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讀城記

作者:易中天
讀城記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章 上海灘 一 外地人與上海人

第三章 上海灘

上海是灘。
上海灘很開闊。
開闊的上海灘有著非凡的氣派。
的確,上海不但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最好最氣派的城市之一,或者說,是中國最「像」城市的城市。和北京一樣,上海也是全國人民最嚮往的地方。在全國許多地方,差不多都有所謂「小上海」。這種稱號無疑是一種「桂冠」,只能加冕於那些比較富庶、新潮、文明的城鎮、街道和社區頭上,就像當年把上海稱為「小蘇州」一樣。不過,「小蘇州」好像只有上海一家,「小上海」卻遍佈全國,到處都是。今日之上海,畢竟比當年的蘇州,要風光得多。
上海,在全中國畢竟是深得人心的。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正如美國不能沒有紐約,中國也不能沒有上海。上海是長江流域的龍頭,而長江流域則是中國經濟的脊樑。更何況中國的現代化正是從上海起步的。1953年,美國學者羅茲‧墨菲在他的一本關於上海的著作中,把上海稱之為「現代中國的鑰匙」,認為現代中國正是誕生於上海。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者則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表明他們更加看重看好上海。這不僅因為上海的投資環境好,比方說勞動者和管理者的基本素質和整體文化水平較高,在長期的經濟社會生活中養成了一整套適合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念、行為規範和文化準則等等,還因為上海能給他們以「家園之感」。對於許多外國人(不管是投資者還是觀光客)來說,北京讓他們感到神秘,而上海讓他們感到親切。靜安寺對面的萬國公墓(現已遷走)裏,埋葬著他們的先輩和同胞;而開在過去歐式老房子裏的酒吧,又讓他們想起百十年前的歐洲。上海,不論在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眼裏,都是好地方。
總之,上海實在是太重要了。它不但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國際化大都市」,是足以影響國民經濟的「大龍頭」和「排頭兵」,是反映中國政治經濟變化的「大窗口」和「晴雨表」,也是完全不同於北京的一類新型城市的典型。
上海的秘密,是城市的又一種秘密。
為了弄清這些秘密,我們還是從外地人對上海的看法說起。

一 外地人與上海人

上海很早就是眾望所歸。早在1904年,蔡元培等人主編的《警鐘日報》便發表題為《新上海》的社論,盛讚上海是黑暗世界中「光焰奪目之新世界」;1911年,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主持的《民立報》也發表署名田光的文章《上海之今昔感》,認為上海「為全國之所企望,直負有新中國模型之資格」。1949年以後,上海因產業工人最多和對國家經濟貢獻最大而卓有威望,只是由於後來出了個聲名狼藉的禍國殃民小集團,又弄得有點灰頭灰臉。黨中央作出開發開放浦東新區的英明決策後,上海再次成為眾望所歸。包括國內外商業精英和文化精英在內的眾多有識之士,已越來越看好上海。他們認為,上海是最具有成為「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資質和條件的城市。
這些笑話中當然難免誇大不實之詞,但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事實上,外地人討厭上海人的「理由」似乎很多。除了前面說那些「毛病」外,上海人讓人討厭的地方還很不少,比如自私、排外、對人冷淡等。在旅行途中,不顧別人是否要休息而大聲講話的,多半是上海人;在旅遊勝地,搶佔景點照相的,也多半是上海人。最可氣的是,他們搶佔了座位和景點後,還要呼朋引類(當然被呼叫的也是上海人),完全不把別人放在眼裏,似乎只有他們才最有資格享受這些座位和景點。上海人之最讓人討厭之處,往往就在這些場合。
