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秦謎:秦始皇的祕密

作者:李開元
秦謎:秦始皇的祕密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案 秦始皇的後宮謎團 二、扶蘇與他的母親

第四案 秦始皇的後宮謎團

二、扶蘇與他的母親

〈5〉一招險棋

始皇帝口授遺詔時,在場有三位重要人物,胡亥、李斯和趙高。胡亥本來是沒有政治能力也沒有政治野心的年輕人,他坦然接受父親的決定,沒有多餘的遐想。但是,胡亥的老師趙高卻另有想法。當時,趙高的官職是中車府令兼行璽符令事,始皇帝的遺詔筆錄下來以後,要由他加蓋皇帝璽印,封口送出。他扣留了遺詔,說動胡亥和丞相李斯,銷毀了遺詔的原本,另外偽造了一份新的遺詔,詔令長子扶蘇自殺,立幼子胡亥為繼承人。這件事,史稱「沙丘之謀」。
這個有關始皇帝遺詔的問題,千百年來,不斷地被提起,也不斷地被質疑。實際上,不僅限於始皇帝的遺詔,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遺詔就是一個不斷地出現而又始終說不清的複雜問題。為什麼這樣說呢?所謂遺詔,因為是先帝的臨終之言,留言人已經死去,死無對證;接受遺詔的人,往往只有先帝臨終前圍繞在病榻邊的寥寥數人,他們都是深深捲入政治漩渦中心的樞要人物,當然會根據自己的利益處置先帝遺留的種種問題,也包括所謂的遺詔問題。那麼,這些人將如何處理遺詔問題呢?
扶蘇履歷表
名字扶蘇
性別
父親秦始皇嬴政
母親
身分皇長子
職業上郡北部軍監軍
死亡秦始皇三十七年
歷史上遺詔的真偽,因為活人利益的介入,大多難以鑑別,我們也不必在這個問題上花費過多的精力。不過,也正是因為活人利益的介入,先帝死後將會出現什麼樣的遺詔,卻是可以預測得到的,它一定符合臨終前圍繞在病榻周圍的人的利益。換句話說,在歷史學看來,遺詔的真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歷史上真正發揮了作用的遺詔。在秦末的歷史上,在歷史上真正發揮了作用的遺詔,是趙高等人製作的遺詔,這份遺詔導致了長子扶蘇自殺,幼子胡亥即位,最終釀下了秦帝國突然崩潰的禍根。
沙丘之謀的關鍵,是遺詔問題。始皇帝臨終之前真的留有遺詔嗎?這個遺詔究竟寫了些什麼內容?這個遺詔真的先被趙高扣留,後來被掉包了嗎?
仙藥哪裡找得到?找不到仙藥的理由卻找得到。找不到仙藥的盧生等人對秦始皇說:「我們為陛下尋找靈芝、仙藥和仙人,經常遇不到碰不上,看來是有惡鬼在從中阻攔。為了避開惡鬼,請陛下外出時秘密行蹤。行蹤秘密以後,惡鬼消失,真人才能到來。神靈的真人,入水不濕身,入火不感熱,高居於雲氣之上,與天地共長久;要求仙藥,首先就要與真人相通。如今陛下治理天下,未能恬淡隱逸,自然不能通於真人。所以,希望陛下不要將停留的宮室居所讓人知道,只有這樣,真人才會出現,不死之藥才有可能得到。」
那麼,扶蘇和蒙恬接到遺詔後做何反應,蒙毅能否及時歸來呢?而趙高等人又能否確保始皇帝已經死去的消息不被洩漏呢?
秦始皇求藥心切,真信進去了。他宣布說,我仰慕真人,從此以後,我就自稱「真人」,不再稱「朕」了。「朕」是皇帝專用的自稱,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制定的法定稱謂。「真人」,是道家方士對仙人的稱謂。秦始皇廢「朕」稱「真人」的事情,打個比喻說,正如在任的克林頓放棄總統的稱號,自稱搖滾樂手一般,執迷而近於荒唐。在秦始皇晚年的心境裡,生命比權力更緊要,神仙比皇帝更迷人,他的行蹤,從此成為絕密,有敢洩漏者,以死罪論處。

〈9〉誰是王后?

