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紀事

作者:李亞平
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紀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章 朱元璋發跡:肉在口,跟我走

第一章 朱元璋發跡:肉在口,跟我走

其三,帝國各級政府與軍隊已經腐爛,其曾經有過的排山倒海般的攻擊力量早已無影無蹤。當時,一位帝國大將,率領號稱精銳的十數萬大軍開赴前線,鎮壓暴動。敵人的旌旗剛剛遙遙出現,此人便連呼「阿卜、阿卜」揮鞭策馬而逃,導致大軍潰散。阿卜阿卜,乃快走快走之意。宰相脫脫的弟弟率三十萬精兵討伐汝寧紅巾軍,軍需錢糧堆積如山,後勤保障可謂充足。汝寧的治下在今天的河南省汝南一帶。當日,汝寧城下,尚未交戰,大軍先發生夜驚。這位統帥上馬就跑,一位地方官拉住他的馬韁繩不讓他走,他大叫:「難道我的命就不是命?」拔刀便砍,遂揚長而去。三十萬大軍就此星散。而此君逃回北京後,他的宰相哥哥向皇帝報告的是——汝寧大捷。
然後,解下佩劍扔到一邊,就和尉遲恭在同一間臥室裡呼呼大睡。
這種榜樣性的江湖義氣,其心理上的示範作用應該不可小覷。
吳晗先生評論道,朱元璋雖然吃了苦頭,丟了飯碗,「卻由此深深得到夥伴們的信任,認為他敢作敢為,有事一身當,大家心甘情願把他當作自己的頭目」。這裡可能有一個小小的誤差,《明史》「徐達傳」中說,比朱元璋小四歲的徐達,在朱元璋成為造反部隊的部帥時,「往從之」,與朱元璋「一見語合」。如果此處的說法能夠成立的話,那麼,徐達應該是在參加紅巾軍之後才認識的朱元璋並且意氣相投。由此看來,他似乎沒有參加這次分吃小牛肉的惡作劇。
朱元璋投奔扯旗造反的紅巾軍以後,在相當長時間裡,都保持和發揚了這個特點,這可能是他能夠迅速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原因。朱元璋識文斷字,見多識廣,機智果斷,敢作敢為,輕財重義,而且打仗不怕死,這可能使他在基本上屬於烏合之眾的造反部隊裡相當引人注目。
公元一三五一年,即元至正十一年四月底,在今天山東曹縣西南黃陵崗工地上,民工們突然在河道底下挖出了一個獨眼石頭人,石人背部刻著一句話,曰: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一石人的出現,與幾年來流行於黃河南北廣大地區的一句童謠完全吻合: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此種手段,從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時就在使用,到朱元璋的時代以及朱元璋後六百年的時間,仍然被人們甚至連手法都不變地在廣泛使用著。其越用越爛卻常用長鮮之功效,實令人目瞪口呆。中國歷史一再證明該方式之屢試不爽,在人心浮動之際,其功效遠勝過任何堂皇說教千萬倍。
這種情形,顯然不是中國人社會生活中的常態。我們找不到更多細節說明何以會如此。從常理推斷,這種情形的原因,一定應該到朱元璋本人的素質、品性、才幹、謀略中去尋找才對。
這種情形導致了兩個結果——
又過了十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創建大明帝國,建年號為洪武元年,將應天府改名為南京,此後六百多年一直叫到今天。這一年,朱元璋四十歲,是為洪武皇帝,史稱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
翻檢元帝國不到一百年的歷史,下列兩個由客觀條件形成的心理因素可能對其施政產生了重要影響。
而在打江山的過程中,無論如何,朱元璋的捨生忘死、「有肉大家吃」的義氣、才幹及其對未來的預期,可能是相當多的好漢死心塌地跟著他的重要原因。
