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品三國

作者:易中天
品三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篇 魏武揮鞭 第六回 深謀遠慮

第一篇 魏武揮鞭

第六回 深謀遠慮

曹操方面的說法是「奉天子」,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毛玠),或者「奉天子以令天下」(賈詡)。這兩種說法,看起來大同小異,其實相去甚遠。那麼,「奉天子」和「挾天子」又有什麼不同?曹操為什麼要這樣做?是誰給曹操出的主意?曹操是怎樣實施的?他這樣做了以後,又有什麼好處?
這一手實在漂亮。我們知道,幫助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讓他覺得受了施捨,欠了人情,更不能老是提醒別人受了自己的幫助。許攸就錯在這裡,最後死於非命。當然,臣下給皇帝送東西,歷來是叫做「孝敬」的。但在這個非常時期,「孝敬」和「施捨」也沒有太大區別。這個時候,臣下能夠說一聲「孝敬」,就算是給足了面子。然而曹操居然說是「歸還」!「歸還」和「孝敬」是不同的。你再說「孝敬」,那東西也是你的,皇帝還是欠了你一個人情。「歸還」卻意味著那東西原本是皇帝的,曹操一點人情都沒有。皇帝既受之無愧,曹操也理所當然。這就把人情做足了。做人情,又顯得不是做人情,曹操實在高明。
更何況,曹操可以給他「面子」,卻不會給他「裡子」,也不會聽他指揮。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註引《魏書》,當時袁紹要曹操胡亂找個茬子把楊彪和孔融殺了,曹操就不聽他的。曹操知道袁紹和楊彪、孔融有過節,自己也不喜歡楊彪和孔融,卻知道現在不是殺人的時候,更不能亂殺名士。就算要殺,也是曹操自己的事,豈能由袁紹來指揮?於是曹操就一本正經地給袁紹回了一封信,說現在的情況,是「天下土崩瓦解,雄豪並起」,君臣將相,既不同心,也不同德,「此上下相疑之秋也」。這個時候,作為帝國的執政者,即便以最坦誠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恐怕也難以取信於人。如果還要殺他一個兩個,豈不弄得人人自危?想當年,高皇帝冊封和他有過節的雍齒為侯,就安定了整個朝廷,這事閣下難道忘了嗎?袁紹得信,氣了個半死,認為曹操表面上大公無私(外託公義),實際上心懷鬼胎(內實離異),還要和他打官腔,就恨得咬牙切齒。
不過這一步也實在只能算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因為這時的皇帝,其實被捏在別人手上,並沒有什麼權威。曹操要在別人的地盤依靠並沒有權威的皇帝行使什麼軍中執法權、內外指揮權和最高行政權,奉天子以令不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因此,他還必須邁出第二步——把皇帝弄到自己身邊去。
董卓廢立,袁紹另立,袁術自立,說明他們充其量只不過「亂世梟雄」,也反過來證明只有曹操才是天才的政治家。因為只有曹操,才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採取了一種成本最低、風險最小、效益最高的政治策略。
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八月十八日,曹操進入洛陽,拜見了漢獻帝。他帶來了皇帝久違了的問候,也帶來了皇帝許久不見的糧食和酒肉。君臣相見,想必感慨萬千。曹操萬萬和_圖_書沒有想到,至尊天子的飲食起居竟然形同乞丐。皇帝也沒有想到,在這混亂的年頭居然還當真有人惦記他,尊奉他。於是天子下詔,授予曹操符節和黃鉞,錄尚書事。授予符節,就有了軍中執法權;授予黃鉞,就有了內外指揮權;錄尚書事,就有了最高行政權。曹操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
曹操的這份細心不能不讓皇帝感動,也不能不讓他認為曹操是大大的忠臣。感動之餘,皇帝慶幸自己有了這樣一個忠臣,甚至慶幸上天賜給他這樣一個救星。他不用再流離失所,不用再像一件可居的奇貨在軍閥們的手上倒賣,不用擔心害怕隨時會被廢黜、殺害。他有了保護神,可以過點安生日子了。
不過,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要簡略地介紹一下當時情況。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司徒王允聯合呂布發動宮廷政變,謀殺了董卓。這件事情,在《三國演義》裡面說成是王允施了美人計和離間計。這當然是小說家言,貂蟬這個人也是元代的戲劇家編出來的。元代雜劇《連環計》說,貂蟬姓任,是任昂的女兒,名叫紅昌,因為在皇宮裡管貂蟬冠,所以叫貂蟬。不過呂布和董卓的侍婢偷情,大約確有其事;董卓因為一點小事大發雷霆,拎起手戟就扔向呂布,也大約確有其事。呂布向王允訴苦,說董卓好幾次要殺他,感到害怕,也是事實。這些事,《三國志》裡面都有記載。《三國志.呂布傳》說,王允發現這個情況,就要呂布參加他們的行動,並擔任殺手。呂布猶豫,說「奈如父子何」。王允說:「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呂布就在董卓上朝時把他殺了。
