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非常法史:歷史上的法律趣事

作者:劉典
非常法史:歷史上的法律趣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部分 法海溯源踏浪行 古代違反戶籍法的「高考移民」

第四部分 法海溯源踏浪行

古代違反戶籍法的「高考移民」

要知道唐朝科考跟現在高考一樣,各地錄取率高低不等,有的地方考生多、錄取得少,競爭激烈;有的地方則考生少、錄取得多,輕輕鬆鬆就能考中。
不光唐朝,兩宋和明清也是這樣子。北宋時江南考生多而錄取少,很難考中;北方考生少而錄取多,容易考中。明清時內地考生多而錄取少,很難考中;邊疆考生少而錄取多,容易考中。
其次,當國內考生青燈黃卷夜半苦讀時,那些憑藉資本優勢、跨國移民的學生卻可優哉遊哉地跨入大學校門,受到損害的不僅是客觀的錄取結果,更是人們對資本強勢下實現教育公平的信心;同時,對外國真留學生也構成「不公平競爭」,這些「假洋學生」在「中國漢語水平考試」中,勢必會構成對其他國家考生排他性的競爭優勢;進一步來說,留學生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如果這方面都受到「作假」的侵襲,不論是對於學校還是國家,國際形象都將受到極大損害。
宋朝文壇大腕歐陽修曾經給皇帝寫信說:「東南州軍進士取解者,二三千人處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軍取解至多處不過百人,而所解至十餘人,是十人取一人。」錄取率低的省份一〇〇比一,錄取率高的省份一〇比一,地域差別如此之大,自然讓考生們眼紅,紛紛玩起舊版的高考移民小遊戲,白居易只是玩家之一罷了。
白居易不傻,絕不會無緣和*圖*書無故以身試法,他之所以去安徽報考,一定是因為當時安徽的錄取率比較高。
大體而言,高考移民的移入地區分為三類,一是京、滬等經濟水平高而高考錄取分數線低的直轄市,二是海南、安徽等經濟水平低且高考錄取分數線也低的東部省份,三是海拔高、經濟和教育水平低而高考錄取分數線更低的西部地區,包括西北和西南省區。
讀《白居易年譜》,瞧出來一點小貓膩:白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戶口則隨他爺爺,屬於陝西省渭南縣下邽鎮的居民,這廝參加科舉考試,應該去陝西渭南才對,但他鄉試那年沒去渭南,而是去了安徽宣城報考。這在唐朝可是違法行為,因為唐朝法律規定,所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必須在其戶口所在地報考。
中國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有關高考移民的現象愈演愈烈,教育部、各省招考辦也採取多種措施遏制高考移民現象的發生,但所起的作用有限。

與國際接軌的「高考移民」

但是,無論多嚴的制度嚴防死守,總是會有幾條「大魚」漏網,像我國近代的實業家、政治家、清末狀元張謇,在參加童生試時,也是冒籍考中的。
其實在科舉盛行的古代,早就有「高考移民」一說,由此可見「高考移民」的確為我國教育界的一個老大難問題。仔細研究歷史,你會發現古代參與「高考移www.hetubook.com•com民」的有我們認識的「熟人」呢!
本來考中秀才是很高興的事,誰知道遇人不淑,他冒認的祖父,是一個抽大煙的破落戶,為人陰險狡詐,藉機向張家勒索財物,為此張家負債纍纍,原本的小康之家幾乎傾家蕩產。這還不算,一遭拒絕,「祖父」還會向官府告發張謇不孝,同治十年四月,張謇聽說官府要拘押他,就連夜冒雨潛逃。
產生「高考移民」這種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國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地域之間的教育發展水平差距懸殊,所以實行各省、市、自治區分別進行評卷和劃定高考錄取分數線的政策。
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內高考的公平性。如果說國內高考移民只是利用區域分數差來增強高考競爭力的話,那麼「出國轉內銷」式的「國際高考移民」則乾脆繞過考試本身,這對於高考公平原則的漠視更為徹底。
其中,大名鼎鼎的詩人白居易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這招兒在過去風險不小,因為古代考生必須互相做保,一個考生犯了事兒,其他考生也跟著倒霉,為了自身安全起見,大伙檢舉揭發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很容易把你弄假戶口的事兒給捅出來。
說起高考戶籍限制所產生的問題,就不得不說起其中最典型的「高考移民」了。
最後,終於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主動請求革黜秀才身份,讓其回通州原籍考試。他的這種做法得到m•hetubook.com.com了一些正直官員的支持,最後經禮部核准,同治十二年,張謇被劃歸通州本籍秀才。光緒十一年,張謇中順天鄉試,成為舉人。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舉行恩科會試,張謇得中狀元。
即使你跟同學們關係鐵,那監考的老師也不是吃乾飯的,他們還有一道「審音」程序,就是要聽聽你說話的口音。「這位同學,Where are you from?」「阿拉是老北京啦。」得,一張嘴就露餡兒,你分明是上海人嘛,打回原籍,取消考試資格。
面對當今中國教育問題中的諸多亂象,總有一批人在湍急的暗流中上下求索。十五位專家上書,建議取消高考中的戶籍限制,取消分省份命題,恢復全國統一考試,就是對當今教育制度改革的一種嘗試。

