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漢代風雲人物

作者:易中天
漢代風雲人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五集 帝王之師張良

第十五集 帝王之師張良

司馬遷在《史記.留侯列傳》寫張良之死,只用了「後八年卒」這四個字。實在是妙極!司馬遷寫得極妙,張良死得也極妙。自古艱難唯一死,死得乾淨利落尤其難上加難。一般性地理解道家「功成身退」的原理,並且實踐「不伐其功,不矜其能」的原則,其實也不太困難,除了那個功高震主、不可一世卻又傻裏傻氣的韓信,當年追隨劉邦的那班老部下全都能夠做到。說到底,這樣的「功成身退」不過是一種世俗的、實用的智慧,有如「謙受益,滿招損」之類的道德箴言。然而道家的學說與古希臘哲學家對「哲學」的界定相似,也是一種「習死之術」:道家的「功成身退」最深刻的一面,在於最終退出這個氣象萬千的世界、五彩繽紛的人生,這就是死亡。死亡是人生的頂點,是生命最為輝煌燦爛的瞬間,只有懂得死的人才真正地懂得生。死,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人有各種各樣赴死的選擇。有人死得無可奈何,有人死得戀戀不捨,有人死得驚天動地,有人死得拖泥帶水。然而如此這般偃旗息鼓、無聲無息、平平淡淡、輕輕鬆鬆地離開世界,張良真可謂是難得的善於死的人。
假如是第一種情況,則不免令人起疑:就連當今皇上劉邦都延請不到的世外高人,豈能以太子的名義一請便到?退一步說,就算真的被太子請來了吧,何以不直接追隨太子身邊,而是「客建成侯所」?「客建成侯所」容易讓人推想,所謂「商山四皓」其實只是張良的障眼法和呂氏兄妹的花招。第二種情況和第三種情況其實沒有甚麼區別,都是張良利用劉邦迷信鬼神、敬畏奇異的心理,從中大做文章——今日以「商山四皓」的名義打消劉邦更換太子的念頭,一如當初初見劉邦時用「黃石」和「太公兵法」的名義勸以「君人南面之術」。
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中記錄了關於黃石的傳聞,並發表評論道:「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物,也就是靈物、精怪。司馬遷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智者認為世上沒有鬼神,不過精怪或許還是有的,然而就算有精怪,留侯張良所見到的那個老頭居然還贈給他一部奇書,這難道不是奇事一樁嗎?高祖劉邦一生曾多次陷入困境,往往靠張良所獻奇策才能絕處逢生,化險為夷,這難道都是人力所致嗎?
張良刺秦,不如荊軻刺秦來得有名。荊軻刺秦王,由於一再被史家與詩人所歌頌,現在已經婦孺皆知、深入人心。而張良並不比荊軻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實際上,不論是荊軻刺秦還是張良刺秦,結果都是失敗,並無差別;有所不同的是他們行動的方式和風格,而這種方式與風格是值得比較的。
晚年的張良總結自己的一生,認為自己當年的刺秦之舉足以令天下震動。明人陳仁錫拍案叫絕:「子房一椎,宇宙生色!」那時的張良雖然年輕,氣量卻著實不凡。在刺殺秦始皇的事跡中,其破釜沉舟的決心和意志、一往無前的膽量和勇氣,已經令人歎為觀止;而其一擊不中,居然能夠全身而退,從容逸去,則更是奇蹟。
劉邦既然迷戀戚夫人,接下來自然便是打算廢掉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眾大臣紛紛加以勸阻,均無效。呂后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想起那個已經年餘不見蹤影的張良,心想,這人的面子大得很,當年劉邦不是最相信他、最願意採納他的建議嗎?於是呂后便派自己的哥哥建成侯呂釋之去請張良出主意。
