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戰略論:間接路線

作者:李德.哈特
戰略論:間接路線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七章 希特勒的衰頹

第十七章 希特勒的衰頹

絕大多數的德軍將領,都想在自己到達的地區停駐下來,選擇有利的陣地進行防禦,以便度過冬天。他們都很明白,拿破崙的大軍曾在這裡遭到什麼結局。其中許多人還在重讀考蘭科特關於一八一二年戰爭的悲慘記載。然而,在最高層的人士當中,在那些距離前線和泥濘戰壕較遠的人們當中,卻有另外一種意見。莫斯科像是一塊強力的磁石,對於他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也使他們滋長了過分樂觀的情緒,認為攻佔莫斯科並不是太難的事情。但是,和普遍存在的這種意見相反,希特勒本人對於繼續進攻莫斯科的問題,並不那麼積極解決。從戰爭開始以來,莫斯科在他的眼中始終只是一個並非頭等重要的目標。他雖然批准了在十月分向莫斯科發動進攻的計畫,但是仍然還在懷疑邁出這一步究竟是否正確。不過,波克的眼光卻始終釘在莫斯科上面,他早已充滿了攻克這座名城的野心。他極力主張繼續進攻,並且一再強辯地說明:當敵對雙方都已處在精力衰竭的邊緣上時,意志力比較優越的一方常能爭得主動而在會戰的結局中取勝。勃勞希契和哈爾德兩人都支持波克的意見,因為他們是早就主張集中全力進攻莫斯科的。但是他們也已知道,繼續實施進攻的取勝機會已相當少了,只因為他們曾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說服希特勒作出進攻莫斯科的決定,所以現在也不願意承認這一點。隆德斯特和勒布是反對進攻莫斯科的。隆德斯特甚至還提出建議,認為要退回到波蘭的出發陣地之上。不過,他們的觀點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因為他們是在另一個方向作戰,對於莫斯科的進攻並無直接的關係。
英美盟軍在非洲西部海岸的登陸,是緊接著英軍在阿拉曼地區發起進攻之後開始的。兩地的距離相隔四千公里。這對於反對盤據在利比亞的隆美爾和解除他對尼祿河三角洲附近的威脅來說,可以算是一種採用間接路線的方法。從戰略上來說,它的成功和它的突然性正好是成比例的。按照原來的計畫,盟軍只打算在摩洛哥境內的大西洋海岸實行登陸。那是一個純粹的正面進攻,可以使法軍有足夠的時間來組織有效的抵抗。突尼斯境內的比塞大港(賓澤特港)是北非戰區的一個總樞紐,而英美盟軍的進攻又距離比塞大差不多有二千公里之遙,所以,德國人還是有時間和能力來增強其法軍夥伴抗擊盟軍入侵的力量的。對於盟軍來說,可幸的是,在計畫中補充了地中海沿岸的兩個登陸點,即在奧蘭(今稱瓦赫蘭)和阿爾及爾附近同時進行登陸。在盟軍登陸的問題上,美英兩國的外交家出了大力,與法國的當權人物達成默契,使他們對此無所作為。這樣,盟軍在幾個地方都順利地實施了登陸,並馬上對西海岸上的法軍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而在此以前,那裡的抵抗也是非常頑強的。
格拉齊安尼的殘部經過班加西向的黎波里撤退。對於這些部隊的追擊,是這次戰爭中一個最卓越和最果敢的攻擊行動,是一個間接路線的很好例證。二月五日,第七裝甲師完成了一個橫越沙漠的躍進,其目的是要前出到班加西南面的海岸線上。該師的先遣分隊,在一片難以通行而且陌生的地形上開進,僅僅三十六小時即前進了二百七十公里。這時,英軍立即分成為兩部分:一部分由康貝上校率領,在貝達富姆地區遮斷敵人的退路,設置起一道障礙;另一部分是康泰爾準將率領的第四裝甲旅,他們一直尾追壓迫敵人,直到敵人投降為止。英軍這兩支兵力加起來,總共也只不過三千人,但是他們在同數量上佔有很大優勢的意軍作戰時,表現得機智勇敢,結果竟俘獲了敵軍二萬一千人。
在菲律賓的最大一個島,即呂宋島上,日軍最早是在馬尼拉北面實施登陸的,隨後,他們又在首都的後方進行了登陸。出於面臨著遭受合圍的威脅,美軍放棄了這個島的大部分土地,在十二月底以前,撤退到了小小的巴丹半島之上。在那裡,日軍只能在一個極其狹窄的空間內對美軍實施正面的攻擊。因此,儘管敵人在兵力方面擁有絕對的優勢,美軍還是在這個半島上堅守了很長的時間,直到一九四二年四月才被日軍攻克。
可是,德軍的進攻卻非常不幸地停頓下來了。裝甲坦克部隊得到命令,在被圍的俄軍集團沒有被消滅以前,應該駐守原地停止前進。按照原來計畫,他們不應該延誤,而要越過明斯克繼續深入前進,只留下少量的坦克來協助步兵集團軍完成合圍的任務。
直到第二天,即五月七日的早晨,事情還很清楚,儘管盟軍的攻擊力量很強大,特別是空中轟炸的威力很大,但是德軍並沒有癱瘓,只是再也無力採取戰術上的任何反措施了。當天下午,英軍裝甲師的先頭部隊突進到了突尼斯城。於是,第六師轉向南面,第七師轉向北面,繼續挺進,其目的是要在德軍部隊當中造成更大的驚恐和混亂,以加速其崩潰。差不多與此同時,美軍和法軍也突進到了比塞大港。這樣,德軍在北部地段上的抵抗就完全被摧毀了。
希特勒的衰頹首先是從大戰略領域開始的。這是他一切嚴重錯誤的根源。如果希特勒知道,應該怎樣減少由於他的勝利而引起來的恐懼,並使鄰國人民相信他的「新秩序」是一種對他們有益的「仁政」,那麼,或許也有可能,他真的能在拿破侖遭到失敗的地方取得成功,真正把歐洲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在德國領導之下的聯合體,並且使其力量發展到足夠摧毀外來力量那樣強大的程度。可是,希特勒做的卻是自掘墳墓的事情。他的政治路線,可以說是太直接化了。他的政治手腕是高明的,足以使人生畏,引起鄰國的糾紛,但是不能令人懷德,反而增強人們的反感。在他的所謂「國家社會主義」學說中,他過分強調的是民族主義,因而使得社會主義完全喪失了號召作用。如果不是這樣,社會主義也未嘗不可以在其他國家中吸引一些勞苦大眾。他的「鐵拳頭」太顯露了,而外面的法蘭絨手套又已破爛不堪,以致無法掩飾裡面的真象。他在征服鄰國以後才來採取安撫措施,這不僅是笨拙的,而且也是不合邏輯的。隨著新的冒險一次一次地失敗,希特勒也把錯誤一個一個地積聚起來了,直到最後徹底覆亡。

太平洋戰爭

第八集團軍休整了三個星期,調集了兵力,而後才開始向阿蓋拉陣地發起進攻。但當英軍剛剛展開正要發動進攻的時候,隆美爾便立即溜走了。雖然英軍採取迂迴機動切斷了隆美爾的後衛,但是他們仍然在英軍完成合圍之前突圍而去。德軍一直後退,終於又在布埃拉特松地區站穩了腳跟,構成了一條戰略性的屏障,而這裡距離阿蓋拉已有三百二十公里。隆美爾在這裡也只停留三個星期,等到第八集團軍剛剛調集兵力,準備好在一月中旬發動下一次進攻時,他再次向西撤退。這一次,隆美爾毫無停頓地退了五百六十公里,從的黎波里旁邊穿過,一直到了突尼斯境內的馬里斯防線。隆美爾所以不斷後退,其原因不僅由於兵力單薄,大多數運送補給品的船舶都被盟軍擊沉,而且由於英美兩國盟軍已於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登陸,業已形成的新局勢對他很為不利。
這樣一來,由於盟軍採取了聯合的突擊,在空中使用飛機,在敵後使用坦克,同時向敵人發起進攻,德軍統帥部的計畫終於完全破滅了,部隊的抵抗力徹底瓦解了。德軍遭到失敗,主要原因是盟軍破壞了他們的指揮體系和交通線,使他們既感到預備隊不足,也感到補給品匱乏,從而使士氣和戰鬥力受到很大影響。
隆美爾的這次深遠突擊當然是功敗垂成了。因此,他在失敗時所受到的損失也不免相當的嚴重。那時,他率領著自己的三個坦克師(兩個德國師和一個義大利師),越出了昔蘭尼加境界,因而和其餘部隊隔絕很遠。在此時刻,被隆美爾打散了的英軍殘部,便乘機在後方恢復了活動,他們組合起來,重新採取了進攻的行動,並且在隆美爾把坦克部隊調回來援救他的非機動部隊以前,就與托卜魯克的守備部隊聯絡起來了。這也是一個實行冒險的例證。它說明,當留在某一地點的基本兵力並不強大,不足以進行長時期的抵抗時,僅以部分兵力去進行戰略性襲擊,是一種冒險。
這樣一來,德軍便在一九四一年十一月重新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但因為德軍的企圖和他們沿向心方向實施的突擊並沒有什麼保密,俄軍進行防禦的任務反而簡單化了,只要把預備隊集中起來,逐個擋住德軍的突破即可。十二月初,德軍的進攻受到頓挫,接著,被迫向後撤退。俄軍開始轉入反攻。希持勒撤掉了勃勞希契陸軍總司令的職務,親自擔任了直接指揮德軍的職責。他的這個行動產生了雙重的作用:一方面使勃勞希契代他作了贖罪的羔羊,另一方面則乘機把軍權更全面地掌握到自己的手裡。
在入侵俄國的最初階段,希特勒在作戰方面還是儘量採用了間接路線的,加上地理條件的有利,他曾取得相當可觀的成就。一個差不多長達三千公里的正面,沒有多少天然的障礙物,使進攻者在實行滲透和進行機動兩個方面都擁有充分的自由。蘇聯紅軍儘管數量很多,但分佈在如此漫長的正面上,兵力的密度當然很小,因此,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很容易找到沒有加以掩護的地段,可以進行迂迴機動以深入到敵人的後方。同時,在這廣大的空間中,城市很少,連結這些城市的公路和鐵路也有限,因而進攻者又有自由選擇突擊目標的便利。這樣,德軍終於騙過了俄國人,使他們摸不清自己真正的進攻方向,無法抗擊德軍的突擊。
當德軍對斯大林格勒的第一次進攻被擊退以後,德軍往這個方向輸送生力軍的速度,就比俄軍在此集中兵力的速度慢起來了,而俄軍得以開始準備擊退德國人的正面進攻。因此,德軍已不可能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保持兵力的優勢。對德國人來說,這是他們在戰略方面應該付出的代價,因為他們放棄了原來的戰略,放棄了分散敵人兵力兵器的手段。他們愈是死死地包圍著這座城市,則其進行戰術機動的範圍就愈小,所以就更加難以擊潰敵人的抵抗。
給隆美爾造成的這個遲誤,對於整個戰役的前途有著很大的影響。在二月二十六日以前,蒙哥馬利用於對付「馬里斯防線」的第一梯隊兵力,僅僅只有一個師。在這段時間內,蒙哥馬利本人和他的司令部很耽心,拼命地工作,企圖趕在德軍發起進攻之前恢復兵力上的平衡。這樣,到三月六日隆美爾開始實施突擊時,蒙哥馬利的兵力已經增加了三倍,除了手裡掌握的四百多輛坦克以外,另外還有五百多門火炮,而且都進入了發射陣地。出於時間上的耽擱,隆美爾想以優勢兵力實施突擊的機會也就消失了。到三月六日黃昏時,隆美爾的進攻即被盟軍阻止,德軍損失的坦克達到五十輛以上。這一損失對於德軍下一階段的作戰行動是有嚴重影響的。而且,就在這時,他們更損傷了一個隆美爾,他因為疾病和失望,飛回歐洲去了,一直沒有再回來。