如今,假如能夠俯視這裡發生的罪惡,成吉思汗的心頭定會掠過陣陣悔恨,若知道這塊土地能夠讓自己的子孫們腐爛墮落如斯,當初真就該聽了那位勇猛戰將的建議。以長生天恩賜給他們的手段與力量,這不是不可能的。
公元一三四四年,即元順帝至正四年,淮河流域遭遇大旱、蝗災與瘟疫,半月之間,朱元璋的父親、母親、大哥與大哥的兒子先後死去。一個雖然貧窮但不無溫馨的家庭,霎時變成人間地獄。
朱元璋在打敗一支曾經背棄他的部隊後,俘獲了數萬名將士。這些人極度不安,害怕遭到報復。朱元璋下令在其中挑選了五百名勇猛壯士,擔任自己的宿衛。當晚,星漢燦爛。朱元璋蒙頭大睡,原有的警衛全部撤換成這五百人。燈火通明之中,這五百人靜聽著朱元璋鼾聲大起,相當感佩。從此,全軍死心塌地地衝鋒陷陣,極大擴充了朱元璋的實力,並成為朱元璋奪取天下的基本隊伍。
其次,走上這條道路之後,將人逼上新的絕境的概率大大增加。
幾天後,五月初三,河南潁州,也就是今天安徽省阜陽縣白鹿莊發生了韓山童、杜遵道、劉福通等領導的白蓮教暴動。是次暴動雖被鎮壓,其登高一呼之效應卻也彰顯無疑。幾個月後,到該年八月,黃河以南到長江流域,已然烽煙四起。到第二年朱元璋投奔紅巾軍時,今日中國的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已經差不多到處都可以看到頭上包裹著紅布的造反農民了。他們分屬十數個甚至更多小山頭,遙相呼應,勢成燎原。此時,導致朱元璋等坐大一方的宏觀因素,可能有下列四點:
葉子奇是元末明初與劉伯溫、宋濂齊名的大學者。甚至有今人認為他的思想、見解遠比劉、宋高明。在其著作《草木子》一www.hetubook.com.com書中,葉子奇告訴我們,當時的官吏完全不知廉恥為何物,想出了極多敲詐勒索的名目。比如——
值此八方烽火、群雄並立之際,朱元璋能夠脫穎而出,並最終一統天下,其中必定有其過人之處。按照古人的總結,這些過人之處大體包括了最重要的謀略與用人,還有膽識、才幹、心胸,以及並非不重要的——運氣等等。
這可能是我們理解這位大明帝國開國皇帝諸多行為的背景與心理基礎之一。
描述朱元璋奪得天下的過程,是一件相當乏味的事情。與歷朝歷代遍地血腥和殺戮的改朝換代比較起來,似乎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是,無論如何,一個身無分文的遊方和尚也就是流浪漢,經過短短的十六年,便坐上大一統帝國的皇帝寶座,在這驚險的一跳中,總會有一些耐人尋味之處。
從此,尉遲恭死心塌地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並在玄武門事變中下死力幫助李世民,親手殺掉了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成為凌煙閣上二十四位開國元勳之一。
為此,這支部隊的大頭目元帥郭子興很是賞識他,才幾個月時間,就將他提拔到了自己的親兵衛隊裡擔任小頭目,並且很快親自主婚,把自己的養女——就是後來名聲很大的那位馬皇后——嫁給了他。但是,使他能夠真正團結起一批死黨並得到死心塌地擁戴的,除了才幹能力等因素,他的膽識與江湖義氣所起的作用恐怕不小。
這相當可怕,卻實在不難理解,其起因有時簡單得驚人。其情形,正如我國古代那句著名格言所說:胸中小不平,酒可以消之;世上大不平,非劍不能消之。這是《水滸傳》出現後幾百年間,人們讀到打虎英雄武松在鴛鴦樓一口氣殺掉十幾口人,不但不反感,反而覺得相當痛快的原因。
部下第一次見上司要交「拜見錢」,沒有理由也跟人索要錢財叫「撒花錢」,逢年過節需有「追節錢」,過生日時必收「生日錢」,管事而索曰「常例錢」,迎來送往叫「人情錢」,審計追賬曰「賚發錢」,論訴是非曰「公事錢」;弄錢順利叫作「得手」,得了美差叫「好地分」,補上好缺曰「好巢窟」。
