,把他趕出了東普魯士。雷恩凱夫之所以消極怠惰,開始是因為在貢比侖遭受了巨大損失,後來則是缺乏有關敵軍的準確情報。結果,俄軍在這些會戰中損失了約二十五萬人的兵力,而且更嚴重的是,丟掉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不過,由於俄軍入侵到東普魯士,迫使德國人從西線抽走了兩個軍,這至少是幫助法軍在馬恩河畔獲得了蘇複的機會。
尼古拉大公用七個軍團組成了一個巨型的「方陣」。其中,前面三個軍團組成為突擊集團,其左右兩翼各由兩個軍團進行掩護。此外,還有一個第十軍團,也已經侵入了東普魯士的東邊一角,並在那裡同一支弱勢的德軍進行戰鬥。為了應付這個危險局面,德軍把整個東線的指揮權交給了興登堡、魯登道夫和霍夫曼三個人。他們以德國邊界內的平行鐵路網為基礎,擬定了一個新的反攻計畫。德軍第九軍團在優勢俄軍的壓迫之下,逐步向後撤退,有系統地破壞了波蘭境內那些本來就不發達的交通線。第九軍團退到西里西亞邊界時,立即開始向北轉,進入到波茲南-托倫地區,而後,在十一月十一日,又往東南前進,到達了維斯瓦河西岸,直接指向了俄軍掩護右翼的兩個軍團的接合部。後來,楔入敵方的這支德軍,就把俄軍的兩個軍團給劈開了,迫使俄軍的第一軍團向華沙撤退,而其第二軍團也差一點在羅茲地區被包圍。當時,俄軍突擊集團編成內的第五軍團如不掉轉頭來予以救援,那麼,德軍可能又獲得一次「泰侖堡式」的勝利。俄軍第五軍團回師救援的結果,使一支採取包圍行動的德軍反而落入了俄軍設置的陷阱。但是,他們終於突出了包圍圈,與主力會合在一起了。誠然,德軍在這一次並沒有取得決定性的戰術勝利,而他們所實行的機動仍然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它足以說明即使是一支數量不大的兵力,只要能發揮機動性,對敵人的要害點進行突然襲擊,那麼,仍可能使兵力大大超過自己的優勢敵人在進攻中發生癱瘓現象。這次事件以後,俄國人的「碾路機」開始操縱不靈了,不曾再對德國造成大的威脅。
進攻的結局證明,魯登道夫的意見是正確的。法爾根漢的這把「鉗子」一夾攏,只不過再把俄軍稍稍壓退了一點,其他什麼也沒有得到。到了九月底,俄軍退守的防區,北起波羅的海沿岸的里加,南到羅馬尼亞邊界的柴爾羅維茨,形成為一條漫長的直線。從此,俄國人雖然再也不能直接威脅德國,但仍然使德國人經常感到緊張,牽制了他們大量的兵力,同時更使奧國受到強烈的影響。
產生這樣良好的戰略效果的突然襲擊,是比較少有的。由於布魯西洛夫突破了奧軍防禦,迫使奧軍停止了對義大利的進攻;法爾根漢不得不又一次從西線往東線調兵,因而只好放棄在凡爾登地區的消耗戰。同時,羅馬尼亞也宣佈了參戰,公開站到聯軍方面來反對中歐兩個大國。正是由於這次戰役,法爾根漢被迫辭職。起而接替法爾根漢的,是興登堡和魯登道夫,霍夫曼當時還留在東線。法爾根漢的下臺,從形式上來說,是由於羅馬尼亞的參戰,但其真正原因,則是他在一九一五年採取的直接路線戰略。這個在目標和方向上都規模有限的戰略,結俄國人提供了一個收集兵力的機會,使他們得以在一九一六年打破了德國人的戰略意圖。
魯登道夫曾經看到,當俄軍向西里西亞和克拉科夫發動秋季進攻時,他們的主力即深深地伸進了波蘭突出部那個位置了。在西南角上,俄軍曾經突破了羅網,甚至一度踏進了奧國的領土。於是,魯登道夫正好利用了這個時機,在羅茲發動了一次反擊,致使俄軍主力竟暫時陷於癱瘓。不過,俄軍的兵力很快得到了恢復;而德軍那付被衝破了的網,也很快修補好了,並且還獲得了增援。從一月到四月,俄軍主力曾頑強地,但卻是毫無成效地向喀爾巴和_圖_書阡山挺進,進行了許多次戰鬥,結果卻是使大量俄軍更緊地困伏在羅網當中。
