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漢代風雲人物

作者:易中天
漢代風雲人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三集 元功第一之蕭何

第十三集 元功第一之蕭何

這一番雄辯的利害分析及戰略策劃,有如後來諸葛亮在茅廬中為劉備指明三分天下的局勢那樣,於劉邦而言好比撥開雲霧見青天,是豁然開朗。於是劉邦茅塞頓開,回嗔作喜。所以說,以蕭何這等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因勢利導、以退為進的大智慧,僅僅把蕭何看做劉邦的後勤部長,未免也太小看了蕭何。
劉邦點頭稱是。於是讓蕭何獨占鰲頭,並賜以帶劍上殿,享有「入朝不趨」的特權。「趨」也就是低頭碎步急走,這是古代下級覲見上級表示尊敬的禮節。劉邦還額外加封蕭何食邑兩千戶,加上原來的八千戶,使蕭何得以與張良並列,成了名副其實的「萬戶侯」。為甚麼還要加封兩千戶呢?原來,當年劉邦還是沛縣泗水亭長的時候,有時要赴秦都咸陽幹事。按照秦朝的制度,公務員的差旅費不在政府財政預算之內,依慣例由同僚、下屬及百姓分擔。每次劉邦出差,一般同僚都送三百錢,只有蕭何送五百錢。蕭何早年的投資,現在劉邦可是連本帶利地償還了。
鴻門宴之後,項羽和范增為了限制劉邦,美其名曰「漢王」,封其地曰「關中」,實則把劉邦「發配」到當時地處偏僻、交通閉塞、經濟貧窮、文化落後的巴蜀地區。然後又把關中地區一分為三,分封給三員秦朝的降將——這正是後來把今天陝西大部份地區和甘肅東部稱為「三秦」的由來——鎖住劉邦進軍中原的門戶要塞,使劉邦欲動不能,侷促如轅下之駒。項羽的分封方案剛剛出爐便招來「諸侯不平」,劉邦更是怒不可遏。鴻門宴已經使劉邦丟盡臉面,現在項羽又公然騎到頭上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劉邦馬上召集手下開會,準備豁出去與項羽拚命。樊噲、周勃、灌嬰等劉邦的親信認為此舉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尋死路,都勸劉邦不要輕舉妄動。劉邦盛怒之下,哪裏還聽得進去?就連一向有本事讓劉邦言聽計從的張良此刻也是束手無策。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劉邦非常明白:在他的三傑之中,韓信是最大的危險分子。所以還不等坐穩皇位,他就急不可耐地下手收拾韓信。劉邦封賞功臣之時,韓信已經以莫須有的謀反罪被貶為淮陰侯。實際上,曹參之所以能夠與蕭何爭位,也是託了韓信的福,沾了韓信的光。曹參何許人也?還是在秦朝為吏時,此人就是蕭何的下屬,終其一生,他的才具和成就都遠在蕭何之下,一如螢火之於皓月。在楚漢戰爭中,曹參不過是劉邦派在韓信身邊的副手,或者說是密探,他長期隨韓信南征北戰,也不見有甚麼出類拔萃的表現。只是韓信如今陡然失勢,原本的功勛也便順勢一股腦兒地落到了曹參頭上,曹參坐享其成,一夜之間頓成「暴發戶」,才有本錢與蕭何一爭短長。其實君臣都洞若觀火,與其說是曹參與蕭何相爭,不如說是曹參代表韓信與蕭何相爭。大夥推薦曹參時,所提供的一個主要理由竟然是「身被七十創」,這是甚麼理由?這不等於說曹參其實「沒有功勞,只有苦勞」嗎?在表彰蕭何的功績時,劉邦居然不提蕭何推薦韓信這件「最大的功勞」,以劉邦之老謀深算,豈能不知「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道理?蕭何這個功勞至少不比穩定後方、輸送人馬軍需之類來得小吧?既然要褒獎蕭何,卻又故意放過蕭何的另一重大貢獻,這只能解釋為劉邦存心要將韓信打倒,讓韓信永世不得翻身。最後劉邦提攜蕭何而不是曹參,抑韓揚蕭之意更是昭然若揭。
蕭何的大氣,不但表現在他對待劉邦的態度上,而且也表現在他對待曹參的態度上。曹參最早在秦朝時https://www.hetubook•com.com就是蕭何的同僚,後來兩人始終同心輔佐劉邦。在劉邦評「元功十八人」時,這兩位元老有了一些矛盾。但是,蕭何與曹參的關係從來沒有發展到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的地步。正相反,蕭何對曹參一直十分器重。蕭何晚年病重,漢惠帝前往探視他的病情時問,您百年之後誰可以接替您的位置?蕭何回答說,知臣莫過於君。惠帝就問,曹參怎麼樣?蕭何立即叩頭說,陛下得到了最好的人選,現在蕭何可以死而無憾了!