北京人和廣州人也都多少有點看不起外地人。不過,北京人,尤其是新北京人,一般都不大喜歡使用「外地人」這個概念,而更多地是稱他們為「地方上」。這當然蓋因北京位居「中央」,乃「首善之區」故。北京既然是「中央」,則北京人,也就當然地成了「中央的人」。「中央」要吹甚麼風,首先就會吹到北京人那裏,而北京人當然也就「得風氣之先」,至少也會聽到許多外地人不足與聞的「小道消息」。這就足以讓北京人對「地方上」持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要言之,北京人的「派」,主要是一種政治上的優越感,並不帶社區優越的性質。所以,北京人一旦長期離開了北京,多半就不再有甚麼優越感,反倒會因為他們的豪爽大度,而和當地人「打成一片」。
然而上海人對此似乎無動於衷。他們似乎並未勃然大怒,群起而攻之,就像當年揚州人攻擊易君左的《閒話揚州》一樣。當然,對於外地人的種種非難,上海人心裏是不服氣的:你們只知道說上海人精明、小氣,但你們知不知道我們上海人住得有多擠?一家幾口擠在一間房子裏,馬桶旁邊要吃飯的,不精明不小氣怎麼辦?不過,這些話,上海人也只是私下裏嘀咕,並不公開說出來。上海人似乎根本無意於和別人爭個是非高低,辯個你死我活。外地人對上海和上海人褒也好,貶也好,上海人都不會在乎。最後落了下風的,還是外地人。
關於上海人的笑話真是五花八門數不勝數。比方說,「上海的男人喝醪糟都上臉」,或「上海的女人買牙膏都要磅一磅,看看是買大支的合算,還是買小支的合算」等等。在一個小品節目中,一個北方籍的妻子就這樣數落她的上海籍丈夫:「那麼小一塊蛋糕,我睡覺前他就在吃,等我一覺睡醒來,他還在吃。」總之,這類笑話特別多,特別離奇,講起來也特別放肆,而別的甚麼地方的人,是沒有也不hetubook•com.com可能有這麼多笑話的。比方說,我們就不大容易聽到北京人的笑話。北京人也不是沒有毛病,但北京人的毛病好像只可氣,不可笑。別的地方人也一樣。他們即便有笑話,流傳的範圍也有限,講起來也有顧忌。似乎偌大一個中國,惟獨上海人,是可以肆無忌憚任意加以嘲笑的一群,或者是特別值得笑話的一群。
對於上海,人們習慣性地有兩種說法。當他們要對上海表示好感時,便稱它為「大上海」;而當他們要對上海表示不滿時,則稱它為「上海灘」。因為一提起「上海灘」,一般人馬上想到的便是流氓、阿飛、小開、妓|女、殖民者、暴發戶、青紅幫。人們形成這種概念,不知是因為上海灘原本就是這類人物的世界,還是影視傳媒的著意渲染所使然?大約是兼而有之吧。
事實上,對上海人的反感和討厭,幾乎可以說是長期性的和普遍性的。正如全國各地都有「小上海」,全國各地也都有對上海人的「微詞」和關於上海人的「笑話」。在遠離上海的貴州省施秉縣(一個邊遠的小縣城,那裏有一條美麗的㵲陽河可供漂流),旅行社的朋友一提起上海人,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一肚子笑話可說。有一個笑話是這樣說的:一次漂流前,導遊交待大家,如果有貴重物品,務必交給護航員,以免丟失。然而一個上海人卻不肯。他把一疊鈔票含在嘴裏就下了水。結果,漂到半路,船翻了,上海人大喊救命。其實,漂流中翻船是在所難免和有驚無險的,甚至還能增加漂流的樂趣。因此,不少人還會故意把船弄翻,然後和護航員一起哈哈大笑。這個大喊救命的上海人當然很快就重新回到了他的船上,只是他那一疊鈔票,也就被河水沖得無影無蹤了。顯然,這個笑話並不「專屬」上海人,它完全可能發生在別的甚麼地方人身上。但,不管是說的人,還是聽的人,大家都覺得只有說是上海人,才特別「像」。
上海人就不一樣了。他們語言能力都比較強(上海的英語水平普遍高於其他城市,就是證明),除浦東土著外,差不多個個都會說普通話。即便說得不太標準,也決不會像廣東人說官話那麼難聽,甚至可能還別有韻味。有此能力的還有廈門人,也是個個都會說國語。會說而不說,當然是「故意」的(閩南人語言能力又較上海人為低,則故意程度也略低)。何況,上海話和閩南話(廈門方言)又是中國最難懂的幾種方言之一。當著外地人講這種誰也不懂的「鬼話」、「鳥語」,不是存心不讓人聽、不把別人放在眼裏,又是甚麼?