此後,希特勒即把發展烏克蘭的勝利當作主要目標,並為此集中了兵力。這樣,他原定的兩大目標之一,即攻佔列寧格勒,就變成為次要目標了。儘管在實施烏克蘭戰役的同時也發起了對列寧格勒的進攻,而且,在列寧格勒方向上也曾集中了足夠數量的兵力去包圍這座城市,但是結果並不理想,未能使俄軍在這個地區遭受決定性的失敗。這個方向的德軍以後便逐漸減少了,因為希特勒雖然拒絕勃勞希契和波克的建議,沒有儘快恢復對於莫斯科的進攻,但同時又迎合了他們的意圖,同意在擊毀俄軍基輔集團以後把莫斯科方向作為重點。
在頓河與頓涅次河之間的走廊地帶內,俄軍所受的打擊是極其嚴重的。當時,在這個方向實施進攻的第四坦克集團軍,如果不轉向南面去協助第一坦克集團軍渡越頓河,那麼,也許早在七月間就攻佔了斯大林格勒,並抑制住了伏爾加河。而且,第四坦克集團軍的支援實在沒有必要,等它回過頭來再向北進的時候,俄國的援軍已到達斯大林格勒地區,並且嚴陣以待了。俄軍增援這個地區,遠比增援高加索容易,因為它接近中央地區,有著良好的鐵路線和公路網,便於調集預備隊。隨後,德軍在這條戰線上連續遭到失敗,從而使得斯大林格勒的精神因素意義不斷提高,而且由於它的名稱超過了城市本身的戰略價值,又更加助長了精神因素的作用。這樣,德軍便不得不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兵力集中到斯大林格勒方向上來,使他們錯過了奪取高加索石油基地的機會。由於抽出了部分兵力去支援斯大林格勒方向,進攻高加索的第一坦克集團軍也就逐漸地削弱了力量,原擬抽調其他的兵團和部隊來補充這個集團軍,即補充調往斯大林格勒戰線去了而造成的缺額,但是計畫並沒能實現。
這樣,隆美爾得以從虎口裡逃了出來。英軍想以坦克部隊構成一把鉗子把他夾住,但是沒有辦到,德軍脫逃以後,一直往西退卻,達到了昔蘭尼加地區最西面的阿蓋拉附近,在隆美爾所預先設置的後方防禦陣地上停留下來,那裡離開阿拉曼已經有一千一百公里的距離了。在二個星期的快速撤退中,隆美爾擺脫了後面的追擊者,一路上不斷進行著破壞,自己在人員和物資方而都沒有遭受多大損失,卻使追兵一無所獲。當德軍在班加西地區沿著海灣岸邊退卻時,英國方面本來可以使用空軍對退卻中的敵人實行空中襲擊,但是這卻需要啟用戰地的前進機場,而這類機場那時還得不到進攻部隊的掩護。空軍指揮官們曾經準備冒險,但集團軍司令部卻沒有允許他們那樣作。隆美爾在過去所作的閃電反擊,早已在英軍的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們不敢貿然行事。不過,這一次的兵力對比太懸殊了,隆美爾不僅沒有實施這類突然反擊的能力,甚至在阿蓋拉地區也不可能堅持太長時間的抵抗。
在另外一個地方,隆美爾也想乘敵人處於混亂和恐怖之中這個機會,使用現有的一切機械化兵力轉入全面進攻,預期通過特貝薩(位於西多爾薩里以西六十五公里)前出到盟軍和他們的阿爾及利亞基地之間的主要交通線上。空中偵察報告說,盟軍在特貝薩的補給倉庫已經被火苗遮蓋了。但他發現,阿爾尼姆並不想採取這樣的冒險行動;他只好在失望中去向墨索里尼求援。這就使時間一分一秒地溜過去了。直到二月十九日早晨,羅馬才有複電,同意轉入全面進攻,可是,命令上卻規定向正北面的泰拉方向發展,而不是依照隆美爾的原來計畫,以西北方向的特貝薩為攻擊目標。隆美爾認為,這個進攻方向的改變實在是一種「莫名其妙的短視」,而且是很危險的,因為這樣將使進攻部隊過於直接地抵近敵人,將使德軍碰上敵人強大的預備隊。
一九四〇年六月底以前,德國宛如一個巨人,在歐洲大陸到處橫行。它完全控制了整個西歐,中歐和東南歐,只有西部邊上小小的不列顛島,算是唯一的例外。除了這個大陸以外的障礙,還有一個對希特勒的霸權起著嚴重限制的因素,這就是蘇俄的存在。蘇俄在德國的東北邊界上降下了一道濃密的陰影。和_圖_書希特勒經歷了一個勝利時期。他的勝利似乎可以保證他完全稱霸歐洲,甚至征服整個世界也未嘗沒有希望。可是,五年以後,他的這場夏夜美夢,終於變成了可怕的惡夢。
這些情況匯合起來,足以證明一種可能性:如果克萊斯特即時轉向北面進攻,而從波克的軍隊中抽出一大部分兵力向南面挺進,這樣兩個集團採取向心方向實施突擊,那麼,不僅可以在基輔周圍或其附近摧毀俄軍的頑強抵抗,而且有可能將俄軍全部合圍,甚至一網打盡。此舉一旦成功,德軍在下一步進攻莫斯科時,就用不著擔心俄軍將從南部地區發起反攻了。所有這些理由,促使希持勒下了決心,即首先進行基輔戰沒,而後再向莫斯科實施進攻。
受到德軍包圍以後,俄軍的抵抗開始潰敗。於是,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儘量提高速度,利用頓河與頓涅次河掩護自己的翼側,在這兩河之間的走廊地帶內疾馳猛進。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到達了走廊的南端,並在羅斯托夫以北地區渡過了頓河。這樣,德國人打開了通到高加索油田的道路,並使整個戰役達到了緊要關頭。當時,俄國似乎很快就要癱瘓,因為德軍的機動性還在增長,幾乎就要切斷俄國人的石油供應線路,在這個戰役中,德軍採取了迂迴機動的手段,結果使他們獲得了卓越的成功。
一九四三年三月十七日,盟軍方面開始發動進攻。巴頓將軍指揮的美軍第二軍首先實施了突擊。這次進攻的目標,是要切斷德國「非洲軍」在突尼斯方向的退路,斷絕他們兵員補充和物資補給的來源。但是,巴頓的進攻行動非常謹慎,也很遲緩。德軍在山地隘路附近阻住了巴頓的部隊,守住了通向沿海地帶的各條接近路。這次防禦戰的勝利又鼓舞了德國人,促使他們再一次發動新的反擊,不過,並沒能突破美軍的防線,卻使自己損失了約四十輛坦克。這一失利不僅使德軍的裝甲突擊力量進一步受到削弱,而且使他們在後來陷入了更加艱困的境地,以致再也不能抵擋蒙哥馬利的進攻。

入侵俄國

六月二十二日,德軍發動了進攻。這正好比拿破崙入侵的日子早一天。古德里安和霍特的坦克部隊很快突破了俄軍的線,急速地向前猛衝,到第六天便在明斯克地區實行了會師。這時,他們深入俄國境內已達三百二十公里。在他們後面,幾個步兵軍也在斯洛尼姆附近實行了會師。但是,他們並未能阻止俄軍主力的撤退,俄軍從別洛斯托克那個「口袋」中衝了出來,向後撤走了。於是,德軍提出了下一步計畫,即在明斯克附近合圍俄軍主力。這一次獲得了成功,儘管有一小部分俄軍在封閉合圍圈之前溜掉了,但還是俘獲了三十萬俄軍官兵。這次大包圍所取得的成就,立即引起了一陣樂觀熱潮,甚至一些對希特勒入侵俄國抱著憂慮情緒的將領,也開始改變了看法。哈爾德就曾在七月三日的日記中寫道:「假使我說,在未來十四天之內,將會結束對俄戰役,看來不是過分誇張。」
當時,亞歷山大剛剛接替了統一指揮盟軍兩個集團軍的職務。他到前線視察以後寫報告說:「我所看到的局勢要比原來預料的危急得多,在卡塞林地區完全是一片混亂現象,美軍、英軍和法軍都攪合在一起,既沒有協同防禦的計畫,也缺乏明確統一的指揮。」他接著又說,如果隆美爾「在西多爾薩里山脊突破我們兵力單薄的防線,那麼,他在下一步向北面實施進攻的道路上,就不會遇到什麼天然障礙了……這足以破壞我方在突尼斯境內整個防線的穩定性,即使不導致全軍覆沒,也勢非全面退卻不可。」
由此看來,從這裡通向菲律賓的道路還是漫長的,而要到達日本,其途徑更是極端遙遠。可是,到了一九四三年的秋天,由於採取了迂迴繞過一些島嶼的方法,突進的速度便大大地加快了。這也可以說是間接路線戰略的另外一種形式。這一方法的實質,是美軍利用海運前進,在比較靠近日本本土的一些島上登陸,而把日本週邊圈上的島嶼拋在後面不管,使其島上的守軍孤立無援,無法獲得補給,換句話說,就是把他們圈禁在那裡,陷入在戰略包圍之中。
由於蒙哥馬利手中的兵力兵器和物資補給不斷增長,戰場的形勢產生了急劇變化。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而且是非常周密的準備以後,順便說一句,其時間之長是當初奧欽列克所不敢想像的,第八集團軍終於在一九四二年的十月底轉入了進攻。這次實施進攻的英軍,在飛機、火炮和坦克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優勢。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戰鬥還是非常激烈的,並且整整打了一個星期,因為正面的寬度有限,無法進行迂迴機動,不可能從後方或側翼向德軍進行突然的襲擊。經過連續不斷的戰鬥以後,隆美爾部隊遭到了嚴重的削弱,加上燃料不足,幾乎失去了機動性。當時,德國往非洲運送燃料的大部分油船,都在地中海裡被同盟國方面的潛艇擊沉了。正由於缺乏燃料,隆美爾部隊的機動性大大縮小,因而也就在頗大程度上決定了戰役的結局。這樣,德軍一旦在其過於伸展的前進陣地上遭到失敗,也就很難在中間地區組織牢固可靠的防禦,只能一直返回原來基地,退到能夠滿足最低限度需要的補給線上。
值得注意的是,亞歷山大的作戰計畫,和一九一四年馬恩河戰役的計畫,以及拿破侖的一些典型戰例的計畫,頗多暗合之處。當然,這種暗合並非是故意的。這種作戰的特點是,當敵人被鉗制在正面的時候,應該立即從某一個側翼實行迂迴。這種機動本身並不一定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但它可以創造一種有利的條件來實行決定性的突擊。由於害怕翼側受包圍,德軍不得不伸展自己的戰線,以預防這種危險,於是就為盟軍提供了向其防禦中的薄弱地段實施決定性突擊的有利條件。
照計畫看來,這次作戰是大有希望的,但是在實際執行計畫的時候,卻碰到了很大的障礙,其原因是隆美爾無權控制他所要賴以完成任務的兵力。戰役開始以後,阿爾尼姆集團軍便獨立自主地採取作戰行動;甚至連原屬隆美爾的那個最有戰鬥力的第二十一坦克師,也轉隸給阿爾尼姆了,並被派往後方去掩護隆美爾集團軍的後退通道和補給線路,而隆美爾本來是想用它去進行主要突擊的。
一九四〇年九月,義大利的格拉齊安尼元帥開始從利比亞向埃及發起進攻。從兵力對比上來說,意軍這次進攻的勝利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因為他們的數量比駐守埃及的英軍要多得多。可是,意軍的機動性卻是非常有限:一方面是由於機械化的程度太低,另一方面則是行政領導缺乏效率。於是,意軍穿越西沙漠前進一百一十五公里以後,便在西迪巴臘尼地區被阻住了,並在那裡滯留達二個月之久。
這時,曼斯坦忙著調整自己的兵力部署。他把三個已經殘缺不全的坦克群(軍)從米烏斯河地區撤退下來,面向西北方向構成一道反正面。直到二月二十六日,他才開始向俄軍的翼側和後方發起進攻。這正和一九四〇年在色當的情況一樣。德軍一刀插向了俄軍的接合部。一個星期之內,原來向西南進攻的俄軍紛紛潰退,漫無秩序地逃過了北頓涅次河,一共損失了六百多輛坦克和一千餘門火炮。於是,曼斯坦繼續向北進攻,打擊著從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向西進攻的俄軍的後方。這裡的俄軍也同樣遇到了失敗,被迫放棄了這兩個城市,匆忙地實施後撤。當時,德俄雙方的兵力對比,以師的數目來計算是一:八。在這個對德軍不利的條件下實施的戰役中,曼斯坦採取了一連串的間接路線行動,因而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如果曼斯坦不是過於缺乏兵力,那麼這次戰役很有可能像色當戰役一樣,會取得決定性的結果。可是,俄軍在兵力上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這也是一個不樣之兆。