總之,張良和劉邦是一對天生的搭檔,勢必一見如故、一拍即合。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哪一對開國君臣如劉邦和張良這般君臣相得,這般行動默契,這般合作愉快。
人生的精華部份多半是在「怎樣進去」和「怎樣離去」、登場和退場的過程與方式之中。
十三年後,張良隨劉邦經過濟北,果然在穀城山下見到那塊黃石,於是鄭重其事地把它請回去加以供奉。張良去世後與那塊黃石葬在一起,這樣後人每年祭祀張良時同時也祭祀黃石。
「商山四皓」也屬於神秘人物,這四人看來屬於隱逸之流,不比作為精靈怪物的黃石那般怪誕神奇,然而「商山四皓」的神秘性一點兒也不比黃石遜色,正如黃石公根本無從考證,甚至乃是子虛烏有一樣,歷史學家對於所謂「商山四皓」的存在也多取懷疑態度,如司馬光在《通鑑考異》中曾有專論批駁。關於這「商山四皓」大概有三種可能:一,這四個人物確有其人,而呂后和太子也m.hetubook•com.com確實將他們請來了;二,這四個人物乃是江湖傳說中的著名人物,而劉邦是知道這種傳說的,因此張良獻策讓呂氏兄妹隨便找來四個老頭冒名頂替;三,這四個人物根本就不存在,只是當年張良向劉邦談論「滄海君」、「黃石公」之類人物時曾經提起過,而劉邦對這種人物記憶深刻,心嚮往之,因此張良讓呂氏兄妹隨便找來四個老頭冒名頂替。
所以古代中國人有「善始善終」、「三歲看老」、「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晚節不保」、「蓋棺論定」等說法;西方傳統小說塑造人物,刻劃的重點就是他逐漸形成自己性格的過程。
張良是以一個復仇者的身分登場的。張良是韓國人,張家「五世相韓」,可想而知,張良對韓國的感情相當深厚。雖然父親早逝,但張良以一個貴族子弟的身分仍然相當幸福地度過了童年和少年。大約在張良二十歲時,秦國滅韓國,國破家亡的厄運突然降臨。從此張良便有如生活在地獄之中,心中充滿仇恨,一心要為韓國報仇復國。當時張良家中還有奴僕三百人,張良完全棄之不顧;弟弟死了,張良也沒有心思為他好好地下葬。
而現在已經到了真正要退場的時刻,張良如此回顧自己的一生:我家五世相韓,韓國滅亡之後,我不吝萬金家財替韓國向強秦報仇,令天下為之震動。如今以三寸不爛之舌為帝王之師,封萬戶,位列侯,已經做到了一個布衣所能夠做到的極致,我已經心滿意足。現在我只願拋棄人間俗事,跟隨神仙赤松子雲遊天下!他從此學道去了。
那麼,《太公兵法》到底是怎麼回事?
老子說:「功遂,身退,天之道。」這個道理熟讀道家經典的張良豈有不知?於是面對劉邦的封賞,張良表示謙虛,自稱他的功勞都是僥倖而致。然後他回憶起當年他和劉邦在留縣的那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初次相會——正是在離開下邳前往留縣投奔景駒的路上,張良遇到了劉邦,從此歸附了劉邦——張良說:「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於是劉邦就封張良為留侯、食萬戶,與蕭何、曹參相當。晚年的張良越發謹守功成身退之道,與朝廷保持距離,對外稱病,閉門不出;在家裏練氣功,學導引,據說能夠辟穀不食。
這一次,還不到半夜,張良就來到橋上等著。過了一會兒,老頭也來了,笑著說,年輕人理當如此!隨即掏出一篇竹簡授予張良,說,熟讀這部書,你便可以為王者之師。十年之後你當出世輔佐帝王。十三年之後,你將在濟北見到我,穀城山下的那塊黃石就是我。說罷,老頭轉身走了,從此張良再也沒有見到他。
張良前後思想的變化主要有兩個方面:早年張良尚武,「任俠」,並曾「學禮」;後來張良認識到刺秦的手段只是徒逞血氣之勇,不能從根本上實現復韓的目標,於是他從「任俠」的層次提升到「兵法」的層次,從行動的層次提升到思想的層次。他思考的最終結果是認為奪取和治理天下必須「秉要執本」,這個「要」和「本」就是道家所推崇的「清虛」和「卑弱」。而為了實現「秉要執本」,首先又必須拋棄儒家的仁義與禮學。從這個意義上說,「黃石授書」的故事不過是以傳奇的形式說明張良的思想成熟而已。