更何況,上海人對外地人的鄙夷和蔑視,幾乎是普遍性和不加區別的。比方說,一個上海人要對另一個上海人的「不懂經」、「拎勿清」或「不識相」表示憤怒和不可理解,便會怒斥或質問:「儂外地人呀?」似乎只要是外地人,不管他是甚麼地方的,都一樣低能。上海人對外地人的這種「一視同仁」,就特別容易激起那些也有自己優越感的某些外地人的勃然大怒。
於是外地人就更加想不通了。他們實在想不通上海人為甚麼會有那麼強烈的社區優越感。一個有錢有勢有文化的上海人,固然會看不起沒錢沒勢沒文化的外地人(這好理解),而一個沒錢沒勢沒文化的上海人,m•hetubook.com•com也居然會看不起有錢有勢有文化的外地人(儘管勢利的上海人在表面上也會作尊重狀),而且其理由又僅僅只不過因為他是上海人。他們究竟有甚麼本錢可以看不起一切外地人呢?又有甚麼本錢可以對外地人的諷刺嘲笑無動於衷呢?
這似乎沒有道理。上海人嘛,不說上海話說甚麼話?再說,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就連北京也有。為甚麼別人說得,惟獨上海人就說不得?未必上海話是全中國最難聽的話不成?問題並不在於上海話本身,而在於上海人講上海話時那種「旁若無人」的態度。的確,最讓外地人討厭的,就是只要有兩個以上的上海人湊在一起,他們便會旁若無人地大講其上海話(而且往往嗓門還很大)。這時,被「晾」在一邊的外地人,就會向他們投去反感厭惡的目光,至少也會大皺其眉頭。可以肯定,當著外地人講只有自己才懂的話,確實是極不禮貌的行為。但是,這種行為外地人也有。那些外地人湊在一起,也會講他們的本地話,也會忘掉旁邊還有別的地方人。為甚麼外地人這樣做,就不會引起反感(至少不那麼讓人討厭),而上海人這樣做,就特別讓人不能容忍呢?
一般地說,外地人都不大會說普通話。其中,水平最差的是廣東人。一個廣東地方官員陪同外地官員到城郊參觀,興高采烈地說:「坐在船頭看郊區,越看越美麗」,結果外地官員聽成了「坐在床頭看嬌妻」,一個個掩嘴竊笑。因此有句俗話,叫「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說官話」。廣東人講普通話的那種彆扭,不但他自己講得費勁,別人聽得也難受。有個笑話是諷刺廣東人講官話的。那笑話說,一個廣東人到北京的餐館吃飯,問:「小姐,水餃多少錢一碗?」結果服務員聽成了「睡覺多少錢一晚」,便憤怒地罵了一聲「流氓」。沒想到這個廣東人的普通話水平實在太差,竟高興地說:「六毛?兩碗啦!」此外,四川人講普通話也比較困難,自然能不講,就不講。其他地方人,講不好或講不來的也大有人在。所以,他們講方言或不講普通話,就可以原諒。
上海話中有許多歧視、蔑視外地人的專用詞彙和語言,其中又尤以歧視、蔑視蘇北人為最,他們甚至被稱為「江北赤佬」(或小赤佬)、「江北豬玀」(或豬頭三)。過去上海滑稽戲(這是上海市民特別喜愛的一個劇種)的主要題材之一,便是諷刺嘲笑外地人、鄉下人到上海後的種種「洋相」。上海人(當然主要是上海小市民)津津有味地觀看這些「洋相」,並在哄堂大笑中充分地體驗自己的優越感。一來二去,「外地人」在上海人的「圈子」裏,竟成了顯示上海人優越性和優越感的「陪襯人」。
這正是外地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也是我們著力要弄清的問題。
