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帳

作者:李連利
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章 帝國軟肋:謠傳了三百年的「閉關鎖國」 第一回 鄭和到了美洲又如何

第二章 帝國軟肋:謠傳了三百年的「閉關鎖國」

明帝國的經濟政策中海上貿易政策最為失敗,失敗得令人痛心疾首。因為,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海軍實力全球第一,如果明帝國繼承元帝國的海外貿易政策,顯然中國的歷史甚至世界歷史都會改寫。但歷史事實卻是:朱元璋採取了「閉關鎖國」政策。
歷來,許多論者都對朱元璋提出了尖銳批評。然而,本書卻對朱元璋在當時所採取的政策表示理解甚至支持。以此推之,四百多年後的乾隆拒絕馬戛爾尼(Load Macarthey,一七三七~一八〇六),本人也認為是正確的。因為,以當時西方國家的所作所為看,任何一個愛護百姓的統治者都將對其表示反感。
明代海外貿易政策有三大表徵、三大不足。三大表徵上,「禁海」與「朝貢貿易」作為明帝國對外貿易的兩大基石成為政府層面的特微,它們與民間走私乃至海盜經濟的興盛成為三大永不變化的表徵。
之所以出現三大表徵,其根本原因在於對於海路貿易的不重視,以及由此對海外邦交國政策產生重大偏差——「花錢買太平」與「綏靖」。對於這兩點,之前許多人都將板子打在了朱元璋的屁股上,其實未必正確。
明帝國在海外貿易方面的主要錯誤應該由其後代和歷史傳承來承擔。其一,中國的海外貿易在歷史上,大多是「朝貢貿易」,這也是本書對「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位表示尊重,但對其歷史意義表示不屑的原因;其二,自南宋起因為民生問題而導致的海上走私、海盜等問題,在明朝呈爆炸式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之後的統治者不能從民生角度看問題,一味執行「祖宗法制」造成了海路走私比陸路更嚴重、更危險的狀況。
明帝國海外貿易的第三個巨大不足,就是對於「國家海盜」的興盛不能採取有力措施。當時,歐洲各國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基本都不如中國實力雄厚。然而,在某些技術上卻比中國優秀,例如軍事技術。由此造成西方國家利用「海盜」手段,逐步蠶食中國的各種利益。明帝國並沒有採取有力的反制措施,從而將中國的海外貿易通道拱手讓給了西方國家,從而使自己在未來的白銀輸入中處於很不利的位置。
同樣,如果說陸路走私使得明政府時政收入中的一大部分流入各種強勢人手中的話,海上的走私卻促成了民間商人勢力的急劇壯大,從而使他們可以利用雄厚的資本迅速漂白。這些走私勢力又與當地士紳合作開始向政治、軍事、經濟多領域滲透,以至到了明末,明帝國的最後保護者竟然是海盜家族出身的鄭芝龍父子。
本章之所以不惜筆墨,重點描述中國與歐洲四強的歷史,其原因就在於:正是在上述思想(重面子輕裡子、花錢買太平、不擅於保護和表達自己的利益、初始正確的政策不能根據變化進行適宜的修改)下,晚明的皇帝們主動放棄了海外貿易主動權,從而為後世(包括當今的我們)帶來了無窮盡的煩惱。

第一回 鄭和到了美洲又如何

明代的銅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宋代銅錢,本國鑄造的銅錢本來就不夠,卻仍然大量賞賜給各國。再加上價格奇高,各國爭相向中國朝貢,甚至不惜大打出手。這並非是真心出於對中國的尊敬,而實實在在是利益所致。當能夠博取利益的時候關係就近,反之則遠。這就是「花錢買太平」政策最大的不足。因此,鄭和的下西洋壯舉,雖然歷史意義重大,但在經濟上卻是弊大於利。
在儒家思想影響下,在其他海外國家尚不足以威脅明朝安全的情況下,在北有強敵需要廣泛國際合作的形勢下,在傳統明君觀念的影響下,鄭和以及朱棣都不可能對當時的各國進行殖民侵略,至於美洲,乃至歐洲、北非,即使中國船隊到達這些地區,也仍然是以「和平使者」的面目出現,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甚至是有些貪戀和平的民族,中國無法實現「歐式地理大發現」,因此也就像十五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歐洲那樣,靠剝奪別人的生命、掠奪別人的財當來換取自己的興盛。