如果說蕭何是豪傑,那麼張良就是奇士。雖然陳平曾對劉邦自稱是奇士,但是張良之奇,顯然更在陳平之上。奇士之「奇」,首先有奇異、奇特、特異、神奇、非同尋常的意思。張良的事跡籠罩著一股濃厚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息;張良的行蹤是突然而來、突然而去,神出鬼沒的,用孔子當年形容老子的話說是「其猶龍乎」。張良的一生不斷地有奇遇,總能有機會與俠客、隱逸、神仙等打交道。這個特點在漢初風雲人物中是少有的。
有一天,張良得閒出來散步,走到一座橋上時,看到一個粗布短衣的老頭迎面而來。等到了張良面前,那老頭裝作不小心,把鞋子掉到橋下,然後看了看張良說,小子,下去為我撿鞋!張良先是一怔,繼而大怒,這老頭,如此無禮!當即便要揍他一頓,又看到對方年老,便勉強忍氣吞聲,到橋下把鞋給他撿了上來。可那老頭又倚老賣老地抬起腳來,說,伺候我穿鞋!張良心想鞋我都替你拾了,索性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便跪下來伺候老頭子穿鞋。老頭伸腳接鞋穿上,呵呵一笑,揚長而去。張良目送他遠去,覺得這個老頭有些不可思議,一定不是尋常人。
所以不管「商山四皓」的實際情況如何,張良晚年在這一事件hetubook.com.com中仍然體現了他人所不及的獨到才能和前後一貫的行事風格:對劉邦的性格瞭如指掌;絕不正面衝突,逆風而上;將自己隱身於背景之中,預留退身之道。
奇士與棄世同音,兩者在意義上似乎也有某種關聯。奇士多半是世外高人,或者即使未曾出世,多半也是「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業」的。所以說,張良之「奇」頗有一種超然拔俗、遺世獨立、游方之外、閒雲野鶴的氣象。張良的氣質,在「王者之師」以外的確還有「方外之士」的味道。張良的行動,往往帶有一個超世俗的世界作為背景。這使他與劉邦手下其他那些以建功立業、裂土封侯為最高人生目標的將士諜臣似乎大異其趣。
第三,是無名還是有名。在對待生死問題的態度上,張良與荊軻也大不相同。正如陶淵明《詠荊軻》所說,荊軻是「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明知自己必死無疑仍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其中不乏世俗的算計,即甘願拚著一死換來流芳百世。這也難怪,荊軻本來就沒有更為崇高的目標,現在不如乾脆豪賭一把:無論我刺秦成功與否,只要捨卻一身臭皮囊,就算已經報答過「知己」了,至於還能博得響亮的「後世名」那就是我額外的賺頭了。的確,荊軻死得可謂轟轟烈烈、激動人心,令人同情,正如陶淵明所謂「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然而荊軻之死,除了給後人提供了審美的可能性,簡直毫無價值可言。張良則有更高的目標和長遠的打算,欲留有為之身行有為之事——那就是「滅秦」和「復韓」。至於世俗的評價、後世的聲名,那已經不是張良所要考慮的了。所以張良絕不輕生,甘於無名。不為世俗聲名所累,善於安排自己的死亡,這正是古代道家所推崇的人生態度。
正思量間,老頭又回來了,他對張良說,你小子不錯,孺子可教!五天之後一大早,你可以到這裏來與我相會。張良又驚又喜,連忙畢恭畢敬地跪下來說,諾。五天之後,張良應約前往,老頭已經先到了,怒罵,和前輩約會,你怎麼可以遲到呢!又讓張良五天之後早點來。又是五天之後,張良一聽到雞叫就趕了過去,不料老頭又已經早早在那裏了,一見到他就罵,又遲到了!你這是怎麼回事!然後老頭讓他過五天再來。