漢三年,劉邦與項羽兩軍對峙於京縣、索亭之間。劉邦一邊在前線打仗,一邊擔心後方局勢,多次派使者回來慰問蕭何。有人向蕭何建議:「如今陛下征戰沙場,風餐露宿,自顧不暇了,卻還多次派人慰問您,這不是明擺著有懷疑您之心嗎?我替您拿個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戰的全部奔赴前線,這樣大王就會更加信任您了。」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漢五年,劉邦已經滅了項羽,平定了天下,即了皇帝位,於是論功行賞。這時候,群臣爭功,各不相讓,吵吵嚷嚷,鬧了一年多。最後劉邦出來裁決,他判定蕭何的功勞最大,封他為酇侯,食邑八千戶。其他人不服氣,說我等披堅執銳,攻城掠地,出生入死,多者身經百餘戰,少者交鋒數十回,功勞大小不等。那蕭何從來不參與作戰,沒有任何汗馬之勞,也就是舞文弄墨,動動嘴皮,發發議論,可他的封賞反而在我等之上,這是甚麼緣故?劉邦問,諸位將軍知道打獵的道理嗎?大家說知道啊。劉邦又問那你們知道獵狗嗎?大家又說知道啊!劉邦就說,打獵的時候,實際追殺野獸的只是獵狗;然而放縱獵狗、指示野獸蹤跡的卻是人。諸位將軍的才幹和業務只能是追逐獵殺野獸,好比「功狗」;至於蕭何,他能夠發現獵物蹤跡,指示捕殺的途徑,相當於「功人」。你們說,「功狗」和「功人」的賞賜可以一樣嗎?再說,諸位都是以單身追隨我,最多也就再從家裏帶出兩三個人;而蕭何呢?他動員全族共計數十人追隨我上戰場,這個功勞我可不能忘記!那麼,既然皇上都這麼說了,那班將士也就不再言語了。
封賞完畢,劉邦又建議評比一個「元功十八人位次」,排排功臣座次。群臣都說,曹參歷年征戰,身受創傷七十餘處,攻城掠地,功勞最多,應當排名第一。可劉邦呢,還是想讓蕭何排第一。關內侯鄂千秋看出他的心思,便上前說,你們的意見都不對。曹參雖然有野戰奪地之功,但這只是一時的功勞。蕭何就不同了。陛下與項羽相持長達五年,其間幾度喪失軍隊,隻身逃離險境就有多次。蕭何沒等陛下指示便主動地從關中輸送人馬、補充兵源,常常達數萬之眾;漢軍多次面臨糧食匱乏的困境,也是賴蕭何不斷地從關中運輸軍糧到前線。陛下雖然數次丟失關中以東大片土地,但蕭何始終保全關中,使之成為陛下可靠的後方基地。這些都是萬世的功勞啊!曹參這樣的人,有之不多,無之不少;便是缺少一百個曹參這樣的人,大漢又能有甚麼損失呢?可是假如沒有蕭何,即使再多有一百個曹參也不足以保全漢家天下。總之,曹參的一時之功怎麼能凌駕於蕭何的萬世之功之上呢?蕭何應該列第一名,曹參次之。
最後說說蕭何的「量」。量,就是器量、氣度。富有才智的人,往往不一定就有器量。正因為有才能,往往使人恃才自傲,目空一切,甚至不知天高地厚。項羽就是這種人,韓信也是這種人。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已經很是落魄了,可是他不和_圖_書但不及時引咎自責、深自收斂、和光同塵,反而繼續誇誇其談,怨天尤人,公然發洩對劉邦的不滿。劉邦評比開國十八元勛,別人唯恐落榜,韓信卻說羞與周勃、灌嬰之輩同列。有一次,韓信去看望樊噲,樊噲受寵若驚,口稱「大王」,送迎皆行跪拜大禮。韓信非但不感激樊噲,不以樊噲為厚道,卻長歎道:看來我此生只能與樊噲這等人為伍了!這就是居功自傲,目無餘子,不能容人,沒有氣度。這等「英雄」的結局此刻已然可以想見,必被視為欲去之而後快的眼中釘和肉中刺,注定要死於非命。
韓愈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蕭何之賞識韓信,眼光是如此敏銳,判斷是如此準確,挽留是如此誠懇,推薦是如此不遺餘力,盡矣,至矣,不可復加了!作為一個世間不常有的伯樂,難道竟會遜色於韓信這匹千里馬?