羅馬尼亞的願望和決心是一直向西進攻,突入特蘭西瓦尼亞。這樣正好使它的敵人得以採取運用間接路線的反機動,而且比他們在戰爭開始時所預先設想的還要更加間接化。
進攻羅馬尼亞的德軍,原本是由法爾根漢統一指揮的。他首先決定要進行一次反攻,可是在行動時,也許是過於性急和過於直接化了。儘管他在集中兵力時頗具匠心,先後擊敗了羅軍在南面和中央的兩個縱隊,同時也以最少量而又恰好適量的部隊牽制了敵人其他各路的兵力,但是,羅軍只不過被逐回來,被迫向山地撤退。德軍並未能將其通向山地的退路切斷。由於這次失機,德軍的整個計畫曾面臨著威脅。羅軍仍然控制著所有的山中隘路,並在憑險固守,打破了德軍力圖突破這些隘路的多次嘗試。法爾根漢想進一步向前突進,第一次嘗試失敗了;但在冬雪到來以前,他作了第二次進攻,終於達到了目的。隨後,他使向西躍進,企圖從「前門」打進羅馬尼亞。這樣一來,他的進攻就成了直接路線的行動,而且必須渡過幾條大河。不過,他還算是幸運,當他前進到奧爾特河邊上並為敵人所阻時,麥克森已經侵入羅馬尼亞境內了。這就使他得以安全地度過難關。
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七日,羅馬尼亞的軍隊開始進攻。他們把主力編成了三個縱隊,每個縱隊大體上四個師,向西北方向開進,越過喀爾巴阡山的山中隘路,前出到匈牙利平原。為了防守多瑙河,他們留下了三個師的兵力。用以守衛多布羅加地區的,也是三個師,但俄國已經答應在那裡增派援兵。然而,羅軍向特蘭西瓦尼亞的進攻,曾經是過分遲緩和謹慎的。敵人只不過破壞了一些橋樑,他們就感到前進途中困難很多。對方在國境上擔任掩護的,原只有五個戰鬥力不強的奧軍師。對於羅軍來說,在對方增援的五個德軍師和二個奧軍師趕到以前,這並不是什麼嚴重威脅。為了執行法爾根漢卸任前批准的那個第二階段的計畫,德國將領麥克森已率領一支軍隊開始向著多布羅加低地進攻,其兵力是四個保加利亞師,但是配屬了一部分德軍的分隊和奧軍的舟橋縱列。
麥克森把自己的基本兵力從多布羅加抽了回來,經過圖爾圖卡亞,進到了西斯托沃,並於十一月二十三日在那裡渡過了多瑙河。他放棄了自己在羅馬尼亞後方佔據的有利陣地,而改與法爾根漢的主力相配合,採取了向心的方向去進攻布加勒斯特。從戰略上來看,這很難說是有利的。麥克森的進攻雖使法爾根漢得以渡過奧爾特河,但同時也使羅馬尼亞人得以利用其中央位置來進行反擊。他們對麥克森的翼側發動了一次很驚險的反突擊,麥克森幾乎被包圍。不過,這場危險終究是避免了。隨後,法爾根漢和麥克森的兩支軍隊聯合起來採取行動,迫使羅馬尼亞的軍隊向後撤退,放棄了布加勒斯特,並從那裡退到了塞列特河到黑海沿岸一線地區。
德軍第八集團軍的參謀軍官霍夫曼上校,曾經制定了一個計畫。魯登道夫即以該計畫為基礎,只是對其進行了部分修訂。他集中了將近六個師的兵力來對付薩姆索洛夫的左翼。這支兵力從數量上來說要比俄軍稍少一些,本來很難於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但是魯登道夫已經查明,雷恩凱夫還在貢比侖附近,所以決定作一次冒險,除留下少數騎兵作掩護外,把其餘的德軍全部抽調出來,投到薩姆索洛夫的右翼上面。由於俄軍兩位軍團司令官之間缺乏通信聯絡,而德國人對於俄軍的無線電命令,也比較容易地截獲和被譯,因而使德軍在執行這個果敢的機動時獲得了很大的便利。他們採取向心的方向,同時實施兩個突擊,結果便摧毀了俄軍的兩翼,合圍了其中央部位的兵力,實際上消滅了薩姆索洛夫的整個軍團。如果說,這一次取勝的有利條件並不是魯登道夫自己https://m.hetubook.com.com創造的,而是由當時的形勢所產生的,那麼,時間短暫的泰侖堡戰役,可以算是一個沿「內線」作戰的間接路線的範例。
