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唐:武則天

作者:蒙曼
蒙曼說唐:武則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十四回 大柱擎天 一、英雄不問出處:武則天對科舉的三大貢獻

第二十四回 大柱擎天

{前言}武則天任用酷吏打擊反對派,維護了自己的統治。但是武則天想要坐穩江山,讓天下長治久安,真正的依靠對象卻不是酷吏。那麼,武則天究竟依靠誰來幫助她治理國家呢?她又通過什麼方式來發現真正的人才呢?
毛澤東主席有一段話評價武則天,非常精闢。他說武則天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上回講到她任用酷吏穩定政權,但是,只有酷吏不可能維持一個國家的正常運轉,她還要任用一批真正的人才來治理國家。

一、英雄不問出處:武則天對科舉的三大貢獻

因為制舉有這麼多好處,所以從武則天當太后臨朝稱制開始,制舉平均一年半舉行一次,頻率遠遠高於唐朝其他任何一位皇帝。特別是她稱帝之前和打擊酷吏的時候,人才需求量大,更是連年舉行制舉。另外,武則天為了拉近考生和自己的距離,還親自主持殿試。所謂殿試,就是皇帝在大殿親自主持的考試。唐朝第一次殿試是在顯慶四年(六五九年),由唐高宗主持,但是規模不大。載初元年(六九〇年),武則天即將稱帝,為了收買人心,在洛城殿親自主持考試,一時間各地精英雲集洛陽,考生有上萬人之多,連續考了好幾天。這次殿試給世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於《資治通鑑》乾脆抹殺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試,稱殿試就是武則天開創的。
為了選拔賢才,武則天極力拓寬用人管道。不過用人管道多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官職不夠了。當時人有個對比,說「乾封以前,選人每年不越數千;垂拱以後,每歲常至五萬」,從唐高宗到武則天以太后身分臨朝稱制的前後二十年間,有資格當官的人一下子激增了十餘倍,原有的官位不夠了。怎麼辦呢?兩個辦法:第一是增加新的職位,第二https://m.hetubook.com.com個辦法就是大量試官。什麼叫試官呢?凡是毛遂自薦上來的,或者別人推薦的,就先給你一個官試試,看你行不行。
第三大貢獻是開創了武舉。武則天認為,有一些人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是有膽量,有武功,這樣的人,也應該有出頭之日。所以武則天又開創了武舉,讓武藝超群的人都來參加考試。
這樣一來,有這三個方面,唐朝的科舉考試就算完備了。而後的歷朝歷代,科舉制都是選拔人才最重要的方式,一直到清朝,都是以此為格局豐富發展,這是武則天在科舉考試方面的貢獻。
試官的人太多了,刻薄的人就編了一個歌謠挖苦武則天:「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脫校書郎。」什麼意思呢?「補闕」多得一車一車推過來;「拾遺」像米粒一樣,可以一斗一斗地去量;你拿一耙子,一摟就好幾個侍御史;校書郎就像用碗扣出來的,一個一個模子你扣去吧,隨便扣多少是多少。總的意思就是官太多了,一板磚下去能拍死三個大官。當時有個才子叫沈金交,聽了之後覺得好玩,又給補上四句:「評事不讀律,博士不尋章。麵糊存撫使,眯www•hetubook.com.com目聖神皇。」成了一首打油詩,而且把武則天也給編排進去了。這下可不得了,公然說皇帝是有眼無珠的老糊塗,這不是誹謗嗎!馬上就有御史把他抓起來了,請求武則天裁決。武則天聽了之後哈哈一笑,說:「只要你們不爛就行了,還怕人說嗎?別治罪了,放了他吧。」跟當年讚賞駱賓王如出一轍,這就叫容人之量。
武則天這樣用人豈不是太沒有原則了?這倒也不盡然。為什麼呢?因為武則天還留了一手呢。你想當官嗎?容易,我可以馬上讓你來試試,可是如果你不勝任呢?那對不起,輕者貶官,重者殺頭。這樣一來,有真才實學者快速升遷,屍位素餐者難以久留,這就叫做「求才貴廣,考課貴精」,寬進嚴出。真正剩下的都是經過了大浪淘沙的金子了。用這些人治理天下,還能治理不好嗎?