的確,外地人對上海的態度是複雜和矛盾的。幾乎全中國人都公認北京好,但卻只有蘇州、無錫等少數幾個地方的人才會說上海好。其他地方人雖然心裏也承認上海好,卻不大願意公開說出來。或者即便認為上海好,也是有保留的。他們寧肯對上海採取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而不是像對北京那樣敬而親之。要他們喜歡上海,就更難。許多從外地考入上海的大學生、研究生在畢業離滬時會這樣說:「其實我並不怎麼喜歡上海,可沒能留下來似乎還是有點遺憾www.hetubook.com.com。」同樣,外地人雖然有點畏忌上海,但如果讓他們到上海出差,則多半也會興高采烈。總之,正如《上海:記憶與想像》一書編者馬逢洋所說,上海既是眾望所歸,又是眾矢之的。
原因也許就在「有意」與「無意」之別。
這當然並不公平,也不準確。事實上,上海人並不像外地人說的那麼「壞」,那麼讓人「討厭」。那些真正和上海人接觸多、對上海人瞭解多的人,都會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講,上海人其實是很好相處的,只要你也按上海人那一套作派和法則來處世就行。我女兒到上海上大學,去之前心裏也有點惴惴的(儘管我們事先也作了「正面宣傳」),但半年後回來,便興高采烈地說:「上海同學蠻好的呀!」當然「蠻好的」。上海人,本來就不壞。
在上海,「外地人」這個概念,顯然帶有貶義,或者帶有對其文化不以為然的意思,起碼也表現了上海人的一種文化優越感。1998年,我在上海博物館參觀趙無極畫展,中午出去吃飯,依例要在手上綁一根紙條。小賣部的店員一見大為驚詫,問其所以,我如實相告說這樣就能證明我是中途外出,再進門時就不用買票云云。於是這位女店員便回過頭去用上海話對店裏的人大發議論,無非說外地人到上海真是可憐,上海人如此欺負外地人也太不像話。其實,只要是中途外出,不論外地人還是上海人,一樣咯統統都要紮紙條的。上海博物館並無歧視外地人之意,這位店員的議論也未免有點無的放矢。但即便在這種對外地人最善意友好的態度中,我們仍不難體味到上海人不經意流露出的優越感。
為甚麼不把別人放在眼裏呢?因為上海人自認為是「高等華人」,是全中國最優秀最高貴的人種。上海話,就是這個優秀高貴人種的標誌,也是和「低等華人」(外地人)劃清界限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只要有機會,他們就一定要說上海話,而且要大聲地、尖嗓門地、無休止地講。如果沒有這個機會,也要想辦法創造一個。
但不管怎麼說,上海灘的名聲不太好,卻總歸是事實。它被稱為「十里洋場」(最早則被稱為「十里夷場」)、「冒險家的樂園」,此外還有「東方魔都」、「千面女郎」、「洋場盪|婦」、「鬼蜮世界」等「雅號」。以後又被稱為「資產階級的大染缸」,被看成革命和改造的對象。比起北京之被稱為「帝都」、「京師」、「偉大的首都」、「紅太陽升起的地方」,那名聲可是差遠了。
在這一點上,和上海人多少有些相似的,是北京人和廣州人。