魯登道夫曾希望利用當時形成的態勢,進行一次深遠的迂迴機動,沿著波羅的海海岸繞過俄軍的北翼,前出到他們的後方,切斷那幾條直接通向波蘭突出部的交通線。但是他的計畫被法爾根漢否定了。法爾根漢認為,這個計畫太魯莽,而且沒有那麼大量的預備兵力來讓它付諸實行。然而,法爾根漢本人制定的一個計畫,卻消耗了數量更多的兵力。他本想在西戰場上發動一次突破塹壕防禦體系的強攻,但是不大如願地暫時放下了那個計畫,因為他不得不從預備隊中抽出部分兵力來加強奧地利這個同盟者。而在此同時,他卻把大量兵力投到了東線,但是這次行動的目的卻很有限,只是期望暫時地打敗俄軍,以便於以後能夠毫無顧忌地在西戰場上恢復進攻。
俄屬波蘭的領土,像是從俄國本土伸出來的一個「大舌頭」,它的三面都被德奧兩國的領土包圍著:北面是東普魯士,再外面就是波羅的海;南面是奧地利的加里西亞,其後面是喀爾巴阡山,掩護著通向匈牙利平原的一切通路;西面則為德國的西里西亞省。
在德國邊境的各省中,到處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鐵路網,而波蘭也和俄國本土一樣,交通道路體系很不發達,因此,德國人擁有一個重大的優點,能夠迅速集中自己的兵力來迎擊俄軍的進攻。不過,德軍如果自己首先發起進攻,那麼,他們向波蘭和俄國境內深入得愈遠,則這種優勢也就會逐漸地消失。所以,根據歷史的經驗即可看出,德國方面最有利的戰略,就是要把俄軍引誘出來,使其脫離原來位置,逐漸靠近德國,待他們進到對德軍有利的地位以後,即發起反突擊把他們壓倒。這就是布匿戰爭式的戰略,要比自己首先發動進攻有利得多。然而,採取這種戰略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讓俄軍能有足夠的時間來逐步集中兵力,能夠充分地發動他們那架既笨重而又生了鏽的戰爭機器。
不過,布魯西洛夫實施突然進攻所獲得的大部分成果,很快就曇花一現地消失了。它迫使俄軍統帥部把他們的全部力量都投到了這個方向,可是卻已經太遲了。而且,依照戰爭的自然法則,進攻是在敵人逐漸加強抵抗的條件下繼續發展的,這樣就使俄軍不斷消耗著自己的預備力量,而結果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成效。布魯西洛夫的最後損失達到了一百萬人,但是這還可以設法補充,只有心理上的破產才使俄軍統帥部真正無法支撐,最後終於不免全面崩潰。
此後一個星期,德軍又有四個軍的生力軍從西線調來。當時,西線方面的伊珀爾戰役已經失敗。雖然這支兵力來得太遲,數量也不足以使德軍獲得一次決定性勝利,可是魯登道夫仍然利用這些兵力把俄軍壓迫到華沙前面的布祖臘河-馬拉弗卡河一線去了。俄軍退到那裡以後,東線戰場也和西線戰場一樣,形成了雙方掘壕相對的僵持局面。不過,東方的防線卻沒有西方那樣固定,而且,俄軍已經把他們的彈藥儲備量消耗得差不多了,以致他們落後的工業再也不能提供足夠的補充。
法爾根漢最後停正這次大規模作戰時,雖然時間已晚而且仍然不很願意,但還是勉強同意了魯登道夫的計畫,讓他只帶自己那支後備力量有限的部隊,去試行向維爾諾進行迂迴機動。於是,魯登道夫率領一支數量不大的兵力,獨立自主地採取了進攻行動。他首先切斷了維爾諾(現為維爾紐斯)和德文斯克之間的鐵路,隨後繼續向前,差不多快要到達明斯克鐵路線上了。這是俄軍的一條主要交通線。儘管俄軍擊退了這次突擊,但卻動用了自己的全部預備兵力。這些結果表明,魯登道夫的這個機動具有很大的潛在能力。如果早一點實行這個機動,而且使用的兵力更大一些,那麼,當俄軍的主力仍然困在波蘭的時候,德www.hetubook.com.com國人的收穫肯定會要大得多。
