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漢代風雲人物

作者:易中天
漢代風雲人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四集 自知之明之曹參

第十四集 自知之明之曹參

曹參選擇官吏也遵循道家的原則,道家主張「守拙」、「尚愚」。曹參發現官吏中有拙於文辭而為人忠厚的,就立即重用他;發現官吏中有死摳法令條文,為人苛刻,待人嚴厲,且一心追求能吏聲譽的,曹參就立即將他轟走。
曹參當相國之後,仍然推行無為之治,每日除了飲酒,幾乎甚麼事都不幹。長此以往,不但同僚不能理解,就連漢惠帝也沉不住氣了:相國的職責乃是治理國家、干預朝政大事、為皇帝排憂解難,現在曹參身為相國而不治事,莫非是因為我年輕而看不起我嗎?當時曹參的兒子也在朝中為官,漢惠帝讓他回家質問其父親:先帝當年託付重臣輔佐當今皇上,皇上現在還年輕,你曹參身為相國卻每日飲酒,也不向皇上請示彙報,這樣怎麼治理天下大事啊?曹參的兒子為人機靈,回家勸諫父親時隱瞞沒說這是惠帝的話,只當是自己的意見。曹參一聽,勃然大怒,把兒子狠狠地打了兩百皮鞭,斥責道,你小子知道甚麼?也敢談論天下大事!趕快給我進宮伺候皇上去!
曹參前期為將未見奇功。從「為將」到「為相」的轉折過程中,曹參遇到一個名為「蓋公」的道家高人,從此改變了他的性格,也成就了他的後期事業。
曹參一生的事業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是為將。那時曹參是劉邦和韓信在戰場上的副手,從反秦到滅楚參與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戰爭。司馬遷曾統計曹參的功績如下:打下兩個諸侯國,一百二十個縣;俘虜了兩個諸侯王,三個諸侯國相,六個將軍,大莫敖、郡守、司馬、軍侯、御史各一人。這些成績雖然不可忽視,卻是當時任何一個長期征戰沙場的普通將軍都能夠取得的,而且那多半還是由於韓信指揮有方的緣故。總之,作為將軍,曹參未能獨當一面,沒有特別傑出的表現。
「蕭規曹隨」,「蕭」指的是蕭何,「曹」指的是曹參。曹參也是https://www.hetubook.com.com個人物。曹參這個人,為相則不如蕭何,為將則不及韓信。為相,蕭何是立法者,曹參只是守成者。為將,韓信大開大闔,動輒傾國傾城,改變天下格局;曹參只能小打小鬧,補苴罅漏,聚沙成塔。所以在漢初那個風起雲湧、人才輩出的時代,曹參固然出將入相,其實相對而言他才具平平,魅力有限。不過曹參也有他的長處,曹參的長處主要有二:會做人,能自知。
上有所好,下必從焉。既然曹參只願「日夜飲醇酒」,相國府花園後面便是下級官吏的宿舍,那裏也是天天痛飲狂歌,還大呼小叫的。有個曹參的隨從十分厭惡這場景,又不好開口,於是他心生一計,請曹參到後花園遊玩。那日曹參去了,酒徒們的喧嘩聲飄到後花園,隨從乘機進諫,說希望相國把他們招來加以處罰。不料曹參呵呵一笑,反而叫人搬來坐席、取來美酒,自己也坐下開懷大喝起來,一邊喝還一邊歡呼歌唱,在花園裏與那夥醉鬼隔牆遙相呼應。
道家的學說與儒家的學說一樣,都有「成物」與「成己」兩個方面,即所謂「內聖外王之道」,只是儒家比較偏於人世,道家比較偏於出世而已。所以,老子雖已悟道成道並棄世歸隱,仍然有心救世,以為道家的聖人乃是理想中的聖王。就連完全不存救世和用世之心、標舉精神「逍遙遊」境界的莊子也有《應帝王》的篇章流傳。但是,道家學說的宗旨畢竟主要不是「成物」或「外王」,而是更加傾向於「成己」或「內聖」。「成己」是「成物」的基礎,「內聖」是「外王」的前提。「成己」或「內聖」,古代道家稱之為「全性保真」,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自我認識、成就自我。一個信奉道家學說的人,其成就之大小隨領悟與修養之高低而有所不同:層次較低的可以做到「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和-圖-書於諸侯」;中等層次者可以擁有一定程度的自知之明,領會為人處世之道;層次最高的則能夠主宰自我,根據自己的天性和興趣而生活,乘興而往,興盡而返,隨遇而安,隨波逐流,而不為外在環境所左右。
