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唐:武則天

作者:蒙曼
蒙曼說唐:武則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九回 誅殺裴炎 二、莫須有的謀反:顧命大臣裴炎到底有沒有謀反?

第十九回 誅殺裴炎

二、莫須有的謀反:顧命大臣裴炎到底有沒有謀反?

第二個故事倒是記載在非常嚴肅的歷史著作《新唐書》裡頭,但它的問題就更多了,它至少有三個漏洞。首先,故事說裴炎想要趁武則天去巡遊龍門的時候把她抓起來,這就意味著裴炎要兵諫太后了。兵諫是非常嚴肅的事情,一定要建立在確鑿無疑的基礎之上。可是巡遊龍門並不是武則天的既定計劃,僅僅是一種可能性。哪一場兵諫會建立在這麼不牢靠的基礎上呢?其次,這個故事中的人物太簡單了,只有裴炎一個人。裴炎是中書令,本身並不帶兵,他如果實行兵諫,必然要和武將溝通。但是,這個故事中的裴炎連同謀都沒有,這樣的兵諫怎麼可能成功呢?最後一點,按照這個故事的說法,裴炎是想扣押武則天,然後還政於皇帝李旦,但是,故事裡他也沒有和皇帝溝通。試想,如果兵諫成功,而李旦毫不知情。那他還有可能順利當皇帝嗎?所以說兩個故事情節都不合理,不足以讓我們得出裴炎謀反的結論。
第三,人情的理由。如果裴炎真的勾結李敬業,他一定不敢派自己的外甥去揚州投奔叛軍隊伍。因為這太容易暴露自己了,簡直就是引火燒身。退一步說,就算是派了自己的外甥去,他也應該佯裝積極主動地幫武則天出主意,想辦法平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武則天的信任,最後達到和李敬業裡應外合的目的。可是裴炎的所作所為恰恰相反。這正說明他心無雜念,只想利用李敬業叛亂逼武則天還政皇帝,說他勾結叛軍謀反,那可就大大地冤枉他了。www.hetubook.com.com
但是,也有人認為,裴炎絕對沒有謀反。裴炎下獄之後,朝廷裡可就炸開了鍋,許多大臣支持裴炎,說裴炎絕對不可能謀反,都為他鳴冤抱不平。都有誰為裴炎鳴冤呢?首先就是裴炎的副手,鳳閣侍郎胡元範,還有就是裴炎的搭檔、侍中劉景先。他們給武則天上奏,堅持說裴炎不可能通賊謀叛。緊接著,滿朝文武紛紛表態,為裴炎說話。面對群臣來勢洶洶的質疑,武則天給出的答覆是:「炎反有端,顧卿不知耳。」裴炎謀反是有證據的,只是你們不知道罷了。可是既然武則天手裡攥著裴炎謀反的證據,就應該拿出來給大家看啊,武則天卻又拿不出來。這樣一來,大臣便不依不饒了:「若裴炎為反,則臣等亦反也。」等於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為裴炎作擔保了。
有一種觀點認為,裴炎確實謀反了。比如說,郭沫若先生就持這種觀點,至於是什麼形式的謀反,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說他和叛亂分子李敬業私下往來,想要跟他裡應外合。這個事情記載在唐朝的筆記小說《朝野僉載》裡。據載,李敬業打算謀反,想拉裴炎入夥,讓駱賓王想辦法。駱賓王冥思片刻,寫成了一首歌謠:「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然後找了一些小孩子,教給他們唱,很快,一傳十,十傳百,京城裡的小孩都會唱了。
武則天又是怎麼回答大臣們的呢?她的回答也挺有意思的,她說:「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資治通鑑》m.hetubook.com.com卷二〇三)我知道裴炎他謀反了,我也知道你們沒有謀反。裴炎是裴炎,你們是你們,你們跟裴炎瞎攪和什麼?君臣雙方,一律用自由心證。說他謀反的拿不出過硬的證據,說他沒謀反的也只是憑義氣經驗。
聽他這麼一解釋,裴炎的反心就堅定了。等到李敬業揚州起兵後,裴炎就成了朝廷裡的內應。他還寫了一封信給李敬業,這封信被朝廷的情報人員截獲了。可是拆開一看,裡面只有兩個字:「青鵝。」大臣們看來看去,誰也不明白啊,就交給武則天了。武則天看了之後說:「這個青字,拆開來就是十二月;鵝字,就是我自與也。」所以這「青鵝」是一個暗號啊,就是說我要在十二月動手。
第一,這兩個講裴炎謀反的故事具有明顯的不合理性。先看第一個故事,它有兩處不合理。首先,是裴炎的聰明程度前後矛盾。駱賓王先寫了一個歌謠,玩的是拆字法,用「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代表裴炎當皇帝,這個歌謠裴炎看不懂,還得找駱賓王來解釋。可是後來,裴炎和李敬業勾結,給李敬業寫信,「青鵝」兩個字,其實就是「十二月,我自與」,用的還是拆字法,裴炎又成了玩字謎遊戲的高手了,甚至自己都能編出高難度字謎來。裴炎的智商短時間內進展神速,不大可信。另外一個不合理的地方是駱賓王的身分。駱賓王作為大才子,固然名滿天下,可是沒聽說過他還是算卦先生,就算是裴炎聽到了歌謠,懷疑跟自己有關係,他www.hetubook.com.com怎麼不去找一個赫赫有名的算命先生,而去找駱賓王給他解釋呢?這是又一個不合理的地方。