然而,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古往今來的史家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件重要的史實,陳勝吳廣大澤鄉起兵時,另有一項意義重大的標誌性行動:「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就是假稱秦國公子扶蘇,楚國大將項燕還在人世,宣稱起義是在他們二人的領導之下發動的。
始皇帝死時,正值夏天,天氣炎熱,遺體極易腐爛發臭。以常情而論,胡亥等人應當急速護送始皇帝遺體從沙丘直接往西去,回到首都咸陽,入土埋葬,也便於安排奪權即位的後事。奇怪的是,他們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做出了一項出人意料的決定,宣稱始皇帝繼續巡遊,北上視察帝國北部邊防。
嬴政即位之時,太后一共有三位,養祖母華陽太后、親祖母夏太后和生母帝太后,未來嬴政的婚姻,當取決於她們三人。秦王政七年,嬴政二十歲時,夏太后過世。秦王政九年,嬴政二十二歲,帝太后因為與嫪毐的不正當關係,被驅逐出京,遷徙到雍城,從此喪失了對秦國政局和嬴政的影響力。到了秦王政十年,嬴政二十三歲,依照秦國的定制將要行大婚選定王后;這時候,唯一能夠左右這件事情的人是誰呢?無疑就是健在的華陽太后了。華陽太后是楚國人,他為孫子嬴政選定的王后,應當就是楚系的夫人。據此,我們可以補充史書失載的內容,寫下:「秦王政十年,迎楚夫人。」
三十七年七月,巡遊天下的始皇帝在之罘(今山東煙台)乘船射殺了大魚以後,沿海西行,踏上了歸返咸陽的回程。車駕一行抵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境內),始皇帝突然染病。卜卦的結果,有北方的山鬼作祟。始皇帝緊急派遣心腹大臣蒙毅前往代縣(今河北蔚縣)一帶,替代自己去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消災除病。
同樣的問題,也被研究同一段歷史的外國史家所關注。不久前,我讀到日本著名歷史學家藤田勝久先生的m.hetubook•com•com新著《項羽與劉邦的時代:秦漢帝國興亡史》(東京:講談社,二〇〇六年),眼睛豁然一亮。藤田先生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在該書第三章敘述陳勝吳廣起義時,對扶蘇和項燕同時出現在起義軍口號中的矛盾史實作了一個大膽的推測。藤田先生以為,扶蘇之所以在這裡與項燕一道出現,或許是因為他的母系的關係。扶蘇的母親可能是出身於楚國的王女,因為母親的關係,扶蘇與楚國就有了血緣上的關聯,扶蘇冤死於二世皇帝之手,楚人同情扶蘇,復興楚國的起義軍以扶蘇的名義為號召,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了。
這種解釋有一個難以克服的弱點,一位臨時出使秦國的楚國使者,怎麼會突然受命統領秦軍平定秦國政權中樞的叛亂,秦國的大臣將軍們到哪裡去了?他如何能夠指揮得動秦國的軍隊?這種不合常情常理的事情,怕是很難得到合理的說明。所以,關於昌平君與楚夫人的具體關聯,我們需要到別的地方去尋找。
這句話說:「皇上過世,沒有詔書封賜諸位王子,只有一封書信單獨賜予長子扶蘇,長子扶蘇到了咸陽以後,當即立為皇帝,而公子您則連尺寸的封土都沒有,如此一來您怎麼辦?」趙高所說的「賜長子書」就是被銷毀的遺詔,內容儘管不清,扶蘇將由此即位成為皇帝的事情卻是明白無誤的。
這句意向性的證言究竟是誰留下的,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了。不過,始皇帝賜書扶蘇的重大政治意義,當事人之一的趙高曾經作過一個比較明確的解釋,這個解釋見於《史記.李斯列傳》,文中敘述趙高扣留了始皇帝的遺詔以後,直接來見胡亥說:「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柰(奈)何?」
趙高和李斯等人製造的遺詔,《史記.李斯列傳》有比較詳細的記載。這段記載說,胡亥、趙高、李斯等人經過商量以後,詐稱丞相李斯接受了始皇帝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繼承皇帝大位,另外製作了一份賜予長子扶蘇的信。這封信的主要內容如下:「朕巡遊天下,禱祀名山眾神,以求延年益壽。令扶蘇與將軍蒙恬領軍數十萬屯駐邊疆,十餘年間,不能進取向前,士卒損耗甚大,尺寸之功皆無。不僅如此,反而多次上書誹謗朕之所作所為,因為不能回歸京城成為太子,日夜怨望不已。扶蘇身為人子不孝,賜劍自裁。將軍蒙恬在外輔佐扶蘇,知其心思謀怨而不能匡正,為人臣不忠,賜死。屬下軍隊,交由副將王離統領。」
關於第二點,我要特別提到蒙恬的弟弟蒙毅。蒙毅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內衛大臣。史書上說:秦始皇「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秦始皇外出時,蒙毅同車侍候,秦始皇在朝內處理政務時,蒙毅在御前侍候,他是從來不離秦始皇左右的心腹。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蒙毅是一直跟隨在身邊的。不過,秦始皇在平原津染病,占卜打卦,以為是有惡鬼作祟,臨時派遣蒙毅到代縣一帶,代替自己向山川之神祈禱。因此,秦始皇在沙丘平台突然死去時,蒙毅恰巧不在身邊,這就給趙高留下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4〉召回扶蘇