就這樣,曹參整日裏不理政事,痛飲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曹參的賓客拜訪他的時候總想來個「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老奸巨猾、心中有數的曹參哪能令他們如願?惠帝都曾在他手下栽了跟頭,如今更不可能陰溝裏翻船。這些人一到,曹參馬上讓酒,使他們根本來不及開口。等連續喝了幾杯,喘上一口氣,估計是想要說話了,曹參立即再勸酒,直到他們喝得醉醺醺地離去也始終找不到開口勸諫的機會。
曹參的天賦不高,悟性平平,僅能達到道家境界的中等層次;不過這已經足以使曹參受益匪淺。正是由於學了蓋公的黃老之術,曹參才有了自知之明。
當初,曹參離開齊國返回朝廷之際,特別叮囑繼任的齊國丞相:我現在把齊國的刑獄和市場託付給你,請你千萬不要多加干涉。後任齊國丞相一聽,心想,這等區區小事,竟然如此慎而又慎地交代於我,豈不怪哉?他便問曹參,關於治國之事,難道沒有比這些更重要的嗎?曹參說,你不要以為這些只是小事。要知道「大風起於青萍之末」,刑獄和市場是包羅萬象之所、藏污納垢之地,善人與惡人在這裏並存。最好呢是任其自然,不妨網開一面。你想啊,如果干涉過多,管理過嚴,擾亂了它的自然秩序,那麼壞人到哪裏存身呢?既然壞人無處存身,那他們豈不是要出來興風作浪,國家豈不就危險了?所以我把這件事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首先將它託付給你。這話說的就是常言所說「於人方便,於己方便」。就算是十惡不赦的奸人吧,他也得生存嘛!你不讓人家活下去,人家還不要被逼上梁山?這件事可以從和_圖_書兩個方面來看:一是曹參的為人之道,即「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二是曹參的為相之道,即「料敵機先,未雨綢繆」。這兩者都是道家精神的體現。
司馬遷說曹參「為漢相國,出入三年」其政績是「載其清淨,民以寧一」,也就是蓋公所說的「貴清靜而民自定」。曹參,或許不算是一員傑出的良將,然而的確是一位不錯的賢相。
值得注意的是,劉邦一直非常信任曹參。劉邦懷疑過很多人,卻從未懷疑過曹參。韓信官拜大將軍時,曹參被派為韓信的副手,就是身負監視韓信的特殊使命。漢三年,劉邦攻打項羽,成皋兵敗,全軍覆沒。劉邦落荒而逃,惶惶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當時劉邦身邊只有為他駕車的夏侯嬰一個人,心慌意亂,以至於半路上為了加快逃竄速度,擺脫追兵,三次將親生兒女從車上推下,欲棄之不顧。當時劉邦之窘迫由此可見一斑。最後劉邦終於狼狽不堪地逃到韓信軍中。此時正值夜半,韓信還在酣睡,早已安插在韓信身邊的曹參出來接駕了。劉邦正是在曹參的帶領下直接衝進韓信的臥室,將兵符收歸己有。軍權易手,他立即就重振聲勢了。所以說,曹參實為劉邦的密探。在曹參參與了奪取兵權事件之後,照理韓信應當對他加倍提防才是,但曹參還能與韓信和平共處。密探的身分其實極為尷尬,不是得罪這邊就是得罪那邊,一不小心便要落個「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的下場。曹參能與韓信成功合作多年,同時又使劉邦不疑有他,可謂左右逢源。曹參之會做人已經不難想見了。
這番對話相當高明,其思想內容可謂已得道家學說之精髓,其推理形式幾乎具有西方邏輯之勢不可擋的力量。曹參的言說方式是欲進先退、欲擒故縱,先設了個圈套讓惠帝來鑽:你不是說我甚麼事都不幹嗎?好!我承認。你不是說不治事不好嗎?好!我也承認。www•hetubook•com•com但是我請問陛下,您比得上高祖劉邦嗎?肯定比不上。既然比不上高祖,那麼陛下如今的作為只能是為高祖的建築添磚加瓦、搞搞裝修,就別想另立門戶、另起爐灶、另闢蹊徑、另搞一套了。同樣的道理,既然我比不上蕭何,那麼我的作為最多也只能是填補蕭何未竟的草圖,而不是重新創造一件繪畫作品。既然陛下都只能甚麼事都不幹,我當然就更是只能甚麼事都不幹了。陛下說我不治事不對嗎?我這可是完全在模仿陛下啊!
