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劉邦:大風歌(下)

作者:王立群
劉邦:大風歌(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九章 都是拆遷惹的禍 此韓信非彼韓信

第九章 都是拆遷惹的禍

劉邦登基後,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政局的措施,包括大封列侯以滿足功臣的訴求,封劉姓諸侯王以鞏固中央政府集權,同時對個別異姓諸侯王的封地也進行了調整。
其實,調整異姓諸侯王的封地早在滅掉項羽後,就已經實施過一次,徙封韓信即是。漢六年,劉邦故伎重施,將另一位異姓諸侯王也挪了個地方,不過這次折遷不幸釀成了一場大禍,不僅引發了異姓諸侯王的第一次叛亂,還險些要了劉邦的老命。那麼,這次危及劉邦生命的徙封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次危機的最終結果又是怎樣的呢?

此韓信非彼韓信

來到漢中後,韓王信對劉邦說,項王把追隨他的將領們全封在了中原附近,卻把您封到巴蜀、漢中,這不是封賞,而是把您當犯人一般「流放」到偏僻的地方。再說,您手下的士兵們都是崤山以東的人,日夜盼望著回到故鄉。藉著他們的這股銳氣東征,是可以和項王一爭天下的。韓王信這番話與大將軍韓信力勸劉邦還定三秦、爭奪天下的主張如出一轍。今天,我們在讚揚韓信智深慮遠的同時,也不應忽視韓王信的戰略眼光。
代國的國都原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韓王信被拆遷過去以後,上書劉邦說,代國屢遭匈奴侵擾,我要把國都遷到馬邑(今山西朔縣)去,以便更好地抵禦匈奴入侵。劉邦對此表示贊同。
漢五年春,劉邦與韓王信剖符為信,封他為韓王(遂與剖符為韓王)。漢六年春,劉邦突然下令,改任韓王信為代王,遷至代地。前一年剛立下丹書鐵券,後一年就大玩變臉。對此,《史記》是這樣解釋的:第一,韓王信善於作戰,作風勇猛(上以韓信材武);第二,韓王信所在的潁川郡是天下兵家https://m•hetubook.com.com必爭之地(天下勁兵處)。
準確地來說,此時的韓王信應當稱為代王韓信,但史書一直未改口,是因為他只當了幾個月代王就投降了匈奴,之後劉邦便又封了二哥劉仲為代王。
劉邦「許封」韓王信時,還沒收服韓地,所以他先任命韓王信為韓太尉,率兵攻奪韓地。話說為項梁所立的韓王成後來被降為列侯這之後不久被殺,這時候,項羽聽說劉邦出兵攻略韓地,忙不迭地任命吳縣縣令鄭昌為新任韓王,以對抗韓王信。
漢二年(西元前二〇五年),韓王信迫降了韓地十幾座城。同時,劉邦也已出關到達河南。韓王信攻下鄭昌後,劉邦兌現承諾,正式封他為韓王。
劉邦還定三秦後,許封他為韓王。這次「許封」說明劉邦的分封策略已漸成熟,從求封到分封,再到先「許封」再實封,分封儼然已成為劉邦爭奪天下的特殊手段。韓王信被「許封」也印證了異姓諸侯王的出現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客觀形勢所趨並非劉邦心甘情願。
第一點是誇耀之詞,https://m.hetubook•com•com劉邦定會大肆渲染,先要花點心思給別人戴高帽,後面的事情才好辦。第二點是防人之心,劉邦當然打死也不會這樣說。韓國故地北靠鞏縣、洛陽,南面逼近宛縣、葉縣,東邊是軍事重鎮淮陽,如此戰略要地怎能留給外姓人?所以,對不起,麻煩您挪個地方。
原來項梁戰死後,韓王成嚇得投奔了楚懷王。後來,劉邦派張良以韓國司徒的名義攻略韓地,在此期間,張良意外發現了韓王信,於是馬上任命他為將領,帶著他一起隨劉邦入關。劉邦被封為漢王,韓王信又隨劉邦去了漢中。
