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劉邦:大風歌(下)

作者:王立群
劉邦:大風歌(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章 老子姓劉名太公 為什麼封老大

第八章 老子姓劉名太公

為什麼封老大

項伯面對太公隨時可能被殺的凶險局面,說道:「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此話明顯是在保護太公,但的確也是明理之言。兩方交兵,拿人父為人質已屬不道義,何況以此威逼對方投降,更屬不義之舉。項伯所講的「為天下者不顧家」,歷史上從來都是這樣,縱然劉邦不救父親、捨棄兒女確實冷酷無情,但也不能因此就斷定他不孝、不慈。
漢五年二月,劉邦即位稱帝,同時封呂雉為皇后,立劉盈為太子,追尊已故母親為昭靈夫人(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媼曰昭靈夫人),唯獨把父親太公給撇到了一邊。
然後是封兄弟、封兒子,仍不封太公
張萱說的前三條都有一定的道理,這第四條就有些牽強了。劉邦尊太公為「太上皇」不能算是不敬。雖然劉邦本人讀書不多,但他手底下有的是博學之士,至少陸賈、叔孫通等人都飽讀詩書,如果這個尊號太離譜,他們也會出面干預的。

第五件是營建新豐

對於項羽企圖烹殺太公的舉動,劉邦的應對多少讓人覺得太過無情,只顧自己爭天下、當皇帝,完全不顧父親的生命安危。然而,對劉邦而言,建國稱帝是和圖書他的最高理想,並且他也不遺餘力地朝著理想奮鬥,任何阻礙他前進的事情都必須讓路。在這樣的人生信念指引下,劉邦選擇捨棄父親是必然的。敗走彭城後,他曾屢次將親生兒女踹下車也是同樣的道理,固然冷酷至極,但也是無奈之舉。

第二件是未能接父

解決這個問題對於劉邦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只見他一聲令下,一座仿照沛縣豐邑而造的新城拔地而起,名為新豐。劉邦還將太公的發小(小時玩伴)故交們全都遷了過來。太上皇一看,心花怒放。新豐城完全就是沛縣豐邑的翻版,街道、房屋無不照舊,被遷來的人一看就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兒,連街上到處跑的狗、羊、雞、鴨都能認出哪個是自己的窩。新豐城是匠人胡寬奉命規畫建造的,所有遷居於此的人都很感謝他,爭著給他送禮,一個多月下來,他就收了很多金子。

第一件是安排留守

《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對未央宮誇富一事也有記載,我們可以引作旁證:

第三件是烹了喝湯

《西京雜記》裡有這樣的說法:太上皇移居長安,住進深宮後,每天都悶悶和-圖-書不樂。劉邦很是疑惑,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太上皇喜歡和一些年輕的屠夫、商販結交朋友,賣酒賣餅,鬥雞踢球,並一直以此為樂。現在換了環境,所有喜歡做的事都做不了了,自然很是抑鬱。
相信熟悉漢史的人對這段話並不陌生,不過劉邦此時說這些究竟有什麼用意呢?是炫耀自己,還是拿太公尋開心?《史記》原文將「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一句與下文的「不能治產業」承而敘,對此,《史記集解》引用了許慎的解釋:「賴,利也。無利入於家也。」也就是說,「無賴」二字的指向乃是不能置產業。太公早年對劉邦頗為不滿,認為他不能置家產,不如劉仲能賺錢。時過境遷,現在劉邦是治天下業,住黃金屋,自然難掩得意之情。因此,他這一席話絕非是嘲弄的意思,而是在炫耀自己的本事。
當然!
未央宮成,置酒前殿,太上皇輦上坐,帝奉玉上壽。曰:始常以臣不如仲力,今臣功孰與仲多?太上皇大笑,殿上稱萬歲。
儘管意不在諷刺,太公貌似也很開心,但在外人看來,這樣的舉動多少還是讓太公很沒面子,至少容易讓人覺得,太公之前沒有看出和*圖*書這個「不爭氣」的兒子竟能置下這麼大的家業,有點鼠目寸光。