漢惠帝二年,蕭何去世。曹參在齊國聽到這個消息,便讓手下趕緊收拾好行裝。這是怎麼回事呢?曹參說,我馬上要到朝廷去當相國了。不久,朝廷果然遣使來召曹參擔任相國。斷定自己必將替代蕭何的位置,「當仁而不讓」,這是曹參的自知之明。曹參代蕭何為相國之後,「舉事無所變更,一遵何約束」。他知道自己的才具不及蕭何,沒有必要畫蛇添足,這也是自知之明。曹參與漢惠帝的一番對話,大約是最能說明他「能自知」的一個實例。
曹參責打的是自己的兒子,得罪的卻是皇帝。這下子漢惠帝當真生氣了,在朝會上當面譴責曹參。曹參自然裝糊塗,馬上脫帽謝罪,然後說,請陛下您想想看,陛下的聖明神武比得上高帝嗎?惠帝說,那我怎敢與先帝相比!曹參又問,陛下您看我與蕭何,哪一個更高明呢?惠帝說,依我看,你似乎不及蕭何。於是曹參繼續說,陛下說的對啊!高帝與蕭何平天下,定法令,一應俱全,明確無誤;現在陛下只需垂衣拱手,無為而治,我等一班朝臣守住自己的職位,按部就班,遵循原有法度而不改變,不也就可以了嗎?漢惠帝無言以對,只得說,好,曹參,現在你可以回去休息了。
如果說曹參對自己是有「自知之明」,那麼他對別人則是能「難得糊塗」。曹參是內心精明,外表糊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人的本性中有蚊子的特點和_圖_書,蚊子叮人,人也叮人。人的眼睛總是本能地盯住別人的毛病和過失,一旦發現別人暴露的毛病和過失,頓時就喜出望外,以為美味佳餚,便殺氣騰騰地撲將上去,便扎,便刺,務必切中要害,皮開肉綻,一針見血,然後飽餐一頓,心滿意足。曹參他不是蚊子,他看到別人小有過失往往一笑了之,而且主動為之隱瞞。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曹參反其道而用之,「不挑毛病,使人不爭」,效果也不錯,相國府裏總能相安無事。
漢惠帝元年,廢除諸侯國設置相關的規定,改相國為丞相,朝廷改派曹參為齊國丞相。當年,曹參本來是齊王韓信的相國,韓信被劉邦徙封為楚王後,曹參也交還了相印。後來劉邦把長子劉肥封為齊王,同時任命曹參為齊國相國。現在曹參改做齊國丞相,統轄齊國七十座城池。天下方定,萬業凋敝,百廢待興,曹參便把齊國的長老和儒生召集起來,一起討論安定百姓的方法。齊國儒生數以百計,眾說紛紜,曹參不知所從。這時聽說膠西有一位名叫蓋公的高人精通黃老之學,曹參便派人以重金厚禮把他請來,向他求教。蓋公對曹參說了一句話:「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換言之,也就是「無為而治」。這是道家政治哲學的總原則、總綱領。綱舉而目張,至於具體的行政措施,可以依此類推。曹參認為蓋公的說法很有道理,十分佩服,於是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讓蓋公住,將他長期供養起來,以便就近時時請教。仰仗著蓋公的黃老之術,曹參當了九年的齊國丞相,治下百姓安居樂業,齊人譽之為「賢相」。
能自知與會做人,有如「內聖外王之道」,這兩件事情乃是「體」與「用」的關係。有了道家學說的根底,加之年歲漸長、經驗日豐,曹參做人的修養也便漸老漸熟、爐火純青。他的做人原則可以歸納為「退讓」和「寬容」兩個詞。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