朱元璋的絕大多數部下對凶悍的陳友諒心懷畏懼,希望先拿下張士誠,以便過上好日子。事實上,這種念頭對朱元璋也有相當大的誘惑。但是朱元璋聽從了謀士們的建議,張士誠富裕而不思進取,陳友諒凶悍而雄心勃勃,若先打張士誠,則陳友諒必定乘虛而入;若先打陳友諒,則張士誠可能坐山觀虎鬥。於是,朱元璋終於制定了一個相當具有眼光和魄力的戰略規劃,捨近在眼前、富裕而相對軟弱的張士誠於不顧,先對付凶悍而強大的陳友諒。這表明此人善於克制自己的貪慾,不為蠅頭小利所動,對對手肺腑和戰略態勢具有極強的洞察力。
朱元璋的外祖父姓陳,早年曾經在南宋末年抗元名將張世傑麾下從軍,並且參加了南宋與元朝鐵騎的殊死一戰——廣東新會縣的崖山之戰。是次大戰,南宋宰相陸秀夫仗劍令自己的妻子兒女跳下大海,隨後,背負六歲的南宋末代小皇帝蹈海,就此宣告南宋帝國正式覆滅。激戰之際,朱元璋的外祖父,這位陳氏老先生在血肉橫飛中,被打落海中,在一團混亂下居然傳奇般地被人救上岸,並歷盡千辛萬苦逃回了老家。此後,避居鄉間,靠巫術、賣卜與看風水為生,並且一口氣活到九十九歲方才謝世。
比較起來,朱元璋則恰好是受帝國這些最基層幹部管制的平頭百姓。按照今天的概念,朱元璋的家庭成分應該是雇農,屬於鄉村赤貧階級。他的祖先,幾經逃荒流浪,到他父親一代,方才定居在濠州鍾離縣太平鄉孤莊村,靠租佃耕種別人的土地為生。這個濠州,就是今天的安徽鳳陽縣。公元一三二八年,即元文宗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這裡。(《明史》太祖本紀一)
有一個細節,透露出了許多信息,相當值得注意。
人類發展到今天的歷史告訴我們,每當一個社會鼓勵追逐利益,又缺少健康的秩序手段時,江湖義氣甚至比它更壞的東西就會大行其道。屆時,國家公器、權力與社會公共、公益事業全部以家族、幫派是否受益為前提。翻檢我國歷朝歷代的興衰治亂史,我們會發現一個驚心動魄的事實,這種東西的出現常常表明該社會的道德與秩序底線已經被擊穿,其發展已經沒有限度,其社會後果一般都是極度的凶險。
與劉邦比較起來,朱元璋的出身更加卑微。劉邦起兵前,還有一個亭長的頭銜。亭長是始於戰國時期的一個官名。當時,在國與國之間的鄰接地區設亭,置亭長,以備邊事。秦統一六國之後,以十里為亭,設置亭長,負責管理鄉村間十里方圓的治安警衛、過往人等,並治理民事,屬於帝國最低一級的小吏。其管轄範圍,可能略小於我們今天的鄉鎮。他們的作為或者不作為,常常能夠影響普通百姓們的禍福榮辱。因此,至少在百姓面前,他們可以神氣十足。
其一,主持這次工程的賈魯是一位優秀的水利專家,此次工程也堪稱中國黃河治理史上的傑作。然而,因為上述原因,此人在中國民間傳奇中變成了一個陰險、https://m.hetubook•com.com奸詐的惡棍,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雖然實際情況遠非如此。
上述諸方面,朱元璋在當時的割據群雄中,是做的最好的。這可能是他的帳下謀士群集猛將如雲的原因,又是其結果。
《明史》中說,湯和長大後「身長七尺,倜儻多計略」,「沉敏多智數」。表明此人高大魁梧,換算成今天的尺度,其身高大約在一米九十以上,而且十分灑脫,富有謀略,沉著、敏捷、頗有才智。湯和比朱元璋更早投奔了紅巾軍,有一種說法認為,正是湯和寫信給朱元璋,勸誘這個遊方和尚也來投奔了紅巾軍。當時,由於戰功,湯和已經官居千戶,但他對朱元璋卻相當恭敬。史書記載說:朱元璋受到郭子興的信任,從一個馬弁迅速崛起為部帥後,軍中諸將以同輩視之,沒有人肯做小服低,唯獨年齡與資歷都勝過他的湯和,很是奉命唯謹地遵從他的約束與指揮。這使得朱元璋「甚悅之」,感覺特別愉快。
於是,當這種不平積累出足夠大的破壞性能量時,替天行道的梁山泊好漢便出現了,明教出現了,彌勒教出現了,白蓮教出現了,青紅幫、哥老會等等一一出現。它們的出現,常常是一種改朝換代的先聲。一旦統治者應對失當,社會就將由此進入到一種暴烈的激盪之中。
其次,與其治下龐大的人口比較起來,蒙古族騎士的人口實在過於稀少,滿打滿算也才一百多萬人口,哪怕加上那些早期臣服的色目人也是如此。不管他們多麼兇猛,這種似乎被淹沒了的情形與感覺都實在太不好,令人十分不安。何況在那潮水般的浸潤下,他們已經越來越不勇猛。