有這麼一個古老的猶太故事:一隻狐狸來到葡萄園,發現四周都有圍牆,只有一個小洞可以進入其中,牠便用力往裏鑽,但是怎麼也鑽不過去。於是狐狸想了一個辦法,牠齋戒三天,讓自己的身體漸漸瘦下來,成了皮包骨,終於順利地進了洞,得以在葡萄園裏大吃大喝。可當牠想出洞時,卻發現自己怎麼也出不去了。原來牠在園中大吃大喝早已發胖了。於是,牠又齋戒了三天,再次變成皮包骨,才得以出洞。將要離開之際,狐狸轉頭瞪著葡萄園說,啊!葡萄園,多麼美妙的葡萄園!你的葡萄是那麼碩大,又如此甘甜,值得人們致你以美言。但是你又給了我甚麼呢?僅僅是怎樣進去和怎樣離去。
張良和劉邦的行事風格也相似。他們都是具有高智商的人物,有頭腦,有思想,做事絕不衝動,深謀遠慮,審時度勢,比較注意方式方法。張良不願與秦始皇光明磊落地單打獨鬥,寧可偷襲狙擊,不惜使用暗器,也不怕因為落荒而逃為人留下笑柄,可謂「大行不顧細謹」。他在下邳躲藏了十年,為無名老人拾鞋穿鞋,三次赴約而鍥而不捨、毫無怨言,可謂「忍辱負重」。劉邦也有相似的表現。鴻門宴之上,敵強我弱,正所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劉邦為保住小命,先是對項羽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繼而藉如廁之機而腳底抹油,簡直顏面掃地,毫無英雄氣概。可是這個忍辱負重、能屈能伸、大行不顧細謹、毫無英雄氣概的劉邦,卻建立了數百年的漢家江山。劉邦和張良一道,多次對敵人表現出不仁不義、不忠不信。宋儒楊龜山評論道:「老子之學最忍,他閒時似個虛無單弱底人,到緊要處發出來令人支吾不住,如張子房是也。子房如嶢關之戰,與秦將連和了,忽乘其懈擊之;鴻溝之約,與項羽講解了,忽回軍殺之,這便是柔弱之發出,可畏!可畏!」嶢關之戰,張良建議劉邦出爾反爾,使劉邦搶先進居咸陽;鴻溝之約,項羽退兵,張良鼓動劉邦背信棄義,突施暗算,回軍殺之,然後調兵遣將,陷項羽於四面楚歌、窮途末路。所有這些都是《太公兵法》之「絕去禮學,兼棄仁義」原理的活生生的演示。
www.hetubook.com.com良是怎麼得到《太公兵法》這本書的呢?
不論《太公兵法》的實際情況如何,張良在下邳隱居避禍期間實際上是研究了十年的道家學說。十年的苦讀和思考使得他的思想大變,逐漸趨於成熟,並形成以《太公兵法》為名的一套「君人南面之術」,立志要做「王者之師」。
第一,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荊軻刺秦不是自發自願、有意識的復仇行動。荊軻這個人的特點無非就是認死理,敢豁出命來,武功好,酒量大。韓信評價項羽的八個字「婦人之仁」和「匹夫之勇」,可以原封不動地用在荊軻身上。由於被燕太子丹的小恩小惠所收買,荊軻抱定「君子死知己」的僵化信念,心甘情願地當了工具和炮灰,一條性命就這樣奉獻出去。張良可不像荊軻那樣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只會動身體、不會用思想。張良有目標——他刺秦不是出於個人恩怨,而是為了復韓,這個動機起點就比荊軻私人性質的報恩來得高;張良有計劃——他經過長期的醞釀和精心的籌劃,不像荊軻激於一時義憤,倉促成行;張良有步驟——他散家財,尋刺客,鑄鐵錐,定奇策,行狙擊,退江湖,這與荊軻寄希望於偶然的僥倖心理不可同日而語。
司馬遷的言外之意不難猜測。在這個奇遇中,作為精怪的黃石公本身真實與否,其實並不重要,也不必追究。劉邦信不信,那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這就是為甚麼後來只有劉邦和張良兩人在濟北穀城山下見到那塊黃石的原因所在。
「黃石授書」這個故事,是奇人、奇事、奇書一應俱全,可謂不折不扣的奇遇。這個奇遇有兩個地方值得推敲:一個是神秘的黃石老人,一個是奇書《太公兵法》。