一九四二年八月底,隆美爾再一次先動手,對英軍的阿拉曼陣地發起了進攻。不過,他的計畫這一次又為英軍的防禦戰術粉碎了。當時,英軍防線的南半部,只是設置地雷場加以掩護,沒有其他防禦設施,而英軍的步兵主力,都配置在北半部那些堅固的防禦陣地上。因此,隆美爾決定用裝甲部隊通過雷區去實施進攻。他企圖以此把英軍那些駐守在後方陣地上的坦克兵力引誘出來,以便加以攻擊。對於隆美爾來說,這是一場毫無成果的進攻,他因此損失了大量的坦克。當他被壓擠在側翼的斜切陣地與地雷場中間位置時,英軍第七裝甲師遮斷了他的南翼。不過,英軍畢竟未能及時收縮網口,沒能圍住德軍,隆美爾仍然撤出了險境,但是從此以後,戰場上的主動權就逐漸地從隆美爾手中轉移到了英軍方面。
抱著這種見解的人,並不只是希特勒一個。隆德斯特自然也會完全贊同這個觀點。他當然歡迎北面有援軍開到,幫助他完成自己面臨的艱難任務。同時,他自然也會歡迎圍殲大量的敵軍,因為這正是每一個統帥夢寐以求的目標。
德軍完成這次突擊以後,緊接著又實行了一個新的迂迴機動。這一次,他們並不是直接向南方進攻,不是從薩洛尼卡出發經過英軍已經設防的奧靈斯普山地再向南進攻,而是直往西轉,穿過蒙納斯特爾師,繼續向西衝去。這個機動一直衝到希臘的西部海岸為止,從而切斷了仍在阿爾巴尼亞境內的希軍,迂迴到了英軍的翼側,從後方威脅到盟軍殘部的退路。這樣一來,就使希臘境內的一切抵抗很快地全面崩潰了。
一九四二年的突尼斯戰役,是由德軍首先發起反突擊開始的。對於盟軍來說,這也是完全出乎意料的事。盟軍方面的兩個集團軍,即西面的第七集團軍和東面的第八集團軍,正想著要把軸心國的軍隊壓碎,把他們鉗死。軸心國軍的統帥部看到了這個危險,於是預先加以防範,決定先發制人,企圖依次擊毀對方的兩個集團軍。當時,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而具備的條件,實際上比初看起來更為有利。那些運抵突尼斯的德軍補充兵力,已經編成為一個新的集團軍,由阿爾尼姆將軍負責指揮。至於隆美爾集團軍,當其殘部向西撤退並到達補給港口以後,也獲得了新的補充兵員和武器裝備。隆美爾估計到了這個暫時性的有利變化,決定按照拿破崙的方式進行一次「內線作戰」。這就是利用自己處在盟軍中間的中央位置,分先後地向兩邊的盟軍部隊實施各別的進攻,以求依次地將他們各個擊破。如果他能首先打敗從背面威脅著德軍的美國第七集團軍,那麼就能立即騰出手來去對付英國的第八集團軍,出於補給線愈拉愈長,英軍的實力已經日益削弱了。
盟軍在阿爾及爾附近的登陸,縮短了到比塞大港的距離。現在盟軍到達那裡只有六百五十公里了。如果派出一支規模不大的摩托化分隊,那它可以一直開到比塞大港和突尼斯城,沿途除了山地道路上可能有些障礙物以外,不會再有其他嚴重的障礙。此外,如果再用海運或空降的方式在這些城市附近登陸或著陸,也一樣不會遭到嚴重的抵抗。但是,盟軍的海軍司令部看到,海軍超出空中掩護的範圍未免太遠,因而連一個小規模的登陸行動也不敢嘗試。當時,盟軍的陸上行動也顯得過分地小心謹慎,然而,德國人對於盟軍登陸行動的反應卻是非常敏感的,儘管這些登陸曾經出乎他們的意料。從盟軍登陸以後的第三天起,德國方面即火速地向突尼斯調運兵力,利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運輸機和渡海的小型船舶。儘管德軍運到突尼斯去的總兵力並不很大,但當盟軍第一集團軍的先遣分隊在登陸二個半星期以後抵達突尼斯的接近路時,德軍還是把它們阻擋住了。
由於交通線的過分遙遠漫長,德軍在戰術上的過度消耗就變得更加危險了。總參謀長哈爾德極力主張減少損失,建議及時停止進攻,而選擇一個有利的地區轉入防禦,以便度過嚴冬季節。可是,希特勒斷然拒絕了他的忠告,並且將他撤離崗位,委派了比較年輕而且富於激|情的澤特勒爾接替他擔任了總參謀長。無論如何都要攻克斯大林格勒的願望,強烈地影響著希特勒,正像去年秋天他想攻佔莫斯科的情況一樣。而且,他仍然獲得了不少擁護這種主張的軍官。可是這一次進攻的後果,則比進攻莫斯科的慘敗還要嚴重。那些直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因為向前推進太遠,其進攻的正面很窄,結果遭到了合圍的威脅。
可是,這次「襲擊」竟取得了決定性的結果。阿康諾爾的部隊穿過沙漠,前出到了意軍的後方。這個突然襲擊對敵人產生了癱瘓和顛覆的作用,無論從物理上還是從心理上來說,都是採用間接路線的一個範例。這次突然襲擊是在一九四〇年十二月九日發生的。格拉齊安尼軍的大部分立即被切斷,三萬五千人被俘,其餘殘部在一片驚恐之中逃回到原來的防禦地區。第七裝甲師緊跟在後退的意軍後面進行追擊,很快突破了邊界防線,隨後又進行了一個機動,企圖合圍退卻的敵人,並在不久之後就切斷了向巴爾迪亞撤去的意軍殘部。
在俄國南方,德軍的突進於十一月二十三日達到了頂點,攻佔了頓河邊上的羅斯托夫城。這正是通向高加索的大門。可是,在進攻過程當中,由於部隊只能沿著泥濘的道路調動,幾乎把燃料消耗一空,因而在一個星期以後,當俄軍從深遠翼側實施反突擊以進攻德軍的交通線時,德軍進入羅斯托夫的先頭部隊便不得不匆匆撤離。
為了繼續實施進攻和完全攻佔菲律賓,美軍必須集中起足夠數量的兵力,而在此以前,不可避免地要有一個新的間隙期間。然而,最後成功的保證卻是美國人結合使用兩種戰法:首先攻佔靠近日本本土的一些島嶼,在整個戰區內奪得制海權和制空權;同時把日軍佔領的一些島嶼拋在後方,加以孤立,以後再去實行攻佔。此外,由於所奪占的基地靠日本很近,美軍得以持續不斷地發動強有力的空中襲擊。美軍下一個巨大的躍進是繞過臺灣進佔沖繩島,這是琉球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正好位於臺灣與日本的中間。
守軍的兵力實際上要比實施進攻的日軍部隊多一倍以上,但是日本方面都是一些特選的精兵,他們受過在叢林和狹窄地段上進行機動作戰的良好訓練。至於守軍方面,卻是一批雜牌部隊,其中多數都是沒有經過訓練因而技術不熟練的新兵。他們實施堅決的反機動的能力很差。在戰役的過程中,他們總是害怕側翼力面的威脅。守軍的這種弱點,本身已夠相當嚴重,他們還缺乏空軍的掩護,無法對付日本空軍的不斷威脅,於是情況更加嚴重。所以,扼守該地的英軍很快就發生了動搖,喪失了平衡。當時,後方的居民陷於一片混亂,他們再要恢復自己的穩定性已很困難。這樣,英軍部隊不僅沒有一個穩定可靠的基地,而且背後所依靠的竟是一個人口眾多的混雜的城市,加上敵人已經控制住了城市面前的海洋,糧食和水源都有隨時被切斷的威脅。當地政府又決定實行「焦土」政策,下令焚燒油庫,結果弄得黑煙滾滾,彌天漫野,造成了一種非常恐怖的景象,使多數人的神經遭到了打擊。這在心理方面說來實在是大錯而特錯了。二月十五日,也就是下一個「黑煙滾滾的星期天」,守軍終和-圖-書於全部投降。
第二天,隆美爾看到,採取果敢行動的有利局勢已經形成。於是,他立即派出快速部隊,冒險地向第八集團軍靠沙漠的翼側實行迂迴,越過邊界而進到了英軍的後方。德軍的坦克部隊很快就突進到了英軍的側後,引起了英軍的混亂和恐怖。如果英軍的進退之權當時完全操在孔尼漢手中,那麼,這次戰役的結局一定會是德國方面取勝。可是,正在這一緊急關頭,奧欽列克親自乘飛機趕到了前線,他堅決命令英軍繼續打下去。二天以後,奧欽列克返回開羅,他隨即任命李特奇去接替孔尼漢的職務。由於奧欽列克的親自干預,英軍才得以轉敗為勝,遠遠地向前推進了。但是他的這個決定,與隆美爾的戰略性襲擊比較起來,似乎還更具有「賭博」的意味。英軍雖然遭受了隆美爾的戰略襲擊,但還是在自己的後方保存了儲備品。對於英軍來說,有一件最大的幸事,那就是隆美爾部隊在前進到昔蘭尼加境界時,居然沒有發現英軍的兩個巨大軍需倉庫。英軍的先遣部隊,後來就完全依靠這兩個倉庫來進行物資補給。至於隆美爾為什麼沒能發現這兩個倉庫,看來是因為英國空軍掌握著制空權。
二月十四日,真正的突擊開始了。德軍還是從費德隘路向前進攻。阿爾尼姆的副司令齊格勒爾負責前線指揮。美軍的裝甲部隊首先向他們迎擊,但德軍的第二十一坦克師展開後,一方面在正面上牽制著敵人,另一方面則從其右翼進行了迂迴,繞到美軍後方並實施了突擊。在這次戰鬥中,美軍損失坦克一百輛以上。隆美爾曾經力勸齊格勒爾,希望他趁著黑夜繼續進攻,以便充分擴張戰果,可是,齊格勒爾卻在原地停留了四十八小時,直到獲得阿爾尼姆的命令才繼續向前開進。但他只繼續向前走了四十公里,到達斯貝特拉又停下來了,其原因是美軍已在那裡集中兵力,作了防禦部署。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是把美軍擊敗了,只是戰鬥進行得相當激烈罷了。美軍退後重新集結起來,在卡塞林隘路上進行防守。這時,隆美爾已經從「馬里斯防線」中抽出了一個坦克兵支隊,命令他們經過加伏沙,進一步向南實施突擊;到二月十七日,這個支隊前進了八十公里,在卡塞林以西相當遠的距離上佔領了美軍的提里普特飛機場。
在南面地段,德軍仍然有著撤退到緊接崩角那個半島之上的可能性,並且有可能在那裡組織防禦來進行相當一段時間的抵抗。不過,這個可能性很快就喪失了,因為第六裝甲師很快突進到了敵人的後方,切斷了他們撤向半島去的道路。最後,軸心國的軍隊全面崩潰了。同盟國方面俘虜的敵軍人數超過了二十五萬。
對於俄軍來說,戰線縮得愈短,則在防禦體系中對任何一個遭受威脅的地點機動戰術預備隊的可能性也就愈大。德軍曾經多次突破斯大林格勒的防禦正面,但是每一次都被俄軍堵塞住了突破口。這個經驗證明,防禦的正面愈縮小,則防禦者進行防守的有利條件也就愈多。
早在巴丹半島陷落以前很久,甚至還在新加坡淪陷以前,日本人那股搶奪土地的浪潮,從入侵馬來半島開始,已經席捲了其他許多地區。一月二十四日,日軍分別在婆羅洲、蘇拉威西相新幾內亞各個島上登陸。三個星期以後,他們開始向荷屬東印度的核心——爪哇島實施進攻。當時,這個島已經處在兩翼都被隔絕的孤立地位。三個星期以內,整個爪哇島就像是一個熟透了的蘋果,落到了日軍的手裡。此後,澳大利亞即面臨著遭受日軍入侵的威脅,但是,它卻有幸沒有直接遭受這個厄運。日軍把它的主力轉向西進,用去攻佔緬甸了。他們在曼谷到仰光的廣闊地面上,採取著直接挺進行動。這對於實現他們在亞洲大陸的主要目的,即癱瘓中國的抵抗力來說,可以算是一種間接路線。仰光是滇緬公路的出海口,美英兩國援助中國的一切軍用物資,都是通過這條公路運進中國去的。同時,日軍的這次進攻還追求著一個良好的理想,那就是從西面把通向太平洋的一切陸路都加以佔領,並在這些主要的交通線上建立起堅固的壁壘,使美英盟軍將來無法利用這些交通道路來對付日軍。三月八日,仰光陷落。在以後的二個月時間裡,英軍被完全逐出緬甸境界,越過山地,退到了印度。這樣一來,日軍的西邊翼側就有了很可靠的天然障礙作掩護。盟軍要想進行反攻,勢必遭到極大的困難,而且必須經歷一個非常緩慢的程式。