他的行為方式,基本沒有脫出這一歷史背景所給出的條件。
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青春成長期的經歷,於人類一生的影響至深且巨。對古人似乎亦可作如是觀。我們找不到更多資料證實朱元璋在此期間究竟遭遇了什麼。當時的史料過於簡略,朱元璋自己的回憶,則以形容居多,具體事例太少。後世的傳記作品涉及此處時,或一筆帶過,或多為想像。好在從古至今同類的事例堪稱觸目皆是,從這些事例中我們至少可以知道:
其四,劉福通領導的東系紅巾軍,在黃河以北地區一度聲勢浩大,曾經令帝國的心臟驚惶失措,狂跳不已。因此,他們承受了元帝國的主要打擊力量,使南方紅巾軍得到了相對從容的環境。
當時,在這一夥造反部隊中,分成幾個不相統屬的山頭,相互間時常發生摩擦與內訌。有一天,郭子興一個人上街,撞上了冤家,結果被對方綁架後關進了地窖。他的所有親信、親屬包括兩個兒子都被嚇壞了,紛紛躲藏起來,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是人們公認的郭子興心腹,肯定也是被打擊的對象。此時,他恰好領兵在外,躲過了此劫。得到消息後,出乎人們意料,朱元璋立即動身,準備返回去營救郭子興。有人力勸他不要自投羅網,白白送死。朱元璋回答得大義凜然:「郭公有大恩於我,現今有難,我若只顧自己不去搭救,還能算個人嗎?」結果,他回去後利用那幾派之間的矛盾,又打又拉,竟然平息了一場一觸即發的派系殘殺。朱元璋自己則爬牆上房,身蹈險地,最後縱身跳進地窖,砸爛枷鎖,將郭子興背將上來。在這次危機處理中,朱元璋表現得有勇有謀、有情義有擔當,可圈可點。
明人陸容在他那本相當有名的著作《菽園雜記》中記載了這個段子:
尉遲恭,字敬德,是一位傳奇人物,中國民間神話中百邪不侵的兩位門神之一。他曾經是李世民的敵人劉武周手下的一員猛將,歸降李世民後很受重用。後來,與他一起投降的其他人反叛李世民。有人認為他也不可靠,勸李世民殺掉他。尉遲恭陷入惶恐不安之中。
朱元璋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是為公元一三五二年。這一年,天下已然大亂。朱元璋二十四歲,投奔造反的郭子興部隊,當了一名普通士兵。
其二,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元帝國手握重權、重兵的權臣武將們相互攻伐內訌,極大削弱了這個政權的力量。
朱元璋父族一系世代務農,值得表彰的事跡不多。他的母族一系,特別是他的外祖父卻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按照時間推算,朱元璋出生時,距離那場大戰過去了五十年。朱元璋童年甚至少年時,這位老人應該依然健在。這麼一位見多識廣的老戰士,對於少年朱元璋的心智影響想必不會小。
「大丈夫相交以意氣相許。如果你不想在這兒幹了,這筆錢不多,權當是感謝你過去對我的幫助,咱們今後還是朋友;如果願意留下來,我決不會做辜負你的事情。」
朱元璋曾經做過一件事情,酷似當年李世民收服尉遲恭。
《明史》記載說,湯和「幼有奇志」,村裡的孩子們玩騎馬打仗的遊戲時,他總是扮演指揮官的角色。這個情節和吳晗先生在《朱元璋傳》中的描述略有出入。在吳晗先生的筆下,相當細緻地描寫了朱元璋在遊戲中扮演皇帝的過程。我們無法知道這種描寫是否符合當時的真實情況。想想古代社會足可以滅族的十大惡罪名,當時的成年人是否敢於讓孩子們玩這樣的遊戲很值得懷疑。倒是《明史》中騎馬m.hetubook.com.com打仗的說法似乎更靠譜一些。