始皇帝這次巡遊,還有另一個意圖,這個意圖是比較隱蔽的。那麼,這個隱蔽的意圖是什麼呢?我們知道,始皇帝第五次巡遊天下,從三十七年十月開始,持續了整整十個月之久。在這十個月裡,秦帝國的大臣們分成兩套班子,以右丞相馮去疾為首的一幫大臣留守首都咸陽,以左丞相李斯為首的另一幫大臣隨同出行,政府的種種政務,主要在行旅途中處理。這種安排的結果,就是將帝國的政治中樞轉移到車馬行宮中,在這種安排之下,始皇帝將胡亥帶在身邊,也是有意要在巡遊途中對他做實實在在的考察,考察他是否能夠勝任未來皇帝的重任。那麼,這次考察的結果如何呢?一句話,不合格。這個不合格的結論,是始皇帝經過十個月的考察後,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做出來的。這個不合格的結論在哪裡呢?就在始皇帝臨終留下的遺詔當中。下面,我們就來考察臨終的始皇帝與這份遺詔。
這份書信用封泥封緘並加蓋皇帝璽印後,由李斯手下的親信舍人和胡亥手下的門客共同持送上郡。從當時的形勢看,李斯、趙高等人製造遺詔,送這封書信到上郡去,實在是一招險棋。
蒙恬受始皇帝信任重託,是多年統兵在外的大將,憑他對當前政治局勢的了解,對皇帝賜書的真偽有相當的懷疑。當年,魏國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殺大將晉鄙奪軍權,正是使用使者詐稱王命的手段,這是無人不知的事情,可謂是前車之鑑;如今皇帝高齡多病在外,突然有詔書使者來,要皇長子和大將自殺交出兵權,實在蹊蹺。蒙恬的判斷和勸告,合情合理而又明智。然而,我們永遠難以理解的是,扶蘇竟然沒有因蒙恬的勸告而有所省悟,他當即自殺了,留下了一句「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的話。
在琅邪台,秦始皇第一次見到了方士徐福。徐福告訴秦始皇說,茫茫大海中有三座神山,一座叫作蓬萊,一座叫作方丈,一座叫作瀛洲,神山上有仙人居住,仙人們採食著不老的仙藥,過著天長地久、無憂無慮、無病無苦的極樂生活。秦始皇大為心動,接受徐福的建議,遣派童男童女數千人,隨同徐福一道入海求仙。秦代方士的興盛,由此開了頭。
趙高、李斯送走攜帶皇帝書信的使者以後,他們清楚地知道這是一步險棋,在得到上郡方面確實的消息以前,他們不敢回到咸陽,他們擔心詔書被懷疑。而事情的發展,一開始也正如趙高和李斯所擔心的,詔書的真偽被懷疑,被大將蒙恬懷疑。
在秦始皇的多位兒子當中,長子扶蘇,能力最強,聲望最高,也最為秦始皇所看重,是帝國裡裡外外、上上下下看好的接班人。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秦始皇始終沒有正式冊立他為太和-圖-書子,由此導致幼子胡亥篡位,種下了亡秦的禍根。這件事,成為秦始皇迷霧重重的生涯中,又一樁難解的秘密。

〈1〉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太子?