至於張良第一次在下邳見到劉邦,「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其實是他多次與劉邦交流十年來形成的思想成果。多年來,張良一直試圖與人交流,可是一直沒有人能夠理解他。而這個劉邦悟性奇高,與張良交流,一聽便懂,一點就通,而且舉一反三,是「常用其策」。於是張良不免引劉邦為知己,「遂從不去」,日後張良見光復韓國沒有結果便轉而一心一意輔佐劉邦。張良當時感歎道:「沛公殆天授!」他認為劉邦是個天才。為甚麼說劉邦是個天才呢?因為劉邦蔑視儒生,不習文學,長期持讀書無用論,據說「劉項從來不讀書」,沒準劉邦剛見到張良時還是一個文盲,但張良經過十年苦讀進而鑽研和深思得出的理論,劉邦憑著本能和悟性就達到了!所以說,此時此刻的張良好似那個「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的杜甫——杜甫於大唐天寶三年在洛陽第一次遇到天生就會作詩的李白,立即佩服得五體投地,竟然自願改變路線隨之東下,然後讚歎李白的詩歌是「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第二,是「奇」還是「正」。表面看來,荊軻「提劍出燕京」,直接找上秦始皇,面對面地單挑獨鬥,一決生死,顯得磊磊落落、堂堂正正。張良不願以卵擊石,有意避開正面衝突,隱伏野外,伺機而動,突然襲擊,顯得有些偷偷摸摸、鬼鬼祟祟,有些不太光明正大;而一旦攻擊失敗,拔腿就溜,更是毫無氣概,一點也不「英雄」。其實,荊軻用「正」,那是常人的思維,直來直去,按部就班,有進無退,往而不返,結果死得愚不可及、毫無意義,還不如一隻螞蟻;張良用「奇」,則符合老子「曲則全」的智慧,謀定而後動,功成而身退,其行事方式顯然高明得多。當然,張良刺秦之舉是失敗了,沒有「功成」只有「身退」,但即便是「無功而返」,難道不比同樣無功卻白白搭上一條性命來得有意義嗎?
人常說張良和陳平是劉邦的「智囊」,這自然是不錯的;而張良並不是劉邦隨身攜帶的口袋,甚至可以說他就是直接長在劉邦身上的腦袋。劉邦自己也有頭腦、有思想、有智慧,而且劉邦的智慧可能還在張良之上,只是他長年忙於征戰,沒時間仔細思考問題。於是由張良代他去想,這就是「良多病,未嘗特將兵,常為畫策臣,時時從」的奧秘所在。在劉邦的所有開國功臣之中,以張良的性格、天資、經歷與劉邦最為接近,張良總是能夠洞悉劉邦的心思,因而他所思考出來的結果與劉邦自己去想的結果幾乎沒有任何區別,這就是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的根本原因。劉邦率軍突破秦關,進居咸陽,返軍巴蜀,佔據關中,還定三秦,聯合三傑(韓信、英布、彭越),擊殺項羽,奪取天下……整個過程的每一個重要步驟、每一個輝煌戰果和*圖*書,幾乎都是張良和他共同完成的。這就是為甚麼張良和蕭何一般的「未嘗有戰鬥功」,可是「宜列第一」的蕭何僅封賞食邑八千戶後加封二千戶,而張良的待遇是劉邦一開始就讓他「自擇齊三萬戶」——要知道,當時齊國在眾諸侯國中可是一塊肥肉,其重要性僅次於關中,後來劉邦是把自己的兒子劉肥封到那裏的。
總之,張良的人生態度和行事風格在刺秦中便已初露端倪。
關於《太公兵法》的情況有著三種可能:也許是張良自己著書而假託「太公」之名——這在古代是常有的事情,也許是張良在無意中得到了某人假託「太公」之名所著的偽書,還有一種可能是世上從來就沒有《太公兵法》一書。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裏所列「兵書」的目錄中沒有《太公兵法》,倒是在「道家者流」的目錄中有一部《太公》。班固認為《太公》可能是近世假託周朝太公之名的偽書,但它其實並不是一部「兵書」,據說其內容是檢討古往今來興衰成敗、存亡禍福的歷史事實,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如「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之類,結論是應當拋棄儒家那套迂腐無用、華而不實的道德規範,「知秉要執本」,「獨任清虛可以為治」。所以說,所謂的《太公兵法》,實乃「君人南面之術」,這便是黃石公說熟讀此書便可為「王者之師」的由來。