中國的江湖義氣,在其早期,表現為俠義道所倡導的扶弱抑強、見義勇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等等行俠仗義行為。太史公筆下刺客列傳和遊俠列傳中那些重義輕生、「以武犯禁」的好漢,便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代表人物——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郭解。他們「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意思是說,這些人的行為雖然不符合正統亦即官方的行為規範,但是他們言必信,行必果,對於自己作出的承諾,必定全力以赴地去做,不惜犧牲性命也要急人所難。而且,遊俠們還有一個極令人欽佩的重要特點:施恩不圖報。曾經被他們救過命的人當了大官之後,他們會遠走他鄉,終身不復相見。其格調著實令人讚嘆。他們一諾千金,捨生取義,他們的故事每每一唱三嘆迴腸蕩氣,至今常常會讓人情不自禁地熱血沸騰。
隨著歲月的流逝,不願意改變自己、以便使社會相對公平一些的統治階層注定會越來越不安地發現,這種令他們無比厭煩的江湖義氣,正在逐漸由一種個體行為,轉化為一種群體或者集體行為,而且,在日益組織化、制度化與意識形態化。
從元代的記錄裡,我們可以看到關於黃河決口的十數次記載。幾萬、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城鎮村莊頓成「平地水二丈」的汪洋澤國,肥田沃土霎時淪為魚鱉之域。公元一三四四年即元至正四年,在黃河又一次大決口,淹沒河南、山東數州縣後,帝國政府決定下大力治河。這不是元帝國規模最大的一次治河行動,卻是它的最後一次。(《元史紀事本末》卷十三,治河)
然而,在忽必烈還沒有逝世時,那持續了近百年的狂風霹靂已經悄然停息,大元帝國以驚人的速度開始了從生機勃勃向腐爛發臭的衰退。討論這一意味深長的過程是另一本書的任務,我們現在只要知道,幾十年後,到元朝末年,就是朱元璋的時代,這個帝國幾乎爛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就足夠了。
朱元璋的江湖義氣,在許多史料和傳記作品中都有記載。
這些,可能構成了元帝國堅定地打壓這種文化及其人民的理由。我們知道,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這種政治上、文化上的刻意打壓,都可能使被打壓者心悅誠服,從而也就找不到成功的先例。
四年後,即公元一三五六年,已經成為這支部隊副元帥的朱元璋,率兵攻下集慶,更名應天府,並以此作為自己的根據地。
到朱元璋的時代,江湖義氣已經帶有了濃厚的幫派、團伙色彩。其特點在於,立身處世只論交情,即只看是不是「自己人」,而不問是非善惡。之所以會如此,我們在浩如煙海的元末明初史料中,很容易找到答案。
公元一九四九年以後,時任北京市副市長、以明史權威著稱的吳晗先生,在其《朱元璋傳》中,曾經對此繪聲繪色地作過描述:
如今,在這些來自北方大草原的騎士們的心中和頭腦裡,一再出來發揮那夢魘般作用的,則是黃河。
朱元璋祖籍沛縣,與一千七百年前的漢高祖劉邦勉強可以攀上同鄉。朱元璋與劉邦還有一樣相同的地方,在中國所有創建大一統帝國的開國皇帝中,只有這兩個人是徹底的平民出身,其他人則基本上是以豪門世族起家。這可能是劉邦對朱元璋影響巨大的原因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宿命般的地理因素,對中華民族的命運發生著特別重大的影響。這兩個因素儘管被我們今天的歷史學家們有意無意地予以忽視——一種相當可恥的忽視,但它們真實地存在著。並且,事實上正是它們在我國古代社會整體塑造上發生著巨大的影響。
一個或許不需要懷疑的情形是,經歷過這種殘酷生存方式打磨的人,比較起來,更容易出現極端的情形。