德軍預備兵力的來源已經枯竭。在兩年以來的各次進攻戰役中,德國方面幾乎把所有的預備隊都消耗乾淨了。與此同時,俄軍的新編師卻是有增無減,源源不斷地開上前線。儘管在哈爾科夫實施的反突擊取得了勝利,暫時解除了俄軍的威脅,但是在兵力的對比上,俄軍已完全佔有了優勢。
按照原定計劃,要在波克集團軍群的進攻地帶內達到合圍俄軍主力的目的。其辦法是同時採取兩個包圍性的機動:以古德里安和霍特的坦克部隊構成合圍的對外正面,他們分別從兩翼出發,沿著指向明斯克地區的向心方向實施進攻;同時,以第四集團軍和第九集團軍的各步兵軍構成合圍的對內正面,達到在別洛斯托克周圍實現合圍的目的。
四月八日,盟軍方面又採取了一個切斷德軍退路的措施,其辦法是派遣第九軍穿過馮杜克通道實施突破,一直衝到德軍後方的海岸線上。可是,由於盟軍的步兵不能為坦克開闢通路,坦克部隊在進攻的第二天就只能獨自行動,得不到步兵的支援,以至在勇敢地通過雷區時遭到了很大的損失。這樣,他們雖然突破成功,但時間已經太晚,而且僅靠一些坦克也切斷不了沿著海岸實行退卻的德軍部隊。幾天以後,德軍的兩個集團軍已完全匯合到一起,並且沿著從南面護衛突尼斯城的一道山地弧線進行了設防。表面看來,他們可以在那裡進行相當長時間的抵抗,或者,也可利用這個由於迅速退卻而獲得的喘息機會向西西里島撤退。
德軍只從艾哈馬向東後退十五公里,隨即停駐下來,沿著阿卡利特河的乾涸河床重新設防。這條河臨接著加貝斯狹穀,一面是山,另一面連著海,其陣地的正面非常狹窄。當時,美軍已從南面繞過艾古塔爾,企圖趁德軍被英國人牽制著時搶先占領德軍預期設防的地點,並從背後去進攻德軍。可是,美軍還沒有來得及從高地躍到平原,就被德軍阻止住了。直到四月六日淩晨,在黑暗的掩護之下,第八集團軍才開始向阿卡利特幹河實施進攻。這個戰術性的奇襲,突破了德軍的防禦,但英軍並未能擴張戰果,因為日出以後,德軍即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然而,德軍已把三個殘破坦克師中的兩個師派去對付美軍的進攻了,他們缺乏必要的預備隊來繼續投入戰鬥,因而在第二天的夜間撤出了防線,迅速地沿著海岸向突尼斯城退去了。
此後,隆美爾乘著勝利的聲威,緊緊追趕著穿過西沙漠實施撤退的第八集團軍殘部,並且差不多快要抵達尼祿河谷地。尼羅河是埃及的主要大動脈。如果隆美爾真正佔領了尼羅河,並進而搶奪了蘇伊士運河,那麼,大不列顛帝國在中東的地位馬上就要發生動搖。在這危急關頭,奧欽列克只好親自出面干預。他接過了第八集團軍的指揮權,組織起那些潰敗下來的部隊,在阿拉曼構成了一道防線。阿拉曼是沙漠中的一條狹窄通道,是邁向尼羅河的一個咽喉要地。這樣,實施追擊的隆美爾部隊,由於突然受到英軍憑藉新的防禦陣地而進行的頑強抵抗,自然無法繼續前進了。當時的隆美爾部隊,不僅數量上弱於英軍,而且在長距離行軍之後已經非常疲憊了。隆美爾曾在幾個地點實施了突擊,企圖穿過陣地,但奧欽列克也採用了間接手段來予以還擊,同樣地選擇其他地點向德軍實施襲擊。儘管他的這種手段並不足以打敗德軍,但還是嚴重地削弱了敵人,粉碎了隆美爾的計畫。
隨著實施機動的空間的縮小,進攻方面所遭受的損失自然也就逐漸增大。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更高的代價,而收穫卻反而遞減。這一消耗過程很快就暴露出一個問題:德國人手中的物質資源,現在已比一九四一年少得多了。首先是坦克不足,調撥給每一次突擊用的坦克數量越來越少。其次是飛機缺乏,因而使空中的優勢越來越小。由於兩種主要的技術兵器不夠,步兵的負擔也就日益加重。因此,每爭取一個局部的小勝都須使用大量步兵,使得勝利的代價昂貴,兵力的消耗激增。

征服巴爾幹

希特勒的企圖是首先搶佔列寧格勒,把它作為主要目標,以便確保自己波羅的海這個側翼的安全,並與芬蘭聯結起來。他認為,攻佔莫斯科並沒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但是,由於深知經濟因素的巨大作用,他對於烏克蘭這個糧倉和第聶伯河下游的工業區,也很感興趣,希望同時加以佔領。列寧格勒與烏克蘭,彼此相距遙遠,因而使德軍必須在兩個獨立的戰略方向上採取進攻行動。這樣一來,也就便德國人的戰略性機動失去了靈活性,不可能在中央實施一個戰役進攻而同時威脅到幾個目標。
正在長期爭論不休的時候,事件的發展恰好證明,希特勒所作的決定是正確的。充當隆德斯待左翼的萊希瑙第六集團軍,在基輔前面被阻止,大量的俄軍部隊受到普里皮亞特沼澤東端的掩護,繼續威脅著它的左翼,同時也威脅著波克的右翼。另一方面,克萊斯特的坦克集團由於採取了一個出敵不意的機動,獲得了卓越的成就。七月底,在基輔以南的白采爾克瓦附近,終於突破了俄軍的防線。於是,克萊斯特轉而向南進攻,沿著南布格河與第聶伯河之間的一條走廊前進。克萊斯特的這個突然性機動,不僅為德軍打開了一條通向烏克蘭的通道,而且威脅到在黑海沿岸展開以對付羅馬尼亞戰線的俄軍後方。八月間,德軍到達了尼古拉耶夫和赫爾松。這是位於兩條大河出海處的港口。俄軍雖然處於危險境地,但是仍有一部分在德軍封閉合圍口之前實行了後撤。克萊斯特實施的這次深遠突破,使得俄軍在南方的抵抗體系產生了動搖並全部瓦解了。
可是,希特勒卻作出了另外的決定。他認為,現在應該是實現他原來計畫的時候了,那就是要去佔領列寧格勒和烏克蘭。他認為,這才是最主要的目標,把這兩個目標同莫斯科加以比較,其意義更為重大。實際上,他並不像批評他的大多數將軍所想像的那樣,只是單純重視這兩個目標的經濟作用和政治意義。看來很清楚,希特勒是想重演一次坎訥戰,而且其規模設想得更大。他認為,由於莫斯科面臨著威脅,已把俄軍的預備隊吸引到那裡去了。這樣就使南北兩翼的德軍更加易於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即攻佔列寧格勒和烏克蘭這兩個位於俄國側翼的戰略性目標。希特勒的如意算盤是:攻佔兩個目標以後,即從那裡出發,沿著向心的方向向莫斯科發起進攻。那時,莫斯科似乎就像熟透了的蘋果,會自動地落入他的手中。這是一個高明而偉大的計畫。可是,時間因素卻影響了這個計畫的完成,因為俄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而且天氣惡劣,超出了德軍預想的程度。同時,在德軍的將領之間,出現了各種意見分歧。結果自然要使局勢惡化。每一個將領都想自己的地段受到優先重視,希望能把主力集中到自己方面來。這種趨勢表明,在希特勒實行其計畫的第二階段,戰略問題上出現了重大分歧,因而增加了危險性。
對莫斯科的進攻是姍姍來遲的,但終於開始發動了,其兵力為三個步兵集團軍和三個裝甲坦克兵團,其中一個即為古德里安的坦克兵團,只是這時已擴編為坦克集團軍了。一九四一年十月二日,進攻恢復了。德軍又一次完成了包圍機動,在維亞茲馬地區圍困了六十萬俄軍。可是,當維亞茲馬戰役結束時,寒冬已經來臨,德軍無法擴張戰果,因為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已完全被泥濘封住了。
十一月,英軍發動了一次更大規模的進攻。此時,奧欽列克將軍繼魏維爾擔任了英軍的總司令,而駐守利比亞邊境的英軍,則改編為第八集團軍,由孔尼漢將軍擔任指揮職務。進攻於十一月十八日開始,英軍繼續向緊靠沙漠的側翼方面突進,逼近了隆美爾的後方。但由於後來在戰術上多次採取直接路線,而遇到敵人的坦克兵力時又總想以正面突擊的方法去加以消滅,英軍在最初採取間接路線所獲得的戰略優勢,便完全丟掉了。這樣,英軍反而使自己落到了隆美爾撒下的網中。
勃勞希契在同希特勒打交道的時候,總是避免爭論,不使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對於進攻莫斯科的問題,他決定採取拖延政策,結果愈來愈糟糕,到了戰局中期,他的處境也極其困難了。
我們看到,亞歷山大在開始時採取了一系列調整部署的佯動措施,從而吸引了德軍的注意力,穩住了敵人的兵力。當德軍預計到了亞歷山大將在某一方向突破他們的防線時,亞歷山大利用了自己失利的機會,把壓倒優勢的兵力調整到了另外一個方向。他在調動自己的部隊時,故意進行佯動,似乎是把兵力調向德軍的左翼,而實際上卻是調到右翼,即調向敵人的中心地點,而在那裡,他原先是遭到過失敗的。這樣,竟使德國人受到了欺騙,充滿著信心,認為自己在那個方向上的實力是非常雄厚的。由於多次吸引住了敵人的注意力,就使他們離開了盟軍所選擇的主要突擊方向,而使自己在集中力量進行突擊時能夠獲得最大的效果。同時,一旦有利條件已經形成,他也就獲得了向任何一個目標實施突擊的機會。
一九四三年二月,德軍加快了退卻的步伐,於是,俄軍緊踏著他們的足跡進行追擊,達到並越過了德軍在一九四二年發起夏季攻勢時的出發地區,越過了他們的原出發線。俄軍收復哈爾科夫,抵近了第聶伯河。但在二月底時,德軍實施了一個反突擊,重新搶奪了哈爾科夫,並在一段時期以內使俄軍喪失了平衡。一九四三年初的俄軍正好也和一九四二年夏季的德軍一樣,向前伸展得過度了,拉長了自己的交通線,不停地跟蹤退擊,使補給品一時接濟不上來。德軍則好像滾雪球一樣,向著自己的基地和補給方向退去,因而使自己的力量得以恢復和加強。
戰鬥開始的時候,隆美爾正在維也納治病。他獲悉英軍進攻的消息後,馬上乘飛機返回前線。隆美爾對形勢作了分析判斷,決定把自己的部隊撤向位在阿拉曼以西一百公里的富卡陣地。他的這一步棋如果真的實現了,很有可能打亂蒙哥馬利的全盤計畫。可是,希特勒卻沒有批准這個計畫,命令他原地固守,不准後退一步。這樣一來,德軍便在慘敗之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直到最後倉皇逃走。在這次撤退中,險美爾又顯露了他那慣用的機敏和毒辣的手段。他使用了一切摩托化的運輸工兵,把自己的精兵撤了出來,對於那些缺乏機動能力和作戰經驗較差的部隊,主要是意大利人,卻棄之戰場而不顧其死活。
在一九四一年的戰役中,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最適當的判詞恐怕可以說是「自然條件的原因促成了他們的失敗。」他們的兵力分散到了幾個不同的方向。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最高階和圖書層當中缺乏統一的觀點,另一方面則是盲目樂觀帶來的後果,由於進攻開始時期在各個方向上都取得了勝利,使他們陷入了欲罷不能的境地。這就使他們不是選準一條單獨的作戰線,去同時威脅幾個目標,而是力圖分別在幾個方向上實施進攻。而且,每一方向上的進攻目標又過於明顯,致使防禦者比較容易地加以掩護和防守。還不僅如此。每當進攻者的方向顯得十分明顯的時候,他們的補給線通常也就陷入了更加危險的境地。
