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隋:隋文帝楊堅

作者:蒙曼
蒙曼說隋:隋文帝楊堅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章 楊堅出世 輾轉流離

第二章 楊堅出世

輾轉流離

當時,北魏皇帝去世,梁朝派了一支七千人的大軍,護送早年投降梁朝的北魏王子元顯返回洛陽,爭奪皇位,想要建立傀儡政權。原本出身北方的楊忠被編入這支軍隊,進入洛陽。
第一、有一次,楊忠陪宇文泰打獵,忽然一頭猛獸接近,楊忠一看情況緊急,「左手挾其腰,右手拔其舌」,赤手空拳把猛獸打死,足與打虎英雄武松媲美。
這得從北魏的漢化說起。北魏雖然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但是非常有雄心。統一中原後,不想像此前的少數民族政權,只會打仗,不會治國,驟興驟滅,想要建立穩定的政府,在中原扎根。可是,怎樣扎根呢?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只有漢化。
這個身分有多重要呢?在當時戰火紛飛的狀態下,西魏其實是軍政合一,因此,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都算出將入相,不光是軍隊的統帥,同時也是國家的領導核心,還是當時關中地區最顯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處於社會的頂端。
在戰亂年代,這樣的英雄當然會受到重用,就在楊忠進入西魏十四年後,西魏整頓軍隊,完善府兵制,在府兵的頂端設置了八柱和圖書國、十二大將軍,楊忠便成為十二大將軍之一。
五二三年,六鎮起義了。起義大軍離開自己的軍鎮,滾滾南下,迅速地衝垮北魏政權。我們剛才講,六鎮是為保護北魏設立的,是國家柱石,怎麼會起義呢?
就在楊忠顛沛流離時,中原地區的政局又發生重大變化。北魏最終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定都長安,東魏定都鄴城。兩邊雖然都擁立一個北魏皇族當傀儡皇帝,但真正掌權的都是六鎮出身的權臣。其中,西魏掌權者為宇文泰,是武川鎮人;而東魏掌權者為高歡,是懷朔鎮人。
楊忠已功成名就,但他還缺子嗣。半生奔波,轉眼已步入中年,不能沒人傳遞香火。老天往往喜歡錦上添花,就在楊忠事業日漸興旺發達時,他的長子,亦即日後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楊堅誕生了。這時,楊忠已經三十六歲了,三十六歲得子,即使在今天都不算早,何況是楊忠生活的那個年代。
五二八年,北魏的內亂尚未結束,梁朝便想插手北魏政治。
簡單來說,孝文帝的漢化政策損害六鎮軍人的利益。
這是怎麼回事呢?
史書中記www.hetubook.com.com載兩則故事。
這時,北魏已是亂者為王,各種勢力拚搏,爭奪地盤,楊忠也就輾轉在各種軍事力量之間,如水中的浮萍一般。
後來,他終於投到將軍獨孤信麾下。此人也出身武川鎮,對楊忠這個小老鄉很賞識。從此,楊忠成為獨孤信的心腹,跟著獨孤信到處轉戰,從洛陽到關中,從關中到荊州,再從荊州二度進入江南的梁朝,幾乎全天下都跑遍了。
我們說過,六鎮本來是保衛國家、保衛首都的橋頭堡,可是自從孝文帝遷都洛陽,六鎮的地位隨之改變。從保衛首都的軍事重鎮變成遠離首都的邊鎮,不再那麼重要。隨著六鎮邊緣化,六鎮將士地位也大大降低,不僅升官愈來愈難,他們粗野豪放的生活方式也愈來愈不入那些漢化鮮卑貴族的法眼。