朱元璋少年當放牛娃時,有一次與同村的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一干小夥伴,在山上玩餓了,又找不到吃的,於是,朱元璋提議,將自己替人家放牧的一頭花白小牛犢宰了來吃。大家歡呼雀躍,吃得心滿意足。隨後,當一群小壞蛋們意識到無法向主人交代時,朱元璋一個人拍胸脯承擔了全部後果。他想出的主意是:將吃剩下的小牛尾巴插|進山上的一個石頭縫裡,然後告訴牛主人,說是小牛鑽進石洞裡,拉不出來了。最後,事情以朱元璋挨了一頓痛打並丟掉放牛的差事而告結束。
不久,十里八鄉之內,連樹皮草根都被吃光,朱元璋走投無路,出家做了和尚。在此後的八年佛門生活中,至少有三年以上,他是在雲遊四方、托缽化緣中度過的。這種和沿街乞討差不多的生存方式,可能是觀察人間冷暖、體會世態炎涼、領略人類各色嘴臉的最好方式。很久以後,朱元璋回憶起這段生活時,曾經萬分感慨地形容自己:「身如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沸湯。」我們無法知道他的具體遭遇,但其飢寒交迫、身體與心靈備受煎熬的情形卻可見一斑。
馬可.波羅在他那本著名的遊記中寫道:「所有中原人都厭惡大可汗的政府」,「他們視中原人如奴隸,令人無法容忍」,致使在這個國家裡,「經常有謀反的趨向」。後來,這些「謀反的趨向」,變成越來越多的敵對行動。關於這些https://m.hetubook.com.com行動的記載,則遍佈於元帝國中後期的編年史冊。到朱元璋的時代,整個國家猶如一個大乾柴庫或巨型火藥桶,幾乎所有人都在等待著點燃它的那一點星星之火。
在此前後,割據群雄山頭林立,其中最成氣候、對朱元璋威脅最大的是張士誠與陳友諒。張士誠所佔據的地盤是東南——江浙膏腴之地,是當時乃至今天中國最富庶的地區,號稱天下最富;陳友諒佔據的則是荊湖——即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大片土地,號稱土地最廣,國力最強。
事實上,讀一讀《水滸傳》,再將此書與元末社會兩相比較,我們會很容易看出,這樣一部通篇描寫社會黑暗景象與梁山泊好漢江湖義氣的巨著,在此時出現,絕非偶然——梁山泊好漢的出現,與北宋王朝的覆滅之間腳跟著腳;而《水滸傳》出現時,大元帝國已然天下大亂。
據說,當時在元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曾經流傳著一個段子,很是曲折有致溫文和婉地表達了這種情形。
此時,那總是站在他們一邊的長生天似乎也已經厭煩,不再賜福給他們,而是頻繁地降下天災人禍。終於,大元帝國這匹百病纏身的老駱駝轟然倒地。最後壓垮它的,肯定不是一根稻草,而是真正的泰山壓頂。
由上述種種回到朱元璋身上,我們有理由相信,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經歷,肯定在他心理上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以至於形成了一個深藏於他的潛意識當中、終其一生都無法解開的心結。這是一個不能碰的死結,它不停地釋放著巨大而可怕的能量。至高無上的皇權與帝國政治制度,則使這種能量變得無法阻擋,一路橫掃過去,邪惡而且暢通無阻,令一切觸及者必遭塌天大禍。
後來發生的一切,可以成為上述判斷的依據。這些分吃過小牛犢肉和後來在紅巾軍中受過朱元璋恩惠的夥計們,大多成為朱元璋武裝集團中的重要戰將,出生入死地跟著他打天下。據說,這種同鄉人共有二十四位,其中一部分是和朱元璋一起「撒尿和泥」長大的。大明帝國建立後,他們全部成為帝國的開國元勳,享有崇高的榮譽、地位、權力與待遇。比朱元璋小四歲的徐達甚至成為這些武將中的首席功臣。最後,這些人除了早死的之外,只有一位中風後不停地淌口水的湯和算是逃脫了洪武皇帝的荼毒,其餘無一善終,有的還死得極其悲慘。這些都是後話。