車駕渡過黃河抵達沙丘平台(今河北廣宗境內)時,始皇帝病情急遽惡化,不得不停駐下來。始皇帝預感不祥,緊急在病榻前口授遺詔,安排後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始皇帝遺詔,又是一樁聚訟紛紜的歷史疑案。這件事,《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
成敗決定於一念之差,悔恨鑄成於瞬間之誤。對於身處高位、左右國政的人來說,瞬間的選擇,往往決定了歷史的動向。扶蘇自殺事件,是一件深刻影響歷史進程的事件。如果扶蘇不自殺,不管是再請覆核,還是抗命拖延,秦帝國的命運將完全改觀,歷史將轉向另一個方向。
看來,秦始皇的遺詔問題屬於第三類。《史記》的處理是比較合於史事和情理的。突然死亡的始皇帝臨終前匆匆留言,將後事託付與長子扶蘇,由於筆錄下來的遺言已經被銷毀,所以只留下一句意向性的證言:「與喪會咸陽而葬。」
秦國的王位繼承制度,很早就已經確立。在位的秦王,正式冊立王太子,王太子的繼承人,也預先確立。秦王去世,太子繼承,太子繼承人成為王太子,一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在制度上保證了秦國政權的長期穩定。以我們講過的秦始皇曾祖父秦昭王為例,他還在位時,秦始皇的祖父安國君嬴柱就被冊立為太子,同時,秦始皇的父親嬴異被確立為王太子繼承人。秦昭王去世,安國君嬴柱即位,嬴柱去世,嬴異即位,嬴異去世,嬴政即位。儘管有種種不測和意外,比如安國君即位三天就死去,嬴異在位也只有三年時間,但都沒有出現繼承人的紛爭。由此我們可以說,秦始皇沒有立太子一事,不但在政治上留下了巨大的隱患,也是一樁不合秦國制度的事情,不能不說是異常。
陳勝吳廣起義,不但是導致秦帝國崩潰的大事件,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民眾暴動,意義非同尋常。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兵時,有一句響亮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千古傳誦,被歷代史家認為是新的平民社會取代遠古以來貴族社會的標誌,現代的史觀派史家更以這句話作為規範秦末之亂的性質為階級鬥爭的有力依據。
扶蘇自殺的事件,實在是一件讓人難以理解的事件。他在這件事情當中的行動,根本不像一位政治人物在面臨重大政治危機時的正常行動。對於扶蘇不聽蒙恬勸諫自殺的事情,後來有人說他是出於仁孝,也有人批評他過於懦弱,我最初推想他的性格可能過於剛烈自負,遇事不能曲折委婉,認為他不是能夠在政治上周旋馳騁的人物。現在,當我對秦始皇的歷史做了更深入的考察後,覺得事情也許並非如此簡單,在個人性格品德的因素之外,可能還另有不為人知的隱秘,另有更為深沉的歷史背景,隱現在不可理喻的史實後面。這樁歷史的隱秘究竟是什麼呢?
扶蘇第一次在史書上出現,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二一二年)。這一年,始皇帝四十八歲,扶蘇大概不到三十歲。扶蘇的出現,與一樁著名的歷史事件相關,這就是所謂的坑儒事件。請大家注意我的用語,「所謂的坑儒」。「所謂的」,就是被說成是這樣子的。我之所以用「所謂的」這個詞,是想要指出所謂的坑儒事件,與歷史事實之間是不一樣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與,參與。喪,喪禮。會,會合。扶蘇是長子,他參與喪事就是主持喪葬儀式。秦始皇死在鉅鹿郡沙丘,遺體將運回咸陽,扶蘇在上郡,所以召回他到咸陽,與靈柩會合,為父親送終。
晚年的秦始皇,因為懼怕死亡,他的主要心思,都放在追求長生不老上。在古代中國,修煉長生不老之術,提煉仙丹仙藥的人,被稱為方士。他們是古代的氣功師,也是古代的化學家,在思想流派上與道家息息相關。