在地中海戰區的最初幾次戰役中,德意兩國的企圖非常明顯,就是要奪取對於埃及和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實施這些戰役的過程證實了一個明顯的事實:交通線的大大伸展,不論是縱向的還是橫向的,都有其一定效力。這些戰役也證明了採用間接路線的重要性。
早些時候,人們曾經認為,由於遭受到這種癱瘓性的打擊,日本人只有兩條出路:或者進行宣戰,這是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或者放棄他們原來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來避免戰爭,力圖通過談判的途徑以換取石油的進口。但是美國政府決不讓步。它提出的條件是,日本不僅要從印度支那撤軍,而且要從中國撤軍,否則就不能解除禁運。這不要說是日本,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國政府,都不會接受這種屈辱性的條件,絕不會那樣不顧面子。這樣一來,從七月底以後,太平洋上的戰禍也就迫在眉睫,隨時都有爆發的危險。不過,日本人還是等待著,他們遲延了四個月才發起進攻。這對於美英兩國來說,實在是一件可幸的事。但他們並沒能很好利用這個機會,在此時間內所進行的防禦部署,是沒有多大成效的。
日本人那股侵略浪濤所波及的地區,實在是太大了,因而給他們自己帶來了嚴重的後果。他們的軍隊不得不過分分散。這樣,當海空軍的實力一旦發生變化而使美國人奪得優勢以後,美軍就得以自由利用廣大海域,向任何一個地點實施登陸,使日軍到處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侵略者本身現在也要遭受侵略了。這個反作用推倒了軍事上的一種教條:「攻擊就是最好的防禦手段。」事實恰巧相反,日軍的進攻,在最初時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致伸展過度,所以到後來,他們的防禦力量也就過於單薄,不得不經受極度的緊張。德軍的情況與此相似,開始時,進攻發展得很順利,到後來,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盟軍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與其說是他們實施突擊爭得來的,還不如說是德軍錯誤地採取進攻行動的結果。德軍在進攻中使力量伸展過度,盟軍才得以獲得翻身機會,使戰事的進程產生了有利於自己方面的變化。德國人進行了一系列毫無效果的反擊,把所有的庫存補給品都消耗乾淨了。如果不是這樣,他們還可以繼續拖長這場鬥爭結局的時間。
這時,亞歷山大再一次調整軍隊部署。在右翼,在古貝拉特地區,也即是在突尼斯城西南面五十公里左右的地方,他只留下一部分掩護兵力,而把第九軍的主力調到了左翼,集結在第五軍的後面,並且還從第八集團軍的編成內抽出第七裝甲師和印軍第四師,用去加強他們的實力。與此同時,他又實行著一個非常巧妙的欺敵計畫,用以掩護這些部隊的調動。他故意給敵人造成一種印象,似乎盟軍的下一步進攻必定會發自右翼,即來自南方。由於蒙哥馬利指揮的戰鬥力最強的第八集團軍仍然停駐在南方翼側,便使這個欺敵計畫增加了效果。欺騙產生了作用,阿爾尼姆將軍仍然把自己的主力擺在南方側翼。當時,阿爾尼姆要識破敵人的欺騙陰謀是困難的,因為盟軍方面控制著制空權。當盟軍發起進攻以後,他也很難於變更兵力部署。這樣,盟軍利用自己在空軍力量上的巨大優勢,不僅把德軍的飛機完全控制住了,而且使德軍無法變更部署,不能進行補給運輸。
十一月,俄軍開始反攻,於是危機成熟,合圍的威脅變成了現實。這時,無論從精神方面來說,還是從戰略形勢來說,被圍德軍的失敗實際已成定局。俄軍的這次反擊,不僅在物質的路線上具有巧妙的間接性,而且和所有的反攻都天然地具有被壓縮的反作用力一樣,對德軍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當時,希特勒使用羅馬尼亞和意大利的部隊掩護著德軍斯大林格勒集團的綿長側翼,而俄軍反攻的突擊矛頭正好指向了這兩支部隊的防禦地段,並獲得了成功。結果,俄軍切斷了絕大部分進攻部隊的退路,因而第一次俘獲了大量的敵軍部隊。
在戰爭初期,德國方面使用這種方法奪得了巨大的勝利,可是到後來,由於很難確定應該朝哪一個方向去發展勝利,德軍出就逐漸喪失了這種優勢地位。在制定侵俄戰爭計畫的最初日子裡,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之間就存在著不同的作戰觀點,而且,以後也無法採取適當的方式加以調和,所以始終存在著意見上的分歧。
勃勞希契和哈爾德則主張把主力集中到莫斯科方向,其目的不僅是搶佔敵人的首都,而且希望在這個方向有更多的機會去消滅俄軍的基本集團。他們預期俄軍會用大量的兵力來防守莫斯科的接近路。可是,希特勒認為,採取這樣的進攻行動太冒險了,因為這樣可能只是把俄軍壓迫後退,使他們全面地向東面後撤,反而不能消滅他們。勃勞希契和哈爾德當然不必使自己去承擔風險,於是表示擁護希特勒的決策,而希特勒也採納了他們的部分意見,決定要以合圍的辦法來殲滅俄軍的主力。因此,下一步的目標問題就一直拖延下來了,直到入侵的第一階段結束時還沒有解決。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淩晨,由六艘航空母艦組成的一支日本海軍兵力,對美國夏威夷群島的海軍基地珍珠港,進行了一次閃電式的空中襲擊。這次具有毀滅性的突擊,是在正式宣戰之前實施的,是不宣而戰。這也和過去進攻旅順港的情況一樣,日本人那次進攻俄國艦隊,也是採取先下手為強的手段。
第八集團軍對於「馬里斯防線」的進攻,是在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日夜間發起的。主要突擊直接指向正面,其目的是想突破靠近海岸的防線,打開一個缺口,以便使裝甲師能夠從那裡進入戰鬥。此時,一個新西蘭軍在艾哈馬方向完成了深遠的迂迴機動,前出到了敵人的後方,其目的是要牽制住駐在那裡的德軍預備隊。可是,盟軍的正面攻擊並沒能在德軍防線上打開足夠大的缺口,因此,經過三天激戰以後,蒙哥馬利便改變了自己的計畫。他稍事後撤,改向內陸方面溜進去,即派遣第一裝甲師緊跟在新西蘭軍一個師的後面前進,抵達敵人的後方,這是一種「騎兵式」的突然躍進,忽然地從右翼轉到了左翼,很像瑪律波羅在拉米伊所採取的行動,只是規模更大而已。因此,這次行動也稱得上是歷史上表現了戰術靈活性的一個傑作。當時,英軍裝甲部隊不得不通過一個谷地,而在谷地兩側正配置著德軍的反坦克炮。可幸的是,那時恰好刮起了一陣飛沙的風暴,蒙哥馬利得以避免一場厄運。然而即令如此,英軍的攻擊還是在艾哈馬防禦陣地面前被德軍所阻止。這樣一來,德國人儘管面臨著被合圍的威脅,不得不放棄「馬里斯防線」,但他們仍然守住了通路,沒有遭受多大損失使安然地撤退出去了。
為了對付英軍機械化部隊的數量優勢和其比較大的機動性,德軍在戰術上技巧地採取了間接路線行動,把英軍的坦克誘入他們設置的網中。在那裡,德軍早已隱蔽著坦克和威力強大的八十八毫米火炮。這一次,隆美爾也和上次進行「長柄斧」戰役時一樣,突出地表現了他的作戰特點:使用新的防禦和進攻方法,採取欺騙敵人的行動。這些正是現代機械化戰爭的特點,也就是遵循這樣一條原則:在實行突擊以前,要先用自己的「盾」去磨鈍敵人的「劍」。結果,不僅使英軍喪失了戰略上的優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坦克數量的優勢。無論在心理方而還是在物理方面,英軍第八集團軍的穩定性都受到了破壞。所以,到十一月二十三日時,孔尼漢已在打算中止這次進攻了,他準備撤到埃及境內,以便重新整頓兵力。
然而,由於古德里安的果敢行動,德軍又一次贏得了已經喪失的時機。他趁著俄軍還來不及調集增援兵力以前,不等待第四集團軍的到達,便貿然地渡過了寬廣的第聶伯河。從結果上來看,他的估計是正確的。他利用黑夜隱蔽地把兵力集中起來,於七月十日以煙幕作掩護,在敵人尚未設防的三個地點同時渡到了河的對岸。接著,他就直向斯摩棱斯克進攻,於十六日到達了那裡。這時,德軍深入俄國腹地已經達到六百四十公里以上,而距離莫斯科只不過三百二十公里而已。能使突破深度達到如此遙遠,可見德軍進攻的速度確實是很高的。
亞歷山大的行動在開始時期是遇到了困難的,因為敵人的兩個側翼都有很好的掩護,但他結合使用了機動性、靈活性與軍事計謀,終於奪得了勝利。
由於兵力缺乏,不可能在整個戰線上全面發起進攻,他決定把力量集中在南面方向上,其目的是要奪取高加索的石油,並切斷俄國人的石油供應線。如果說這是由於不得已而作出的決定,表明希特勒放棄了在莫斯科附近摧毀俄軍主要集團的企圖,那麼,希特勒的願望仍然很明顯,想以間接的方法來摧毀俄國人的抵抗,那就是割斷他們的高加索石油基地。這個算計可以說是高明的,而且也幾乎完全成功了,不過最後還是遭到了失敗。
隆美爾的「非洲」坦克集團軍,從阿拉曼到突尼斯,總共實行了三千二百公里的長距離撤退。這在軍事史上是一個很卓越的事件,特別是其最初和最末兩個階段。從「馬里斯防線」到突尼斯的退卻路線,要經過一條狹長的走廊,沿途一側經常有著盟軍部隊,所以隨時都有受到敵人攔截的危險。隆美爾完成的這個色諾芬式的成就,在近代史上似乎頗難找到第二個。不過,就在這同一個冬天,也還有另外一次大撤退,似乎足以與它媲美:其危險性差不多相等,長度要差一點,但是在執行時的條件也許還要惡劣一些。這就是克萊斯特集團軍群從高加索腹地的撤出。當時,克萊斯特的部隊必須經過羅斯托夫那個瓶頸地區才能向西撤退,由於俄軍已經從頓河不斷向南進攻,使德軍隨時處在受俄軍側翼突擊的威脅之下。
由於隆美爾受命統一指揮軸心國軍隊的時間實在太晚,軸心國一些部隊因而多受了一次挫折。當時,隆美爾已經來不及撤銷阿爾尼姆在北面的進攻計畫。阿爾尼姆曾把矛頭指向盟軍在突尼斯境內的陣地,這是一種過於直接化了的進攻,實施結果,不僅使阿爾尼姆自己遭到了失敗,同時也使隆美爾無法從這一地段及時抽調兵力去向蒙哥馬利進行反擊。

地中海的戰爭

經過幾天的苦戰和不斷調整軍隊部署以後,隆美爾總算是獲得了戰術上的某些優勢,但也只是暫時性的優勢,並沒能改善自己的處境。他這時的損失比戰役初期反而更為嚴重。他的坦克大量減少,已經超過了他賴以支撐的限度。而更為嚴重的是,英軍方面正源源不斷地獲得大量的增援部隊。十二月六日,隆美爾被迫停止了托蔔魯克地區的戰鬥。開始向安-埃爾-加紮拉實行退卻,以後,又退到了的黎波里塔尼亞(現稱泰拉布魯斯)的邊界上。
古德里安曾一再堅持,在俄軍節節敗退時,必須不斷施加壓力,不使他們有機會在某一地區站穩腳跟。他確信,只要不再浪費時間,完全可以率領自己所屬的坦克兵力一直攻到莫斯科。他認為,直接進攻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心臟地區,必能瓦解整個俄國的抵抗力量。他的觀點,既得到霍特的贊同,也得到了波克的支持。