舉例來說,劉邦奉楚懷王之命西征秦都咸陽,先於項羽佔據咸陽進居秦宮。當時的劉邦和一干來自窮鄉僻壤、鞍馬勞頓的將士在秦宮有如劉姥姥進大觀園,不由得目眩神奪、意亂情迷,流氓和強盜的本性再也壓抑不住,雪崩似的爆發出來,並且一發不可收拾。眾將士「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好酒及色」的劉邦也只顧埋首雕樑畫棟的秦宮之中偎紅依翠,淺斟低唱;而這時蕭何在意甚麼呢?蕭何頭腦清醒,目標明確,動作迅速,一進咸陽他就帶人衝進以前秦朝丞相、御史、太尉等「三公」的官署,把所有的圖籍簿冊律令文檔席捲一空,一車一車地運往駐紮在霸上的漢軍軍營中保存起來。蕭何收藏的這批簿籍,在劉邦隨後以「約法三章」收買民心的過程中功莫大焉;據說其中還有一批軍事地理檔案,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中派上了大用場。明代李贄評價道:蕭何此舉,乃是天生丞相材料的標誌。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這首詩是杜甫《詠懷古跡》中的一篇,寫的是諸葛亮。詩中這句「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就是把諸葛亮和前人作比較。其中「伊」指的是伊尹,是商湯的大臣;「呂」指的是呂尚,是周文王的大臣;而「蕭」就是指漢代第一任丞相蕭何;「曹」就是指漢代第二任丞相曹參。
杜甫寫詩自稱「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對諸葛亮的極度評價我們也不妨視之為文學家的「故作驚人之語」。其實,杜甫以文韜武略兼長並美的高標準指出蕭何有所不足,也算不上出自杜甫個人的主觀臆斷。蕭何缺乏指揮若定的軍事才能、沒有攻城掠地的赫赫戰功,這是不爭的事實。當年追隨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一班風雲人物也都是這麼看的。
司馬遷看得很清楚,劉邦這是在故意揚蕭何而抑韓信。
司馬遷對劉邦如此高看和抬舉蕭何頗不以為然。他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裏評論道:如果韓信能夠學學「黃老之道」,「不伐其功,不矜其能」,表現得謙虛一點,那麼他對於漢家的功勛可以比擬周朝的開國功臣周公、召公、呂尚等人!而在《史記.蕭相國世家》中,司馬遷僅僅把蕭何比做西周時輔佐文王、武王的閎夭和散宜生——言外之意,韓信的成就絕非蕭何可比。並且司馬遷用一種意味深長的口氣說,只是由於韓信、英布相繼被誅,才導致蕭何的功勛最為燦爛。那忿忿不平的樣子,就差沒有直接指著蕭何的鼻子說「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和-圖-書」了。
漢十二年,淮南王英布謀反,劉邦再次御駕親征,他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聽蕭何都在幹甚麼。回報說,蕭相國在京安撫百姓,拿出財產資助軍需,和平定陳豨反叛時一樣。於是又有人來對蕭何說,恐怕您離滅族之禍不遠了!您功高蓋世,無以復加。您當初入關,已經深得民心,十餘年來,百姓都已歸附於您,您還要孜孜不倦地爭取百姓的擁戴,這可不是甚麼好事啊!皇上之所以多次派人詢問您的所作所為,就是唯恐您控制關中動搖大漢的基業。現在您不如做一些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的事情來「自汙」,敗壞自己的好名聲,這樣皇上才能心安。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問題是,蕭何當得起劉邦的如許推崇嗎?或者如司馬遷的看法,蕭何當真就不如韓信嗎?