韓王信本來就害怕得要命,被劉邦這樣五次三番地問責,更是整日提心吊膽,擔心自己會被誅殺(信恐誅)。漢六年九月,在堅守了幾個月後,韓王信率領馬邑全軍投降匈奴(以馬邑降胡),並且還約定要一塊對付漢軍,攻打太原。
劉邦得到消息後,下令發兵救援。後來又聽說韓王信派使者與匈奴往來,懷疑他「有二心」,便接二連三地派使者警告他說,你現在應該全力禦敵,既不可輕生(專死不勇hetubook•com.com),也不能惜死(專生不任)。
至於韓王信建議遷都馬邑的原因,歷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他這麼做確實是為了更有效地抵禦匈奴;也有人認為他是在為此後投降匈奴做準備。依我之見,這次遷都應當被視作防禦更合理。此時的韓王信剛到代地,跟匈奴打交道的機會還不多,不至於這麼快就動了投降的念頭。
漢三年,韓王信遭遇了一場意外。劉邦滎陽兵敗,出逃時留下三位將領守城。御史大夫周苛被俘不降,後被項羽所殺;樅公堅定不移,也被項羽所殺。而韓王信在兩位戰友慷慨就義時舉了白旗(楚敗滎陽,信降楚),苟且偷生。沒過多久,他瞅準一個機會,從楚營逃了回來。劉邦當然知道他變節降楚的事情,但考慮到他身分特殊,決定留任查看。此後,韓王信便一直追隨劉邦南征北戰,滅項羽,奪天下,成為建漢的功臣之一。
就這樣,韓王信半推半就地成為第一個公開叛亂的異姓諸侯王。他叛亂的原因比較直接,也比較簡單:本人貪生怕死,匈奴重兵圍困,劉邦連續問責。要說究其根本,恐怕還是他克https://www.hetubook.com.com服不了貪生怕死的劣根性。
不過事實表明,韓王信遷都馬邑是個很重大的失誤,做這個決定確實有些欠考慮,而劉邦答應得也過於草率。要知道,匈奴民族此刻正值歷史巔峰時期,當時在位的單于冒頓是匈奴歷史上最強悍的領袖,手握數十萬精銳騎兵,實力非同一般,而馬邑離邊地實在太近,如此一來,漢軍的防禦系統壓力便大大增加。
這次實施拆遷,劉邦明顯有防備之意,絕不許異姓諸侯了控制戰略要地。於是乎,韓王信被委屈地強遷到代地,也就是今河北西北、山西中部、北部地方,轄雲中、燕門、代、太原四郡。單從轄地規模來看,韓王信這次貌似賺到了,原來韓地只轄潁川一郡而已,這次可是四個郡。不過再愚笨的人也懂得,韓地雖小,卻因其戰略意義而規避了不少軍事風險;代國雖大,卻需要面對北方彪悍的匈奴,軍事壓力不可同日而語。
高帝六年(西元前二〇一年),被劉邦瞄上的拆遷戶叫韓信。此韓信非彼韓信,此韓信是原韓襄王的孫子。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為了區別同時代的兩個韓信,特意將此韓https://www•hetubook•com.com信稱作「韓王信」,因為他被劉邦封為韓王,而且任韓王的時間較長,當時人們也都這樣稱呼他。韓王信有三大特點:一是身高「八尺五寸」,二是武功超群,三是遵奉活命第一的原則。
韓王信的命運轉折於秦末大起義的時候。此前,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就是韓國,韓國國君的後裔大都被殺,韓王信隱姓埋名才得以苟活。反秦起義爆發後,起義者們發現:如果立六國國君的後裔為王,反秦可以事半功倍,畢竟這些政治名人在各地百姓心目中,都有著相當高的知名度和巨大的號召力。於是,這些後裔們便從被追殺的對象一躍成為搶手貨。楚、燕、齊、趙、魏的國君後裔相繼被立,唯獨韓國國君被視為無後,人們只好立了韓國公子橫陽君為韓王,也就是韓王成。一時間,六國鼎力的局面再次出現在了歷史舞臺上。
漢六年秋,匈奴單于冒頓率二十萬大軍包圍了馬邑,韓王信一面派人向漢廷緊急求救,一面多次派使者與匈奴和談(信數使使胡求和解)。派遣使者屬於中央政府的外交手段,韓王信這樣的舉動顯然已經越權,因而很容易引發漢廷高層的懷疑。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