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風翔萬里

作者:田中芳樹
風翔萬里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章 木蘭從軍 Ⅱ

第一章 木蘭從軍

煬帝在大業三年(公元六〇七年),巡視北方時訪問了遊牧民族王國——突厥,受到突厥國可汗啟民的友好接待。從突厥王那裡知道了高麗使者曾拜訪過啟民可汗,煬帝為此心中不安,雖然現下啟民可汗對隋仍極友好,但如果高麗和突厥這兩個兵力強大的國家一旦結成同盟,一起對抗隋,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
最大的災厄是昔日疼愛人民的皇帝——煬帝——下達了遠征高麗的詔書,大量徵集人力物資,數百萬人群牽牛拉馬,向涿郡方向前進,混亂至極,民不聊生。誠如《隋書》所述:「天下騷動」。真是舉國亂成一團。
大業七年(公元六一一年),對居住在黃河下游的百姓而言,簡直是受到詛咒的災厄之年。
裴矩,字廣台。從隋到唐一直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比煬帝長十二歲。身為外交官的他有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曾經為隋制定了不少對外政策,貢獻良多。著有「隋西域圖記」三十卷,是位造詣很深的地緣學家。尤其是在煬帝平定西方的吐谷渾遊牧國的事情上,以及隋能夠支配與西域各國進行貿易的「絲路」,全是裴矩的功勞。
像煬帝這一類型的缺點,或許是他內心想反抗過於吝嗇的和_圖_書父親,而發生的另一種極端傾向。大運河開通的當年,他向全國宣佈免除賦稅一年,煬帝的生活雖驕奢淫逸到極點,但隋朝的財政要養這樣一個人也還是養得起的。煬帝即位後還下令減輕刑法,甚至到大運河通航時,人民對他的評價還並不壞。真正使國家經濟遭受破壞,並且使他惡名昭彰的關鍵是「征遼之役」。
「倘若突厥與高麗聯合起來對付我們,中國北部邊疆將永無安定之日。本來高麗就是漢朝時設置的樂浪郡,我們不如一日用兵,永絕後患。」
隋朝大臣中有贊同遠征高麗的主戰派,其中代表人物為黃門侍郎裴矩。
總之,煬帝打算一舉征服高麗。父親文帝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身為兒子,似乎也非得做些驚天動地的大事不可,像開通大運河、修復萬里長城、取得統制西域各國的權力等等,煬帝再心想;如果更上一層樓,完成父親(文帝)未成功之高麗國遠征,自己的名聲不就比父親更高了嗎?結果,就為了皇帝個人的野心,使得百萬計的將士離鄉背井,被迫遠征異國。
連日以來,向涿郡方向前進的士兵以及牛、馬車輛絡繹不絕,但行列中的人數卻日漸減少,因為www•hetubook•com•com中途不斷有人逃跑,其中還有的帶牛馬逃走,所以軍需物資也一天天地失蹤。致使負責徵召的人對此感到棘手,一旦人員、物資不能按預定數送到涿郡,他們將會受重罰。於是他們在中途時常到附近村莊去抓壯丁充軍以此補充人數,萬一找不到人時乾脆自己也逃之夭夭,溜之大吉。結果,這時擺脫隋統治的人,逐漸組成集團行動,他們的行動從逃走到抵抗,從抵抗到反擊,愈演愈熱,而集團的規模也越來越龐大,所謂「群賊的時代」就此到來。
在「隋書」第八十一卷《東夷傳》中記載了位於隋東部的高句麗、百濟、新羅、靺鞨、琉球、倭等六國具體的情況。這裡提到的高麗即為高句麗。國土範圍從朝鮮半島北部到中國大陸東北地區的南部。東夷傳記載道:「自稱為高句麗國……高祖授予湯『大將軍』之稱,並未重新冊封他為高麗王。」這裡的高祖指的是隋文帝,湯即為當時的高句麗國王。總之,從隋開始就把高句麗稱為高麗。