關於非洲戰役的最後階段,本書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探討。這是因為在戰略的物質方面和心理方面,它都提供了一些可供研究的資料。特別明顯的是,它可以提供一個客觀性的教訓,以來顯示欺騙敵人的各種措施和採取間接路線的各種形式。
不久以後,英國的援軍開到了前線。邱吉爾希望不要再遲延,指令英軍開始轉入進攻。可是,作戰經驗比較豐富的奧欽列克卻不同意,他建議再等待一些時候,以便使新到的部隊在戰術方面熟悉沙漠作戰的特點。結果,奧欽列克被撤換,亞曆山大接替了英國中東軍總司令的職務,蒙哥馬利受命去指揮第八集團軍。
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四日,美國羅斯福總統要求日軍撤出印度支那。為了加強這個要求的份量,他決定從二十六日開始,凍結日本在美國銀行中的一切存款,並且禁止向日本輸出石油。英國首相邱吉爾隨即予以回應,決定採取同樣的措施。二天以後,在倫敦的荷蘭流亡政府也被勸加入了這種行動。這樣,誠如邱吉爾所說的,「由於這一打擊,日本人最重要的石油來源就被斷絕了」。
這時,澳大利亞部隊已在新幾內亞島的東南角上奪得了一個登陸場,並從那裡發起了進攻。可是,新幾內亞島上的作戰行動發展得非常遲緩,而且吃夠了苦頭。這是因為,那裡的條件極端困難,日軍又進行著極頑強的抵抗。從奪得新幾內亞島東南一角起,差不多經過了一年,到一九四三年九月,才最後攻克了萊城。
曾經作出決定,在第一階段要把主力集中在波克集團軍群的地段上,在平斯克沼澤地帶以北地區,沿著明斯克至莫斯科的公路實施進攻。確實,德軍把其裝甲坦克部隊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這個方向上來了。波克的左鄰為勒布集團軍群。他們從東普魯士出發,越過波羅的海沿岸的幾個小國實施進攻。在戰爭開始階段,他們對自己的右鄰,即波克集團軍群的富有冒險性的進攻,正好起著掩護作用。此外,隆德斯特集團軍群則在波克的右邊,在平斯克沼澤地帶以南實施進攻。這樣一來,就使得俄軍統帥部很難於判定德軍的主要突擊方向。
基輔戰沒的勝利結局沖昏了希特勒及其高級將領們的頭腦,加強了他們的樂觀情緒,同時也進一步鼓舞了他們分散兵力的心理。希特勒本已決定,要對莫斯科發起秋季攻勢,但是隨後又作了另一個決定,以致使情況進一步複雜化而把兵力更加分散了。因為他實在抵擋不住勝利的誘惑,既不肯放棄對於莫斯科的進攻又想繼續在南面擴張戰果。於是,他給隆德斯特提出了一項極為巨大的新任務:肅清黑海岸邊的敵人,攻佔頓涅茨工業地區,並前進到高加索。
英國中東軍總司令魏維爾將軍決定,要以西沙漠兵團對意軍實施一次突擊。這個西沙漠兵團後來編成為第八集團軍,由阿康諾爾將軍指揮。從計畫上來看,這次行動只是一次使用大量兵力進行的襲擊,而不是正規的進攻,因為預計打了就走。當時,阿康諾爾屬下只有二個師,一個是第七裝甲師,一個是印軍第四師。根據計畫,印軍第四師要在進行襲擊之後立即撤回尼羅河去,而後調往蘇丹,因為那裡正遭到來自厄立特里亞和阿比西尼亞的意軍威脅。
在新的進攻開始以前,亞歷山大調整了軍隊的部署。他把美軍第二軍從南面調到了北邊的海岸上,用去進攻比塞大港。就進攻目標來說,也即是從右翼方面調到了左翼方面。同時,他又把第九軍和_圖_書北調,插在第五軍和法軍第十九軍之間,因為這個軍已經編入第八集團軍,現在成了盟軍的右翼。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日,第八集團軍開始向德軍的左翼實施進攻。可是,昂菲達維爾外面的走廊地帶,寬度實在太小,因而進攻速度很慢。到二十三日,進攻即已停止。四月二十一日,第五軍從左面向通往突尼斯城的山地一線實施了突擊。二十二日,第九軍從右面進攻古貝拉特地區,其任務是以坦克突破敵人的防線。該軍以坦克實施突破的目的沒能達到,只是使敵人的防線受到了損害,喪失了少量坦克。此後,在整個戰線的大部分地段上,戰鬥都暫時停止了,而且一拖就有二個星期。但是,北面的美軍和一個軍的法屬非洲部隊還在前進,達到了距離比塞大約三十公里的地點。
然而,德軍最高統帥部卻決定要儘量延長非洲戰役的時間,認為這樣要比撤退軍隊和在歐洲南海岸組織防禦更好些。即使在突尼斯,德軍所據守的防線也仍然過長,其周界約為一百六十公里,這是因為想要同時保住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德軍為著同時防衛兩個據點而分散了兵力,結果使自己陷入了左右為難的窘境,讓同盟國方面獲得了突擊其中任何一個目標的理想機會。
德軍迅速地從阿卡利特幹河陣地撤退出來,並成功地粉碎盟軍阻撓這個撤退的企圖,給德軍最高統帥部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只要他們願意,可以把大部分兵力撤回到西西里島。德軍當時構成了一條由突出部形成的新防線,從突尼斯城南面七十五公里處的恩費達維里起,那裡正瀕臨著哈馬梅特海灣,一直延展到比塞大以西,到達塞拉持角。盟軍方面想要集中力量對德軍的新防線發動一次重大的進攻,至少需要有二個星期的喘息時間。而在這個時間內,恰好出現了多霧的天氣。這又可以使德軍的上船和轉運獲得一種掩護,因此,德軍部隊的大部分都可以用海運和空運的方式撤退出來。
當一支數量不大的英國援軍在薩洛尼卡登陸以後,一九四一年四月,德軍侵入了希臘。當時,德軍已經集結在保加利亞境內,所以希臘軍隊的配置,主要是著眼於防守希保國境上的山地隘路。可是,由於預料德軍進攻的路線將是斯特魯馬河河谷(在薩洛尼卡東北五十公里),結果卻掩護著另一條比較間接的路線。德軍的機械化縱隊從斯特魯馬河岸向西折轉,沿著與邊界平行的斯特魯米察河河谷(斯特魯馬河的一條支流)開進,而後,通過山中的隘路,進入南斯拉夫境內伐爾達爾河河谷的南部(在薩洛尼卡以西約二十五公里)。就在這裡,他們向希臘軍隊與南斯拉夫軍隊的接合部實施了突擊,並以急速的進攻行動發展著勝利,沿著伐爾達爾河河谷開進,直奔薩洛尼卡襲來。德軍這一機動獲得了成功,把大部分希臘軍隊的退路都切斷了,這些軍隊當時仍然滯留在色雷斯地區。
德軍這次反突擊的直接目標是美軍的第二軍,其編成包括有法軍的一個師。該軍的正面大約有一百五十公里,但其主力卻是配置在三條經過山地而通向海邊的道路上,其先頭縱隊正好配置在加伏沙、費德和馮杜克這三條山間通道上。這些通道非常狹窄,以致防守者一旦佔據它們以後,就會感到自己的地位非常安穩。一九四三年一月底,德軍第二十一坦克師突然地向費德隘路實行躍進,並且在美軍援兵趕到之前首先擊毀了駐防的法軍守備部隊,從而為他們的繼續襲擊打開了一扇大門。這次突擊引起了盟軍司令部的警覺,使他們預計到馬上就會有更強大的突擊來臨,而且認為這些突擊將會指向其他地點。正如布萊德雷將軍在他的回憶錄中所說的:「盟軍方面的這種想法簡直是一個錯到底的假定。」
英軍未能切斷隆美爾的退路,因為他們的追擊缺乏應有的靈活性,預期進行的合圍機動也缺乏足夠的深度。開始時候,英軍實施機動的縱深太小,未能圍住沿著海岸道路撤退的德軍主力。後來,他們設想到進行一次深遠的合圍機動,一直往前插到馬特魯附近的「燒焦十字架」地區(大約在阿拉曼以西二百公里),可是,由於遭遇暴雨,燃料不足,還是沒有達到目的。當時,如果穿過沙漠實施一個更大規模的迂迴機動,本來是可以繞開這個「雨帶」的。不過,英軍所以喪失了合圍德軍的太好時機,主要還是因為這樣一個事實。他們把三個裝甲師的大部分運輸工具都用去裝運彈藥了,所以在追擊開始以後燃料自然供應不上來。
一九四一年六月,英軍獲得了新的增援部隊,並又企圖向利比亞發起進攻。這次戰役的計畫,曾經稱之為「長柄斧」。在戰役中,英軍基本上是採取正面進攻的辦法,而且似乎表現了力爭取勝的雄心。隆美爾卻採取著深遠突擊的辦法,他以坦克部隊穿越沙漠,向英軍的側翼實施一個計畫周全的反突擊,不僅阻住了英軍的進攻,而且使整個局勢變得於自己有利。
霍特到達斯摩棱斯克北面地區以後,又採取了一個新的合圍機動,其目的是切斷第聶伯河與傑斯納河之間大量俄軍的退路。在裝甲坦克部隊實施進攻時,這些俄軍已被迂迴繞過而落在後頭了。但是,由於地形條件惡劣,難以通行,加上泥濘填塞道路,德軍的運動發生了很大的困難,合圍圈終歸未能完全封死,又使相當一部分俄軍得以溜走。儘管如此,德軍在斯摩棱斯克地區俘獲俄軍的總數還有十八萬人之多。
隆美爾於三月底發起了第一次反擊,但其兵力只勉強地湊了一個師。他採取夜間急行軍的辦法,迂迴了英軍的側翼,前出到其後方,從而擊毀了他們的先頭部隊。而後,他又做出了一個像是合圍的佯動,迫使英軍主力在梅基利地區繳械投降。隆美爾的這次反攻是突然實施的,因而提高了突擊的效果。僅在二個星期之內,他就幾乎把所有英軍都逐出了昔蘭尼加地區。只有很小的一支英軍部隊退入到了托卜魯克,並在後來成了隆美爾的眼中釘。不過,當德軍部隊前進到埃及國境時,他們的補給線已是伸展得太長了,因而迫使隆美爾不得不停止下來。
由於德軍的抵抗,北非戰場上出現了五個月的僵持局勢。在這期間,盟軍曾經扼守著一條弧線形的山地陣地,從西面和南面封鎖著比塞大港和突尼斯城。而就長遠的形勢來說,盟軍的這一次失利後來反而變成為一個有利的因素,因為這個僵持局勢迫使德國方面不得不從海上向突尼斯增運補充兵力。於是,盟軍仗著自己的海上優勢,首先是阻擾著德軍的補給和輸送,後來又剝奪了他們從海上後撤兵力的機會。說起來是一種對命運的諷刺,希特勒居然不得不派出比較大量的兵力來扼守突尼斯,而在當初卻不能使用這樣多的兵力去攻佔埃及。由於德國和義大利都把大量的預備兵力通過地中海送到了北非,而他們在那裡實際上是塞進了「口袋」,所以,盟軍在後來入侵歐洲時,使省下了許多的氣力。北非對於希特勒來說,也和西班牙對於拿破崙一樣,變成了一個戰略性的香餌,終於想吃吃不下,欲罷又不能。而且,緊接著這兩個情況之後所發生的事件,都是對俄國的入侵。在非洲和俄國兩地同時作戰,使希特勒經受了過度的緊張。兩條戰線同時給他造成了無法克服的重重困難,這就使他重蹈了拿破崙的覆轍,最後弄得一敗塗地。
事件的結果證明,隆美爾的擔心一點不錯。因為這次進攻的方向,正是亞曆山大所預期的,他正好在那裡作了很好的準備。亞歷山大已給集團軍司令下達命令,將其所有坦克兵力都集中起來,全力防守泰拉方向,同時,還迅速地把英軍的預備隊從北面調到那裡。假使隆美爾當時能夠按照自己的計畫作戰,那麼事情很明顯,盟軍又要遭到一次失敗。
可是,等到德軍渡過頓河繼續發展進攻時,他們也就逐步喪失了原已據有的戰略優勢。在此以前,他們輾轉前進,但並沒有損害自己在戰略上的集中,總是在前進方向上保持著縱深的兵力部署,而且使這個方向能夠同時威脅幾個目標,俄軍一直處於相當艱困的境地,摸不準敵人的意圖。而德軍卻能在對方的防禦中找到薄弱環節,並向那裡實施進攻。然而,在渡過頓河以後,德軍被迫分兵兩路,沿著兩條離心的路線前進,一路向南,進攻高加索,一路往東,進攻斯大林格勒。

一九四二年的俄國戰局