我在《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中曾經做過這樣的解釋。我說,凡舉事,須有名目。舉大事國事,須有大義名分。陳勝,雖說是出身下層貧民,但從他為舉事所策劃的大義名分來看,他不但對當時的政治局勢有密切的關注,而且有相當的政治頭腦。始皇帝以暴力滅亡六國,統一天下,秦政長期失於苛暴。始皇帝死,百姓曾經有所期待,盼望主張溫和路線的公子扶蘇即位,暴政得到緩和。殊不知扶蘇不明不白自殺,少子胡亥即位,暴政不但沒有緩和,反而是變本加厲,有過之而無不及。高壓困苦之下,藉助於對仁者的懷念,對暴君作隱喻的抗爭,正是民意國情所在。以扶蘇的名義舉事,反暴政而不反秦政,不僅順應舉國民情,而且利於對秦政府和秦軍的動搖瓦解。
二、陳勝吳廣起義的目的,是誅滅秦國,復興楚國。項燕是統領楚軍抗秦的大將,當年就戰死在大澤鄉所在的蘄縣地區,復楚的起義軍以他的名義號召楚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是秦帝國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反秦的起義軍將他的名字與項燕並列以為號召,如果沒有特殊的理由,怕就解釋不通了。也就是說,扶蘇和項燕兩人秦楚兩國的出身,與陳勝吳廣起兵反秦復楚的目的之間,表面上看是不協調的。
第二個理由是時間上的。如果扶蘇和蒙恬懷疑遺詔的真偽,請求再次覆核的話,胡亥、趙高和李斯將無法繼續隱瞞秦始皇已經過世的消息。
第二,扶蘇到上郡以後形成的局勢。扶蘇善於取信於人,也善於與人相處,他到上郡出任監軍以後,與大將蒙恬共事,關係融洽,合作得非常和諧。前面提到,蒙恬的弟弟蒙毅受寵於始皇帝,多年以來,一直在始皇帝的身邊擔當樞要重職,我推測可能是出任郎中令,相當於宮廷內衛大臣。扶蘇是皇長子,眾望所歸的皇位繼承人;蒙恬是帝國北部軍統帥,兼任首都地區的軍政長官;蒙毅是內廷中樞政要,始皇帝最親信的侍從https://m.hetubook•com•com大臣。扶蘇與蒙恬共事,內有蒙毅的支持,皇長子與蒙氏兄弟在政治上攜手聯盟,事實上成為始皇帝之下最大的政治勢力。
秦始皇是嚴厲認真的人,他按你盧生的話辦了,你盧生的話可信不可信,真人來不來得了,仙藥找不找得到,就得拿話來說,要你兌現了。秦是法制國家,重視實踐實效,對待奇物方士,「不得兼方,不驗,輒死」。該法規定,凡有方術特技,不得模稜兩可,經檢驗不靈驗者,以死罪論處。盧生等一幫方士們,實在是有些玩兒不轉了,於是串通起來,一齊大逃亡。秦始皇大怒,將此案交由御史台追究刑事責任。在追查審訊的過程中,在咸陽的各種方士奇技者、部分言論文學者都被牽連進去,最後的結果,判定其中四百六十餘人有罪,被活埋於咸陽東郊。
簡單說來,秦始皇坑方士這件事情,本身就是編造的故事,是西漢初年的方士們編造的,為的是將自己打扮成暴政的受害者,便於自我吹噓,遊說權貴以博取祿利。西漢中期,司馬遷編撰《史記》的時候,為了警告慫恿漢武帝求仙求藥的方士,不小心將這個不可信的故事寫進了書中。到了東漢初年,儒家的經師們為儒學的國教化製造輿論,為了將儒家的經典抬舉為聖經,將儒生們塑造為殉教的聖徒,他們將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改造成秦始皇坑儒的故事,在得到官方的認可後,從此作為「歷史」一直流傳下來。這樁歷史疑案,隱密曲折,已經超出了本案的追查範圍,我把它的來龍去脈,以附錄的形式放在書末,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另外翻閱。
胡亥和李斯的使者抵達上郡,宣讀了始皇帝的詔令。扶蘇接旨受命,開封讀始皇帝賜書,他當即悲痛落淚,進入內舍準備自殺。這時候,蒙恬站出來勸阻扶蘇說:「陛下在外巡遊,沒有冊立太子,派遣臣下統領三十萬大軍鎮守邊疆,委任公子為監軍,這些都是關係到天下安危、國本穩定的重大決定。眼下有使者攜書前來,要公子和在下馬上自殺,何以知道是真是假?希望公子上書請求覆核,覆核無誤後再遵旨自殺,也為時不晚。」