第二步的邁出也有董昭的功勞。曹操到了洛陽以後,和董昭有過一次談話。他請董昭和自己坐在一起,感謝董昭暗中為自己做的一切,同時也問計於董昭。董昭說,將軍舉義兵,誅暴亂,入朝天子,輔翼王室,這是當年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呀!但是,現在天子身邊的這些將軍,「人殊意異,未必服從」。如果留在洛陽輔佐皇上,「事勢不便」。唯一辦法,就是「移駕幸許」,也就是請皇上到將軍的根據地許縣去。不過,董昭也指出,這件事情並不容易。因為董卓把皇帝劫持到長安,弄得民怨沸騰。現在皇帝好不容易回到了洛陽,天下人都翹首以待,希望從此安定下來。如果又要皇上移駕,恐怕人心不服。這就是「非常之事」了。然而,董昭強調:「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願將軍算其多者。」
因此,毛玠向曹操提出三項建議,即奉天子,修耕植,畜軍資。毛玠說:「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為什麼要「奉天子」呢?因為在當時,皇帝不但是國家元首,而且是上天的嫡子,即「天子」,也是天下人的父親,即「君父」。這個觀念,早在西周時就形成了。西周m.hetubook.com.com雖然沒有皇帝,天子卻是有的,即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後來,秦滅六國,天下一統,「王制」變成了「帝制」,「共主」變成了「獨主」,但取代了「王」的「皇帝」卻仍然是「天子」。現在,上天的嫡子、天下人的父親顛沛流離,食不果腹,居無定所,割據一方的諸侯都不伸手救援,許多人是憤憤不平看不下去的。如果有人能夠尊奉天子,無疑會大得人心。這就是毛玠深謀遠慮的地方。至於「修耕植,畜軍資」,其意義則已如前說。總之,「奉天子」是政治戰略,「修耕植」是經濟戰略,「畜軍資」是軍事戰略,所以說毛玠的話是「綱領性文件」。
如此混亂的局面,對於國家和民族當然是大大的不幸,卻給了爭霸的關東諸侯一個極好的機會,同時對他們也是一次考驗,既考驗他們對國家民族是否忠誠,也考驗他們能不能抓住發展壯大自己的機遇。現在看來,曹操集團考試合格。曹操到了兗州後,他的謀士毛玠與他有過一番談話。這番話,奠定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曹操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和軍事戰略的基礎,堪稱「曹操版」或「毛玠版」的《隆中對》。
董昭原本是袁紹的人,因為袁紹聽信讒言對他產生懷疑,只好離開袁紹去洛陽,半路被張楊收留。董昭見曹操的使者被張楊攔截,就對張楊說,將軍不要以為袁紹和曹操是一家,我看他們兩個總有一天會翻臉,而勝利者必定是曹操,因為曹操才是當今天下的英雄。現在曹操代理了兗州牧,派使節去朝見天子,路過將軍這裡(其實被張楊攔住),這就是將軍和曹操的緣分啊!將軍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將來你們就是好朋友了。於是張楊就上書朝廷,表薦曹操。董昭又自己掏錢以曹操的名義給李傕和郭汜送禮,從此曹操和朝廷有了來往。這是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的事。
到興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的十月,曹操正式做了兗州牧,力量更強大了;而漢獻帝也在次年即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的七月,歷盡千辛萬苦回到了洛陽,迎奉天子的條件更加成熟。曹操便派他的堂弟、揚武將軍曹洪去洛陽,卻遭到衛將軍董承和袁術的攔截。這時又多虧了董昭。董昭的辦法是去找楊奉。因為他發現皇帝身邊那些如狼似虎的軍閥當中,楊奉的實力最強而根基最淺,很希望得到外援。於是董昭便自作主張替曹操寫了一封信。信裡先是吹捧了楊奉一番,然後說現在天子這麼混亂,「必須眾賢以清王軌,誠非一人所能獨建」,也就是應該聯合起來。怎麼聯合?「將軍當為內主,吾為外援。今吾有糧,將軍有兵,有無相通,足以相濟。」而且,董昭還替曹操信誓旦旦:「死生契闊,相與共之。」這話說得楊奉點頭稱是,就舉薦曹操為鎮東將軍,還使曹操承襲了父爵費亭侯。正好這時董承在朝廷裡和別人鬧了矛盾,也派人請曹操出兵洛陽。曹操迎奉天子的障礙沒有了。
和_圖_書能。第一個,袁紹就不聽他的。曹操當了大將軍以後,大約是為了平衡,或者是為了安撫一下老朋友,又以皇帝的名義任命袁紹為太尉,封鄴侯。袁紹馬上就跳起來了,拒不接受。因為太尉雖然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三公之一,地位卻在大將軍之下。據《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註引《獻帝春秋》,袁紹氣憤地對人說,曹操早就死過好幾回了,每次都是我救了他,現在反倒跑到我頭上撒尿來了,什麼東西!難道他還想「挾天子以令我」嗎?