第六件是立廟赦囚

《西京雜記》不是信史,所寫內容只能做為參考,不過,《括地志》的記載應當可信。參照兩份史料來看,所說大體不差。
再次是未央誇富

第四件是未央誇富

這條與《史記.高祖本紀》的記載相比較,多了「太上皇輦上坐」、「太上皇大笑」兩句。顯然,如果劉邦的話真是傷了太上皇的心,跌了太上皇的面,太上皇又怎麼可能笑得出來呢?
綜上所述,劉邦對父親確實是有無可奈何情急之下的不敬,但他尊父、敬父的情況也是有史可查的。不過,對劉邦不尊其父的議論始終不絕於耳。明人張萱在《漢高祖尊母不尊父》一文中明確表示:劉邦尊母不尊父。張萱的說法有依據嗎?
首先是封皇后、封太子,獨不封太公
新豐故城在雍州新豐縣西南四里,漢新豐宮也。太上皇時悽愴不樂,高祖竊因左右問故,答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鬥難蹴踘,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不樂。高祖乃作新豐,徙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按前於酈邑築城寺,徒其民實之,改其名。太上皇崩,後命曰新豐。hetubook.com.com
前有「不救太公」,後有「取笑太上皇」,這兩件事嚴重影響了人們對劉邦仁孝與否的判斷,其實,「不救太公」是無奈,「取笑太上皇」是誤讀。
漢九年,未央宮落成,劉邦自然很亢奮,在未央宮前殿舉辦大型酒會,大宴朝臣諸侯。望著金碧輝煌的宮殿,劉邦端著一杯酒,興致勃勃地來到太上皇面前敬酒,並說道:當初父親大人總認為我不行,不能創業治家,不如二哥能幹。現在您看看我的產業和二哥相比,誰的更多呢?說完,下面的群臣高呼萬歲,哄笑不已。
當年雍齒叛變,豐邑失守,劉邦準備投奔景駒借兵,臨行前不忘特意安排二哥和審食其留下來照顧太公。
漢四年,劉、項在滎陽相持不下。因為受不了彭越屢斷楚軍糧道的游擊戰,項羽在情急之下把太公綁在兩軍陣前的大鍋上,要脅劉邦說,如果不投降,就要烹殺太公。劉邦左右為難:要救父親,就得投降;要打敗項羽,就救不了父親。最後,他不得不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說出「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這番話,終成了留下後人詬病他的罪證。
彭城大戰前,劉邦曾打和*圖*書算接走太公、呂雉和一雙兒女,卻因為一時糊塗大意,未能成行。彭城兵敗,劉邦在逃亡的路上捨命繞道去接家人,但為時已晚。太公和呂雉為了躲避項羽的追捕離家出走,卻在路上遇到了楚兵,成了人質。
劉邦尊封太公為太上皇,自然也是為了表示父親地位的尊貴。那麼,他們父子倆的關係究竟如何?說完下面這六件事,您心中自然就有答案了。
《史記.高祖本紀》裡寫道:高帝六年,劉邦封二哥劉仲、小弟劉交、庶長子劉肥、親屬劉賈四人為諸侯王,仍舊沒有封太公。《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功臣年表》中說:高帝六年「尊太公為太上皇,劉仲為代王」。似乎封「太上皇」先於封劉仲為代王。不過兩者比較起來,《高祖本紀》的記載更為可信,如果沒有管家的精心設計與太公的精采表演,劉邦可能還想不到封太公為「太上皇」。
唐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中,也曾引了《括地志》裡一段類似的記載:
高帝十年七月(西元前一九七年),太上皇駕崩,被安葬在萬年(今西安)。高帝劉邦大赦天下,櫟陽死罪以下的囚犯得以赦免。八月,劉邦又下詔,命各諸侯國在國都修建太上皇廟。
最後是以追尊死人的「太上皇」封活人,不敬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