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唐:亂世紅顏

作者:蒙曼
蒙曼說唐:亂世紅顏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回 紅妝時代 一、年少入道:順從母命,出家成為女道士

第一回 紅妝時代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統治結束後,唐朝一下子進入了最動盪的一段時期。在八年多的時間裏,一共爆發了五次宮廷政變,兩個皇帝(武則天、唐殤帝)被迫退位,一個皇帝(唐中宗)死得不明不白,還有一個皇帝(唐睿宗)被逼無奈當了太上皇。為甚麼會有如此的混亂局面?
歷史本來是在不間斷的時間裏所上演的不間斷的事件。但是,存在於我們記憶之中的歷史,卻往往是一些跳躍的閃光點。比如,我們常常覺得,秦皇之下即是漢武,雄漢之後便是盛唐。其餘的,恐怕就「何足道哉」了。落實到我所感興趣的唐朝,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能輕而易舉想起的,恐怕只有百世帝範唐太宗、一代女皇武則天和風流天子唐玄宗了。可是,在巔峰之間的歷史又是怎樣一副面貌呢?我常想,歷史的魅力其實就在於它的曲折性。換言之,只有看到波谷的存在,我們才能真正認識波峰的價值;也只有深究波谷的秘密,我們才能領悟如何能夠達到波峰。
本書講的就是從武則天鐵血統治結束到唐玄宗開元盛世到來這八、九年的歷史。毫無疑問,這是綿長近三百年的唐朝歷史上的一段波谷,但也是盛世華章到來之前的一段充滿陰謀、鮮血與希望的前奏。極其不同尋常的是,這段上層統治飄搖動盪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女性在政壇上閃亮登場、盡展娉婷的紅妝時代。
先看動盪。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統治結束後,唐朝一下子進入了最動盪的一段時期。在八年多的時間裏,一共爆發了五次宮廷政變,兩個皇帝(武則天、唐殤帝)被迫退位,一個皇帝(唐中宗)死得不明不白,還有一個皇帝(唐睿宗)被逼無奈當了太上皇。為甚麼會有如此的混亂局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接踵而至的混亂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是武則天統治數十年統治積累的結果。半個世紀以來,武則天以一個女人的身分,手握權柄,君臨天下;武氏一族也隨之扶搖直上,雞犬升天。女性與外姓這兩大「異端」力量共同衝擊著李唐王朝家天下的統治,引起了皇位繼承的空前混亂。在武則天從政治舞台上謝幕之後,各種政治勢力輪番登場,更多的女性和外姓紛紛做起了皇帝夢。想當皇帝覬覦皇位的人多了,政變自然也就成了家常便飯。一時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再看紅妝,就更有意思了。武則天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她的統治也找不出甚麼「女權主義」的元素,可是,她的成功顛覆了時人心目中只有男人才能當皇帝的傳統觀念,也刺|激了一批宮廷女性的政治野心。榜樣就是力量。在她的帶動下,那些曾經在她身邊生活過、目睹了她驚人成功的女性,都把她當成了自己的楷模,如飛蛾撲火一般,前仆後繼地追逐著最高權力。在這些宮廷女性中,有四個人最為著名。哪四個呢?武則天的兒媳韋皇后,武則天的孫女安樂公主,武則天賞識提拔的才女上官婉兒,還有,武則天的親生女兒太平公主。
韋皇后是武則天的三兒子唐中宗李顯的皇后,此人在歷史上以淫|盪和狠毒著稱。根據現存史書記載,她不僅在丈夫活著的時候就不守婦道,包養男寵(就是現在的情人),還喪心病狂,為了能早日當皇帝,不惜痛下殺手,毒死自己的丈夫。再看安樂公主,對她的描述之詞可真不少。她是唐朝歷史上最美麗的公主,號稱「光艷動天下」;她也是唐朝最得寵的公主,父皇母后對她千依百順;她還是唐朝最有野心的公主,居然大膽提出要當「皇太女」,以後要接班當皇帝;她也是唐朝最狠毒的公主,史書說她竟然和母親合謀毒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唐中宗李顯。