由於俄國人頑固地投著這個方向集中自己的兵力,結果便使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獲得一個機會,像一九一五年進攻塞爾維亞那樣採取了一個新的間接路線行動。當時業已形成的條件,是使這個行動更加具有間接性的一部分原因。這個行動的目的是占領羅馬尼亞。戰爭開始時,羅馬尼亞擁有二十三個裝備不夠好的師,而當面的敵人只是七個師的兵力。羅馬尼亞指望,布魯西洛夫的進攻,英軍在松姆河地區的進攻,以及聯軍在薩洛尼卡地區的行動,能夠阻止德國人增調兵力,使其不能增加該地師的數目。可是,聯軍在那些地區的行動都是直接性的,因而不可能阻止德軍抽調足夠的兵力來擊毀羅馬尼亞。
戰爭爆發以後,俄軍總司令尼古拉大公,曾經揮動俄軍迅速侵入東普魯士,以便減輕德軍對於自己法國同盟者的壓力。八月十七日,由雷恩凱夫指揮的一個軍團越過了東普魯士的東邊國界。接著,在八月十九日和二十日,他們同普里特維茨率領的德軍第八軍團發生了遭遇戰,並在貢比侖地區擊退了對方的主力。八月二十一日,普里特維茨得悉,薩姆索洛夫的軍團也從南邊突入了東普魯士,前出到了他的後方。當時,在東普魯士的南方邊界上,德軍有三個師進行防守,而進攻的俄軍卻有十個師之多。普里特維茨在驚恐之中下令撤退,準備退到維斯瓦河後邊來。因此,毛奇隨即免去了他的職務,而委派已經退休的興登堡將軍去代替他,並以魯登道夫為其參謀長。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例證,說明真正的間接路線與一般所謂「突然性」之間的差別。德軍的這一次進攻,就時間、空間和兵力來說,都達到了突然性的目的。可是,俄軍只是向後撤退,好像滾雪球一樣。儘管他們損失慘重,但愈是往後退,也就愈加靠近了自己的預備隊、補給基地和鐵路線。這樣,德國人反而把這個雪球越壓越緊,使俄軍得以補償損失,並由碎片變成了整塊。德軍的這種直接路線行動,雖然壓力很大,使俄軍極度緊張,面臨著很大的危險,但是卻並不能使他們遭到毀滅。
中歐兩個強國(德奧)終於停止了在東線的攻勢,而在西線仍然頑強地進行著防禦,但是隨後它們又利用秋季時間在塞爾維亞境內進行了一個戰役。站在整個戰爭的立場上來看,這是一次採用間接路線的戰役,雖然其目的是有限的,但對塞爾維亞本身卻具有決定性意義。這次戰役的進程說明,在地理條件和政治條件都比較有利的情況下,採取遠端的間接路線的方法是有效的。當時,制定計劃的基礎是,保加利亞已經站到中歐兩個強國方面而且直接參戰了。當保加利亞軍隊開始從西面侵入塞爾維亞時,塞軍尚能阻擋德奧聯軍的直接進攻,因為塞軍可以憑藉山地之險進行頑強的抵抗。可是,在保軍左翼穿越塞爾維亞南部而前出到了塞軍後方,並切斷了塞軍同來自薩洛尼卡的英法援軍之間的交通以後,塞軍的抵抗就發生動搖了。結果,塞爾維亞很快宣佈投降。塞軍殘部開始全面潰退,在深冬時候,穿過阿爾巴尼亞,到達了亞得里亞海岸。這個集中全力以迅速擊毀敵人較弱夥伴的辦法,使奧國解除了後顧之憂,消除了來自南面的威脅,同時也使德國在中歐獲得了一條自由的交通線,得以控制住整個中歐的局勢。
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法爾根漢才開始認識到,他已經深深地陷入在加里西亞境內了。他的這次進攻,竟找不到一個可以停駐下來使自己站穩腳跟的地區。他本來是想把東線的態勢穩定一下,趕緊把兵力調回西線,可是結果恰好相反,不得不從法國往東線抽調補充兵力。緊接著,他又作出了一個幾乎是採取直接路線的決定。他改變了自己的進攻方向,把原來向東改為向東北進攻,同時還命令魯登道夫配合行動,令其向東南方向實施突擊。魯登道夫當時正在東普魯士,已經等得很不耐煩,並對這hetubook.com.com個計畫表示了反對意見。魯登道夫證明,這個向心方向的進攻實質上是一個正面的攻擊,兩翼的德軍都只能迫使俄國人後退,不可能獲得其他結果。這一次,魯登道夫仍然提出了他那個向維爾諾實施機動的計畫,可是又被法爾根漢拒絕了。