這種憤恨源於在一八四〇年(清道光二十年)後我們經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而在此之前的十七個世紀裡,我們在四分之三的時間裡都是世界第一。我們難以忍受這種突然而至的屈辱以及被學生們欺負的現實。
帖木兒在位期間(一三七〇~一四〇五)不但對同屬蒙古帝國的伊爾汗國、欽察汗國發動進攻,而且在一三八〇年攻占了伊朗、阿富汗;一三九三年占領了南高加索;一三九八年入侵印度占領了德里(其後撤軍);一四〇二年與當時風頭正勁,吞併了東南歐的巴爾幹地區,戰敗德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多國聯軍的土耳其奧圖曼帝國激戰,最終生擒奧圖曼帝國的蘇丹。可以說,蒙元的各種勢力在中國北部、西北部極為強大,在東北、西南也具有較為強大的影響力,明朝處於被半包圍的狀態,整個陸路被切斷了。而東部以及東南沿海則沒有實力強大的敵人。綜合以上因素,可以說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了實現以下戰略目的。
劉大夏居官四十多年,為官清廉,其子孫後代皆非常清廉。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劉大夏為人非常和善,即使祖田被人霸占都不言不語、息事寧人。正德元年(一五〇六)三月,劉大夏見明武帝昏庸無比,連續上疏請求歸隱。兩年後因為受宦官劉開誣陷,劉大夏被捕入獄。幸好,三個月後劉瑾被殺。正德十一年(一五一六)五月,八十一歲的劉大夏病逝。
建文四年(一四〇二),朱棣領大軍與自己的姪兒爭奪皇位的戰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一支神秘部隊從後面迂迴包抄而來,突然間殺向了正在騎馬助陣的朱棣,朱棣顯然沒有準備。正在慌亂之際,突然間一枝箭射來,朱棣正巧側頭觀看敵情躲過了一劫,箭射在王冠上。嚇得朱棣大叫一聲,戰馬長嘶,猛然躍起把朱棣掀翻在地。「哎呀!」這時朱允炆的隊伍衝了上來,一人舉刀便砍。
第二條:中國——波斯灣——兩河流域——地中海——欽利亞——西歐
就算鄭和航海圖沒有被燒、被藏,明帝國仍然無法實現「歐式地理大發現」。首先,憲宗皇帝尋找航海圖去海外的目的,還不如永樂皇帝宏大、富有戰略眼光。他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經濟,而僅僅是顯示自己的治國能力而已。其次,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不在於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擴大海外貿易,從而讓中國儘早進入資本主義,避免明代滅亡的命運,甚至不會出現晚清之後的民族大恥辱。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在於:「中式地理大發現」所蘊涵的和平理念,與「歐式地理大發現」的血腥的對比是那麼的強烈。
「臣願聞其詳。」
「開火!」老麥大叫一聲,躲到了一邊。在他身後的六十多名士兵開了火。頃刻間,數名當地土著居民被槍殺。那位酋長飛身躍起,一手抓住樹枝,從侍衛手中接過了大刀,厲聲說道:「殺死他們!」說罷直撲老麥。標槍呼嘯而至,侵略者相繼倒下。老麥這時站起身,拔出了身上的佩劍,左手叉腰,他想用優美的歐洲擊劍動作來迎戰眼前這個高大的皮膚黝黑的「土老帽」。
老麥的身子慢慢倒下,他沒有想到自己四十一年的人生,竟然會結束在異國他鄉。
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式地理大發現」在貿易上是一種「朝貢貿易」。外國敬獻,中國賞賜,而使臣夾帶的「私貨」也主要被達官顯貴們買走。儘管明朝後期使臣夾帶「私貨」的現象越來越多,民間富商們也開始購入外國商品,但這種貿易基本上是純「進口」,對政府的財政收入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我看見了,確實是馬家軍。領頭的那個孩子叫馬和馬三寶!他爹馬哈在一個月前被我們殺死了。他有一個哥哥、四個妹妹,看樣子他是領人報仇的。大概有三四百人吧。」「什麼!三四百人竟然與我二十萬大軍對陣!哈哈,我倒要看看這個娃娃什麼樣子……」
也許有人說,「歐式貿易」的原罪問題已經被談得夠多了,這是小節問題。然而,我們不禁要問:歐式貿易伴隨著數千萬人被屠殺以及上億人被奴役,可以說,太平洋從來沒有太平過,大西洋也是海底冤魂出沒,歐式貿易的價值何在?
