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正說清朝十二帝

作者:閻崇年
正說清朝十二帝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鴉片烽火

鴉片烽火

三則,民心——英國是侵略的一方,清朝是反侵略的一方,並得到國民的支持。林則徐、鄧廷楨發出告示:「如果英夷兵船進入內河,許以人人持刀痛殺。」
在鴉片戰爭期間,大學士、軍機大臣王鼎,演出了一場「屍諫」的悲壯史劇。說到「屍諫」,人們會想起「史魚屍諫」的故事:史魚為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以正直敢諫而著名。史魚是一位智者,他說:「富而能臣,必免於難」、「驕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史魚諫衛靈公斥退彌子瑕,而用蘧伯玉。他為了引起衛靈公的重視,採用了「屍諫」。所以,《論語.衛靈公》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王鼎就是史魚一類的直臣。《清史稿.王鼎傳》記載:
弱勝強,少勝多的例子,歷史上是很多的。道光皇帝的祖先,當年薩爾滸之戰、松錦之戰,八旗軍都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在外國,一八九四年(光緒二十年),埃塞俄比亞國王孟尼利克二世,號召軍民抵抗義大利的侵略。經過兩年軍民奮戰,打敗義軍侵略,迫使其在和約上簽字,承認埃塞俄比亞是獨立的國家。
所以,從戰略、戰術分析,清朝有可能打勝這一仗,但清朝卻打敗了。
《清史稿.穆彰阿傳》記載:穆彰阿,滿洲鑲藍旗人,嘉慶進士,任內務府大臣、直上書房、翰林院掌院學士、大學士、軍機大臣。「穆彰阿當國,主和議,為海內所叢詬。上既厭兵,從其策,終道光朝,恩眷不衰」。穆彰阿是揣摩道光皇帝的心理,觀察道光皇帝的意向,才主張和議的。《清史稿.穆彰阿傳》明確記載:「穆彰阿窺帝意移,乃贊和議,罷則徐,以琦善代之。」
www.hetubook.com.com
再說王鼎一方:
《清史稿.王鼎傳》記載:王鼎,陝西蒲城人。少年家貧,學習勤奮,性耿直,尚氣節。到北京參加禮部考試,大學士王傑與王鼎同族,打算幫助他,他卻不願求助。王傑說:「觀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繼吾後!」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年),考中進士,選庶吉士,後授戶部尚書。回疆事平,因贊畫有功,繪像紫光閣。又受命清理長蘆鹽政積欠銀九百萬兩。後管刑部,直上書房,拜東閣大學士。王鼎官拜大學士、軍機大臣後,受命河南治河。時黃河在河南祥符決口,他初到開封,見四面汪洋,城牆將旦夕塌圮。王鼎「躬率吏卒巡護,獲無恙。洎(ji)工興,親駐工次,倦則寢肩輿中」。這項河工用銀六百萬,而前此馬營、儀封工程用銀一六七五萬。
一則,國力——道光時清朝人口四萬萬,儼然是東方一個大國,英國當時還沒有成為「日不沒國」;且英國跨越重洋,長驅遠襲,以動對靜,以勞對逸。清朝有可能打敗英國的侵略。
道光過於無知。道光皇帝問道:「英吉利至新疆各部,有旱路可通?」這是早在康熙時候已經解決的常識問題。道光皇帝對西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一無所知,卻無知者無畏,對英國的堅船利炮,依然不屑一顧!
二則,後方——當時歐亞交通艱難,英軍戰線太長。七月初,侵略軍進犯廈門,遭到鄧廷楨率福建軍民抗擊,就北駛浙江定海,定海總兵葛雲飛等壯烈犧牲,定海失陷。這時,清朝也只是小的失利。八月,英國派船到白河m.hetubook.com.com口投書,向清政府直接恫嚇。清軍在總體上完全佔有優勢。
三則,武器——當時英軍使用的武器,海軍雖用蒸汽機裝備,但很多還是帆船;陸軍雖使用後膛裝彈的火槍和火炮,比清軍稍先進一些,但並不像後來差距拉得那麼大。
鴉片流入,由來已久。道光皇帝的皇曾祖父雍正開始禁煙,皇祖父乾隆下令禁煙,皇父嘉慶也屢令禁煙。但收效甚微,且愈演愈烈。雍正時每年走私進口鴉片二百箱,乾隆時增至一千箱,嘉慶間又增至四千箱。道光開始禁煙,遇到很大阻力。鴉片走私,更加囂張,年突破三萬箱,流失白銀三〇〇〇萬兩。這時朝臣對禁煙政策有兩派意見:以許乃濟為首的弛禁派和以林則徐為首的嚴禁派。朝廷大臣發生兩派觀點並不奇怪,問題是道光皇帝如何決策。當年康熙皇帝,在是不是要平定三藩、是不是要統一台灣、是不是要反擊沙俄侵略、是不是要親征噶爾丹等重大問題上,都面臨不同的意見。康熙的英明在於:他判斷並支持朝臣的正確意見,而且支持到底,絕不動搖,直至勝利。
從此,西方侵略者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道光是中國兩千年帝制史上,第一個同西方殖民者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鴉片戰爭的失敗,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的簽訂,道光皇帝應負主要歷史責任。
道光繼位後,來不及處理鴉片問題,而是先著手解決最為緊迫的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調整中樞機構大員,將嘉慶時的重臣大學士托津、戴均元等換掉,組成包括曹振鏞、穆彰阿等在內的新的朝廷班子;第二件是治理河漕;第三件是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年),平定m•hetubook•com.com新疆張格爾叛亂。然而,西北烽火剛熄,東南硝煙又起。