第二、楊忠率領的軍隊和敵人大軍隔河對峙,兩邊兵力懸殊,情況非常危急。士兵嚇得兩腿發軟。楊忠一看,索性命令士兵全部下馬,坐地休息,自己單槍匹馬站立河中,宛如中流砥柱,瞪視敵人。敵人一看楊忠如此神勇,再看士兵如此放鬆,以為是計,居然害怕,和_圖_書不敢再追。這可比猛張飛當陽橋上一聲吼還厲害!
當時,梁朝和北魏隔淮河對立,北魏內亂,梁朝趁火打劫,出兵山東,抓了不少俘虜,楊忠就是其中之一。按照史書記載,楊忠長得高大威猛,比南方人強壯得多,一看就是當兵的料,所以,很快又被吸收進梁朝的軍隊,成了梁朝軍官。這樣的日子過了五年,又過不下去了。
出身武川鎮的宇文泰在西魏掌握大權,流落在各地的武川人紛紛向西魏靠攏,楊忠也不例外。五三六年,受宇文泰人才政策吸引,他又跟著老長官獨孤信輾轉從江南來到關中,投身宇文泰麾下。
這場大變故隨即改變了楊家的命運,確切地說,是改變了楊堅的爸爸楊忠的命運。
當時,西魏政權還是鮮卑人的天下,所有人都必須向鮮卑人靠攏。怎麼靠攏呢?宇文泰賜姓給楊忠,叫普六茹。從此,楊忠變成普六茹忠。改換鮮卑姓氏,意謂著他已經被這個政權視為自己人。這一年,他三十一歲。
本來,梁朝扶植的這個傀儡皇帝如果能夠坐穩帝位,楊忠也算是從龍功臣,會有較理想的安置。可是,好景不長,傀儡皇帝沒當幾https://m.hetubook.com.com天,就被一支少數民族軍隊殺了,楊忠再度成為俘虜。
這批軍事貴族以武川鎮軍人為班底,定居關中,胡漢雜糅,文武合一,而且互相通婚,在中國歷史上曾發揮重大作用,所以,史學界稱其為「關隴貴族集團」。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此集團,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是柱國,而隋朝的始祖楊忠則是大將軍。能夠擠入這個集團,楊忠算是發跡了。
基於這樣的雄心和見識,北魏孝文帝進行了大規模的漢化改革。積極學習漢人的先進管理經驗,而且要求所有鮮卑人都穿漢服、改漢姓、說漢話、娶漢女、葬漢地,加速民族融和。另外,為了更接近中原地區,孝文帝把首都從山西平城遷到河南洛陽。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當然是非常偉大的變革,大大推進鮮卑族的文明進程,但與此同時,這場改革也埋下六鎮起義的種子。為甚麼呢?
古人說,三十而立,這個說法對楊忠來說一點不錯。雖然早年坎坷,但是,從這時起,楊忠終於穩定下來,進入人生的快車道。當時,西魏和東魏戰事頻仍,楊忠屢立戰功,在軍隊中的地位節節攀升www.hetubook.com.com,樹立起驍勇的威名。
在這種情況下,有兩股氣氛在六鎮瀰漫開來。哪兩種呢?第一是怨氣,怨愈來愈漢化、愈來愈腐敗、愈來愈跟他們格格不入的北魏中央;第二種是六鎮內部的袍澤氣,也就是哥兒們的義氣。大家雖然來自五湖四海,有鮮卑人,有漢人,但是既然處境相同,也就不用把民族界限分得那麼清楚,都是割頭換命的好兄弟,都把各個軍鎮看成第二故鄉,甚至比第一故鄉還要親切。
又要吃苦,又不能升官,還被人看不起,哪個鮮卑貴族願意到六鎮?沒辦法,北魏只好徵召附屬部落、漢人百姓甚至罪犯過來戍邊。這樣一來更糟糕,本來的貴族子弟培訓基地變成勞改農場,地位一落千丈。
在這場起義中,楊忠離開世代生息的武川鎮,輾轉流落到山東。在泰山腳下,楊忠和農家女兒呂苦桃成親。顯然,楊忠的本意,是想隨遇而安,在山東開始新生活。但是,命運捉弄人,沒過多久,楊忠又成為梁朝的俘虜,漂泊到了江南。
這樣,各個軍鎮和中央的關係愈來愈緊張,終於在五二三年,六鎮士兵爆發起義,起義軍猶如洪流般,一下子把北魏政權沖得七零八落。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