而哥倫布呢,他的最大貢獻就是讓歐洲人發現了一塊兒新大陸而已,可對於那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整個歐洲都有原罪。因此,對「歐式地理大發現」絕不能抬高,否則會造成「物質高於一切」的負面思維氾濫。
正如侵華的排頭兵葡萄牙人、第一任赴和-圖-書中國使臣皮雷斯(Tome Pires,約一四六五~一五二四)所說:中國不以掠奪他國為榮,而它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樂善不倦的且非常富饒的國家。由於中國人非常懦弱,易於被制服,所以馬六甲總督無需動用許多軍隊,用征服馬六甲的十艘船,即可將中國沿海置於我們的控制之下。
因為劉大夏「燒」了鄭和的航海圖,近幾年對劉的批評在網路上甚至到了人身攻擊的地步。其實,仔細看看劉大夏的生平,我們可以心平氣和一些。劉大夏是一個好官,在今天看來屬於典型的思想守舊,好人辦壞事兒。作為後人心平氣和地對其評價是應當的,而且照某些人所說的,如果鄭和繼續下去,那將……其實,這純屬臆測。就算鄭和發現了美洲又能怎樣?結果還是一樣,中國仍然不會有「歐式地理大發現」。為了給劉大夏這位明代的治世能臣一個訴說的機會,我們不妨簡單介紹一下劉大夏這個人。
對其他如真臘(今柬埔寨)、爪哇(今印尼爪哇島)、三佛齊(今馬來西亞)、蘇門答喇(今馬來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滿剌加(今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撒馬兒罕(今烏茲別克)、魯迷(今土耳其)、天方(今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渤泥(今汶萊)、彭亨(今馬來西亞彭亨州)、百花(今東南亞某地)、西洋瑣里(今東南亞某地)、覽邦、淡巴(今菲律賓某地)、蘇祿(今菲律賓蘇祿群島)、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又名卡利卡特)、娑羅(今婆羅洲,又名加里曼丹島)、阿魯(今剛果共和國阿魯市)、小葛蘭(今斯里蘭卡西北某地)、榜葛剌(今印度東部)、錫蘭山(今斯里蘭卡)等國家的回賜物品價值大多高於進貢物品。
兩年後的永樂二年(一四〇四),已然稱帝的朱棣在南京的後宮召見那位救主的戰將。「馬和,朕念你救主之功,且多建奇功,想賞賜你點兒什麼?」那人連忙回道:「萬歲恩情,奴永世不能報答。怎敢奢求,只求萬歲千秋萬歲,永保健康。」「從今天起,我想賜你姓『鄭』,你樂意嗎?」「臣願意。」「鄭和,二十二年前你戰敗被俘,按照舊例將你閹割為奴,你不記恨我們嗎?」
而這時,「地球是圓的」的地理學說日漸得到承認,航海技術大進步特別是中國的羅盤在十三世紀傳入歐洲,萬事俱備只欠有人敢於冒險了。一四一五年(永樂十三年)葡萄牙人攻占了非洲的休達(Ceuta)城後,一四一九年(永樂十七年)占領了馬德拉群島(Madeira),一四三二年(宣德七年)占領亞速爾群島(Azores),一四四五年(正統十年)占領佛得角(Cape Verde),七〇年代占領幾內亞(Guinea),一四八七年(成化二十三年)到達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其實鄭和半個世紀前就已經到達了好望角)。由此,開始了地理大發現。
劉大夏一生最值得大書特書的就是,弘治六年(一四九三)黃河決口,作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劉大夏前往山東、河南治水,經過兩年的奮戰,兩省水患終於解除。三年之後,劉大夏積勞成疾回到了湖南。在鄉間他將俸祿都周濟給了本地百姓,人稱「東山先生」。
琉球(今日本沖繩):馬、刀、象牙、瑪瑙、丁香、蘇木、胡椒、硫黃、磨刀石。
葡萄牙與西班牙在「地理大發現」中的衝突越來越激烈,最終,兩國先在一四九四年(弘治七年)劃定了「教皇子午線」;其後,又在一五二九年(嘉靖八年)於薩拉戈撒(Zaragoza)對世界進行了第一次瓜分;此後,相繼侵略了印度尼西亞、馬來亞等國家,進而與中國發生衝突。但葡萄牙人屢次戰敗,不得已與中國合作,在澳門充當起了中國地方政府的鄉鎮級行政管理人員,負責中國與歐美日貿易的仲介事務。
正在這時,突然斜刺裡殺出一人,斷喝一聲:「休傷我主!」人到馬到槍也到,「噗」的一聲將來人扎死。
傅友德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吃驚。「這些人是什麼人?」傅友德問身旁的一名降將。「應該是馬家軍吧,唉,但馬家軍已經全軍覆沒了,現在都是一些孤兒寡婦呀!」「馬家軍?哦,明白了!你去看看這支隊伍有多少人。」「是。」降將領命而去,三十多分鐘後回到了大帳。
