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非常法史:歷史上的法律趣事

作者:劉典
非常法史:歷史上的法律趣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部分 千秋法治誰引領 誰是史學家公認的法家始祖

第二部分 千秋法治誰引領

誰是史學家公認的法家始祖

首先,他要廢除奴隸制時代的世襲制度。
從某種意義上說,魏文侯時代魏國的李悝變法,其實就是整個戰國時代變法的試驗田,列國諸侯從魏國的強大過程裡,看到了變法對於國家崛起的重要意義。從此之後,列國的變法轟轟烈烈地展開。當時幾乎所有開展變法的國家,都把魏文侯和他治理下的強大魏國,作為變法的楷模和目標。

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大佬

作為戰國諸侯中第一個吃變法「螃蟹」者,魏國的國勢,在魏文侯在位時達到了一個高峰。他在位的五十年,是魏國雄霸天下,稱雄於諸侯的五十年。西面的秦國被他打得服服貼貼,東面的齊國唯他馬首是瞻,南方的楚國遭到他聯合三晉勢力的一次次沉重打擊。雖然與北方的趙國發生過摩擦,但韓趙魏三國中,魏國卻是當之無愧的老大。而在當時整個戰國大勢中,也是國力最強者。
其次,提出了「盡地力」的農業政策,革除舊有的阡陌封疆,鼓勵自由開墾土地,提倡在一塊土地上雜種各種糧食作物。
在經歷了數年地方官磨礪後,李悝最終成為魏國重臣,開始全面推行他的變法主張。

歷史的豐碑

李悝制定的《法經》,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雛形法典,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方方面面的建制,雖然其內容在今天已經失傳,但是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裡,它都是被後世各類學者推崇的法律典範。
李悝認為「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怎樣妥善解決呢?即豐年,國家平價購進糧食,不讓農民吃虧;荒年,國家平價把糧食賣出,保持糧價穩定。保持了糧價穩定,也就保持了國家的穩定,保持了政權的穩定。這也許就https://www.hetubook.com.com是最早的市場經濟樸素思想的具體應用吧。
魏國有幾百萬畝土地,除去山、河、城、邑,可耕地六百萬畝,農民好好種,每畝可增產三斗;相反,則減產三斗。這一增一減,全國就相差一百八十萬石糧食,故提出「務盡地力」。由此可見,李悝是歷史上最早的「重農主義」的實踐者。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有許多思想流派,它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有一種學說貫穿了整個封建歷史,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這個學說就是法家。
接著,根據「盡地力之教」的政策,創立了著名的「平糴」法,可以算作最早的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了。
他認為影響穀物價格上漲的原因,除自然災害而外,農民在乎常年份因生活困苦,提不起生產積極性以致農業減產,也是原因。可天災之下,「人禍」更甚,「農民常困」的原因更多的是過分受到剝削,這也許是居廟堂之高的李相國沒有想到的。
李悝很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什麼事業,如果手裡沒有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改革是無法貫徹落實下去的。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學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而聞名,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係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在魏國立國的早期,李悝並不在魏國的權力中樞之中,他曾經擔任過中山相和上地守,這兩個地方,都是在毗鄰秦國的西北邊境上。早年的李悝,曾經多次率軍和秦國交戰,而他得到魏文侯的賞識,一是因為他的老師子夏m.hetubook.com.com是魏文侯的重臣,二是因為他的變法思想,切中了魏國的時弊。

包產到戶的開荒、分田地政策

而魏國也同樣是戰國變法人才的「培訓學校」,早期在其他國家主持變法的人才們,許多人都在李悝變法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如後來主持了楚國變法的吳起,早年就是魏國李悝變法的助手。而列國變法中最徹底的商鞅變法,也基本是以李悝變法為藍本。這時期的各類變法中,唯一和李悝變法無關的變法行動,應該就是燕國的「復古」改革,這種歷史倒退的做法,引發了燕國本國的一場內亂,險些淪亡於齊國之手。
歷史是最無情的,「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多少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至今早已作古。歷史又是最慷慨的,那些傳承與發展文化的先哲,他們的思想至今依然讓我們受益匪淺。時代雖然變了,但不管是什麼時候,總有一些人承擔起傳承文化的責任,「為往聖繼絕學,為盛世開太平」,這才是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源所在,才是中國崛起的最強動力。

宏觀調控也是要有的

在這些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制定各項政策提供了相當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然後從世界各地招募人才,如果他們幫助國家獲得了成功,就獎勵他們,因此,李悝專門設立了一種有賞有罰,唯才是用的用人制度,根據能力來選拔官吏,取消舊貴族原本享受的世襲俸祿,用來招募賢才,發展生產。
而真正集法家的學說與思想的萌芽於一身,自立宗派,開百家之先和-圖-書河的,是戰國時期的李悝。