東線的作戰計畫與西線的比較起來,顯得靈活一些,但也擬訂得粗糙一些。在編制這些計畫的時候,地理條件是容易搞清楚的,但有一個因素卻很難加以判明,這就是俄國人集中兵力的能力。
當羅軍的縱隊還在緩慢地向西開進,即朝著特蘭西瓦尼亞開進時,麥克森已於九月五日開始向多瑙河上的圖爾圖卡亞橋頭陣地發起強攻,並擊潰了掩護著該陣地的三個羅馬尼亞師。以後,借著多瑙河保障自己翼側的安全,他便向東開進,深入到多布羅加境內,遠遠地離開了布加勒斯特這個最可能遭受攻擊的目標。這是一個在精神上具有很大價值的突擊,其戰略意義在於:它自然而然地吸引著羅軍的預備隊,使其無法支援正在特蘭西瓦尼亞實施進攻的羅軍,使其力量不能很好展開而且很快就使用殆盡。
在敵人營壘當中,情況也是一樣。同盟者的一方對另一方的戰略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無論從軍事原因,還是從政治原因來說,俄軍統帥部都是希望首先集中全力來對付奧國。因為在此時期,奧地利正是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很容易被擊倒。如果只留下一個德國,就可以等候全國完成總動員以後再來從容應付。可是,法國人的看法卻與此完全不同。他們希望首先減輕德軍對於他們本身的壓力,因而力主俄軍同時攻擊奧國和德國。結果,俄國人只好同意,除對奧國實施進攻外,同時也對德國發動了一路進攻。但是,他們對於這個額外的進攻,在兵力和組織方面,都是事先沒有準備的。在西南正面上,俄軍有四個軍團,分編成兩個集團,各轄兩個軍團,預計採取向心方式,同時進攻加里西亞境內的奧軍。在西北正面上,俄軍有兩個軍團,預計用來進攻東普魯士境內的德軍。大家知道,俄國人是秉性遲緩的,而且組織工作粗糙,所以,他們似乎必然會採取一種謹慎的戰略。可是,這一次卻打破了他們固有的傳統,匆匆忙忙地在兩條戰線上都採取了直接進攻的路線。
泰侖堡戰役(在科尼希斯貝格以南一百四十公里)的影響很快就消失了,因為加里西亞戰線的形勢日趨複雜,開始對德奧軍隊不利。奧國第一和第四軍團在波蘭的進攻,最初是獲得了相當進展的,可是,掩護奧軍基本集團右翼的第二和第三軍團,由於兵力比較薄弱,在俄軍第三和第八軍團的強力打擊下,從八月二十六日到三十日,遭受了慘重的損失,並被迫退到了利沃夫的背後。這樣,就使得奧軍第一和第四軍團最初取得的勝利終於失掉了,因為俄軍左翼部隊的進攻,恰好從後方對正在發展進攻的奧軍左翼構成了威脅。奧將康拉德想掉轉他左翼兵力的一部分來攻擊俄軍的翼側,但是突擊沒有成功。後來,由於俄軍右翼兵力的繼續進攻,奧軍產生了驚恐,開始潰敗。到了九月十一日,康拉德不得不下令實施總退卻,而到九月底,差不多退到了克拉科夫。
一九一六年六月,布魯西洛夫從盧次克發動的那次進攻,是俄軍中在一定程度上採用了間接路線的唯一一次戰役。這次戰役所以能具有間接路線的特點,也是一個偶然現象,因為當時的進攻並沒有什麼深遠意圖,其本來目的只不過是要搞一個聲東擊西的佯動,後來因為義大利方面的要求,才決定提前發起進攻。由於事先沒有適當的準備,也沒有集中兵力,因而這次幾乎是偶然發起的攻擊竟產生了很大的突然性,使得奧軍那個消極懈怠的防線慘遭破壞,僅在三天之內,被俘人員即達二十萬。
由於奧軍方面局勢嚴重,德軍不得不加以援助。於是,在東普魯士境內的大部分德軍,被改編成為新的第九軍團,奉命開到波蘭的西南角上,並從那裡協同奧軍一起進攻華沙。可是,俄國這和-圖-書時已經完成了動員工作,俄軍重新改編以後,立即開始了一連串的反攻。他們不僅擊退了德奧聯軍的猛攻,而且自己轉入了進攻,隨後又集中大量的兵力攻入了西里西亞。