明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朱元璋命親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領三十萬大軍,聯合奢香夫人等當地土司武裝,進攻北元殘部梁王和大理段氏。洪武十五年(一三八二)的某一天,在何代村傅友德的前軍突然受到襲擊,為首的竟然是一位沒有成年的孩子。只見他騎著高頭大馬,手中一桿槍左撥右刺異常勇猛。在他身後還有許多少年。
「萬歲,既然您說是舊例,我還恨什麼。自從我到了您的麾下,如今已有二十一年。二十多年,您待我不薄。我只願來世做一個完人!」朱棣點了點頭,「我對你是信任的,要你負責宮中的膳食以及宮殿營造,就是對你最後的考驗。如果是別人接到這個活兒,定然是中飽私囊,而你卻分文不取,公正廉潔。朕有一個龐大的計劃要交你去完成,你願意去做嗎?它很危險,但很刺|激。」
在「歐式地理大發現」之前,東西方商路主要有三條:
戰爭剛剛打響,明帝國就迅速作出反應。永樂三年(一四〇五)鄭和下西洋便來到印度南部,在印度南部徘徊很久之後才繼續南下。這就涉及從西南https://www.hetubook.com.com部出擊攻打蒙古,策應印度對抗蒙元的問題。因為從陸路進入印度北部與蒙元對抗所需的時間、成本並不比海路少。
在許多喜好歷史的人的頭腦中,都縈繞著一個疑問:假如鄭和的航海事業能夠繼續下去;假如鄭和的船隊遇到西方的船隊並將其徹底打敗;假如再給明朝幾十年的時間,晚明昌達的商品經濟……所有的假如都代表著中國人內心的一種憤恨。

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意圖

馬三寶的故事
還有另一種記載更加血腥。他首先被人用長矛刺中拿劍的右臂。之後,侵略軍用盾牌圍住他想殺出重圍,這時一位勇士揮刀上前一陣猛打猛殺,最終砍傷了麥哲倫的左腿。其他侵略者倉皇而逃,完成了所謂的偉大航行,而留在島上的貴族麥哲倫則被刺成了篩子後,最終扔進了大海。
鄭和發現了美洲同樣不用驚奇,因為,早有商朝時中國人就到達過美洲的說法。
第二,與各國交好,給予其更大的好處,使之不與建文帝餘部、蒙元合作。用現代辭彙表示就是「花錢買和平」。你要什麼?我給你。他進貢一分錢,我們還他一塊錢。由此,我們才會看到每次鄭和返航都會有一些國王、王子隨船前來入貢,最後紮根於中國。你既然全都有了,打仗的衝動自然就少了。
首先,建文帝即使活著也是一隻政治上的死老虎,不會對朱棣構成致命威脅。是活老虎的時候朱允炆都不是朱棣對手,更何況是失敗後的死老虎。其次,玉璽儘管重要但有沒有玉璽只是關係到面子的問題,對於朱棣的統治地位也無太大影響。
西元前一〇四六年一月二十日,武王趁著殷朝主力對外征戰之際,突然聯合八百諸侯進攻朝歌。牧野一戰,紂王臨時拼湊的軍隊被姜子牙率領的反商軍打敗。紂王自焚,天下易主。消息在半個多月後傳出,事情已定、王駕已死,各路勤王大軍紛紛止步等待武王下一步作為。人心已動。
曾有人異想天開地說,朱棣怕建文帝在某個地方拿著玉璽這麼一蓋,之後就率領千軍萬馬殺回來。如果玉璽真有這麼大的號召力,那麼,朱允炆就根本沒有必要逃往海外了。海外諸國更不會丟棄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去幫助一個逃亡的君主。
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象牙、犀角、孔雀、熏衣香、烏木、蘇木、各類布巾。

中國人不可能實現歐式地理大發現

第三,與其他國家合作共抗蒙元。永樂帝撥給鄭和的將近三萬精銳之師,對付海盜綽綽有餘。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完全是為戰爭準備的。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屬於這種目的。永樂二年(一四〇四)實力強大的帖木兒兵分兩路,一路東進攻打明朝,一路南下攻打印度北部。

謠言抑或真實:劉大夏火燒航海圖

安南(今越南):金銀器皿、犀角、象牙、熏衣香、沉香、速香、木香、墨線香。
鄭和帶給人類的是和平。如果世界上有人敢說中國人好戰,那麼他就是別有用心。因為,我們中國在最強大的十幾個世紀裡,從來沒有主動到別人家裡去砸壞人家的鍋、搶奪別人的妻女、殺害別人的親人。
當一四九七年(弘治十年)達.伽馬正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時候,阿拉伯航海家馬吉德(Ahmad Ibn Majid,一四二一~一五〇〇)帶領他走出了死亡圈,因此,他才能夠到達印度。第一次印度之行他還沒有露出殖民者的本性。然而,當一五〇二年(弘治十五年)再次來到印度的時候,他露出了他們國家貴族習以為常的海盜本色。在海上他不但殺害幫助他的當地國王,還垂涎阿拉伯商船的財寶,將船上幾百名乘客包括婦女兒童全部燒死,就連隨行的葡萄牙船員都評價他的這種行為是「殘暴和最無人性的手段」。