始皇帝死在沙丘,沙丘在秦的鉅鹿郡南部,地方在今天的河北省廣宗縣。繼續巡幸的車馬由沙丘出發,往西北方向進入恆山郡(今河北石家莊一帶),由井陘關進入太原郡(今山西太原西南一帶),再由太原郡北上,經過雁門郡(今山西大同西部一帶)進入雲中郡(今內蒙呼和浩特西南一帶),一直往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一帶)方向西去。
破解歷史疑案,首先需要搞清歷史事實。對於史實間的關係,還需要做合理的解釋。那麼,我們如何來解釋扶蘇和項燕同時出現在起義軍口號中的疑問呢?
藤田先生的推測,是基於戰國以來秦楚兩國非常密切而複雜的關係做出來的,有相當的合理性。特別是藤田先生找到昌平君這個人物,由此將扶蘇、項燕和隱藏在其背後的楚夫人連接起來,這就不僅解通了陳勝吳廣起義將扶蘇和項燕同時並舉,將他們作為號召楚國民眾的精神領袖的疑難,同時也為破解扶蘇自殺之謎打開了一條新的通道,更為破解秦始皇的後宮之謎,解明始皇后是誰的疑案提供了開啟的鑰匙。
三十七年,秦始皇開始第五次巡遊天下。這次巡遊,始皇帝帶上幼子胡亥同行。在當時的形勢下,始皇帝的這項舉動,無疑有明顯的政治意圖,這個政治意圖,就是向百官和天下顯示可能立胡亥為繼承人。這個意圖,可以說是公開的意圖。
這件事情,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坑儒」事件的來龍去脈。
那麼,趙高等人究竟製造了什麼樣的遺詔,長子扶蘇為什麼會因此而自殺呢?這又牽涉到秦末歷史上種種難解的謎團。
我們已經介紹過了,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秦帝國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皇位爭奪中失敗自殺。項燕呢?他也是一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項燕是項羽的祖父,戰國末年楚國的大將。秦始皇二十三年,秦始皇為了統一天下,派遣六十萬大軍進攻楚國。項燕統領楚國軍隊保家衛國,殊死抗擊秦軍,最後兵敗自殺,楚國也由此滅亡。陳勝吳廣起義,是在楚國地區由楚國人民所發動的反秦起義,在他們的口號中同時出現秦國皇長子扶蘇和楚國大將項燕的名字,這就難免使我們感到有些奇怪了。為什麼這樣說呢?有兩個理由。
坑儒這件事情,最早見於《史記》,兩千年來,我們相信這件事情,把這件事情看成暴君秦始皇的標誌性罪行之一。在調查秦始皇疑案的過程中,沒有發現秦始皇反儒的確切證據。他在追查扶蘇的案件時深入到坑儒事件當中,經過仔細的查閱尋訪,嚴密的追蹤考察以後,歷史偵探獲得充分的證據斷定,坑儒是一樁偽造的歷史,一樁一而再,再而三的三重偽造的歷史。
這就是古代史記載的問題,關係帝國命運的如此大事,寥寥數語,而且語焉不詳。這封後來被稱為遺詔的「賜公子扶蘇璽書」,竟然只有七個字「與喪會咸陽而葬」。從上面這段紀事的字面上,我們只知道始皇帝身前厭惡談死,也沒有人敢在他面前談有關死的事情。他一直懷著不死的期望,不懈地與死神搏鬥,他對身後的事情,長期沒有明確的交代。不過,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終於認輸,向死神低頭,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死期來臨。他從不死的幻想中省悟過來,決定安排自己的後事。他將後事託付給長子扶蘇,詔令扶蘇從上郡回到咸陽,主持喪葬等一切事宜。
始皇帝突然死去,在場的只有胡亥、李斯、趙高和在始皇帝身邊服務的數名宦者。胡亥、趙高和李斯結盟定約,送走了送信的使者以後,嚴密封鎖了始皇帝已經去世的消息,將始皇帝的屍體置於通風良好的轀輬車中,由始皇帝的近幸宦者駕馭,定時奉獻飲食,讓百官如同往常一樣請示奏事。飲食的攝取,政事的處理,都由隱藏在車中的宦者秘密代行,一切完全如同始皇帝在世時一樣。