第二大貢獻就是充分發揮了制舉的作用。既然已經有了每年一次的常科了,為什麼還要再搞制舉呢?這也有三個緣故。首先,制舉和現實聯繫緊。常科有固定的出題套路,和現實聯繫很小,就像如今的高考命題一樣,講究規範化。但是制舉就不一樣了,它是臨時命題,題目往往緊貼現實,甚至就m.hetubook•com•com是專門找一個國家急需解決的問題問考生,考生的實際行政能力一下子就能檢驗出來。其次,制舉的考生範圍廣。常科考試只能是白丁(無官者)參加,制舉就不一樣了,白丁可以參加,現任官員也可以參加,這就把選擇面放大了。第三,制舉考試起效快。常科考試考中了,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畢業,並不能立刻當官,還要再經過有關部門的篩選;但是制舉過關,馬上就可以當官,類似於現在的招聘幹部。這樣一來,選拔的人才可以直接投入使用。
中國古代講為政之道,唯在得人。用人好壞是國家發展的關鍵。用人先得從識人開始。我們前面講過武則天賞識魏元忠的事情,但是。識人不能光靠統治者一個個地發現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種有效選拔人才的機制。怎麼選拔人才呢?武則天把重點放在科舉上。
但是,儘管如此,武則天覺得用人管道還不夠多。怎樣才能發現更多的人才呢?她又想出了一個辦法,鼓勵人們互相推薦和自我推薦。垂拱元年(六八五年),武則天平定李敬業叛亂後就下詔,讓「文武九品以上官及百姓,咸令自舉」。此後,這樣的詔令沒少頒布。另外,前面曾經講過武則天鑄造銅匭,雖然說https://m•hetubook•com.com主要是和告密連在一起,但是銅匭朝東的那個青色的格子,就是接受毛遂自薦的信件。你要求官,可以往這裡投自薦信。這些推薦是否幫武則天選拔出了人才呢?也選出來了。比方說,武則天時期最有名望的宰相狄仁傑,曾經推薦自己的兒子當地官(戶部)員外郎,結果很稱職,武則天非常高興,說狄仁傑是內舉不避親。當然。狄仁傑推薦的可不光是自己的兒子,武周一朝,經他推薦而當了大官的就有幾十人。
那麼科舉考試是不是選拔出天下俊傑了呢?還真選拔|出|來了。載初元年那次殿試就發現了一匹千里馬,名叫張說。張說當時剛剛二十二歲,雖然是初生牛犢,武則天一眼就看出他是個人才,親自點評他為第一名,比現在的高考狀元還厲害。武則天對他的才華讚不絕口,把他寫的文章貼在尚書省,讓朝廷百官都去參觀,一時間傳為美談。張說文武雙全,出將入相,前後當了三任宰相,一直到玄宗朝還活躍在政治舞台上,可見武則天的知人之明。
武則天對科舉有三大貢獻,第一是提高了進士科的地位,第二是充分發揮了制舉的作用,第三是開創了武舉。
先說進士科。唐代的科舉分為常科和制科。每年舉行的考試稱為常科,由皇帝下和_圖_書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為制科,制科又叫制舉。常科裡面比較重要的有兩種,一種是進士,一種是明經。進士科側重考察文學才華,明經科側重考察儒家經典。本來進士的級別比明經低一點,但是,從武則天統治開始,進士的前程明顯好於明經,逐漸變成科舉考試裡最重要的一科了。武則天為什麼要提高進士科的地位呢?傳統說法是說武則天自己愛好文藝,所以重視進士。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武則天恐怕不會在這樣大的事情上表現出這麼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原因還是進士科有利於人才的選拔。為什麼呢?明經科主要考經典記憶,需要熟悉儒家經典,那家裡至少得有經典才行吧。當時印刷術不發達,讀書都是靠家傳手抄,普通老百姓家藏書少,因此這種考試明顯對世家子弟有利。但是進士科就不一樣了,進士科考文才,文才固然也需要知識積累,但更重要的還是靠天賦靈氣。好多寒門小戶,家裡沒有太多的書,但是子弟憑著一股靈氣,一種天分,也能夠在詩文方面有所造詣,在進士科中嶄露頭角。因此相對來說,進士科也有它的公平性。武則天提高進士科的地位,拓寬了廣大寒門子弟上升的道路,選拔人才的面兒也就更廣了。這是武則天對科舉的第一大貢獻。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