劉大夏是湖南華容人,與王恕、馬文升合稱「弘治三君子」。其實,劉大夏是否燒了航海圖難以證明,但藏匿起來確屬無疑。因為,早在成化元年(一四六五)越南(安南)入侵老撾,宦官汪直便建議趁機攻擊越南。憲宗立刻要求兵部交出永樂年間征戰安南時的地圖,兵部職方司主事劉大夏便將圖冊藏了起來,結果致使管理圖冊的官員遭到毒打。劉大夏對兵部尚書余子俊說:「打死一個小吏不過是一條命罷了,如果安南戰事一開,死的人可就不止是千人萬人了!」
鄭和一聽,連忙說道:「萬歲,何事?臣不怕危險,只求為陛下分憂。」
一五〇二年(弘治十五年)達.伽馬率領二十多艘船和數千名士兵,占領了非洲東海岸莫三鼻給(今莫桑比克國的莫桑比克市)、蘇法拉(今莫桑比克國的見拉)等地,又以海盜的行為洗劫印度、阿拉伯船隻。一五〇九年(正德四年)葡萄牙人擊敗了由土耳其、阿拉伯、印度組成的聯合艦隊,由此壟斷了東方貿易。
「酋長,你們應該懂得你們的信仰是邪教,應該歸信我們!」「胡說,你是誰!」「我是來拯救你們的使者,我們將把你們從黑暗中拯救出來!」「不用,我們一直都生活在光明之中。」「這麼說,你們是不想了。那我將強迫你們信仰!否則,你們就將被視為異教徒,將被徹底消滅!」「我們從來不怕威脅,為了自己的信仰可以失去生命!」
隨著國力、主要關注對象的變化,朝貢貿易自然會起起伏伏。因此,「中式地理大發現」即使成立,鄭和就算到了美洲甚至澳洲乃至歐洲,無疑是多和-圖-書了幾十個朝貢國而已。而中國在這種貿易中永遠是「最大的利益的虧損者」,在這種貿易中,中國只是對外給予。
沉思良久之後,劉大夏用拳頭狠狠地捶打著桌面,「罷罷罷,我決不能讓皇上得到航海圖。」想到此處,劉大夏來到了檔案庫。因為他身居車駕郎中又主管檔案,所以,很快就找到了航海圖。趁人不備,他把航海圖藏到了身上。之後,回到了兵部大堂。兵部尚書項忠接到聖旨後急忙去檔案庫尋找,結果當然是不見縱影。
鄭和的「中式地理大發現」代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無論中國人以後是否重視海洋經濟,以中國人的本性根本無法實現「歐式地理大發現」。
這個人死後,有人說他是位偉大的人,有人說他是惡魔,有人說他是對物質進步、科學進步、歷史進步產生巨大推動力的人,有的人卻說他是給當時乃至四個世紀的當地人帶去無窮痛苦的侵略者。他就這樣被殺死了!有的人為此沉痛悼念,並形容為慘死、犧牲;有的人卻為之歡呼,有的人將殺死他的拉普拉普(Lapu-Lapu,一四九一~一五四二)視為民族英雄乃至亞洲的英雄,因為他是第一個殺死殖民領袖的亞洲人。
基於上述六大原因,鄭和開始了下西洋的壯舉。但是,以鄭和下西洋為代表的「朝貢貿易」對於明朝經濟並無多大作用。我們現在就來談談明代的朝貢貿易。當時與中國有朝貢關係的國家的主要貢品有:
明朝時,紅海這條路被阿拉伯商人控制,地中海則被威尼斯、熱那亞商人壟斷,中亞黑海則被蒙古人壟斷。十五世紀奧圖曼土耳其帝國開始影響地中海貿易,歐洲人對三條商路都逐漸失去了控制權。與此同時,在歐洲從王者享用到日常商品交易對黃金的需求量大增。但此時,歐洲的金礦產量逐漸減少。關於歐洲人對於黃金的需求,哥倫布曾在日記中說:「誰有了它,誰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
一五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正德十六年三月二十一日。也有的說是四月二十一日),帶著六十多名侵略軍士兵登上今天菲律賓馬克坦島的一位白人——老麥,沒有想到自己作為一名高傲的貴族,並以殺死「異教徒」讓世界上所有人都皈依為他所信仰的宗教為己任的人,這一天成為他的末日。
攸侯喜率軍民二十五萬人失縱之後,中美洲猶加敦半島(Peninsula of Yucatan)興起了奧爾梅克(Olmec)文明,而這一文明與殷商文明極為相似。攸侯喜之所以跑到美洲,其原因可能就在於從山東半島坐船想回遼東,那是商人的根據地,可巧路遇大風,最終迷失方向漂到了美洲。
由此可見,即使劉大夏真的燒了航海圖,諸位後人也沒必要對其進行人格侮辱和醜化。而且,還有一些觀點認為:劉大夏只是藏起了航海圖,等事情平息後又放回了原處。航海圖最終被銷毀的原因,一是明朝滅亡檔案丟失;二是清朝為了禁海,乾隆皇帝下令燒了航海圖。至於航海圖被誰燒的,我們實在沒有鐵定的證據。
