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大概是最後的招呼

作者:東野圭吾
大概是最後的招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Ⅴ 喜好 美妙的「詐騙」娛樂

Ⅴ 喜好

美妙的「詐騙」娛樂

聽到「推理小說」這字眼,大家心裏會湧現怎樣的印象?多數人想到的應該是命案吧,而且不是單純的命案。現場得是完全的密室,或屍體旁留有神秘的死前訊息;兇手成謎,要不就是或唯一的嫌犯有無庸置疑的不在場證明——
《Sleuth/偵探》東京公演簡介
主角安德烈.韋克是偵探小說家。如前所述,依時下的說法,應該叫本格推理作家,但由於劇中採用的是「偵探小說」一詞,故在此沿用。
小說題為〈名偵探退場〉。從主角的名字就知道這是看過《Sleuth/偵探》之後寫的,因為主角就叫作安東尼.韋克。顯而易見,是由安德烈.韋克與《Sleuth/偵探》的作者安東尼.雪佛合https://www•hetubook.com•com成的,我想試著以自己的方式緬懷傳統偵探小說。
戲迷應該能明白我何以要寫這些,因為「能將演員瞧得一清二楚」是觀賞此齣推理劇的必要條件。凝神細看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專注傾聽他們的每一字、每一句台詞,便會驚訝於陷阱準備之周全。或者乾脆說,能夠享受上當的快|感。
這就輪到創作上場了。透過創作,試著讓詐騙成為娛樂。
為何會出現這種小說?自然是有人想看。可是,為甚麼會想看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屬推理小說。直到故事尾聲,都不斷誤導讀者做出錯誤的推理,在最後一期才大翻盤,令讀者驚訝——這不是「詐騙」是甚麼?
當然,一般人是不會想受騙的。沒人會因遭背叛m•hetubook•com.com或傷害而高興。既然如此,又為甚麼會有愚人節?難道不是人們有時會情不自禁地為高明的騙術拍手喝采的緣故嗎?
「那個世界充斥著冷酷、階級的仇視,及無法期待有所交流的平面人物。(中略)所謂的偵探小說,是落伍又自以為是的人,因不肯面對人生而閱讀的三流娛樂。」
然而,時代潮流對他不利。人們的喜好轉變,漸漸看膩偵探小說。好比出場人物之一的米羅.汀斗便說:
還沒看過這齣戲的人,我就這麼預言吧:恐怕從你進入劇場的那一刻起,便已陷入巧妙的陷阱。
第一次看這齣戲是二十多歲的時候。當時,我的創作仍以本格推理小說為主,每天都在思索佈局和塑造意外的兇手,所以非常能理解韋克對傳統偵探小說的堅持。
www.hetubook.com.com而,如今在日本,這一類的推理小說不停銳減。愈來愈多的作品,儘管具有解謎的構架,但稱為冒險小說、懸疑小說或恐怖小說更為恰當。事實上,是「謎」的種類逐漸有所不同。以人心之謎與社會結構之謎為焦點,不再著重誰是兇手與行凶手法的作家成為主流。
為欺騙讀者,作者構思種種圈套,設下陷阱。讀者受騙上當時,雖懊惱得直跺腳,卻也大呼痛快。當然,作者並非每次都勝券在握,冷不防亦會被讀者看穿企圖,嘗到敗北滋味。作者想必會暗自發誓「下次一定要設計出更精采的騙局」,設陷阱的人與被陷害的人在此鬥智,可說是詐騙娛樂最大的魅力所在。
只是,很顯然地,恰到好處的騙術僅能帶來有限的刺|激。話雖這麼說,若騙術成為「惡意的陷阱」,也沒人會得和_圖_書到幸福。
而《Sleuth/偵探》這齣推理劇本身,也是一場美妙的詐騙娛樂。
不過,儘管安德烈.韋克深愛的老式偵探小說逐漸式微,但詐騙的娛樂並未凋零。即使是日本,本格推理小說的世界仍在自己的道路上大步邁進。
首度觀賞此劇,是在東京手套劇院。這座劇院是原原本本仿照英國正牌的手套劇院建成,扇形觀眾席包圍中央的舞台,且坡度大得猶如研缽,構造很特殊。因此觀眾看戲時,是直接俯視舞台的。簡單地說,就是能將演員瞧得一清二楚。
我個人的想法是,人類有「想受騙」的渴望。
簡單地說,每個人終究都想追求某種程度的刺|激。「恰到好處的騙術」,也許是為平淡的日子略微提味的香料。
單單「推理」小說的名稱已無法充分代表這些作品,於是最近有愈來愈多的人稱之www•hetubook•com•com為 mystery。以往將重心放在詐騙的作品,則被稱為本格推理小說或本格 mystery,歸進 mystery 的一種。
連韋克本人也有偵探小說人心不再的自覺。正因如此,他才更堅持於知性遊戲,只盼有人能欣賞。他的這份執著,正是故事的重要支柱。
一九九〇年劇團四季
看完戲,我寫了一則短篇。以英國為背景,描述曾是名偵探的老人,數十年後遇到一樁高明的懸疑案件,令他憶起過往。於是,跟不上現代犯罪潮流的老偵探,挺身奮起,試圖作最後一搏。
韋克相信偵探小說是「高尚的知性樂趣」,生活形態也與之配合。
我雖寫了「在日本」,但這類變化在歐美更早發生。《Sleuth/偵探》可說是此一過渡期的故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