再說上官婉兒,她和武則天本有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卻又深得武則天的賞識信任;她雖然出身掖庭女奴,卻能品評天下才子;更傳奇的是,她為皇帝起草詔書,號稱「女中宰相」,風光無限,最後卻又機關算盡,抱著自己起草的詔書悲慘地死去。當然,更傳奇的還是本書的一號人物太平公主。她有一個皇帝父親(唐高宗)、一個皇帝母親(武則天)和三個皇帝哥哥(孝敬皇帝李弘、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但是,她最大的理想還是自己當皇帝。她參與推翻了一個皇帝(武則天),擁立了兩個皇帝(唐中宗、唐睿宗),可最後還是逃脫不了悲劇命運,死於曾與自己同仇敵愾的皇帝(唐玄宗)之手。本書講的這個時代,就是從由她參與的一場政變開始,並以針對她的一場政變而告終。這些充滿傳奇的女性,儘管出身不同,性格各異,但是她們都有一個共性,就是無視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和婦女不得參政的禁令,公開追逐那些被視為禁臠的政治權力。遍觀中國歷史,從來沒有哪個時期有如此多的女性同時投身於激烈複雜的政治角逐,所以說它又是一個前無古人、充滿魅力的紅妝時代。
但是,這些給歷史增添濃重華彩的宮廷貴婦,無論是想當女皇帝的,還是想當女宰相的,最後都一一失敗了。在這些人之中,最後一個結束自己夢想的就是太平公主。對於這樣的結局,我們可能會充滿好奇和疑問。按理說,在這各色的女人中,太平公主和武則天應該是最為接近的了,她出身貴於其母,容貌、性格酷似其母,才智、能力不遜其母,為甚麼武則天能夠度盡劫波,最終榮登大寶,盡享九五之尊,而太平公主卻連安享太平也未能做到?雖然一度叱咤風雲,最終卻只能是以三尺白綾結束性命?她們之間所差的,究竟是個人素質,是歷史機遇,還是有甚麼更深層次的根源呢?同樣是政治女性,為甚麼武則天在中國歷史上有如恆星,始終煥發著奪目的光芒,而太平公主卻像一顆流星劃破夜空,雖然一度光華璀璨,卻又轉瞬即逝?太平公主死後,唐朝歷史上的紅妝時代也隨之結束,但是,李唐王朝卻進入最為繁榮富貴的開元盛世,這究竟意味著這些女性的個人失敗,還是意味著時代的必然選擇?
正是縈繞在太平公主身上這些徘徊不去的疑問,和歷史上所有的翻雲覆雨、無數個才子佳人一起,構築了我們的歷史,也構築了我們的心靈。儘管褒貶不一,我們卻都得承認:這真是一個令人駐足神往又令人扼腕歎息的紅妝時代。既然以紅妝參政為特色,那麼,作為這個時代的標誌性人物太平公主,是否就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動物呢?她究竟有著怎樣的童年和少女時代?

一、年少入道:順從母命,出家成為女道士

那麼表現出如此優秀傳統品質的太平公主當時多大年紀呢?中國的歷史文獻儘管卷帙浩繁,可惜,女性的空間總是被一再壓縮,即便是曾經差不多擁有天下的太平公主,她的出生年月在史書中也沒有任何記載。不過,我們還是可以依據她哥哥們的情況大體推測一下。太平公主最小的哥哥李旦生於六六二年,按照他的年齡推算,太平公主最早應該生於六六三年,那麼到六七〇年,她最大也只有七歲,還是個小孩兒。這麼小的孩子哪裏懂得甚麼道教呀,所以當道士只是順從母命走走過場而已,偶爾出席幾次活動秀一秀,基本上屬於玩票性質。
雖然太平公主真的出家了,不過按照唐高宗和武則天當時的想法,恐怕也只是暫時避避風頭而已,一旦吐蕃徹底死心,還要讓女兒還俗的。可是,當時已經是唐高宗統治的後期,高宗本人身體每況愈下,而武則天忙著積聚勢力奪權,兩個人都沒有心思管小女兒的事情了。另外,當父母的總覺得兒女是小孩子,特別和*圖*書是太平公主又是最小的女兒,也許潛意識裏希望她在身邊多留幾年吧。可是,春花秋月等閒度,美眷如花,流年似水。道觀中的太平公主,眼看著自己的大好青春悄悄溜走,心裏難免有些著急,但父皇母后就是不提還俗出嫁的事。