他們去了哪裡?無人知曉。又是外國人先給咱們指明了方向。一七六一年法國漢學家德.歧尼(Joseph de Guignes,一七二一~一八〇〇)發表了《中國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及居住亞洲極東部的幾個民族的研究》,正式提出,中國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到了美洲。其後,英國翻譯家麥都司(Walter Henry Medhust,一七八六~一八五七)在一八四六年提出假說,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風,被吹到美洲。
鄭和下西洋是幾乎所有上過學的人都知道的歷史事件,然而,在明代於這件事情的功過則存在非常大的爭議。至少在四百來年的歷史評價上,官方以及當時的知識分子主體上是對鄭和持批評意見的。
從軍事角度看,如果一支奇兵突然出現在敵人面前,對其心理震懾顯然更大。陸路進兵被敵人偵察得知的可能性很高,而海路的不確定性則增加了軍事行動的突然性。當時蒙古軍隊攻占了印度北部之後,並沒有長期駐守。鄭和在印度南部的行動,相對起到了嚇阻作用。
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唯有中國在各個文明古國中對外侵略最少,對世界和平貢獻最大。世界應該感謝中國,如果十四五世紀的中國人和當時的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一樣,如果鄭和帶去的不是和平而是刀劍,那麼,整個世界都將是一片火海。當時的歐洲乃至世界沒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阻擋明帝國的刀劍。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開闢海上航線的同時,英國和荷蘭也在進行同樣的事情。一四九七年(弘治十年)亨利七世(Henry VII,一四五七~一五〇九)命令卡波特(John Cabot,一四五〇~一四九九)開闢新航線,結果到達了北美洲。其後,於一五五三年(嘉靖三十二年)向北航行準備開往印度,但威洛比爵士(Sir Hugh Willoughby,?~一五五四)最終被凍死在俄羅斯。其後,荷蘭人也向北航行準備從北冰洋前往中國和印度。
第一條:中國——中亞——裡海——黑海——亞細亞——西歐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人們在外人的幫助下摸到了這種猜想的真實脈搏。許多人認為:鄭和才是首先到達美洲的人。然而,鄭和到過美洲又怎樣?歷史仍然是「禁海」繼續成為國策。因為,鄭和的下西洋在本質上不過是「賠本賺吆喝」的朝貢貿易而已。
第五,配合陸路軍hetubook.com.com事行動。例如,永樂初年,安南進攻老撾、廣西和雲南等地;永樂三年(一四〇五),朱棣開始進行戰爭準備,在警告無效的情況下於永樂四年(一四〇六)七月,命令成國公朱能、西平侯沐成、新城侯張輔等率軍攻擊安南。可巧的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其船隊就曾經在永樂四年正月到六月在越南海域俳徊。結果呢,安南的南方軍隊一直未敢撤兵。鄭和率軍進入占城後,安南更是提心吊膽,南部軍隊一直嚴密監視鄭和的軍隊。可以說鄭和的船隊對於明政府僅用了九個月就活捉了安南偽國王、偽太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鄭和就在那一晚,領受了「下西洋」這一戰略性任務。以前(包括現在)許多人,都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使命是為了尋找玉璽和建文帝的下落。其實,仔細考慮一下就可以知道,這一點頂多是原因之一,甚至連主要原因都夠不上。
火燒航海圖
中國與各國的朝貢貿易,極大促進了朝貢國的經濟發展。例如日本,許多日本學者在談到這一問題時,往往會說:沒有銅錢就難以指望我國經濟的順利發展。而反觀中國,除了樹立「天朝上國」的威儀之外,只有大量貨幣流出。
話說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憲宗皇帝希望重新下西洋,因此便命內廷宦官傳令兵部,要求將當年鄭和的航海圖等資料取來。這個消息一出,可急壞了一人。此人就是車駕郎中劉大夏。
攸侯喜發現美洲大陸的傳說
暹羅(今泰國):象牙、犀角、孔雀、寶石、珊瑚、各種香料、胡椒等。
劉大夏暗自沉吟:三寶太監是一位好人,據說此公剛正廉潔,對國家忠心耿耿,對皇上的忠誠日月可鑒。但他好大喜功地下西洋,勞民傷財,下西洋使上萬將士為之殞命。運回來的東西呢,都是一些奢侈品,對百姓生活沒有任何好處。唉,我該怎麼辦?如果當今皇上也好大喜功,這可如何是好?