這時,李世民把他請到自己的臥室,拿出一筆錢說: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以後,下令漢人必須梳胡人亦即蒙古族的髮式,穿蒙古族的衣服。有一次,他去太學視察,發現孔子及其聖子賢孫們的塑像還都是漢族樣式,於是命令有關部門全部將其改成蒙古族式。這令孔子的弟子子路大為惱火,立即動身到昊天上帝那裡去投訴。上帝聽完子路的苦惱後,「噗哧」一笑,開導他說:你怎麼如此不識時務?打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都管我叫天,現在,連我的名字都被改了,叫騰吉理,我也只能答應他。此乃時勢使然。別著急,小伙子,耐心點兒,肯定有一天會反過來的。
從秦朝末年的天下大亂開始,西漢末、東漢末、隋朝末年、唐朝末年,都曾經發生過席捲全國的農民大起義,其間,小型起義與暴動不計其數。用一個肯定不夠嚴謹的說法形容,這些農民起義,基本上都是當時中央政權舉措乖戾、人心喪盡、貪官污吏遍地橫行的結果,就是所謂官逼民反的意思。元朝末年,除了少數民族政權的一些特殊之處外,情況也大抵如此。
這段往事,對於朱元璋創巨痛深。以至於數十年後,他已經當了皇帝,然而每每觸及此事,仍然號啕痛哭,不能自已。並且多年不許臣民為自己慶賀生日,原因是會令他想起父母死時的慘狀。這一年,朱元璋十六歲。
湯和比朱元璋大三歲,是當年一起分吃那隻小花牛肉的小壞蛋之一。
後來的發展完全證實了這一方略的正確。這樣的戰略頭腦、眼光和氣魄與其他那些目光短淺的草頭王們不可同日而語。
事情起因於治河工地上的一個怪異發現。
果然,史料記載說,十七萬治河民工與軍隊聚集起來,開始這個造福社會的宏大工程後,「朝廷所降食錢,官吏多不盡給,河夫多怨」。也就是說,各級官吏上下其手,層層剋扣,致使國家撥下來的工錢,大多在各級管理者手中蒸發了,治河民工只能得其餘唾,由此引發的憎恨可以想見。
稍微用心看一下,我們就會發現,上述故事和朱元璋參加紅巾軍之後的一系列故事中,已經具備了古代江湖義氣的全部要素和現代黑手黨故事的一些最重要特點。朱元璋顯然也具備了成為團伙老大的基本素質。翻一翻歷朝歷代史料,我們會很容易發現,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攫取權力和利益的故事,大抵都是以這種「有肉大家吃,有事一身當」的動人情節開始的,但是其結局具有同樣喜劇效果的卻並不多。原因在於這種所謂義氣之中,實際上包含著反人性的悲劇基因,這種基因與我國帝制文化傳統中天性凶殘的基因結合後,其果實通常都很難賞心悅目。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一位特立獨行的讀書人朱升給朱元璋的忠告。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朱元璋對此遵循不渝,生聚發展,埋頭自強。從和*圖*書極度容易膨脹的國人心理考察,做到這一點相當不容易。
葉子奇記載說,當時的人們已經將這些官吏看作衣冠禽獸,與土匪強盜等而視之。我們知道,對於任何一個社會來說,監察、審計、司法、風紀部門都是維護這個社會健康秩序的最後一道關口,有如人體中的免疫系統,這一系統若失去效用,表明已經無藥可救。據葉子奇記載,當時,監察、審計、司法、風紀部門的官員到下面去辦案或處理問題時,其隨從中常帶有關於金銀珠寶和財務方面的專家級私人顧問甚至司庫。其職能是在第一時間檢驗被處理對象所奉獻物資的品質、份量、成色與價值,以便為決策者們提供決策參考——這些各級官員們,在處理問題時,選擇什麼樣的角度與分寸,是需要上述那些數據作為依據的。從歷史記載中判斷,此種情形可能已經是當時從中央到地方的普遍現象。
在未來的歲月裡,我們將一再有機會看到,太多的帝國施政與此相關,太多的人為此稀里糊塗地丟掉了性命。
倘不是身陷絕境,一般人不會走上這條道路。
當年,這位海洋般的大汗橫刀立馬,注視著中原萬里江山時,他手下的大將別迭曾經仰天長嘯,提議:殺光這些毫無用處的中原人,使那廣袤土地變成豐美牧場,用來牧放征服世界所需要的戰馬。
一時間,人心大騷動。