識,也就是見識、眼光。有見識、有眼光的人也就能品評,會鑑賞。中國人推崇這種才能的傳統可謂源遠流長。「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風塵俠妓巨眼識英雄」等等都是這種傳統的典型範例。魏晉時期一度盛行的所謂「人物品藻」的潮流,不過是這種文化傳統的流風遺韻罷了。古代中國人認為,人生在世至關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必須懂得欣賞。是鑑賞而不是判斷,是享受而不是思考——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欣賞的對象包括自然、文物、藝術,也包括各種人物。而一個豪傑之士,其鑑賞的對象就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是鳳毛麟角般的天才或英雄。對於這種天才或英雄,不要著眼他的現在,而要展望他的未來;不是盯住他的現實性,而是瞄準他的可能性。
其實,蕭何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只是他屬於另一種類型。如果實在不好說蕭何是「英雄」,那說他是「豪傑」應當是絕不為過的。作為豪傑之士,蕭何至少有三個長處:識、智、量。這些特點使得蕭何超拔於常人庸眾之上,甚至也超拔於作為英雄的韓信之上,成為漢初風雲人物中的佼佼者。
這時蕭何來了,蕭何是獨持異議,語出驚人。原來蕭何研究了他搶救來的那些秦朝留下的圖書簿籍,發現巴蜀地區並沒有項羽、范增以及劉邦所想像的那麼糟糕。他們幾個以為巴蜀地區是貧窮、閉塞、落後的蠻荒之地,不過想當然而已,其實是天大的誤會。經過秦國百餘年的不斷移民和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巴蜀地區已經成為秦國最富庶的大後方,是一個積累甚豐的大倉庫。再者說,先是秦併六國,後是群雄反秦,經年征戰,烽火連綿,中原地區頻頻慘遭蹂躪,早已沒有多少油水可撈了。獨有巴蜀地區多年來未曾遭受動亂,其發展潛力著實不可估量。所以說,只要經營好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蕭何還引經據典地說,《周書》裏有「天予不取,反受其禍」,上天如此垂顧於大王您,賜予您如此豐厚的禮物,您還不要,可要當心惹出災禍來!