上海也很早就是眾矢之的。早在五四運動前後,陳獨秀就一連發表四篇評論文章,力陳上海社會之醜惡、黑暗、骯髒(《獨秀文存》);傅斯年則說上海臭氣熏天,竟以模仿妓|女為能事(《致新潮社》);後來周作人也說上海只有「買辦流氓與妓|女的文化」(《上海氣》);錢鍾書則用挖苦的口氣說,如果上海也能產生藝術和文化,「正像說頭腦以外的手或足或腰腹也會思想一樣的可笑」(《貓》)。總之,在他們的眼裏筆下,上海灘是一個藏污納垢之所,為非作歹之地,而沈從文等人所謂「海派」,則誰都知道是一個惡謚和貶義詞。熊月之在《海派散論》一文中曾透徹地分析過這種觀念產生的原因,比如民族和-圖-書主義、階級分析、西方文化價值受到懷疑等等,但不管怎麼說,自二三十年代起,上海灘的名聲便一直弄得不太好。
所以,上海人在外地,可能會比他們在上海還更愛講上海話。在上海,他們反倒有時是愛講講普通話的,因為那是一種「有文化」的表現。但到了外地,尤其是五湖四海雲集、三教九流混雜的地方(如火車上或旅遊區),他們就一定要講上海話。因為他們不能容忍當地人不加區別地把他們混同於一般的「外地人」,也不能容忍別的外地人不加區別地把他們「引為同類」,當然更不能容忍其他上海人把自己也看成了「外地人」。因此,只要有一個上海人開了頭,其他上海人便會立即響應,興奮而熱烈地大講其上海話。這種心態,老實說,已成為上海人一種「集體文化無意識」,以至於連他們自己,也不會覺得是「故意的」。
用「外地人」這個詞來「罵人」(其實不過是不大看得起罷了),這在全國可是絕無僅有。上海以外的其他地方,當然也有本地人外地人的說法。但那多半只是表明一種事實,不帶情感色彩,也不帶價值判斷,頂多有遠近親疏之別罷了。也就是說,他們可能疏遠外地人,卻一般不會鄙視外地人。即便鄙視,也只是鄙視某些外地人(比如武漢人之鄙視河南人),不會鄙視「一切」外地人,更不會把所有的外地人都看作低能兒或冤大頭,看作不可與言的「低等華人」。
這種優越感其實是顯而易見的。你想,如果大家都一樣,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沒有是非對錯之別,又有甚麼必要區分本地外地呢?事實上,上海人確實往往是在表示鄙夷時才使用「外地人」這個概念的。它往往意味著戇大、洋盤、阿木林、十三點、豬頭三、拎不清、搞七廿三、脫藤落攀等等涵義。比方說,上海人一般都會擠公共汽車(他們擠慣了),有一整套動作程式和坐站規矩。外地人當然不懂這些,上車之後,難免橫七豎八、磕磕絆絆。這時,上海人往往就會嘟囔一句:「外地人。」這句嘟囔,就帶有鄙夷的味道。上海人文明,一般不會罵「他媽的」,則這時的「外地人」,也就相當於「他媽的」了。所以,在外地人看來,上海人嘴裏的「外地人」,就是罵人的話,至少也表現了上海人對外地人的鄙夷和不滿。
於是,上海人就在無意之中把自己和所有的外地人都對立起來了。這就簡直無異於「自絕於人民」,當然會犯了「眾怒」。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外地人對上海人的反感程度,要遠遠大於他們之對廣東人。廣東人雖然也有「排外」的惡評,但廣東人與外地人交流,畢竟確有語言的障礙,況且廣東人雖「排外」,卻不「蔑外」,而上海人豈止是「蔑外」,有的時候,簡直是把外地人當作了麻風病人。否則,為甚麼要用上海話把自己和外地人「隔離」開來?這就不能不引起外地人對上海人的反感和不滿,而這些反感和不滿久而久之便成了「積怨」。終於有一天,積怨爆發了。幾乎在一夜之間,舞台和螢屏上那些斤斤計較、小裏小氣、迂腐可笑、弄巧成拙的形象,青一色地操起了一口上海普通話。向以嘲笑「外地人」為能事的上海人,終於成為外地人共同嘲笑的對象;而歷來用於體現上海人社區優越性的上海話,則成了嘲笑諷刺上海人最得心應手的工具。