偉大思想的精神導師

李悝的平糴政策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是現實的穀物價格的昂貴,所以他著重豐年收購以備荒年拋售,從而才能壓低穀物價格。
這樣的壓力下,魏國必須採取措施,走變法圖強的道路。而李悝,就是完成這個使命的最合適人選。
當時的魏國,在變法之前面臨的局面,也可以用內外交困來形容。外部環境上,諸侯之間的征戰日烈,魏國的格局卻比較尷尬。不比別的,只看韓趙魏三國,魏國是既沒有韓國財大氣粗,又沒有趙國兵多將廣。打不過別人還比別人窮,高不成低不就的,在戰國這樣吃人的亂世,魏國的「老大」魏文侯真可謂「壓力山大」啊。

變法艱難何其多

槍桿子裡出「革命」

變法更要立法

《法經》早已不存,唯桓譚《新論》中有關於《法經》內容的簡述,《晉書.刑法志》也有類似的記載。《新論》已亡佚,桓譚介紹《法經》的一條保留在明人董說《七國考》之中,是我們今天瞭解《法經》的重要依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輯有《法經》,夾雜了天尊、佛像等語,當是誤引他書所致,故難以憑信。
李悝(前四五五年~前三九五年),也稱李克,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法學家,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編撰《法經》,被史學家公認為法家始祖。
他建立「武卒」制,即對軍隊的士兵進行考核,獎勵其中的優秀者,並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戰特點,重新將他們進行隊伍編排,發揮軍隊的作戰優勢。
李悝認為一個人做錯了要懲罰,做好了就要獎勵,同時對那些靠著爹媽給自己掙和*圖*書下的產業的懶惰的紈袴「官二代」們,應該將他們的產業全部收回,讓他們明白要以好逸惡勞為恥,接受一下「社會大學」的摧殘,知道社會的「陽光」是多麼的「燦爛」,好好改一下一身的懶惰毛病。
於是,他任用吳起改革軍制,精選武士。創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武卒」,使「秦兵不敢東向」,保證了魏國改革過程中外部環境的穩定。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可見其戰鬥力之強大。
作為戰國時代最早的變法,李悝變法的效果是成功的。李悝在魏國的變法,不但影響了魏國的歷史,更影響了整個戰國的歷史。
法家的痕跡早在春秋時期就有所表現,追溯到春秋時的鄭國相國子產,最著名的莫過於助齊桓公稱霸天下的管仲。他們的所作所為可謂後來法家理論的身體力行者,雖然他們的思想發跡很早,但嚴格地說,他們只是法家思想的萌芽,是思想的先驅,他們的思想學說只是他們自己初步總結出的經驗,還沒有形成一個大的思想流派,更別說有「法家」這個概念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實行法治,建立完備的魏國法律,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陞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完備的規定,這個法律的名字叫《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封建制度下的法律。
任何一種影響頗廣的學說,其中都有一些貢獻巨大的人物,比如說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構建起整個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理論框架,樹立起一種可貴的精神,成為思想理論發展的脊樑。類比而言,是誰構建起法家學說的理www.hetubook•com•com論結構,最後形成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學說呢?
李悝給魏文侯算了一筆經濟賬:一個五口之家的農民,種一百畝地,其收穫的糧食要繳租、納稅、留下口糧,就基本沒有剩餘的了;倘遇到天災人禍咋辦?臨時攤派集資咋辦?年景不好咋辦?地是靠農民種的,改善農民生活,必須增加糧食產量。

收拾的就是那幫官二代

他之所以能成為法家鼻祖,主要緣於他主持的聲勢浩大的變法運動,這場運動將弱小的魏國推上霸主的神壇,拉開了整個戰國波瀾壯闊的時代序幕。
廣場上聳立著兩座大型雕塑,前面是以竹簡為造型的我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即李悝編著的《法經》雕塑;後面是用九十多塊漢白玉和青石組合而成的高八米、重三〇〇多噸的李悝坐像。這是一個象徵,也是對一個人的紀念。有意思的是,我們的魏文侯到現在可還沒有享受到這麼高的待遇。
通過武卒制度的確立,魏國擁有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當時的戰國軍事界,有「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的說法,即魏國的武卒戰鬥力,一度是整個戰國版圖上最強大的。
李悝生於周定王五十四年(公元前四五五年),卒於周安王七年(公元前三九五年),生平事跡幾無記載,不能確知其詳,但這並不影響他中國法家思想精神導師的地位。
公元二〇〇二年,佔地四千公頃的中國第一座法制公園在北京密雲落成,公園由神路、歷史法典長廊、中國古代法典廣場、中國現代法典廣場、現代法律區域、外國古代法典廣場、外國現代法典廣場、歷史法學名人趣味群雕、憲法廣場九大部分組成,構思獨特,富有創意。公園的核心部分就是三千平方米的中國古代法典廣場,也稱李悝廣場。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