鴻門宴之後,項羽號稱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封地在巴、蜀與漢中地區。劉邦返回巴蜀時,韓信趁機棄楚歸漢,隨劉邦前行。當時,劉邦「未之奇也」,就是說劉邦沒覺得韓信有甚麼了不起,所以他不曾重用韓信,僅僅「拜以為治粟都尉」。主管糧草供給事務的韓信仍然屬於「英雄無用武之地」,但「治粟都尉」的職務使得韓信有機會與蕭何接觸。幾次交談下來,「(蕭)何奇之」,他看出韓信是個軍事上的全局之才。當日劉邦返回巴蜀後,為了迷惑項羽,採納張良獻策燒毀棧道。此舉固然迷惑了項羽,卻也給劉邦的部下造成錯覺——人人都以為https://www•hetubook.com.com劉邦胸無大志,欲苟安一隅,終老巴蜀,遂起他去之心,一路上不斷有人開小差。當時劉邦手下僅將軍一級的逃亡者就有數十人,但蕭何一直也沒當一回事。可當聽說韓信也掛印而去時,蕭何頓時大驚失色,也顧不上和劉邦打個招呼,立即策馬連夜便追。這就是有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經過蕭何一番說辭,打動了劉邦;一番爭取,又使劉邦終於拜韓信為大將軍。
總之,劉邦曾經三次懷疑蕭何心懷異志,三次將蕭何置於極度危險的境地。蕭何深知伴君如伴虎、居安思危的道理。開國皇帝莫名其妙地懷疑功臣,沒甚麼可大驚小怪的,處理這種事情只可忍氣吞聲,不必忿忿不平,更不可急於「辯誣」,訴說自己怎麼怎麼受了天大的委屈。蕭何三次歷險都做到了處變不驚、不動聲色、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直至將劉邦的疑心消弭於無形,從容化險為夷,倖免於難。對比一下當初劉邦懷疑韓信時韓信那緊張兮兮、小裏小氣的表現,蕭何的處理方式何止高出一籌!沒有大智慧,沒有大器量,這樣的結果簡直是難以想像的。
蕭何是有器量的人。常言道「宰相肚裏能撐船」,這句話蕭何完全承擔得起。
然而奇怪的是,蕭何在劉邦心目中卻是頭號功臣!
劉邦在剛剛稱帝、尚未封賞功臣之時,曾經問這些老部下一個問題:為甚麼我能夠得到天下?而項羽又為甚麼會失去天下?他自己的答案是,他劉邦善於使用人才: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穩定後方,安撫百姓,輸送兵源軍需,確保前線供給,我不如蕭何;論集結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位都是當今的人傑,都能為我所用,這就是我能夠得到天下的緣故。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卻不能充分任用,所以他被我打敗了。可見那時韓信在劉邦心中的份量,即使不能超過蕭何,至少也與蕭何不相伯仲。在劉邦的三傑中,張子房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自然不願搶著當出頭鳥。這樣看來,有資格也有實力和蕭何爭奪第一座次的只有韓信,哪裏輪得到甚麼曹參!
韓信墓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叫做:「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兩婦人」分別指的是「漂母」和呂后——「漂母」賜飯保存了韓信的生命,呂后設計斷送了韓信的生命,所以說「存亡兩婦人」。「一知己」指的就是蕭何。常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與「生死一知己」的意思是一樣的。由於蕭何的慧眼識才和強力推薦,韓信才得以施展胸中抱負,所以蕭何可謂韓信的知己;「蕭何月下追韓信」與「伯牙摔琴謝知音」可以相提並論,都是千古佳話。
可是,蕭何偏偏發現並認準了劉邦。