人們對待北京和上海的態度也不一樣。在改革和圖書開放以前的那些年代,能夠到北京去,是一件很光榮的事。這種光榮往往只屬於戰鬥英雄、勞動模範、先進人物或政治上特別可靠、組織上信得過的人。人們懷著崇敬和羨慕的心情目送他們登車而去,期待他們帶回可以分享的光榮,比如和中央領導的合影或毛主席握過的手。即便沒有這份光榮,能去看看天安門,看看慕名已久的故宮、頤和園,也是令人羨慕的。如果有人到上海出差,情況又不同。他的親朋好友會一齊來看他,一面掏出多年的積蓄,託他買這買那,一面又諄諄囑咐,叫他小心謹慎,不要在那個「花花世界」迷失本性,上當受騙,吃了壞人的虧。去上海的人也會不虛此行。他會肩挑手提地帶回許多在內地買不到的東西。這些東西不但質量好,樣子新,而且價錢便宜,讓人實實在在地感到上海到底是大上海,是足以讓自己那個「小地方」自愧不如的大城市。當然,他在帶回對上海嘖嘖讚美的同時,也會帶回對上海的種種不滿和抱怨。
在外地人的心目中,上海雖然「老嗲咯」,上海灘的名聲卻似乎不大好。
廣州人同樣也不大使用「外地人」的概念,而往往稱他們為「北方人」或「內地人」。其使用範圍,包括「五嶺」以北的所有地區,當然也包括上海與北京。顯然,這首先是一個地理概念,其次是一個文化概念。在使用這個概念時,廣州人顯然是不會把他們的廣東老鄉也納入其範圍之中的。也就是說,他們更看重的是文化的認同,而非等級的高卑。更何況,稱外地人為「內地人」,豈非自認「邊鄙」?可見,這一概念,並無文化歧視的意味在內,甚至多少還有點自慚形穢。只不過,這些年來,廣東較之內地,大大地富起來了。於是,廣東人嘴裏的「內地人」或「北方人」,就多少有些相當於「窮人」的意思。總之,廣州人或廣東人的「靚」,主要是經濟上的優越感,也不帶社區優越的性質。
但可惜,持這種觀點的人,似乎並不太多。
但在外地人看來,這就是「故意的」。你們上海人不是很「文雅」嗎?不是很「秀氣」嗎?不是連吃東西,都只吃「一眼眼」嗎?怎麼說起上海話來,就一點也不「文雅」,一點也不「秀氣」,不只說「一眼眼」就拉倒呢?還不是為了向世界向別人宣佈你們是「上海人」!
上海灘的名聲不太好,上海人的名聲也不太好。余秋雨說:「全國有點離不開上海人,又都討厭著上海人。」(《文化苦旅》)這話說得不完全準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全國都離不開上海,又都有點討厭上海人;全國都嚮往著上海,又都有點忌恨上海人。「上海人」這個稱謂,在外地人心目中,有時簡直就是諸如小氣、精明、算計、虛榮、市儈、不厚道、趕時髦、耍滑頭、小心眼、難相處等等「毛病」的代名詞。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當人們議論某某人如何有著上述毛病極難相處時,就會有人總結性地發言說:「上海人嘛!」後面的話也就不言而喻,而聽眾也就釋然。似乎上海人就得有這些毛病,沒有反倒不正常。所以,如果一個男孩子或女孩子的戀人是上海人,親朋好友便會大驚小怪對他們的父母說:「他怎麼找個上海人!」
不過,外地人討厭上海人的直接原因,還是他們說上海話。
的確,上海人在內心深處,是不大看得起「外地人」。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