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劉邦:大風歌(上)

作者:王立群
劉邦:大風歌(上)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五章 皇帝大戲開幕 登基稱帝

第十五章 皇帝大戲開幕

登基稱帝

第一個問題好理解。這次分封之後,以「王」來定義尊卑難免有點尷尬,劉邦是漢王,韓信是楚王,韓王信是韓王,黥布是淮南王,彭越是梁王,吳芮是衡山王,張敖是趙王,這樣一來,七名異姓諸侯王和漢王看上去和聽起來都像是平起平坐的人。而且在七名異姓諸侯王中,韓信、彭越、黥布、韓王信、張敖這五名是劉邦所封,劉邦自己、衡山王吳芮、燕王臧荼是項羽所封,尊卑關係確實有點亂。如果大家繼續都以「王」相稱,實在難以突出漢王劉邦至高無上的特殊地位。怎麼辦好呢?那就讓他再升一級吧。怎麼個升法呢?讓他接受尊號。
於是,劉邦不再推辭。只是說,只要你們都認為我上「皇帝」尊號有利天下蒼生就行了。
劉邦平定三秦之後,在關中設立了隴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等郡,在關外設立了河南郡,完全承襲了秦帝國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的行政制度,這些做法無不透露出他打算在後項羽時代沿襲帝國制的端倪。
這一次的上書厲害了,直https://m.hetubook.com.com言只有漢王稱帝才能讓天下百姓滿意。「民生」這級臺階很管用,著實讓劉邦心率失調,這正是他想要的!
這裡又冒出了兩個問題:一是以楚王韓信為首的七名異姓諸侯王為什麼要劉邦接受尊號?二是為什麼是「皇帝」這一尊號,而非其他?
在這場歷史之交的重磅演出中,《漢書.高帝紀》特意記下了兩個人的官職號、姓名,一個是「太尉長安侯綰」,一個是「博士稷嗣君叔孫通」。這兩個人絕非等閒之輩,尤其是叔孫通,他和劉邦登基稱帝關係非常密切。為什麼在劉邦稱帝的段落裡,《漢書》會特意點名叔孫通呢?除了叔孫通,還有哪些人為劉邦稱帝修渠引水呢?

第三,劉邦對諸侯聯名上書的反應是默許

第一,劉邦的目標是奪得天下

聽懂了劉邦的弦外之音,諸侯王們迅速組織起第二撥集體上書,總結了漢王的三大功德,一是「滅亂秦」,二是「誅不義」,三是https://www.hetubook.com.com「功臣皆受地食邑」,所以「漢王」的稱號已經無法承載劉邦的功德(諸侯王不足以道之),只有「居帝位」才能實至名歸,再次希望「大王以幸天下」。
至於為何諸侯王們偏要選擇「皇帝」尊號給劉邦,《史記》、《漢書》等史料裡都沒有提及。不過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勸劉邦接受尊號這麼大的事,七名諸侯王私底下肯定得通通氣,打打照呼(照顧),坐到一起「茶話」一下。雖然劉邦從未公開談及滅掉項羽後自己想要什麼尊號,但這不等於他從未表露心跡。諸侯們看準了這些蛛絲馬跡,給劉邦來了個投其所好。

第二,劉邦的行政建制是郡縣制

在劉邦的首肯下,七位「諸侯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選擇了一個好日子,「二月甲午,上尊號漢王」,劉邦正式「即皇帝位於氾水之陽。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並追尊自己的生母為「昭靈夫人」。完成了由漢王到西漢開國皇帝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歷史性演變。
諸侯們聯名上書之後,劉邦推辭不受。大家都懂得,像劉邦這樣的「王中王」怎會直白地說出心中所想呢?他的內心戲碼再豐富,也是需要留給別人去猜,去揣摩,去架梯子的。於是,諸侯王們給出了漢王劉邦理應接受尊號的三大理由:一是功大(於天下功最多),二是德厚(功盛德厚),三是上下不分(亡上下之分)。意思就是,漢王功勳卓絕、厚德載物,但現在和其他諸侯王無法區分尊卑上下,只有加了尊號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冊封完韓信、彭越之後,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趙王張敖、衡山王吳芮、燕王臧荼七名異姓諸侯王聯名上書,恭請劉邦接受「皇帝」尊號。
第二個問題就頗為蹊蹺了。七名異姓諸侯王聯名上書,要求劉邦接受的是「皇帝」這個尊號,為什麼不是其他尊號呢?
這三大理由就是諸侯們給劉邦架的梯子,好讓劉邦順著向上爬!梯子是架好了,劉邦會做何反應呢?他是這樣回應的:「帝」必須是賢者。如https://www•hetubook•com•com果我不是賢者,接受了這樣的尊號,豈不是華而不實徒有虛名?這不是我所希望的。你們這些諸侯王把我捧得那麼高,教我怎麼處理好呢?
武涉遊說韓信時評價劉邦說:「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武涉透過劉邦兵出函谷的行動看到他欲奪天下的終極理想,並給出了精準的總結。這一點,七名諸侯王都是了解的,為意在「盡吞天下」的漢王上什麼尊號最合適?「皇帝」!
劉邦這番話妙不可言,短短幾句表態卻含有三個關鍵點:一是不反對稱帝,二是質疑自己的資格,三是擔心自己被推高後不好處事。雖然口口聲聲說著「寡人聞:帝者賢者有也。虛言無實之名,非所取也。」但很顯然他並不反對諸侯們的勸諫,只是說擔心自己還不夠賢能。
劉邦稱帝在中國帝國史上是一件大事。儘管秦帝國因為其暴政、苛法僅僅存在了十五年,但秦始皇所開創的帝國制相對於商周的王國制,無疑是更為先進的政治制度。秦漢之交的人們大多只看到了秦帝國的速亡,並將原因歸咎於帝國制。項羽就是最好的例和_圖_書子,在成為諸侯盟主之時,他選擇了做霸主,大封諸侯,錯失了稱帝的天賜良機,他還沒有意識到帝國制已經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那劉邦為什麼會選擇帝國制而放棄了王國制,他的政治覺悟真有那麼高嗎?史書沒有記載,但若要深究,最根本的原因莫過於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必然的是帝國制,偶然的是劉邦。
在政治制度的問題上,人們往往習慣於在歷史中尋求答案。劉邦時代到來之前,社會曾經以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存在過:一種是商周的王國制,另一種是秦始皇的帝國制。項羽當年選擇當霸王,本質上從屬於王國制,是王國制的一種變形。
西漢帝國因為諸侯王們找到了一架最恰當的梯子而誕生了。可見,搬梯子是一門大學問,不管別人是想向上攀升,還是體面下臺,都需要一把合適的梯子。
不反對就是默許。如果劉邦真不想當皇帝,那麼他完全可以直截了當地加以拒絕。現在這話裡之話,諸侯王們自然心領神會,知道這把梯子架對了,「長官」還是有意順勢而上的,接下來就是要把這梯子給扶穩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