一九一五年東戰場上的歷史故事,就是魯登道夫和法爾根漢兩人之間在見解上的激烈爭執。魯登道夫認為,只有採用一種至少從地理條件說來算得上間接路線的戰略,才能取得決定性的結果。法爾根漢認為,只要限制所使用的兵力,就可以採用直接路線的戰略來減少自己的傷亡,同時摧毀俄軍的攻擊力量。法爾根漢的職位較高,所以他的意見也終於獲勝,不過其戰略卻沒有獲得什麼成果。
羅馬尼亞的領土夾在特蘭西瓦尼亞和保加利亞之間,是一塊滿布著天然障礙物的土地。其中,有喀爾巴阡山和多瑙河這類大型障礙,因此,它的地理位置在巴爾幹是很適合於採用間接路線戰略的。例如,位在黑海邊上的多布羅加低地,是羅馬尼亞的一塊「後園子」,可以用作誘餌,遇到德國人這樣有經驗的對手,是不會不加以利用的。
德國人固然佔領了羅馬尼亞的大部分領土,並且連同其小麥和石油都在內。可是,他們既未能隔絕也未能毀滅羅馬尼亞的軍隊。當德軍的進攻已達末期的時候,羅軍的精神和體力狀況,由於進行了成功的抵抗,反而更加改善了。第二年夏天,德軍企圖把羅軍趕到普魯特河對岸去,以便佔領羅馬尼亞的全部領土。但羅馬尼亞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德軍的計畫並沒有能完成。直到一九一七年十二月,當布爾什維克的俄國同德國簽訂了停戰協定以後,完全處於孤立無援地位的羅馬尼亞才不得不同意這樣作,並終於同德國媾和。
可是,在這上問題上面,德奧兩軍統帥部有著意見分歧。雖然雙方都表示同意,認為當前的任務是要在六個星期之內阻住俄軍的前進,以便德軍首先擊敗法國,而後,德軍調頭東向,與奧軍會合,共同對付俄軍,給俄軍以決定性的打擊。但是所謂意見分歧,也只不過是行動方法問題而已。德國方面堅持,首先要在法國取得決定性的成果,因而只想在東方保留最少量的兵力。但是一些政治上的原因妨礙了德軍統帥部從東普魯士撤軍,迫使他們改在維斯瓦河地區進行扼守。而奧國人則受了他們總參謀長康拉德的影響,希望立即發動一次進攻,以便使俄國的戰爭機器拋錨。因為這個想法可能對德國有利,能使德軍在法國進行決戰時不至受到俄軍的干擾,所以毛奇也就同意了奧國人的建議。康拉德提出的計畫是,首先用兩個軍團的兵力從東北方向攻入波蘭,再以兩個軍團的兵力部署在它們的東面,以便從右翼掩護這兩個軍團的進攻。
一九一六年和一九一七年,在俄軍的戰線上,沒有什麼戰役值得加以評論。當時發生的那些戰役,從德奧方面來說,實際上都是採取守勢的,而從俄軍方面來說,則幾乎都只是採取直接的進攻。俄軍的戰役證明,那種單單憑藉數量優勢和直接進攻的戰略,不僅沒有成果,而且適得其反,更使自己的士氣受到打擊。一九一七年,俄國發生了革命,從而使得俄國的軍事力量發生了總崩潰。但是在實際上,這時俄軍的武器裝備,卻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好些。然而,大量而又毫無價值的傷亡與消耗,已經使全歐洲最富有忍耐性和最具備自我犧牲精神的軍隊,也開始喪失鬥志了。一九一七年的春季攻勢以後,西線的法軍當中也發生了多次叛亂事件,其中大多數事件的暴發,都是因為疲憊的士兵不願繼續流血而引起的,是在命令他們返回塹壕之時發生的。
東戰場上的作戰計畫,是由康拉德提出來的,獲得了法爾根漢的批准。這個計劃規定,德軍應在喀爾巴阡山與維斯瓦河之間,具體說來,就是要在杜納耶次河地區,突破俄軍的陣地。五月二日,德軍開始發動進攻。這是一次很成功的突然襲擊,很快地取得了勝利。俄軍全線潰敗了,到五月十四日時,已沿著喀爾巴阡山後撤了一百三十公里,退到桑河一線。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