史書中記載太平公主的第一個形象就是一個模範孝女。根據《新唐書.公主傳》的記載,她在很小的年紀,為了替母親武則天給外祖母楊夫人盡孝,出家當了女道士。這位楊夫人出身高貴,四十多歲嫁給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為他生了三個女兒。楊夫人不僅給了武則天生命,更成了她政治生涯的最早幫手,無論武則天是入宮還是當皇后,背後都有這位楊老太太的身影。她也算是為武則天鞍前馬後,出力多多。西元六七〇年,楊夫人去世,武則天失去了一個心靈的依傍,倍感神傷。怎麼表達對母親的無盡哀思呢?李唐皇室一向標榜自己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後人,所以信仰道教。而當時道和-圖-書教認為,如果家裏有晚輩入道,當個道士,就會給死去的親人帶來福氣,讓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按照這種理念,作為女兒的武則天此時如果出家當女道士,就能給母親楊夫人修得冥福,這可是個不錯的盡孝辦法。可是武則天與唐高宗並稱「二聖」,身為國母,哪能說出家就出家呀。那怎麼辦呢?武則天想到了她的掌上明珠、可愛的小女兒,就讓她替母親盡孝吧。於是,她就讓小女兒替她出家當女道士去了。當然了,這個小女兒當時可不叫「太平公主」,但是既然當了女道士,就得起個道號,這道號就是「太平」。我們現在習慣稱她為「太平公主」,其實就是從這兒來的。從這個道號我們可以看出來,唐高宗和武則天對這個唯一活下來的女兒倍感珍惜,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他們都希望這個寶貝女兒能太太平平地度過一生。
是不是安排太平公主遠嫁呢?這下,唐高宗和武則天犯難了。照理說,和親是一件好事,邊疆可以安寧,戰士可以和*圖*書回家,這是所有人都願意看到的。但是吐蕃實在太遠了,當時也沒有青藏鐵路啊,那可真是「一番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了,武則天怎麼捨得讓唯一的親生女兒嫁到那麼遠的地方呢?在國家統治和慈母情懷之間,武則天選擇了當慈母。可是吐蕃那邊又不好直接拒絕,怎麼辦呢?太平公主幼年時,不是半真半假地當過女道士嗎?乾脆讓她正式入道算了。道教崇尚宗教獨身主義,總不能要求女道士成婚吧。於是武則天下令,馬上給太平公主修建一座道觀,就叫太平觀,讓她搬進去住。於是十幾歲的小太平當了觀主,而且像模像樣地履行了受戒儀式,出家了。這樣一來,吐蕃沒話說了,和親的事情也就不再提起。
在漢語裏,孝順連稱,順即為孝。一個小公主能夠順從母后的心願,出家給外祖母修冥福,這當然是模範孝行啦。
既然是玩票,那就並沒有真正離開父母身邊。可是在中國古代,女孩子一般是不能在娘家終老一生的,長大成人之後就要出嫁了。那麼太平公主嫁給誰了呢?說來令人難以置信,她差一點成了吐蕃人的媳婦。這是怎麼回事呢?眾所周知,吐蕃是現在藏族的前身,和唐朝差不多同時崛起。它與唐朝毗鄰,勢力強大,為了維護關係,唐太宗曾經派文成公主和親,讓她嫁給吐蕃贊普(國王)松贊干布,這也是漢藏民族友好往來的一段佳話。和親是古代中原王朝安撫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常用手段。當年漢高祖劉邦率大軍攻打匈奴,在白登山(今天的山西大同)被圍七天,幾乎喪命,後來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解圍。劉邦脫險後,把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單于,這才贏得了漢初北部邊疆的和平。劉邦開創了中原王朝嫁女和親的傳統,唐太宗又開創了唐朝和親吐蕃的傳統,到唐高宗一朝,這個傳統又要發揮作用了。話說吐蕃在唐朝的西南邊境越來越強大,到了唐高宗時期,經常在現在甘肅、青海一帶攻城掠地,讓唐朝這個常勝將軍大丟面子。當然,吐蕃畢竟地瘠民貧,國力遠不如唐朝,也難打持久戰,於是就請求與唐朝和親,締結友好關係。那時候,唐高宗在世的女兒一共有三個,老大、老二都是被武則天害死的蕭淑妃所生,當時早已經出嫁了。唐高宗身邊待字閨中的只有小女兒太平公主,十二、三歲的年紀,按照唐朝人的標準,已經到了適婚的年齡。吐蕃人事先已經摸清了情況,口氣很大,開口便要太平公主和親。和-圖-書和*圖*書
太平公主究竟是個甚麼樣的女人呢?史書評價她「多權略」、「頻著大勳」。按照今天的講法,就是既有政治抱負又有政治能量的政壇女強人。不過無論我們用甚麼語言來概括她,其實都是按照她最終的政治身分和形象來給她定位的。但是,太平公主真的一生下來就是個政治動物嗎?實情並非如此。事實上,太平公主在童年和少女時代,完全是按照從孝女到賢妻、再到良母的傳統女性標準模式來打造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