這一點在張良身上體現得特別明顯。張良這隻狐狸一生多姿多彩,驚才絕艷,其間曾多次為劉邦出謀劃策,建立了不世功勛,將自己造就為一個出穎拔萃的「帝王之師」。這些事跡當然也值得大書特書,但從根本上說,張良在葡萄園中大快朵頤的這一人生階段,與蕭何、曹參等人並無多大的區別,不足為奇。
的確,正如杜甫和李白乃是同一級別的詩人,張良和劉邦也是屬於同一類型的人物。張良乃是天下奇士,劉邦可謂天縱奇才;他們的智力相當,性格相類,甚至早年的經歷和在歷史舞台上登場的方式也相似。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張良的第一次亮相就顯得光彩照人、不同凡響。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如這隻狐狸一般,而葡萄園就好比我們的世界。鑑賞或評價一個人,最好是觀察他的「怎樣進去」和「怎樣離去」,即他在人生舞台上的登場和退場。
後來,張良又參與決定了影響漢朝歷史書寫的大事件。起因是劉邦的移情別戀。
呂釋之對張良說,您是皇上的親信謀臣,現在皇上想要更換太子,您豈能高枕而臥,置之不管?張良推辭道,當初皇上是由於數次處於危急之中,才有幸採用了我的那些計策。如今天下安定,情形自然大不相同。更何況現在是皇上出於偏愛想要更換太子,這是人家骨肉之間的事情,清官難斷家務事啊!這種事情,就是有一百個張良出面又能起甚麼作用呢?呂釋之再三懇求張良務必出個主意。張良不得已,只好說,這種事情,光靠我的三寸不爛之舌恐怕是難以奏效的。我看不如這樣吧,我知道有四個人,他們是皇上一直想要羅致而又未能如願的。這四個高人現在年事已高,因為聽說皇上一向蔑視士人,就一直逃匿在山中,不願意做漢臣。然而皇上依然非常敬重他們。如果請太子寫一封言辭謙恭的書信,多帶珠寶玉帛,配備舒適的車輛,派上能言善辯之人去誠懇聘請他們,他們應該會來;然後以貴賓之禮相待,讓他們經常隨太子上朝,使皇上看到他們,這對太子是很有幫助的。於是呂氏兄妹和太子當真把這四個後世稱之為「商山四皓」的老人請來了,把他們安頓在建成侯的府邸裏。
張良遇上的黃石老人,可不是曹參遇上蓋公可比的。蓋公再怎麼神奇,畢竟是一個人,黃石卻不是人。所謂黃石,其實也就是一塊黃色的石頭,只是這塊石頭已成精怪,一旦變幻人形,就化身為後人稱之為「黃石公」的神秘老人。
張良之「奇」,特別奇在他的進退方式以及登場和退場的過程。「刺殺秦皇」和「黃石授書」的故事發生在張良輔佐劉邦之前,可以代表張良的登場;「商山四皓」的故事發生在張良封侯食邑之後,可以代表張良的退場。
又一次遭遇刺殺,秦始皇是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張良不得不隱姓埋名,亡命天涯,從河南一直逃到江蘇,藏在一個名為下邳的地方。張良這一藏就藏了整整十年。在這十年之中,張良做了兩件事情:一是結交並收留了殺人亡命的項伯,這件無意為之的事情,卻使張良後來在「鴻門宴」事件中救了劉邦一命;二是張良熟讀研習意外獲得的奇書《太公兵法》。
「燕丹善養士,和圖書志在報強嬴。召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張良離家出走,浪跡天涯,帶著他足有萬金之資的全部家產,到處尋訪他的「荊軻」。據說他曾經「學禮淮陽,東見滄海君」,終於找到了一個大力士。張良為這個大力士鑄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椎。秦始皇二十九年,張良和這個大力士潛伏在博浪沙這個地方,用那支一百二十斤的鐵椎投向秦始皇。遺憾的是,由於距離太遠,這一錐「誤中副車」。
