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劉邦:大風歌(下)

作者:王立群
劉邦:大風歌(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十一章 自信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自命不凡的人你不能惹

第二十一章 自信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自命不凡的人你不能惹

西入秦關的途中,酈食其求見,看到劉邦一邊洗腳一邊接見自己,於是激問劉邦:你是為天下人攻秦呢,還是為秦滅天下義軍呢?劉邦氣得大罵道:「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情急之下劉邦又提到了「天下同苦秦久矣」。
第二人是武臣。陳勝起兵之後,採取分頭動員的戰略,派武臣北略趙地。武臣到達目的地之後對當地豪傑們說:「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趙地的豪傑們表示認同和支持,隨武臣舉兵,點燃了趙地反秦起義的熊熊大火。
高帝十二年,劉邦病危,呂https://m.hetubook.com.com后請來醫生診治。劉邦拒絕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可見,劉邦自始至終都對自己奪取天下乃天命所賜深信不疑。
除了自信,劉邦成功的主觀因素還有哪些呢?
秦末大起義還沒有開始,劉邦已經在沛縣一帶小有名氣了,「劉季」這個名字的曝光率相當高。所以沛縣起兵時,儘管劉邦「數讓」,但「眾莫敢為」,當了沛公。並不僅僅是因為膽大,劉邦憑藉自己的名氣、人氣、力量和自信等綜合實力,當上了這個義軍首領。
第一人是陳勝和圖書。陳勝在鼓動九百戍卒首舉義旗之時對部下說:「天下苦秦久矣!」(《史記.陳涉世家》)。由於形勢所逼,再加上陳勝所講的天下大勢得到了戍卒們的認同,眾人合力製造了震驚世人的大起義。
究其根本,劉邦非同尋常的自信力,源於自命不凡的氣場與審度大勢的能力。從古至今,能搶先把握住天下大勢的人很少,因而他們必然是歷史變遷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
秦帝國的暴政苛法已經逼得老百姓無法生存,反秦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劉邦雖然讀書不多,但長期的底層生活經驗,讓他對秦帝國生存基礎已經完全被毀這一點得很清楚,因和-圖-書此他的認知完全符合社會現實,並建立在民心唯上的基礎之上。
「天下苦秦久矣」是當時諸多先知先覺者對天下大勢的共同認知,基於此,人們才會自覺地組織起來對現狀進行反抗。陳勝與武臣具備相同的認知並不難理解,畢竟同屬一個集團;而武涉說這句話的時候秦帝國早已被推翻,楚漢戰爭也已進入尾聲,所以他不能算是先知先覺。劉邦是獨立獲得這一認知的人,來之不易,這也是他強大內心的堅實基礎。
彭城大敗之後,劉邦在敗逃路上就已經策畫好了新的滅項計畫:策反黥布!他對身邊的人說:「如彼等者無足與計天下事。」
第四人是武涉:漢和*圖*書四年,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他也曾說道:「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史記.淮陰侯列傳》)
這句話乍一聽實在刺耳了:也太看不起人了吧?轉念一想,劉邦的抱負、眼光、自信都遠超他人,這種傷人自尊的話從他口中蹦出來倒也不奇怪。儘管劉邦太過自命不凡,但能在逃亡路上謀劃大事,的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劉邦兩次說到「天下苦秦久矣」,這是他對秦末大起義的基本判斷,也是對天下大勢的正確認知。劉邦的妄自尊大有時候確實很嚇人,但多數情況下,他的自信並不盲目,譬如劉邦對天下大勢的認知就非常有水準。正因為他準確地把www.hetubook.com.com握了天下大趨勢,才對滅秦保持堅定的信念,才會對自己保持超強的自信。
劉邦曾被沛縣縣令拒之門外,他不慌不忙,只書寫了一封信射到城上,鼓動沛縣父老說:「天下苦秦久矣!」
楚懷王熊心計畫派人西入秦關,將領們都不敢領命,因為「當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只有兩個人除外:劉邦和項羽。項羽願意是因為「怨秦破項梁軍」,替叔父項梁報仇;劉邦願意則是源於他宏大的抱負和極為自負的心理。
第三人是劉邦。
後來隨何成功說降了黥布,項羽折損一員大將,不過企圖速勝項羽的如意算徹還是落了空。
在《史記》的記載中,當時能說出這種話的僅有四人。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