在此,考察一下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之間的消長,可能有助於我們窺見大明帝國創立過程中的玄機。
其一,公元一二六〇年忽必烈打敗自己的弟弟、自稱大可汗之後,構成蒙古大帝國的、遠在中西亞地區的幾個蒙古汗國並沒有歸服他的領導,甚至在理論上和名義上都是如此。公元一二七一年元朝建立後,其勢力範圍也基本局限於以中國為主的遠東地區。事實上,直到公元一二九四年忽必烈去世,他與他那些同宗兄弟間的衝突都沒有停息。因此,長期以來,元帝國精銳的主力部隊主要部署在北方與西北地區。這種情形,可能是紅巾軍能夠在黃河以南四處蔓延的重要原因。
隨著歲月的流逝,備感痛苦的人們開始採取行動以改變這種情形。
這兩個因素——一個是裸|露在北方的萬里邊防線,一個就是越來越黏稠混濁的黃河。
此時,談論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的光榮與夢想,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他那些不成器的子孫們,肯定會令他的在天之靈痛心疾首。
在做出治河的決定之前,帝國決策層曾經發生過激烈的爭論。反對一派認為:山東連年饑饉,民不聊生,聚眾於此地治河,「恐他日之憂又有重於河患者」。此種高論,顯然只能出自缺少人文關懷的政治動物之口。不幸的是,確也道出了當日的實情。原因是那些遍地橫行的貪官污吏們,已經不容許自己的政府施行此類善舉德政。
在這些因素中,一個現象相當引人注目,這就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江湖義氣。
後來,當郭子興被其他造反好漢擠兌得很難受、不得不離開自己的根據地投奔朱元璋時,朱元璋甚至將自己已經發展得實力很大的數萬人馬拱手交給他,然後一如既往地輔佐這位並不成器的末路英雄。幸虧不久後這位郭子興一病不起,否則,後面的故事極有可能會演變得特別複雜。
其中,有一些中國特有的因素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當時的情形極為悲慘,朱元璋與活下來的二哥身無分文,沒有棺木,沒有壽衣,沒有墓地,兄弟二人用門板抬了草蓆裹著的親人,走到村外的一個山坡下時,下起霹靂暴雨,抬著門板的繩子斷了,二人躲雨並找人借繩子。結果,回來後大吃一驚地發現,山土崩塌,已經將親人埋在一個新的山包之下。當時,為了得到一塊立錐之地以便埋葬親人,他們兄弟二人曾經苦苦哀求一個大戶,遭到斷然拒絕。此時,幸虧這塊山坡地屬於一個積德行善的人家,他們才就此千恩萬謝地葬下親人。
其二,終於,星星之火被擦燃,乾柴烈火剎那間騰空而起。
征服世界的赫赫武功,大約使這些蒙古族武士們很難不蔑視那些被征服的人們。既然能夠在馬背上打下天下,憑什麼就不能在馬背上治理之?從東海之濱到伏爾加河畔,那億兆之民難道是跪在別人面前的嗎?全然生活在另一個世界之中、相當長時間裡都不知華夏政治傳統與儒家文化為何物的人們,的確有理由懷疑諸如此類的古老智慧。在這些兇猛的戰士眼裡,那些滿口之乎者也仁義道德的儒生們,既虛偽又沒用,煩瑣囉唆,令人無比厭煩——世界上居然有人將讀書作為終身事業,而且還能據此專業做官?這樣的事實,曾經讓他們完全無法理解。
朱元璋的母親是陳家二姑娘,據說,此女自幼開朗大方,深得乃父喜愛。於是,飽經滄桑的老先生教她讀書識字,給她講述歷史掌故和各地風土人情。長大後,陳二娘能歌善舞,在鄉間迎春賽會與社戲上常常大受歡迎。這些還不算重要。重要的是,生下朱元璋後,儘管家境千難萬難,母親還是勒著省著將他送進私塾,讀了大約一年多將近兩年的書。隨後,生活實在艱難,為割草放牛、補貼家用而輟學。在母親的教導下,朱元璋繼續學完《百家姓》、《千字文》等發蒙讀物,打下了文字根底。可能正是這樣的一位母親,打開了他的眼界與心胸。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