董卓廢立,袁紹另立,袁術自立。這三種決策,即便不能說是錯誤,至少也是不高明,因為成本高,風險也大,效益低。相比之下,曹操的做法顯然高明得多。他不但既不廢立,也不另立,更不自立,而是把現任皇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據地,客客氣氣地供奉起來。然後利用現任皇帝的旗號,以國家的名義號令天下,征討四方。
遷都許縣的皇帝暫時住進了曹操的行轅,天子感到很滿意。到許縣之前,皇帝和朝官們已經和叫花子差不太多。據《後漢書.獻帝紀》,當時在洛陽,天子臨時住在老太監趙忠的宅子裡,而「百官被荊棘,依牆壁間」,尚書郎以下的官都得自己出去挖野菜吃,有的竟活活餓死或被亂兵殺死。曹操卻大大地改善了他們的生活,而且在做這些事時,非常地細心,很像一個管家的樣子。更令天子感動的是,曹操在為他們提供日用品的時候,採取的是「歸還公物」的方式,還上了一份《上雜物疏》。曹操說,這些東西都是先帝賜給臣祖上的。先帝賜給臣祖,是先帝的恩寵。臣祖也是供奉在家裡,從來不敢使用。現在皇上起居不便,臣又無尺寸之功,哪裡還敢留下?理應歸還。
曹操立即就採納了毛玠的建議(《三國志》的說法是「敬納其言」),而且予以實施。前面講過的「屯田」,就是「修耕植,畜軍資」。另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奉天子」了。
這其實是考曹操的魄力了。曹操馬上說,這正是我的打算。只不過楊奉就在附近,聽說他的軍隊很厲害,只怕不會給我方便。董昭說,無礙。楊奉這個人,有勇無謀,又沒有黨羽,是可以忽悠的。將軍不妨先給楊奉寫一封信,送上厚禮,就說洛陽沒有糧食了,要就食於魯陽。魯陽距離許縣不過咫尺,豈不是說去就去了?魯陽離楊奉所在的梁縣也不遠,楊奉必不懷疑,何憂之有呢?曹操依計而行,果然就把皇帝弄到了許縣。
那麼,曹操的真實想法,是要「奉天子以令不臣」,還是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呢?
於是,天子下詔,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武平侯是縣侯,比原來那個亭侯的費亭侯高了兩級(亭侯之上是鄉侯,鄉侯之上是縣侯)。更重要的是,大將軍是武帝以來大漢王朝的最高實權職務,比「三公」的地位還高,權利還大。這下子,曹操完成了「奉天子」的程序,獲得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崇高地位,他可以「令諸侯」了嗎?和*圖*書
這件事當然大快人心。據《三國志.董卓傳》裴松之註引《英雄記》,董卓死後,橫屍街頭,看守屍體的人在董卓的肚臍眼上插了一根燈芯,把董卓充滿肥油的肚子變成一盞燈,而且一點就著,通宵達旦。但是,勝利之後的王允也犯了和袁紹相同的錯誤,那就是大開殺戒,株連無辜,蔡文姬的父親、大學者蔡邕也被誅殺。據《三國志.董卓傳》裴松之註引謝承《後漢書》,殺蔡邕的時候,很多人表示反對,前來勸說。王允卻說,當年孝武皇帝沒把司馬遷殺了,結果留下一本壞書。現在國運衰落,兵荒馬亂,董卓的軍隊就在京郊,怎麼能讓一個奸人拿著筆站在年幼的皇帝身邊?這事雖然被裴松之認為不實,但王允殺蔡邕,殺很多人,打擊一大片,卻是事實。
這就是通常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了。其實,「挾天子」這個說法是可以討論的。包括曹操是否打算這樣做和是否能夠這樣做,都可以討論。因為無論曹操還是他的謀士,都沒有說過這句話,也沒有使用過「挾天子」的說法。這話是別人說他的。比如諸葛亮就說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孫權集團的人也說曹操「挾天子而征四方」,袁紹則說曹操居然還想「挾天子以令我」。我們知道,那時的政治鬥爭很是激烈,對手的話,不一定靠得住。
因此,說曹操遷都許縣之後就「挾天子以令諸侯」了,是不對的。當時他並沒有這個能耐,也未必有這個想法。因為毛玠的建議,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並非「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兩個說法是有本質區別的。奉,是尊奉、維護;挾,是挾持,利用。令不臣,是要地方服從中央;令諸侯,是要別人服從自己。因此,「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政治綱領,目的是實現國家的統一;「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政治策略,目的是實現個人的野心。這兩個說法,豈能混為一談?