〈2〉「坑儒」事件的始末

和_圖_書
第一,上郡地區的重要性。上郡在陝西省北部,包括現在的延安、榆林以北地區,緊鄰秦帝國的首都內史地區,是秦帝國北部軍的總部所在地。秦帝國的北部軍,是大將蒙恬所統領的三十萬精銳部隊。這支軍隊,在蒙恬的統領下,擊敗匈奴,占領河套地區,修築連接長城,在秦帝國的北部構築起堅固的防線。北部軍的任務,首先是防禦匈奴,警戒匈奴的騎兵軍團南下入侵。同時,北部軍的總部設在上郡,上郡是首都的北部防區,所以,北部軍又是拱衛首都的周邊部隊,相當於今天的北京軍區。北部軍統帥蒙恬兼任首都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內史,完全掌控著首都和北部的軍政大權,其地位之重要,非同尋常。始皇帝將扶蘇派到這裡來做監軍,不能不說是怒中有愛,貶斥中有重用。
通觀古往今來有關遺詔的種種事情,可以用一句話來加以總結:所謂的遺詔問題,都是活人借死人的口說話,體現的都是活人的利益。死人說得好,活人接著說;死人沒有說,活人代他說;死人說得不好,活人修改重新說。
我在整理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感到晚年的秦始皇雖然暴躁,卻不糊塗。從他一生的為人行事來看,他是一個決斷敢行的人,為了最大目標的實現,不惜承擔巨大的風險。他性格鮮明,處理事情果斷而急切,怒氣之下常常有過激的舉動,一旦省悟又馬上更正,毫不優柔寡斷,也不拖泥帶水。唯有在繼承人問題的處理上,秦始皇的所作所為,處處顯示出矛盾和徬徨。他貶斥扶蘇出京,當然是明確的政治態度,表示他有意對繼承人問題做重新考慮,表示了警告性的懲罰意圖。然而,出京不遠到上郡,讓扶蘇就近掌控了秦帝國最重大的軍權,又是一種溫存的布局,事實上為扶蘇造成一種實力繼承的態勢。看得出來,始皇帝猶豫於兩可之間。
從此以後,迎合秦始皇的喜好,大量的方士被召集到咸陽來,在秦始皇的身邊進進出出,數量有三百人以上。侯生和盧生是有名的方士,他們受秦始皇禮遇厚賞,四處為秦始皇尋求不老的仙藥。
從歷代的事例來看,所謂遺詔問題,大體有三種情況:一,本無遺詔,後來出現的所謂遺詔,是由處理臨終事宜的人,根據自己的意願製作出來的。據我們現在所知,明代的遺詔多是如此。二,本有遺詔,遺詔的內容也符合處理臨終事宜的人的利益,於是遺詔被宣揚,被執行。漢武帝死前託付幼子與霍光等人的事情,應當屬於這一類。三,本有遺詔,但是,其內容不合於處理臨終事宜的人的利益,於是遺詔被銷毀隱瞞,再偽造出一個新的來。那麼,始皇帝的遺詔問題,究竟應當屬哪一類呢?我們不妨根據上述三種情況來作一個判斷。
扶蘇死後不到一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天下大亂,秦帝國在不到三年時間裡,就崩潰滅亡了。不可思議的是,在陳勝吳廣起義時,扶蘇再一次復活了。
至於這位楚夫人究竟是誰,由於史料過於欠缺,我們只能推測她是一位出身於楚國王族的女子。她是華陽夫人所看中的孫媳婦,不但與華陽夫人關係密切,當然也與昌平君關係密切,他們都是同一親族關係網裡的人物。
這就是說,胡亥等人大夏天車載始皇帝的屍體,不遠千里,北上繞道環行。途中,當遺體腐爛發臭時,他們命令在轀輬車上裝載百餘斤乾鹹魚,用來擾亂屍體的臭味,避免讓人生疑。看來,胡亥等人不僅煞費苦心隱瞞始皇帝的死訊,而且不想馬上回到咸陽去,他們敢冒如此巨大的政治和道德上的風險,採取這項不可思議的行動,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秦王嬴政什麼時候迎娶王后。這件事情,史書上沒有記載。不過,我們可以援引秦國王室的成例來做推測。以嬴政的曾曾祖父秦惠王為例,秦惠王十九歲即位,二十二歲行冠禮成人親政,二十三歲迎娶魏夫人立為王后成大婚。秦惠王先行冠禮,再迎娶王后行婚禮,應當是秦王室的制度,或者是成例。秦王政九年,嬴政二十二歲,行冠禮,正是沿用這個王室成例。準此,嬴政迎娶王后成大婚,當在嬴政二十三歲時,也就是秦王政十年。嫪毐之亂發生在秦王政九年,當時昌平君已經在秦國,應當與護送楚夫人到秦國無關。
不過,在坑方士這個可疑的歷史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比較可信的史實是,扶蘇對秦始皇信方士、追求長生不老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也可能對秦始皇過於急切的施政表示擔心,曾經站出來勸諫秦始皇。這個時候的秦始皇,大概是因為服用了方士們進獻的仙藥,又修煉神奇的方術的緣故,性格變得暴躁,他當即大怒,發落扶蘇出京,到上郡(今陝西榆林南部一帶)蒙恬所統領的北部軍中出任監軍。
始皇帝口授遺詔時,幼子胡亥是唯一在身邊的兒子,也是他有意立為繼承人的愛子。然而,事到臨頭,在最後的決定關頭,他並沒有將後事交代給近在身邊的胡亥,而是交代給了遠在上郡的扶蘇。對於這件捨近求遠的事情,我們只能做這樣的解釋,經過十個月的親自考察,始皇帝最終認為胡亥不適合做自己的繼承人,他從扶蘇搖擺到胡亥的心,又從胡亥擺回到了扶蘇。