高麗和隋之間的關係起初是友好的。但是,在湯王去逝之後,元王繼承王位開始就發生了糾紛。先動手的是高麗一方,開皇十八年(公元五九八年和圖書),元王出動一萬多騎兵越過國境,打敗了掌管營州的隋朝將軍韋沖。被激怒的文帝編成了三十萬大軍討伐高麗,但這次軍事行動受到了宰相(當時稱僕射)高熲的反對,由於後勤補給供應不足,一度出現無法再戰的窘況,但當進軍到遼水(現在的遼河)一帶,恰好這時元王害怕了,派來使臣來認罪,本來就知道士氣不足的文帝正好藉機下台。從此以後兩國友好親善達十多年之久。
雖說煬帝接受了裴矩的主張,但他覺得現在還不是馬上出征的時候,要打仗是必須找到藉口才行的。於是,煬帝派遣使者到高麗,要求元王親自來隋謁見他,向他表達徹底的效忠。
涿郡指的是現今「北京」一帶。因《三國誌》的主要人物劉備就出生在此地,所以變得相當有名。涿郡在中國本土的東北部,北臨萬里長城,居民八萬四千餘戶,人口是戶數的五倍,約四十二萬人。這裡一下駐紮了超出當地人口近三倍的軍隊,顯然十分混亂。煬帝本人也乘「御女車」從長安趕到涿郡。這種車有如一棟民舍般巨大,配有十二個車輪,由十二匹高頭大馬拉著。車體的壁牆構造巧妙,從車內能看到車外風景,但從車外卻看不到車內的情景。車上和-圖-書還繫著無數響鈴,車內的聲音從車外是聽不清楚的。這樣煬帝在行軍中也可在車內與宮女、女官們盡情娛樂,又可不讓下臣所知。
向涿郡前進的人們看到路旁屍體遍野。這年,老天爺也不助煬帝一臂之力,黃河流域連遭旱災水災侵襲,僅有的收成也被徵作軍糧了。並且,地方官吏營私舞弊,欺壓百姓,把軍糧佔為己有。體弱者忍受不了酷世而死的事情時有發生,各地暴動事件頻傳。
煬帝這時是怎麼想的呢?「如果討伐高麗的話,就能和百濟和新羅結為盟友。」那麼隋圍攻高麗時,新羅、百濟從其背後相助,則可實施大規模的夾擊戰。
有關元王為什麼要入侵隋的原因,「隋書」並沒有記載。但依當時的情形推斷來說,恐怕是以此展現實力。在隋之前,中國一直是處於南北分裂相互對抗的狀態,隋統一全國後,強大的帝國對高麗國威脅很大,高麗怕隋會對他們採取高壓政策。因此,出兵隋可能是想顯示一下自己的實力,使自身在外交上處於有利地位。當然,也不排除高麗有侵佔隋領土的慾望。
煬帝想到,父親文帝征服高麗沒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後勤補給不足,因此,他全心做出征前的準備工作。從全國一百九十個和*圖*書郡徵集了大量糧食和武器,五萬輛運送物資的車排滿了道路。大運河中塞滿了幾萬隻船,幾乎到了船首接連船尾,連水面都看不見的程度。大批征戰人員與物資都集中到遠征的根據地——位於大運河北端的涿郡。
元王終究是沒來拜見煬帝,煬帝所等待的「藉口」終於出現了。大業七年(公元六一一年)二月,煬帝向全國公佈了討伐高麗的詔書,「征遼之役」從此展開了。
結果元王沒來。如果當時真的來了,隋煬帝又該怎麼辦,那就不得而知了。搞不好只得去重提元王十年前的某某罪狀,然後把他囚禁起來強迫他退位。雖然不殺死朝貢國的國王,也要硬招撫高麗為藩屬、消滅其自主權。
煬帝為了安撫自身內心的慌亂,動員了一百多萬名男女,大力整修萬里長城,在工程還沒完工的時候,新羅的使者來拜訪煬帝,請求「討伐高麗國」。朝鮮半島的南半部有新羅和百濟兩個國家,他們因領土問題和高麗國長年戰爭不絕,這其實是一種很簡單的互動,高麗國與隋相比是小國,受隋的壓迫,但與新羅和百濟比則是大國,又去欺壓新羅和百濟。
因此,當時有一首「不欲客死遼東地」的歌謠,很快地流傳全國,也是最早反應民心的歌。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