第四,構建新的國際秩序。元朝被明打敗之後,由蒙古建立的統一秩序被打破,極須一個國家替代蒙古在亞洲的地位,再加上明成祖朱棣要體現其即位的正當性等因素,明亟須展開公關活動。
第一,向各國展示實力,警示各國勿與建文帝餘部、蒙元合作。明初的海軍非常強大,當時整個歐洲的戰船合起來都不如明朝海軍的實力。永樂時期擁有大約兩千多艘可以用於戰爭的各類船隻,具備投入數萬乃至十幾萬軍隊攻伐的實力。因此,向這些國家展示海軍的實力,顯然是想讓各國看到明帝國的強大,警告各國不要與明帝國的敵人為伍。
那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不是殖民侵略,會是什麼?尋找建文帝?建立海外貿易?現在,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
中國人絕不可能實現「歐式地理大發現」,鄭和所代表的「中式地理大發現」與前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在回賜物品、指定價格中,為了彰顯天朝的博愛,往往將價格提高許多,是民間貿易價格的幾倍到上百倍。在這些朝貢國中,明政府對於朝鮮、暹羅、馬六甲、琉球四國非常好。除了朝鮮以外,明政府對其他國家頒發的朝貢憑證勘合比較嚴格而且頒發較少,朝鮮除一年三貢之外,還有不少貢奉理由。對琉球、暹羅、馬六甲三國的貢奉物品,在作價上高出其他國家許多。例如胡椒市價每斤三貫,琉球則是三十貫、暹羅二十五貫、馬六甲二十貫;烏木每斤五百文,暹羅和馬六甲的竟然是四十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後,一九二二年興公、魏聲、陳漢章、朱謙之等人相繼支持外國人的觀點。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等史學巨擘在研究甲骨文的過程中,越來越相信商人的一部分敗退到了美洲,而大部分商人則敗退到了商人的發祥地河北、遼東一代。
英國的那位退役海軍軍官孟席斯(Gavin Menzies,一九三七~,《一四二一:中國發現世界》作者)又告訴我們:鄭和其實是真正的「地理大發現」的開創者。它貫通了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五大洲的市場。
「朕要你為朕領兵出海,去完成一項任務。」
朱棣之所以派遣鄭和下西洋,其原因除了提高個人威望之外,主要是出於國家安全和財政的考慮。當時,蒙元勢力仍然有著巨大威脅,其勢力範圍不比明初朱家父子的勢力範圍小。北到俄羅斯東到高麗(朝鮮)西到阿富汗南到印度的廣大範圍內,蒙元都還具有影響力。當時最強大的蒙古國家是帖木兒帝國。
自一四四二年(正統七年)開始,葡萄牙人將非洲當地人賣到歐洲為奴。一五〇一年(弘治十四年)西班牙人也開始販賣黑奴,從而形成了長達幾個世紀的奴隸貿易,僅在海上病餓而死的非洲人就有數百萬。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之所以向美洲大規模地販運奴隸,除了驚人的利潤(幾個杜卡特【ducat,一譯作「達克特」】買一個黑人到美洲後可以賣到幾百杜卡特)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洲印第安人被大規模屠殺後所造成的人口銳減。西班牙人占領中美洲、南美洲後,在短短的七八十年內就屠殺了一千二百萬到一千五百萬印第安人,在古巴、牙買加等國僅用了二十多年就殺光了所有印第安人和*圖*書,海地、墨西哥、秘魯等國家的印第安人被屠殺了九成左右。葡萄牙人占領的巴西也同樣如此。
一五一九年九月(正德十四年九月)麥哲倫率領五隻船和二百五十多個水手從西班牙出發,一五二一年三月(正德十六年三月)到達菲律賓。其後麥哲倫被殺,剩餘船隻經過印度洋繞過非洲於一五二二年九月(正德十六年八月)回到西班牙。
然而,中國會這樣嗎?顯然中國不會這樣,「中式地理大發現」如果真的發生的話,會是與當地人民和平相處、友好通商。然而,當他們發現這個地方對鄭和的戰略性任務沒有任何幫助後,他們就不會再光顧這個地方。比如,鄭和船隊到達印度南部進行了友好通商後,鄭和的使命完成了,中國人留給當地人的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現在,我們就簡單回顧一下「歐式地理大發現」實現的歷程。
在他的心中,他是高傲的貴族,而對面的人卻是一個不懂得進化的「蠢人」,他認為他的劍可以刺穿對方的胸膛。然而,他錯了。當他的劍刺向對方胸膛的時候,那人健壯的身軀非常輕鬆地躲開了。左手的盾牌噹的一聲擋住劍,右手的刀猛然砍向了老麥。老麥嚇得縮頸藏頭,還未等他明白過來,壯漢的腳已經踹在了他的臉上。正當他想站穩腳跟並舉劍刺去的時候,他的胸口一陣劇痛,壯漢的刀尖已經刺進了他的胸膛。
殺死麥哲倫的民族英雄
因為有了一個鄭和下西洋,引得自清朝末年開始長達一個半世紀的唏噓。人們都在暢想,如果鄭和再進一步,那中國將多麼偉大!