〈8〉藤田教授的推測

原來,扶蘇與蒙恬統領三十萬北部軍防衛帝國的北疆,九原、雲中、雁門以東一直到遼東,都是北部軍的防區。北部軍司令部設在上郡,李斯的舍人和胡亥的門客攜帶偽造的皇帝詔書已經前往上郡;為了配合詔書的發送,胡亥等人有意製造始皇帝繼續出巡北疆的假象,一方面鎮撫北部軍將士,一方面威懾在上郡的扶蘇和蒙恬,使他們相信詔書沒有任何疑問,皇帝正在前來的途中。
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巡遊天下,抵達琅邪台(今山東膠南)。琅邪台的碧波藍天,奇山妙境,使第一次見到大海的秦始皇大為興奮。他在琅邪台整整住了三個月,快活得不想離開和圖書。他在琅邪刻石記功,修築別館,移民三萬戶來這裡定居,減免他們的賦稅,相當於將琅邪台作為自己的湯沐地,新建了一座供自己休養的城市。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
這件事,《史記.陳涉世家》是這樣記載的。大澤鄉起兵時,陳涉號令眾戍卒說:「『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這段紀事非常清楚,陳勝吳廣起兵時既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也順從民望而「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可以算是同時並舉的另一句口號。

〈6〉不可理喻的自殺

點滴的消息,終於在一年以後透露出來了。
按照我們的慣例,著手調查某人之前,我首先為大家提供有關該人的個人資料。下面的這份關於扶蘇的資料,請大家過目。
之所以說這樣說,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實力上的。扶蘇與蒙恬在上郡,統領著帝國北部軍三十萬精銳部隊,控制著首都咸陽的北部外圍防區。他們如果懷疑遺詔的真偽,拒絕接受的話,胡亥、趙高和李斯是沒有實力可以同扶蘇和蒙恬對抗的。
一、以身分地位而論,不管是扶蘇還是項燕,都是第一等的貴族,陳勝吳廣以他們作為起兵的號召,可以說與平民意識和農民革命的性質正好相反,與上述對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解釋也完全不合。在當時的歷史和語言環境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意義是哀王孫,痛惜遠古以來的貴族被暴秦滅絕,如今已經難以找到他們的子孫後代。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將來有機會再來細說。
異常的事情,往往有之所以異常的原因。這個異常的原因,需要到當時當地的環境和人物中尋找線索。要找這個線索,首先得從扶蘇入手,因為他是距離皇太子位置最近的人。請大家不要忘了,扶蘇是皇長子,他的母親也可能是距離始皇后最近的人,我們期待著一箭雙鵰。
藤田勝久教授推測扶蘇的母親可能是楚夫人,也就是出身於楚國王室的夫人,我深表贊同。藤田教授進而推測聯結楚夫人、扶蘇和項燕的關鍵人物是昌平君,我大受啟發。進而,關於昌平君與楚夫人之間的具體關聯,藤田先生推測說,在嫪毐之亂爆發前,秦王嬴政迎娶楚夫人,昌平君由楚國護送楚夫人來秦,所以有後來緊急受命平叛之事。想來,在藤田先生作這個推測的時候,對昌平君生在秦國,長期活躍在秦國政壇中樞的身世尚不清楚,所以用楚公子出使秦國的假設,來解釋他突然出現在嫪毐之亂中這件異常的事情。
以上所講,儘管是一種道理,總是有些不盡如人意。面對矛盾的史實,難免不生疑問,在被陳勝吳廣起義同時並舉、詐稱為領袖的兩位人物身後,會不會有某種隱秘的聯繫呢?
進而,藤田先生以為,扶蘇與項燕的名字之所以同時並舉,其間有一個連接二者的關鍵人物,這個人就是昌平君。昌平君是長期活躍在秦國政權中樞的楚國公子,他可能是護送扶蘇的母親——楚國的王女到秦國來的使者,後來一直留在秦國,成為秦王嬴政的親信重臣。然而,就在秦王嬴政派遣大軍進攻楚國,楚國即將滅亡的緊急關頭,他出於愛戀祖國的情感,背叛秦國,與楚軍大將項燕一道聯手反秦,受項燕的擁戴,成為最後一代楚王。在昌平君和項燕的領導下,楚軍在大澤鄉所在的蘄縣與王翦所統領的秦軍決戰,結果楚軍戰敗,楚王昌平君死去,大將項燕自殺,時間、地點、事情都在一起。
晚年的始皇帝偏愛幼子胡亥,曾經考慮立胡亥為太子,他猶豫於兩可之間——立長子還是立幼子?始皇帝將如何做出自己最後的決定呢?
請大家一起來聯想一下當時的形勢,蒙毅臨時外出祈禱,一旦祈禱完畢將回來向秦始皇覆命。以路途距離而論,從沙丘到代郡近,從沙丘到上郡遠。如果身在上郡的扶蘇和蒙恬對遺詔產生懷疑,請求覆核皇帝書信的話,使者一來一去之間,蒙毅就可能祈禱完畢歸來。蒙毅一旦歸來,秦始皇已經死去的事情就將無法隱瞞。也就是說,時間每拖延一天,偽造遺詔的事情被暴露的危險就增大一點。
以秦國成例而言,秦王的婚姻,多由太后決定。太后如何為自己的兒子選定王后呢?一般而言,太后為子王選定的王后,往往是自己出生國的娘家。秦武王的母親惠文后是魏國夫人,她為武王迎娶的是魏夫人。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是楚國夫人,她為秦昭王迎娶的夫人是楚夫人。孝文王(安國君)的母親是唐八子,出身不明。不過,安國君之所以能夠成為王太子,是出於以祖母宣太后為首的楚系外戚集團的意願,宣太后為他選定的正妻華陽夫人,也是楚夫人。
如果事情確是這樣的話,秦始皇的正夫人是楚夫人,長子扶蘇可能是楚系夫人的兒子,身上流著一半楚國王族的血液,他與楚系外戚集團關係密切。由楚系外戚的這條線索,昌平君與扶蘇和項燕,就可以連接起來了;陳勝吳廣起義,假稱扶蘇和項燕為領導人的事情,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聯想到昌平君在秦王政時代的起伏沉浮乃至最後反秦為楚的悲壯歷程,以及勢必引起的秦國宮廷楚系勢力的衰落,那麼秦始皇生前的多種疑案,比如他為什麼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扶蘇為什麼自殺等等疑問,都可以由此得到破解的入口了。當然,更深刻、更廣闊的時代歷史背景還需要進一步挖掘。
始皇帝貶斥扶蘇出京,毫無疑問是對扶蘇的懲罰和警告,相當於亮了黃牌。不過,黃牌不是紅牌,貶斥出京並不等於廢黜。這件事情,只是一個信號,顯示了始皇帝在繼承人問題上出現了猶豫和搖擺,表示他還想繼續觀望和考察。我們為什麼這樣說呢?至少可以舉出兩個理由。

〈7〉扶蘇的復活

〈3〉黃牌警告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