直到一九四一年年初為止,日本人所擬定的對美戰爭計畫,都是想把他們的海軍主力用在南太平洋上,並且同時向菲律賓群島實施進攻,其目的是要阻止美軍艦隊去援助他們的菲律賓駐防部隊。美國人的心目中,正好也是估量著日本的這種行動路線。而在戰爭前夜,日本又不斷向印度支那發展,這就加強了美國人的信念。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日本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卻制定了一個新的作戰計畫,預期對美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進行一次突然襲擊。擔負這次奇襲任務的日本艦隊,採取了一條非常大的迂迴路線,經過千島群島,由北向南,在美國人不知不覺之中,從北面偷偷靠近了夏威夷群島。當艦隊抵達距離夏威夷群島四百八十公里的海域時,三百六十架飛機從航空母艦上起飛,在日出之前飛臨到珍珠港上空,突然地進行了空中襲擊。停泊在港內的八艘美國戰列艦,四艘立即被擊沉,四艘受了重傷。只花一個小時多一點的時間,日本人就奪得了太平洋上的控制權。
決定進攻俄國,表明希特勒在大戰略方向放棄了間接路線。對他來說,這個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不久之後,由於追逐勝利的心情迫不及待,甚至在戰略方面的間接路線,他也不再顧及而完全拋棄了。這個改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在此以前,他對於間接路線的運用曾經極其重視,那怕是同比較弱小的敵人如希臘這樣的國家作戰,也是認真運用了間接路線的。
一九四二年,德國人手中的資源已使他們不能像前一年那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了。可是,希特勒仍然不肯聽信一部分將領的忠告,不願改取守勢以鞏固他所獲得的地區,更不能採納隆德斯特和勒布的建議,決不肯撤退到波蘭境內去,儘管這些意見在戰略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對於希特勒來說,無異於要他承認失敗:「吃得太多,無法消化。」為了挽回已經失去的面子,滿足自己的個人野心,並且依照他本能的感覺,希特勒執意要以進攻來解決問題。雖然手中的工具已經有限,他還是企求獲得更多的結果。
德軍進行的基輔戰役,包圍殲滅了大量的俄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當時,萊希瑙和魏克斯的野戰集團軍從正面箝住了大量俄軍,古德里安深深突進到達南面,從後方包圍了這股敵軍,而克萊斯特則在北面進攻,從第聶伯河的大彎曲處向南挺進。兩支坦克部隊在基輔以東二百四十公里的地方實行了會師,封閉了合圍圈。這一次,俄軍從合圍圈中突圍逃出的人數很少,德軍最後捕獲的俘虜竟比六十萬還多。不過,待到基輔戰役結束,時間已到九月末尾。當時,道路條件頗差,天氣相當惡劣,雖然沒有妨礙德軍完成合圍任務,但卻降低了合圍機動的速度。
在這裡,隆美爾又使用了由防禦轉入進攻的方法,並獲得了驚人的成就。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英軍發起了進攻。這時,隆美爾首先進行防禦,擋住了敵方的攻勢,而後,他從翼側進行迂迴,進到敵後,迫使英軍在反正面上投入戰鬥,並在最後把英軍合圍起來了。一周以後,德國的運輸船到達,隆美爾得到了相當數量的坦克增援。從十一月中旬以來,這還是第一次獲得增援部隊。考慮到英軍在最近的一次戰鬥中已經損失了大量的坦克,而且過分地拉長了交通線,隆美爾立即決定利用自己的優勢進行反攻。當英國人還在認為隆美爾並未恢復元氣的時候,隆美爾突然地發起了一個反突擊,並一舉突破了敵人的防線,然後趁著英軍的混亂局面,從靠沙漠一邊的側翼實施急襲,攻克了英軍在班加西的基地,迫使他們向加紮拉退卻。這樣,就把被英軍奪去的地區收回了一半以上。
在這樣一擊之下,日軍經由海上侵入馬來半島的道路就完全打通而毫無阻礙了。當日軍海軍的主要突擊兵力已經抵近夏威夷群島東北的時候,海軍的其他兵力也護送著運輸艦船開進了西南太平洋。差不多就在空襲珍珠港的同時,日軍也分別在馬來半島和菲律賓實行登陸。前者以英國人在馬來半島的巨型海軍基地新加坡為目標,可是,他們並不打算從海上去攻佔這個基地,因為該要塞面向海上的防禦工事是極其堅固的。但日軍這次採取的行動有著極大的突然性。它首先在馬來半島的東部海岸上選擇了兩個登陸點,派出部隊從那裡登陸,奪取飛機場,以此吸引了敵人的注意力,而以主力在半島的最狹窄的部位上登陸,那裡地屬泰國,在新加坡以北約八百公里。從那裡開始,日軍部隊沿著半島的西海岸實施進攻,連續迂迴繞過英軍企圖阻止他們前進的各道防線。由於選擇了這樣一條困難的行進路線,英國人對此是完全沒有料到的,而在厚密的叢林當中,有著許多實行滲透的機會,這就使日軍獲得了很大的好處。英軍部隊差不多實行了六個星期的連續退卻,終於在一月底被迫撤離大陸,退到了新加坡島上。一九四二年的二月八日夜間,日軍開始強渡那個只有大約一公里半寬的海峽,向新加坡島進攻。他們在許多點上都登陸成功,於是沿著一個寬廣的正面發展新的滲透行動。
在以後的三個月當中,戰線大致穩定在加紮拉的陣地上面。英軍第八集團軍採取了線式部署,比較適宜於作為發動新攻勢的出發陣地,而不大利於組織牢固的防禦。這次是隆美爾首先動手的,他採取了積極的行動。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六日夜間,他以坦克部隊實行了一個寬廣的迂迴機動,企圖對英軍進行突然襲擊。可是,當德軍的坦克還未能抵達海岸並切斷防守加紮拉地區的英軍以前,德軍部隊即被英軍攔截住了。隆美爾隨即轉入了防禦,並使自己的背面緊緊地靠著英軍的佈雷地帶。這一姿態使英軍認為,隆美爾已經陷入了沒有出路的絕境,勢非投降不可。然而,英軍的反衝擊又是太直接化了,反而使自己一頭鑽進了隆美爾所設下的陷阱。這個陷阱是隆美爾在被阻之初轉入防禦時設計的,並且很快就部署好了。由於困在陷阱當中,第八集團軍幾乎耗盡了自己的預備兵力,終於無力擊退隆美爾從側翼發起的又一次夾擊,結果被德軍各個擊破了。這樣,英軍就被分割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向埃及邊界撤退,一部分向托卜魯克逃跑。隆美爾的坦克部隊首先在托卜魯克南面橫掃而過,造成一種印象,似乎他們是向埃及邊界實行追擊,可是,他們稍過一點便馬上調頭向北,在英軍還來不及組織好防禦以前,便突然地從後方攻進了托卜魯克城。無論從物理方面還是從心理方面來說,這次作戰行動可以算是間接路線的一個傑作。德軍在最薄弱的環節上突破了英軍的防線,一舉擊毀了守軍,差不多全部俘虜了駐防部隊,繳獲了大量的軍用物資和運輸車輛。這些東西滿足了他們在以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繼續實施進攻的需要。
一九四四年十月,美軍進行了一個長距離的躍進,和-圖-書又回到了菲律賓。在此以前,他們對菲律賓南北兩端兩個最大的島,即綿蘭老島和呂宋島,進行了強烈的空中突擊,毀壞了那裡的港口和機場。很自然,這些空中突擊引起了日本人的警惕,使他們想到美軍必定會在島上某一地點實施登陸,但是真正的登陸地點將在哪裡,他們卻又猜不出來。後來,麥克亞瑟將軍的海軍艦隊卻突然在萊特島附近出現了,並在那裡實行登陸。這個島正好位於兩個主要大島的中間。這樣,好像是一斧子砍到了菲律賓的腰上,美軍深深楔入到菲律賓各島嶼的中心部位了。如果範圍放大一些,從戰略上更廣泛的背景來看,那就是美軍在日本與其太平洋佔領區(荷屬東印度)之間打下了一個楔子。
德軍在哈爾科夫城下的反突擊是一個明顯的例證,足以說明間接路線戰略中的一種防禦攻勢的形式,其辦法是採取誘惑性的機動把敵人誘入陷阱,而這一次則是造成了一個超級規模的陷阱。這一次行動的設計和執行者是曼斯坦元帥。他在第一個冬季作戰時充任隆德斯特集團軍群的參謀長,一九四〇年五月使法軍覆滅的阿登戰役的計畫,就是他的傑作。德軍的大多數將軍都把曼斯坦看成是他們中間最有才能的戰略家,但是希特勒本人對他並不怎麼欣賞。一九四二年十一月,當鮑羅斯的第六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遭到合圍以後,希特勒為了避免全軍覆沒,才委派曼斯坦來擔任「頓河」集團軍群的總司令。儘管時機已經太晚,不可能扭轉斯大林格勒的危局,但是,曼斯坦還是對俄軍進行了相當時間的牽制,使其不能遮斷羅斯托夫走廊,而把高加索境內的德軍救了出來,並且在阿速夫海和北頓涅次河之間沿著米烏斯河重建了一道防線。
俄軍繼續向前推進,向南面方向進行了一系列的突擊,以不斷擴張戰果,並進而威脅著高加索地區的德軍後方和交通線。為了說明德軍所面臨的危險,可以舉出下面這個簡單的事實:一九四三年一月,德軍在羅斯托夫以東,已經前進了六百四十公里;而在此時,俄軍在頓河下游,沿著河流實施進攻,已經達到離城只有六十五公里的地方。對於高加索的德軍來說,羅斯托夫正是咽喉要地,它掩護著德軍交通線穿過其中的一條走廊。儘管德軍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控制住了這條通道,使其部隊逐漸撤退出來,沒有遭到合圍,但是,這不僅使它放棄了高加索,而且在被合圍的威脅之下,被迫退出了頓涅茨工業地區。
經過了很長久的時間以後,美英盟軍才籌建了一支足夠數量的兵力,以來收復被日軍搶奪去了的失地。這一工作是從東邊開始的。由於保全了澳大利亞,盟軍獲得了不少益處,因為這是一個巨大的基地,而且直接靠近著日本的前哨防線。
假使英軍高級司令部不那樣堅持原來的計畫,不把印軍第四師立即調回埃及,那麼,進攻意軍的整個戰役很可能就在這裡宣告結束。由於缺乏步兵的支援,第七裝甲師當然無法突破意軍在巴爾迪亞的防線。這樣,一拖就是幾個星期。後來才有一個新的步兵師,即澳大利亞的第六師從巴勒斯坦調來。一九四一年一月三日,英軍攻下了巴爾迪亞,俘虜了四萬人。二十二日,佔領了托卜魯克,再俘獲二萬五千人。
一九四二年八月,麥克亞瑟將軍發起了第一次進攻。進攻的目標是瓜達爾卡納爾島。這是所羅門群島中最南端並靠近澳大利亞的一個大島。攻佔該島的作戰行動一直延續了六個月。直到一九四三年六月底,美軍才進到了這個群島中的下一個大島——新喬治亞島。收復該島的作戰又延續了三個多月。
一九四二年春季,俄軍向德國人佔領的哈爾科夫發動了一次反攻。這正好促進了德軍進攻的開始。但俄軍的這次反攻出完全是直接化的,因而也不能不招致失敗。而且,這次反攻持續的時間也很長,使得俄軍也把預備隊消耗殆盡了。當俄軍深深突入到哈爾科夫方向上時,德軍統帥部獲得了一個突擊俄軍翼側的好機會。到了六月底,德軍進一步發動了進攻,在作用上很有一些反攻的意味,實際上當時敵軍所處的形勢已是十分的危險和惡劣了。
分析一下德國人這次反攻的情況,可以獲得研究間接路線的重要材料。一方面,這次反攻很明顯地表明,喪失時機會使一切有利的條件都化為烏有,另一方面,可以強調指出,為了達到突然襲擊的目的,求得物理上的間接性,必須進行深遠的迂迴機動。