從戰略來說:
總之,穆彰阿窺出道光之所思,說出道光之所欲言,做出道光之所欲為,所以穆彰阿始終得到道光的支持與信任。因此,鴉片戰爭的責任主要應由道光皇帝來負。
以上就是說:第一,穆彰阿主和是窺伺道光皇帝旨意而秉承的;第二,因為道光主和,穆彰阿乃跟著贊成主和,這裡的主從關係不能顛倒;第三,罷免林則徐是穆彰阿根據道光皇帝意圖行事的。像林則徐這樣的封疆大吏,沒有道光的「諭旨」,穆彰阿再專權也是搬不倒的;第四,琦善身任文淵閣大學士、直隸總督,其替代林則徐,沒有道光皇帝諭准同樣也是不能的。在大敵當前之時,林則徐被斥責、革職並謫戍伊犁,這和當年崇禎皇帝在皇太極兵臨北京城下逮捕並事後凌遲袁崇煥一樣,都是「自毀長城」!歷史的悲劇又一次重演。
道光皇帝開始決定支持林則徐嚴禁鴉片的主張,派他為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到廣州禁煙。林則徐堅稱:「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林則徐嚴禁鴉片,必然損害一些人的不法利益,也必然損害英國殖民者的不法利益,因而定然遭到他們的反抗。道光皇帝作為一朝君主、一個政治家,他應該看到或預見到這一點。對英國殖民者可能由此而產生的反應——政治的、軍事的、外交的、貿易的,預先採取防範措施。但是,他沒有做到這一點。結果,鴉片戰爭兵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先說穆彰阿一方:
首先,鴉片戰爭中清朝的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
一則,兵力——一八四〇年六月,由英國全權代表懿律統https://m.hetubook•com•com帶的侵略軍四千人,乘艦船四十餘艘到達澳門。這支軍隊,數量有限,只要認真抵抗,完全可以取得勝利。
認識鴉片戰爭失敗原因有一個過程。開始一些人認為責任在嚴禁派與主戰派,其代表是林則徐。道光皇帝罷了林則徐的官,並將他遣戍新疆伊犁。後來一些人認為責任在弛禁派和主和派,其代表是穆彰阿、琦善等。應當說,後者的認識比前者進了一步,但還有深入探討的空間。下面對朝廷軍機大臣和大學士的構成做一個分析:
由上可見,穆彰阿、琦善是體會道光的旨意、按照道光意旨行事的。穆彰阿賣國、誤國,最後的總根源是道光皇帝。
「王鼎屍諫」與穆彰阿得勢,這是道光皇帝的兩面鏡子,它反映出:「君子消沉,小人猖獗!」道光皇帝在位時期,清朝的危機更加嚴重。道光雖有「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卻不能採納忠言,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定,所以,「國步之瀕,肇端於此」。孟森先生認為:「宣宗之庸暗,亦為清朝入關以來所未有。」
從戰術來說:
鴉片戰爭是道光朝歷史、是清朝歷史、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這方面的書籍文章很多,歷史教科書也講得很多。但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鴉片戰爭清朝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歷史責任者是穆彰阿還是道光帝?
道光過於無勇。他如有當年努爾哈赤親自指揮薩爾滸大戰的精神,有皇太極抱病親自指揮松錦大戰的意志,有康熙三次親征噶爾丹的氣魄,率軍御駕親征,調動天下「勤王」,等侵略軍在天津大沽登岸後聚而殲之,這場戰爭是不會打輸的,當然也不會有《南京條約》之恥。
二則,軍事——英和-圖-書國進攻,而清朝防禦;英國兵少,而清軍兵多;英國後方太遠,而清朝在本土作戰。
清朝失敗,以下兩點,值得思考:
道光二十年(一八四〇年),朝廷的軍機大臣有:穆彰阿、潘世恩、王鼎、隆文、何汝霖五人,大學士有穆彰阿、潘世恩、琦善、王鼎、伊里布(差往浙江)、湯金釗六人。在京的軍機大臣和大學士共八人,其中軍機大臣兼大學士的有:穆彰阿、潘世恩、王鼎三人。其中潘世恩狀元出身,遇事退讓,僅為「伴食」而已。這三個人,穆彰阿為領班軍機大臣、首輔大學士,潘世恩是穆彰阿的阿附者,琦善是大學士兼直隸總督,後署兩廣總督。所以,朝廷實際分為兩派:以穆彰阿等為一派,王鼎等為另一派。因此,主和派的代表是穆彰阿,主戰派的代表是王鼎。下面對穆彰阿和王鼎分別說一下。
道光把自己的名字永遠地寫在中華文明史的恥辱柱上,這將成為後世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者戒!
不錯,當時英國的確比較先進,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而清朝經濟落後、君主專制、吏治腐敗、軍備廢弛。「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事物的普遍性。但事物還有特殊性,要對具體歷史事件進行具體歷史分析。中英鴉片戰爭,從戰略和戰術兩個方面,可做如下思考:
其次,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歷史責任是在穆彰阿還是在道光帝?
自禁煙事起,英吉利兵犯沿海,鼎力主戰。至和議將成,林則徐以罪譴。鼎憤甚,還朝爭之力,宣宗慰勞之,命休沐養疴。越數日,自草遺疏,劾大學士穆彰阿誤國。閉戶自縊,冀以屍諫。軍機章京陳孚恩,穆彰阿黨也,滅其疏,別具以聞。……鼎清操絕俗,生平不受請託,亦不請託於人。卒之日,家無餘貲。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