毛玠首先為曹操分析了形勢。他指出,當時的情況,是社會動亂(天下分崩),國本動搖(國主遷移),經濟崩潰(生民廢業),災難流行(饑饉流亡),可謂國既不泰(公家無經歲之儲),民也不安(百姓無安固之志)。這樣下去,決非長久之計(難以持久)。這個時候,確實需要有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來收拾局面。這個事業,就是所謂「霸王之業」。但是,那些有此條件的人,比如袁紹、劉表,雖然實力強大(士民眾強),卻目光短淺(無經遠之慮),不知根本(未有樹基建本者也)。根本是什麼?一是正義,二是實力。實力當中,又首先是經濟實力。因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足夠的糧餉,是打不了仗的。實際上,戰爭並不僅僅是軍事力量的較量,更是經濟力量的較量。當然,戰爭也不僅僅是實力的較量,更是人心的較量。得人心者得天下。有了正義的旗幟,就師出有名,也就能克敵制勝,這就叫「兵義者勝」。有了經濟的力量,就財大氣粗,也就能進退自如,這就叫「守住以財」。總之,有了這兩和*圖*書條,就進可攻,退可守。
但是這並不容易。毛玠提出建議後,曹操就派使者前往長安,聯繫朝廷,卻被河內太守張楊攔住,不得過境。這時,一個名叫董昭的人出來幫了大忙。董昭這個人,按照張邇冬先生《閒話三分》的說法,在三國中連次要人物也夠不上。但我以為,董昭的「戲份」雖然不重,每次出場卻都在節骨眼上。比方說,曹操的迎奉天子,陳邇冬先生就謂之「董昭教打『皇帝牌』」;後來曹操成為「魏公」、「魏王」,《三國志》也說「皆昭所創」。其實曹操的這些事,並非董昭一人之功。比如「奉天子以令不臣」,就首先是毛玠的建議。不過,這件事能夠辦成,董昭的作用確實很大。
曹操當然很清楚袁紹的心思,也很清楚他和袁紹總有一天會公開翻臉。不過,袁紹這麼一鬧,也讓曹操清楚地意識到,事情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不要以為你掌握了個小皇帝,當了個大將軍,天下就是你的了。沒有的事!事實上,袁紹不聽他的,袁術不聽他的,呂布、張繡這些小軍閥也不聽他的,更不用說遠在天邊的劉表和孫策了。皇帝的旗號並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天下還得靠拳頭打出來。
這下子楊奉才發現上當了。董昭以曹操的名義給他寫信的時候,他還真以為曹操會像信中所寫的那樣和他合作,他出兵,曹操出糧,由他主持朝政,曹操做外援。他哪裡知道,曹操這個人,豈是給別人當後勤部長的?別人給他當後勤部長還差不多!當然,楊奉更想不到曹操居然會以「暫幸魯陽」之名,行「遷都許縣」之實。氣急敗壞的楊奉想和曹操算賬,卻被曹操抄了老窩,最後只好去投奔袁術。
這就十分小家子氣和小心眼兒了。袁紹這個人,雖然出身高貴,卻其實小心眼。這也是他最後終於要失敗的原因之一。反倒是曹操大度,知道此時不可和袁紹翻臉,便上表辭去大將軍一職,讓給袁紹。袁紹這下以為得了面子和甜頭,才不鬧了。其實,袁紹不在朝中,他的號令也出不了自己的轄區範圍,當大將軍和小將軍沒什麼兩樣。何況,這職位是曹操讓出來的,也沒什麼面子,徒然讓後人恥笑而已。
這就逼得董卓的舊部鋌而走險,殺回長安。結果這回輪到王允暴屍街頭了,只有呂布從武關殺出,到南陽投奔了袁術,朝政則落到了董卓舊部李傕和郭汜的手裡。這兩個人一點也不比董卓文雅,可憐的漢獻帝剛剛脫離虎口又進了狼窩。更糟糕的是,這兩隻狼還要窩裡鬥。李傕把皇帝搶到自己營裡,郭汜則把百官搶到自己軍中,正所謂「一人劫天子,一人質公卿」。後來,他們打得筋疲力盡、兩敗俱傷、死者數萬,這才稍微安靜下來。興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七月,李傕的部將楊奉和董太后的姪子董承等人開始護送天子還京(洛陽)。這一去就是一年的顛沛流離,天子又變成了浪子。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七月,皇帝終於回到了洛陽。面對被董卓燒毀破敗不堪的京城,天子欲哭無淚。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