德軍遭到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基地的位置距離前線實在太近。這些基地一旦被盟軍佔領,馬上就在士氣和補給方面對部隊產生強烈影響。盟軍搶奪了這些基地,不僅立即在基地人員中間引起恐怖,而且恐怖之波很快就會傳到其他地區,因為後方人員與前線戰鬥部隊比較起來,往往更容易喪失士氣。基地喪失以後,德軍背海作戰而產生的失望情緒,隨即加強起來,因為這時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完全掌握在盟軍手裡。
英軍憑著這樣少量的兵力,居然奇蹟般地奪占了昔蘭尼加(現稱拜爾蓋)地區。這是他們始料所不及的。現在,要在通往的黎波里的道路上阻住這支兵力的前進,已經是不可能了。殘存的意軍部隊,這時不僅武器裝備太差,不可能擋住對方坦克的進攻,而且其主力已經完全覆滅,在心理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動搖。阿康諾爾極力主張乘勝追擊,充分利用在貝達富姆所取得的決定性戰果。他認為,只要能夠獲得新的補給,他們可以毫不延宕地立即實施新的突擊。可是,英國政府作了決定,停止繼續進攻,因為它想要抽調兵力,去向希臘作那個不幸的遠征。魏維爾接到命令,只准留下最少量的兵力扼守昔蘭尼加地區。阿康諾爾則返回埃及,守備部隊改由能力較差的人員來指揮。正當這個時候,由隆美爾率領的德國非洲軍的先遣部隊,已經開到了的黎波里。為了拯救自己的義大利同盟軍,使他們免遭覆滅,德國的援助實在是來得太晚了,但是總算還是趕來了。這樣,就使得一場北非戰役進行了二年多的時間。而在此期間,英國人在埃及的地位卻一再地受到了嚴重威脅。
這兩個例子令人信服地說明:只要用得技巧,執行有力,現代化的防禦將具有很大的抵抗能力。此外,通過這些例於還可看出,突擊敵人後方的可能性總是有限度的。由此又可說明過去老經驗提供的新教訓:專靠地理上的間接路線還是不足以保證進攻的獲勝。兩個例證說明,在每次開始的時候,進攻方面都有相當數量的兵力威脅著退卻部隊的後衛,但卻總是不能把敵人合圍起來,而最後還是讓敵人溜走了。將會遇到危險的方向,即預期從那裡實施突擊的方向,總是看得很明顯的,因而使守方能夠有效地利用防禦的優勢,來充分保障自己部隊的安全。所以,必須事先採取心理上的間接路線,以求首先破壞敵軍的穩定性,為徹底擊敗敵人創造一個先決條件。
這一次,勃勞希契又表現得很不堅定,不敢同希特勒爭辯,以求改變其計畫。他只是一再地論證說明,在開始新的戰役以前,裝甲坦克部隊必須有時間進行機件維修和兵員補充。希特勒同意給予必要的休整時間。當時,在德軍統帥部的高層人士當中,正進行著關於下一步應該選取哪個方向的討論,而且在裝甲坦克部隊完全恢復進攻以後,討論還沒有結束。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一日,希特勒終於拒絕了勃勞希契和哈爾德要求在莫斯科方向實施進攻的意見,並且下達一個新的命令。這個命令的基本內容和一個月以前的那個命令差不多,唯一的區別就是,對列寧格勒方面已經沒有原來那樣重視,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南面,放在隆德斯特的正面上,指望在基輔地區合圍和殲滅俄軍。只有等到實施這個戰役以後,波克才可以恢復向莫斯科的進攻。而在此同時,隆德斯特必須向南發起進攻,其目的是要把俄國的工業地區同高加索這個石油基地切斷開來。
希特勒的第一個,也是最嚴重的一個失敗,是他在擊敗西方其他各國以後而企圖征服大不列顛帝國的計畫的破產,也包括企圖同它媾和的失敗。只要英國屹立無恙,並且繼續進行抵抗,希特勒對於西方的霸主地位就永遠無法鞏固,而且他自身還不可能不產生一種不太安全的感覺。當然,僅有一個英國,如果沒有同盟國的協助,也不可能有什麼大的作為,最多只能是妨礙他去收取勝利之果而已。單憑英國的抵抗和干擾,只能使希特勒的意志產生某種動搖,迫使他採取某些讓步的辦法來獲取和平。而且,英國絕對沒有力量去摧毀希特勒的實力,無法把德軍從各個被占領國家趕出去。不過,這種可能性終於出現了,因為充滿著煩惱心情而走上了絕路的希特勒,居然在一九四一年六月調頭東向,開始發動了侵俄戰爭。
在此同時,美軍也在通向泰拉的接近路上集結了兵力。他們在卡塞林隘路的防禦戰中打得非常頑強。因此,直到二十日黃昏時,德軍仍然未能突破防線。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一日,德軍一度突進了泰拉,但是很快就被剛剛趕到的英軍預備隊趕出來了。這樣,隆美爾看到了已經沒有取勝的機會,便於二十二日決定結束這次進攻,開始慢慢地向後撤退。二十三日,羅馬發來新指令,任命隆美爾負責指揮軸心國在非洲境內的全部軍隊。可是,這已經太晚了。
從戰略方面來看,也有充分的理由說明,在向莫斯科發起進攻以前,應使南邊這個側翼解除後顧之憂,消弭俄軍從這個方向實施反突擊的威脅。此外,俄軍當時雖然數量仍然頗大,但是機動性卻很有限,這又對德軍有利。它可以不冒多大危險而把大量的快速部隊從一個地段調到另一個地段,從而逐個地去摧毀俄軍集團。不過,對德軍來說,實施這樣的機動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且他們並沒有作好進行冬季戰役的準備。
從一九三一年起,日本人不斷侵略中國,並在亞洲大陸上擴張他們的立腳點,以排擠美英兩國在亞洲的利益。當時,中國由於國內鬥爭而遭到了削弱。就在這一年,日本人侵佔了中國的東北地區,並把它變成了自己的附屬國。一九三二年,他們繼續侵入中國內地。但是,一旦著手在這個遼闊的區域內建立起控制權,他們馬上就感覺到了,自己已經陷入在遊擊戰爭的泥沼當中。日本人為了擺脫這個困境,尋找一條出路,決定採取南進辦法,既進一步擴張地盤,也隔斷中國人的外貿市場,斷切其獲取外援的路線。希特勒打敗法國以後,日本人隨即利用了法國當時孤立無援的困境,派遣軍隊進佔法屬的印度支那地區,強迫他們承認對於這一地區的「保護佔領權」。
七月十九日,希特勒下達了關於實施第二階段進攻的作戰命令。根據這個命令,在第聶伯河與傑斯納河之間的掃蕩戰結束以後,應即馬上開始進攻。因此,波克屬下的一部分快速部隊必須向南卷擊,去支援隆德斯特,消滅其當面的俄軍部隊。與此同時,另一部分快速部隊則應向北卷擊,破壞列寧格勒與莫斯科之間的交通線,以此支援勒布去進攻列寧格勒。這樣一來,波克手裡就只剩下了幾個步兵集團軍,用來繼續向莫斯科實施正面進攻。
五月六日拂曉時,由何羅克斯將軍指揮的第九軍,集中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在一個極狹窄的正面上,開始發動進攻。衝擊開始以前,進行了炮兵火力準備。在通向突尼斯城的米德傑爾德谷地中一個大約三公里寬的地段上,使用了六百多門火炮,進行了強有力的炮火襲擊。拂曉以後,空軍又對敵軍陣地進行了威力強大的轟炸。在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中,德軍很快即被擊潰。印軍第四步兵師和英軍第四師突破了敵人的防禦。出於戰線伸展過長,德軍的防禦兵力是很單薄的,而且缺乏縱深。防禦中的突破口打開以後,盟軍的第四和第七裝甲師馬上湧了進去。可是,它們卻花了不少時間去消滅敵人陣地中的小型抵抗據點,因而到當天黃昏時候,僅僅前進了幾公里。突尼斯還在二十五公里以外。
德軍原來的進攻軸線,正好與俄軍的平行,只是方向相反而已。他們從哈爾科夫以北的庫爾斯克地區出發,切過俄軍扼守的突出地帶的側翼,而後急速地突進一百七十公里,前出到了頓河上游,到達沃羅涅什附近。沃羅涅什位處莫斯科到高加索的主要鐵路線上,是一個重要的樞紐站。俄軍在這裡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其目的是要阻住德軍,使其不能繼續向東挺進,結果反而使德軍轉向東南方向實施了突擊,一口氣衝進了頓河與北頓涅次河之間的走廊地帶。由於德軍已在哈爾科夫地區突出部的南側作了比較深遠的楔入,所以他們這次的機動行動也獲得了間接的支援。
這時,俄軍已經在北頓涅次河以北地區突破了由義大利軍和匈牙利軍扼守的防線,在北頓涅次河與沃羅涅什城之間擴大突破口,使其正面達到了三百二十公里,並且急速向西挺進,迂迴到了曼斯坦的翼側。他們在北頓涅次河的上游渡過了該河,重新收復了哈爾科夫,並向西南方向挺進,直抵第聶伯河的大彎曲處,而那個地區正是曼斯坦的補給來源地。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一日,俄軍的先頭部隊到達了紮波羅日耶,該城位於河彎拐彎之處,曼斯坦的司令部剛剛從那裡撤走。在這個極其緊張的形勢之下,曼斯坦表現得頭腦特別冷靜,神經非常鎮定。早些時候,他拒絕了希特勒的要求,沒有把自己有限的預備隊用去從正面進攻哈爾科夫,現在他又拒絕了指示,不肯用這些兵力來扼守第聶伯河之線。他看到,俄軍向西南方向進攻,給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可以向其側翼實施一個殲滅性的突擊。因此,儘管俄軍的挺進將要威脅到他的基地,他還是決定讓俄軍深入得更遠一些。
在整個後期的作戰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值得注意。美軍在每一次採取越島躍進的迂迴機動的,總是在目標的選擇方面迷惑敵人,使其無法判明他們的主攻方向,同時又能利用敵人防禦中的弱點來發展自己的勝利。這樣一來,他們的每一次突擊行動都在戰略上具有間接性,保障了作戰的勝利。
這次進攻開始得很順利,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不僅把俄軍的相當一大部分兵力吸引到這個方向上來了,而且還經常同時威脅到幾個目標。可是到後來,德軍卻又自討苦吃了,又是因為自己分散了兵力,沿著四條獨立的作戰線開進,而且每個方向都是追求一個目標,所以就遭到了極大的困難。這樣分兵兩路實施進攻,是失敗的主因,其原因又是因為德軍統帥部中意見不能統一。總參謀長哈爾德在制定作戰計劃時,是把著眼點放在伏爾加河河岸上的,要在斯大林格勒地區進行戰役,鞏固陣地,在那裡建立一道戰略性的屏障,把俄軍的主力同它的石油供應基地隔絕開來。希特勒的打算則是要以最快的速度直接攻入高加索,但他又沒有把這個心事告訴哈爾德,而只是命令這個作戰方向的指揮官要把高加索作為主要目標。結果,自然就要削弱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進攻力量。後來,出於一心想要攻下這個掛有「史達林」姓氏的城市,希特勒的心靈起了變化,改變了原來的決心,所有這些導致了失敗,因為德軍對於這個太直接的目標公開地集中火力,而且拼命地作了太直接的攻擊。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