第二,指控裴炎謀反的人沒有提出任何有價值的證據。武則天收審裴炎,有兩個人出力最多。一個是我們剛才提到的監察御史崔詧,另一個是鳳閣舍人李景諶。這兩個人中,崔詧的說辭是:裴炎如果沒有圖謀不軌,怎麼會逼太后歸政呢?這用的是心理推論法,但是並沒有提出任何直接證據。李景諶據史書的記載是堅稱裴炎必定謀反,但是這僅僅表明他的態度和立場,也不是證據。這樣看來,上面提到的兩個有關裴炎謀反的故事在當時並不存在,否則,裴炎的對手怎麼會不利用呢?另外,不僅大臣,武則天也沒有拿出什麼像樣的謀反證據。當時大臣們不是說如果裴炎謀反,他們也就都謀反了嗎?武則天回答說:「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這句話說得雲山霧罩,底氣不足,證據更不足。現在的法律規定,舉證的責任在控方而不在辯方。裴炎不需要拿出證據證明自己沒有謀反,而武則天則必須拿出證據證明裴炎確實謀反了,這樣案件才能定性。但是武則天說來說去,始終沒有提出任何有力的證據,這只能意味著她沒有抓住什麼證據。
這首歌也傳到了裴炎的耳朵裡,他覺得這歌唱得古怪,就想找人來破解一下,找來找去就找到了駱賓王。有人可能產生疑問了,上回不是說駱賓王和裴炎是到揚州後才認識的嗎?怎麼在洛陽就彼此有來往呢?這就是不同版本的歷史記https://www.hetubook.com.com載問題了。總之,依據《朝野僉載》,裴炎為解讖語。找來了駱賓王。可是駱大師來了以後一言不發。裴炎為了讓他張開金口,先贈錦緞,後贈駿馬,但是駱賓王始終不說話。最後沒辦法,裴炎只好領著駱賓王觀看自家收藏的名畫,畫的都是古代的大臣。看到司馬懿的時候,駱賓王終於說話了:「此英雄丈夫也。」接著說起自古大臣執政,常會改換社稷。司馬懿是什麼人呢?司馬懿是三國時候曹魏的權臣,最後父子聯合篡奪曹魏,建立西晉。駱賓王說他是英雄大丈夫,裴炎聽了頓時產生了知己之感,就跟駱賓王講,我也想做這樣的人啊。駱賓王看見火候到了,故意嘆了一口氣說:「可是改朝換代需要天命啊。」裴炎趕緊說:「有歌謠啊,只是不知道這個歌謠跟我有沒有關係。」隨即就把歌謠給駱賓王背了一遍。駱賓王聽完歌謠,納頭便拜,說:「您就是未來的天下之主啊。」為什麼呢?他解釋說:「『緋衣』即裴,『一片火,兩片火』即炎,『小兒當殿坐』即子隆(裴炎的字)。這首歌說的就是您裴炎裴子隆。另外,誰能坐到大殿裡頭對著天下發號施令呢?皇帝啊。所以說這首歌完整的理解就是裴炎裴子隆要當皇帝。」
按照這種說法,裴炎早有當皇帝的野心,所以很早就開始和李敬業以及駱賓王勾結,想要等到十二月,和李敬業裡應外合一起動手,沒想到陰謀敗露,被武則天提前發覺了。這種說法還有一個佐證,在李敬業起兵早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的監祭御史薛仲璋,www•hetubook•com.com就是裴炎的親外甥。薛仲璋為什麼會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犯下反叛朝廷這麼一個重大錯誤呢?人們很容易就會聯想到,薛仲璋就是裴炎派過去的。
這兩個漏洞加起來,讓我們覺得這個故事整體不太能成立,用不能成立的故事去證明裴炎謀反,有問題。而且這裡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因素,《朝野僉載》是一個筆記小說,筆記小說可是有非常多的虛構成分的,它不能當做一個非常可靠的史料來看待。《朝野僉載》裡所記載的裴炎謀反案,應該視作唐代猜字謎遊戲非常流行的珍貴史料,但是若用它來證明裴炎謀反,可就大錯特錯了。
那麼,裴炎到底有沒有謀反呢?我個人覺得,裴炎的謀反罪不能成立。為什麼呢?
而第二種說法則認為裴炎並沒有跟李敬業勾結,他是想自己發動一場兵變,逼武則天下台。據《新唐書.裴炎傳》記載:「豫王雖為帝,未嘗省天下事。炎謀乘太后遊龍門,以兵執之,還政天子。會久雨,太后不出而止。」豫王就是李旦,李旦雖然當了皇帝,但是一直沒有親政,裴炎為他打抱不平,就想趁武則天巡遊龍門的時候,派兵把她給抓起來,讓皇帝當一回真天子。可惜自從他有了這個打算之後,天公就不作美起來,終日陰雨連綿,武則天一直沒去龍門。於是這事就不了了之。按照這種說法,裴炎自己早有兵諫的想法,雖然和李敬業的叛亂沒有關聯,但是以一個大臣的身分扣留太后,也是謀反。如果裴炎有這兩種說法中的任何一種行為,那都是十惡不赦,判謀反罪一點都不冤枉。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