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歷史研究法

作者:錢穆
中國歷史研究法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講 如何研究政治史 四

第二講 如何研究政治史

此刻要來講中國歷史上政治制度之傳統與沿革,茲事體大,殊非一小時之講演所能敘述。不得已,我想約略扼要舉出幾點來作例。最重要的,是秦以下的宰相制度,此乃中國政府組織中極特殊的,在西方歷史上很少有同樣的制度堪與相比。我們可以說,中國自秦以下,依法制言,是王權相權駢立並峙的。王室與政府有分別,自秦以下,早有此觀念,而且此觀念極為清晰。王室世襲,表示國運之綿延。宰相更迭,則為政事之時新。在制度上,並未能像現代英國般,把來很嚴格地劃開。中國人並不認為一國之元首君主只許掛一空名,絕不許預問政治。因此君權與相權間,一面有許多融通,另一面亦可有許多糾葛。即如諸葛武侯《出師表和圖書》,其中有云:「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宮即指皇宮言,府即指政府言。可見在中國傳統制度及傳統觀念下,此宮、府兩機構是有分別的,而又可調和融通的。像法國路易十四所謂「朕即國家」之說,在中國傳統意見下,絕難認許。中國自秦迄清,大體說來,政府均設有宰相。最低限度說,在明以前是顯然有宰相的。明代廢宰相,但仍有內廷與外朝之分別。其間細節雖有變動,但大體制則沿襲不改。宰相以下,政府百官,在中國歷史上稱為「職官」,或稱官職。西方論政重權,中國論政重職。一官即有一職,職官即是政府組織中之職位分配。我們此刻稱「君權」「相權」云云,實由西方觀念來。實和_圖_書際中國政府僅有職位之分,無權力之爭。中國人稱權,乃是權度、權量、權衡之意,此乃各官職在自己心上斟酌,非屬外力之爭。故中國傳統觀念,只說君職相職。凡職皆當各有權衡。設官所以分職,職有分,則權自別。非在職位之外別有權。中國史有職官制,君亦一職,僅在百官之上,非在百官之外。又烏得有西方人之所謂君權專制。在中國,權在職之內,非有權始有職。此層分辨極重要,惜乎我在此刻不能暢為發揮。
中國傳統政制,除宰相制度外,值得提及者又有考試制度。在中國政治史上,唐代始有考試制度,漢代則為察舉制度,均由官辦。唐杜佑《通典》第一章論食貨,即指經濟制度言。次章論選舉,但實際則www.hetubook•com.com由漢代察舉下逮唐代之科舉考試。可見考試由察舉來。察舉之目的在甄拔賢才,俾能出任政府官職,處理政事。但察舉非由民選,後因有流弊,唐以後始改行考試。杜佑《通典》之所以仍用選舉舊名,則因選舉制度原為考試制度之濫觴。制度雖變,用意則一。中國自秦以下之統一政府,又可說為是一士人政府,亦可謂是一賢人政府。因政府用意,總在公開察舉考試,選拔賢才進入仕途。
近代只有孫中山先生,他懂得把中國傳統政制來和西方現代政治參酌配合。他主張把中國政治上原有之考試、監察兩制度,增入西方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而糅合為五權憲法之理想。我們且不論此項理想是否盡善盡美,然孫先生實具和圖書有超曠之識見,融會中西,斟酌中西彼我之長,來適合國情,創制立法。在孫先生同時,乃至目前,一般人只知有西方,而抹殺了中國自己。總認為只要抄襲西方一套政制,便可盡治國平天下之大任。把中國自己固有優良傳統制度全拋棄了。兩兩相比,自見中山先生慧眼卓識,其見解已可綿歷百代,跨越輩流,不愧為這一時代之偉大人物了。
自東西交通,英國東印度公司首先採用我國考試制度,任用職員。其後此制度遂影響及於英國政府,亦採用考試,成為彼國之文官制度。其制實系模仿我國而來。後來又影響到美國。但他們實只學了中國考試制度之一半,而仍保留著他們自己傳統的政黨選舉制度。凡屬政府上層主要職位,如總統內閣首相國務院及和圖書各部首領,皆由政黨中人出任,只下面官吏則酌采考試選拔。過去數十年來,中國的海關郵政和鐵路等各機關,因有外國力量羼入,亦均從考試量材錄用,比較上軌道。此項制度,好像學自英國,其實則是吾家舊物。而在政府用人方面,卻轉把舊傳統中的考試制度遺忘蔑棄了。只有中山先生主張仍用考試制度,設立考試院為五院之一。但此後並未能遵照中國舊傳統切實推行,實已名存實亡。此一制度,可說是我們中國的民主政治。惟王室君主是世襲的,宰相以下政府各級官吏,均須公開察選以及考試,循序登進。此項制度,顯然可成為現代潮流世界性制度的一部分。但中國人則自加忽視,今天雖有考試院之存在,而反不為我們自己所看重,這實在是大可惋惜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