漢十一年,陳豨謀反,劉邦御駕親征。其間呂后留守朝中,用蕭何之計誅殺韓信。劉邦聽說韓信已經伏誅,就派人拜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並且派士兵五百名都尉一名作為相國的衛隊。為此,滿朝文武都來祝賀蕭何,只有一個名叫召平的前來報憂。召平這個人,在秦王朝時有個爵位叫東陵侯,秦朝滅亡之後他淪落為平民,以種瓜為生,由於他種的瓜十分甜美,世人譽為「東陵瓜」,後來召平也就以「東陵瓜」自號。可這個「東陵瓜」的腦袋倒是一點兒也不「木瓜」。他對蕭何說,恐怕您的禍患從此開始了!皇上在外征戰,而您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險,現在皇上無端加封您,為您增設衛隊,這是由於淮陰侯韓信剛剛謀反失敗,皇上因為這個懷疑您是不是也有造反之心。所以皇上增設衛隊保護您其實並非恩https://www.hetubook.com•com寵,建議您謝絕封賞,把全部家產都貢獻出來資助軍隊建設。這樣皇上必定高興。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這要看怎麼評價了。司馬遷的評價當然是很有見地,但顯然不是一種對「綜合素質」的評價。著寫《史記》的司馬遷似乎有一種「英雄主義」的情結,這從他破天荒地為游俠、刺客專門作傳可見一斑。以司馬遷的標準,總的來說,韓信與項羽相類,是在戰場上叱咤風雲不可一世的人物,是無可爭議的軍事天才,是大英雄。而以司馬遷的標準,蕭何肯定算不上英雄。
再說說蕭何的「智」。智,也就是才智、智慧。所謂「慧眼識英才」,好眼光其實是離不開智慧的。有才智,方能目光如炬,洞察時勢,鑑別英雄;有智慧,方能認識自我,保持清醒,進退有據。會打仗,當然是一種本事、一種才能,但這種本事或才能僅僅屬於「技」的層次;有智慧,則步入「道」的層次。既有才能又有頭腦方能「技進乎道」。蕭何自始至終很有頭腦,與韓信大不相同。韓信有時像天才,有時又像白癡;他在成功前還能保持清醒,得意時便糊裏糊塗;他既沒有「大丈夫當如是也」或「彼可取而代之」的雄圖偉略,又不懂「謙受益,滿招損」的立身處世之道。所以韓信充其量只是有「才」,絕不能說有「智」。蕭何則可謂是才智雙絕的人物。
一說起蕭何所賞識的天才或英雄,我們當然首先想起韓信。
不過,蕭何所識最大的英雄,並不是韓信,而是劉邦。賞識韓信其實不難,除了蕭何,原來項羽手下還有一個將領叫做鍾離昧的也很瞭解韓信的才能。但是能夠發現劉邦卻很不容易。西方有句諺語說:僕人眼中無英雄。英雄的僕人與英雄太接近太熟悉了,就會覺得所謂英雄與自己也沒有多大的不同啊,哪來甚麼英雄氣象?拿破崙曾說,他的妻子從來就無法想像這個一向對自己言聽計從、讓他往東他就不敢往西的丈夫在戰場上竟然能有甚麼了不起的表現。神與人太接近了,自身也要被同化為人。由此看來,老鄉眼中一般也無英雄。蕭何與劉邦是老鄉,要識別劉邦這支英雄潛力股可就難了,更何況劉邦早年實在也沒有多少「天子氣象」。《史記.高祖本紀》載,秦始皇曾經認為「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御駕往東巡遊,企圖以自己的威嚴將這股「天子氣」鎮壓下去,扼殺於搖籃之中,此行未果。這說明,那些秦朝政府官員根本就沒有看清時勢,更沒想到沛縣這個小地方出身的劉邦竟是未來取代秦朝皇帝的「真命天子」!
想當初,劉邦出身卑賤,連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是一個遊走在沛縣的「好酒及色」的小流氓,他靠了種種關係,當了十五年類似「弼馬溫」的泗水亭長。在這期間,他利用官職之便沒少白吃白喝。而蕭何居然對劉邦另眼相看,青睞有加,這不是很耐人尋味嗎?要知道當日的蕭何儘管只是一個「刀筆小吏」,卻也不像司馬遷所言那樣「未有奇節」、庸庸碌碌,而是一個相當出色的地方政府官員——當時曾有人推薦蕭何升遷秦都咸陽。像蕭何這樣一位引人注目、前途不可限量的人物居然如此看得起劉邦,這只能解釋為他早已預感到劉季這小子定非「池中之物」了。後來,劉邦私自放縱囚徒,亡命芒、碭山澤,藉陳勝起義之機殺回沛縣,蕭何毫不猶豫地響應劉邦,正如他毫不猶豫地拒絕咸陽一般。沛縣縣令被殺,蕭何本是眾望所歸、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可是他一力擁戴劉邦,使劉邦這個市井小人、亡命之徒由此成為馳騁反秦戰場的「沛公」。劉邦後來一匡天下,建立不朽基業,恐怕早在蕭何當初意料之中吧!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