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讀城記

作者:易中天
讀城記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章 北京城 八 我愛北京

第二章 北京城

八 我愛北京

北京也許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城市了。西安太老,洛陽、開封、曲阜、江陵太小,南京和杭州總讓人聯想到偏安江左、紙醉金迷,況且屢遭兵火,也元氣大傷。只有北京,曾經是元明清時代帝國京都和民國時期文化首府的北京,才集中了中國文化的精華,最能代表中國。
這當然首先因為北京是新中國的首都,同時也因為北京是中國人的根,是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象徵。愛北京,也就是愛中國,愛中國文化。
的確,北京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正如在所有的城市中,北京最像首都,北京的大學也最像大學。以清華北大為代表,這些建在王府舊址或廢園的京師「大學堂」(如中國大學鄭王府,民國大學醇王府,華北大學禮王府,協和醫大豫王府,燕京大學睿王園,清華園則是淳王的「小五爺園」),有著最純正的學風、最高雅的品味和最自由的空氣。左邊紅帽子(陳獨秀),右m•hetubook.com•com邊黃馬褂(辜鴻銘),國子監、翰林院的傳統和牛津劍橋、哈佛耶魯式的教育奇妙地結合在一起,使北京的大學一度成為精英文化的大本營、思想學術的制高點和社會發展的思想庫,也使北京成為最有學術氛圍和人文精神的地方。儘管北京的大學已幾經變遷,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和眾多大師、名士的風采我們已無由瞻仰,但蔡(元培)校長時代的北大卻仍是中國知識分子心中的精神偶像,發韌倡導於北京的、以科學和民主為號召的新思想和新風氣也仍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同樣,儘管近些年來,由於個別人(即所謂「新京派」)的原因,北京學術界已顯得有些浮躁,但北京仍有許多真正的讀書人。他們靠微薄的薪資維持貧寒的生活,居陋室,著布衣,粗茶淡飯,家徒四壁,卻將學術研究作為生命之和*圖*書寄託,堅持著極為罕見、難得和可貴的書生意氣,守護著我們的精神家園。顯然,有北京在,中國數千年的學術傳統就會薪盡火傳。
「庾信文章老更成。」換了人間的北京,當會更加詩意盎然吧!
我愛北京,這是許多中國人都會說的話。中國人對北京和上海這兩座城市的態度也是微妙的。我們會說「我愛北京」,卻不大會說「我愛上海」,只會說「我喜歡上海」。說「我愛上海」,說的人彆扭,聽的人也彆扭。說「我愛北京」,說的人順口,聽的人也順耳。
說來也是,有哪個城市能比得上北京呢?西安是歷史悠久的,卻少了點兒生氣;深圳是生機勃勃的,又少了點積澱;成都是積累豐富的,卻少了點兒氣度;武漢是氣吞雲夢的,又少了點兒風味;廣州是風味獨異的,卻少了點兒情調;蘇州甚麼的倒有情調,可又不成氣候。何況它們都沒有北京「大」。上海倒是國際化大都hetubook.com.com市,卻又沒多少歷史,很難代表中國文化。只有在北京,你才會真正感受到中國文化的不同凡響和氣勢磅礴,悠遠凝重和博大寬宏,並找到一種既在世界又在中國、既能與先賢交往又能與未來對話的感覺。如果說,在二十世紀前半葉,沒有哪個城市能比北平「更能慰藉處在社會和文化劇變中的知識分子那種迷惘失落的情懷」(楊東平《城市季風》),那麼,在今天,也沒有哪座城市比北京更能讓人感受到新中國跳動的脈搏和前進的步伐。難怪有那麼多文化人都希望到北京去發展自己了。只有在北京,他們才能確保自己根深葉茂。
我不知道這種書卷氣是否也像胡同四合院裏的大爺氣一樣在北京的空氣中日見稀薄,也不知道席珍流布的木鐸之聲是否也會像「小小子兒,坐門墩兒」的歌謠一樣隨風飄逝。古老的文化如今秋陽般暖暖也懶懶地灑落在京城不起眼的各個角落裏,任憑有心人去https://www.hetubook.com•com撿拾那些碎寶流金。新生活和新文化正雨後春筍般帶著濕漉漉的春意拔地而起,早已不是「草色遙看近卻無」。但我卻更迷戀北京的秋天。我總以為,北京是屬於秋天的。北京是秋天的詩,是秋天綿長、醇厚、博大、雄渾的詩。郁達夫先生曾用他美妙的文筆描繪過北京的四季:冬季有戶外呼嘯的北風和室內堪戀的溫軟,春天有城廂內外「洪水似的新綠」,夏日有葡萄架下藤花陰處的冰茶雪藕、盲人鼓詞和柳上蟬鳴,而秋天則更是一部「百讀不厭的奇書」。尤其是京郊那草木搖落金風肅殺之感,真能讓人感動至極而涕零(《北京的四季》)。的確,北京最壯觀的是門,最耐看的是秋。只有在秋天,你才能真正體味華北平原的遒勁雄風,燕山腳下的浩蕩王氣,文化古城的蕭散悠遠,田園都市的恬淡平和。同樣,也只有在北京,你才能真正體味到秋天的成熟與豐|滿、爽朗與澄明、靜謐與深沉、悠長與雋https://www•hetubook.com.com永、色彩斑斕與碩果纍纍,體驗到「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的意境。
因此,任何中國人,尤其是上了點年紀的人到了北京,都會有回家的感覺,不像在上海那樣感到陌生,在廣州那樣感到怪異,在深圳那樣感到不屬於自己。這種感覺會使你忍受甚至寬容北京各窗口行業明顯劣於上海、廣州、深圳的服務態度(也許這也是這些行業屢教不改的原因之一)。同樣,那些在北京學習工作過的人,儘管總在抱怨北京風沙大,氣候乾燥,空氣污染嚴重,服務態度惡劣,街上找不著電話,不管上哪兒都遠;或者總在抱怨北京變得越來越不像北京,茶館、胡同、四合院以及院裏的金魚缸石榴樹肥狗胖丫頭一個個都不見了,CHINA變成了「拆哪」,而門臉兒都「恢復」了舊時模樣的前門大柵欄又怎麼逛怎麼覺著彆扭,名滿天下的「京味小吃」也都是「民工味兒」;但他們一旦離開北京,就會想念北京,有時那思念竟會超過鄉愁。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