然而,諸侯中卻有兩位不願承認周武王為新的王。他們是攸侯喜和摩虞侯。二人聽說紂王已死、朝歌已破之後,集中了部下和眷屬,以及潰敗的商朝軍隊、商人共計二十一五萬人東渡大海,漂向了未知的世界。
與中國的相對幸運相比,非洲和美洲人民則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在之後的十五至十七世紀中,歐洲人採取各種殘酷手段對世界人民進行掠奪。以今天的紐西蘭為例,當年英國人對當地的土著居民說是租借,當雙方簽訂合同時,英文版本寫的卻是「賣與」。而在非洲,僅葡萄牙人就在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末的一百年裡,掠奪走黃金二十七萬六千公斤。
憲宗皇帝見航海圖找不到了只能作罷。後世的一些官員、知識分子根據這個歷史事件進行了演繹,傳出了劉大夏火燒航海圖的故事。
朝鮮:金銀器皿、白棉綢、紹皮、人參、白棉紙、種馬。
第三條:紅海轉陸路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兩河流域——波斯灣——中國
中國乃至絕大部分歷史學家對於以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一四五一~一五〇六)、麥哲倫.達.伽馬(Vasco da Gama,一四六九~一五二四)為代表的「歐式地理大發現」(以鄭和為代表的「地理大發現」我稱之為「中式地理大發現」)敬佩之至。然而,世人也應看到,「歐式地理大發現」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放出了種族滅絕、種族歧視的惡魔。
日本:馬、刀劍、各種用品、蘇木、硫黃。
明政府除了將一部分貢品賞賜給官員外,還將其作為薪俸發給大臣。之前,有些人經常提及這些物品有許多是日常生活用品,言外之意是百姓可以得到。但筆者認為,至少在明朝前期百姓乃至民間富商們是無法得到這些番貨的。
當然,購買不全是花錢而是作價之後用中國產品折抵,當然也有回賜銅錢的情況,例如永樂四年(一四〇六)朱棣就回賜日本國王、王妃一萬五千貫銅錢,給每次朝貢的正副使節、居座、通事等每人分別賞賜銅錢一萬文、八千文、五千文。
以上諸國的貢品分為「正貢」和「附帶貨物」。後者往往是前者的十幾倍到幾十倍。附帶貨物在弘治之前基本都由明政府給定價格購買。弘治朝之後,則一半購入,一半進入官方指定市場進行銷售。
非常不幸的是,我的道德觀將會讓我形容那個時刻的辭彙不是「偉大的航海家在不甘中慢慢死去」,而是「當拉普拉普那正義的刀刺進了侵略者麥哲倫(Magallanes,一四八〇~一五二一)的胸膛時,當罪惡的血液噴濺而出時,正義的時刻終於來臨。一切愛好和平的人都應該歡呼這個偉大時刻的來臨!」
一四九二年(弘治五年)哥倫布率領三隻船和九十多個水手,由西班牙的巴羅斯港(Puerto Barros)出發,在一四九三年(弘治六年)到達古巴和海地。之後,哥倫布又到了巴拿馬。因為哥倫布以為到的是印度,所以稱其為「印第安」。達.伽馬率領四隻船和一百多個水手,於一四九七年七月(弘治十年六月)離開里斯本(Lisboa),一四九八年五月(弘治十|年五月)到達印度西南的卡利卡特(Calicut)。此行,得到的香料、寶石、象牙等物品載回歐洲獲利六十多倍。其後,葡萄牙人立刻再次派出十三隻船遠航,但被風暴吹到了南美巴西,於是他們占領巴西。
第六,防止海盜勢力與倭寇合流。鄭和的目的之一是剿殺陳祖義海盜集團,並於首次下西洋就達到了這一目的。這個多達五千餘人的海上武裝集團曾令各國頭疼,但在鄭和的船隊面前不堪一擊:燒毀戰船十艘,俘獲戰船七艘,生擒陳祖義等匪首三人並帶回京城殺了頭。這樣,既消滅了海盜,又震懾了倭寇,還在南洋各國贏得了威望。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