「高考移民」是非多

「高考移民」未必是真的移民,很多考生只是弄一假戶口,為了取巧投機,假冒他省之籍投考者,稱之冒籍。
因為現今的戶籍制度不僅限制了許多人的權利,更是為很多人帶來了不少的特權,最典型的就是北京戶口,其背後的隱形福利是其他省份的戶口難以望其項背的,只受限於中國沉重的人口壓力,戶籍政策一直沒有放鬆對人身的控制,中國的流動人口一旦不受控制,所引發的社會後果實在太可怕了。
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說過:「京兆尹歲貢秀才,常與和_圖_書百郡相抗。」意思就是首都地區錄取率非常高,一個長安城取中的人數竟然跟一個大省取中的人數差不多,想想今天的教育界,不也是這樣嗎?歷史總是會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張謇是江蘇省海門縣常樂鎮人,那時海門屬於通州,由於其世代務農,祖上沒有參加科考之人,在其老師宋璞齋的建議下,認一如皋人為祖父,更名張育才,在同治七年,在如皋參加科舉考試,並順利通過童生試中的縣試、州試,並且在最後院試時名列前茅,獲得秀才稱號。

清末狀元實業家背後的貓膩

這只是權宜之計,這樣的窘境會慢慢改善,不能因此漠視因其產生的新問題。時代需要國家保障公民更多的權利,在二〇一二年的「兩會」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譚志娟代表建議,取消高考戶籍限制,以學籍認定高考資格。越來越多的聲音在呼喚,或許在不遠的將來,高考戶籍制度的限制將越來越寬鬆,以上可以說是新一輪改革之前奏,之後引發的改革會逐步深入到更深的層次,我們拭目以待,看它如何潮起潮落。
雖然同為高考移民,但是這種「國際化」的「高考移民」,相對於國內的「高考移民」,負面作用更加嚴重。
不平等的教育政策自然有漏洞可鑽,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數線的差異及錄取率的高低,通過轉學或遷移戶口等辦法到高考分數線相對較https://www•hetubook•com•com低、錄取率較高的地區應考,這被稱為「高考移民」。
近來教育界那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內地高考狀元們組團奔向香港大學,讓已經是老牌名校的「清華北大們」顏面失盡,引起人們對現行教育制度的討論。緊接著,包括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著名法學專家郭道暉等在內的十五名學者及社會人士,聯名提請國務院,呼籲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戶籍限制,引發了全國網民們新一輪的「頭腦風暴」,大家各抒己見,一時風起雲湧,好不熱鬧。
把視角拉回到今天,「高考移民」奇招迭出,甚至走上了國際化道路,有的學子為了上大學放棄中國國籍,成為「國際高考移民」,在讓人拍案驚奇之餘,給予人們看待問題的新視角,更值得人們從本源上去探究現象的原委。

專家初試招,敢問戶籍之輕重

無論是哪種高考移民,都是憑藉各種政策漏洞、利用各種資源進行「曲線救國」,其實質是文憑崇拜、名校崇拜在資本優勢下衍生出的怪胎。出現「國際高考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離不開當事人主觀的原因,也離不開現有制度的缺漏。

靠「高考移民」出頭的大詩人

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冒籍的類型和冒籍的案件都是多種多樣的。但不管哪種類型,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想通過冒籍這種方式金榜題名,這樣一來,必然給冒籍地的士子造成不公。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