劉邦是個好色之徒,在其晚年又有了新寵,這位新寵就是著名的戚夫人。戚夫人能歌善舞,是少數載入史冊的漢代舞蹈家——其實劉邦本人也能歌善舞,也是被載入史冊的舞蹈家。漢十二年,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回師經過故鄉沛縣,在沛宮設宴,召集父老鄉親子弟飲酒,還教當地的一百二十個少年唱起歌來。劉邦酒酣之時,擊筑而歌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然後是拔劍起舞,禁不住泣下數行眼淚。那一百二十個少年也是齊聲應和,拔劍伴舞。當時整個場面極為慷慨悲涼,也極為感人。劉邦死後,惠帝以沛宮為高祖廟,劉邦的《大風歌》便成了沛宮的祭祀樂。當年隨劉邦載歌載舞的那一百二十個少年,也被任命專門從事樂舞工作,一旦有了缺額,就立即補齊。漢代祭祀劉邦,此後便一直採用《大風歌》,並保持「皇家舞蹈團」的人員定額為一百二十人。
待到天明,張良才看清這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很是稀罕,於是日夜鑽研這本書。
張良果然如願。在一次劉邦舉行的宴會中,太子侍奉在側,四個老人跟隨在太子身後。劉邦突然見那四個都已八十開外、鬍鬚雪白、衣冠奇特的陌生老人,非常驚訝,於是問起他們的來歷,四人道出自己的姓名。劉邦聽了大吃一驚道,多年來我一再尋訪諸位高人,你們都避而不見,現在為何自己來追隨我的兒子呢?四個老人回答說,陛下您一向輕慢高士,動輒辱罵,臣等不願自取其辱,所以不願意來。如今聽說太子仁厚孝順、恭敬愛士,天下之人無不伸長脖子仰望著,期待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願前來。劉邦說,那就有勞諸位今後輔佐太子了。那四人向劉邦敬酒祝壽之後就又彬彬有禮地告辭而去。劉邦叫過戚夫人,指著他們的背影說道,我本想更換太子的,但是有他們四人輔佐,看來現在太子羽翼已成,難以動搖他的位置了。呂雉這回真將是妳的主人了!戚夫人大哭。劉邦強顏歡笑道,給我跳楚舞,我為妳唱楚歌。劉邦便以太子的事件即興作歌道:「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以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太子劉盈位置的安定,也就是呂后地位的安定,此後呂后臨朝稱制也是由此而來;再之後鏟除諸呂,代王入繼大統等等一系列歷史事件也都是承此而來。所以說張良在其晚年又一次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張良是貴族子弟,劉邦是平民百姓,看來出身大不相同,然而他們命運相似。張良幼年喪父,按照《史記.留侯世家》所記的時間推算,張良有可能是個遺腹子,一生下來就沒有父親;而劉邦作為一個私生子實際上也沒有父親——用弗洛伊德的術語來說,他們都沒有「超我」,所以他們的性格都比常人少了一種約束的機制,膽大妄為,無父無君,天生反骨,具有「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氣概。他們都是那種胸有大志、心懷天下、不顧家室的人。張良最初的目標是尋求刺客刺秦復韓;劉邦最初的理想是做信陵君那樣禮賢下士、威震天下的人物。張良為了報仇,棄家人於不顧,連弟弟死了也沒心思照料後事;劉邦為了起義,只從家裏帶了一個母親出來,結果還讓她在兵荒馬亂中死於非命,以至於他後來不得不在野外以空棺為母親招魂——據說是招到了一條赤蛇。張良不聲不響地在下邳隱居了整整十年,苦讀深思,結論是要做「王者之師」;劉邦則「大隱隱於市」,老老實實地做了整整十五年沛縣泗水亭長,後來一度亡命潛伏於芒、碭山澤之間,設計前程,結論是「大丈夫當如是也」。張良有刺殺秦始皇之舉,劉邦有放縱秦徒之舉,一般的敢做敢當,豪氣干雲。張良有「黃石圯上授書」的奇遇,劉邦則有「東南有天子氣」、「赤帝之子斬白蛇」的傳說,一樣的神神秘秘、奇奇怪怪。他們都不甘寂寞,伺機而動,靜觀默察,順天應勢:藉著陳勝、吳廣起義的機會而「興」;而且不約而同地認識到「景駒自立為楚假王」正可以利用來作為舉事的招牌,想要前去投奔。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