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正說清朝十二帝

作者:閻崇年
正說清朝十二帝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同治新政

同治新政

(四)派留學生出國。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首批三十名「幼童」奔赴美國留學,史稱「幼童出洋」。同治年間留學之風興起,與容閎(hong)分不開。容閎(一八二八至一九一二年),廣東香山(今中山)人,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入澳門馬禮遜教會學堂讀書,家長想讓他學成後做買辦。後該校教員、美國人布朗回美國時,容閎隨他去了美國,成為近代早期留學生之一。他在美國先讀中學,後入耶魯大學,攻讀四年,於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年)獲該校文學學士學位後回國。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年),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容閎為其幕僚和譯員。他多次向曾國藩建議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同年,清政府批准了曾國藩等上奏派留學生的章程,決定派遣一百二十名十二三歲幼童去美國留學,學習期限為十五年,在上海成立留學出洋局管理此事。後以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經管留學生事務。幼童留學生年齡一般在十二至十六歲,出國前在上海培訓。因為當時風氣未開,招生工作極難進行,幼童父母都不願把孩子送到遙遠的大洋彼岸去。如詹天祐,他的鄰居在香港做事,向其父介紹留學招生一事,並勸他送詹天祐報名。但其父要兒子走科舉正途,而不願意出去留學。這位鄰居再三說明去美國留學比科舉進士有出息,並提出如果詹天祐去美國留學,就把女兒許配給他。他父親才願送子出國,當時詹天祐才十二歲。後來詹天祐學成回國,修築京張鐵路,建灤河大橋,稱著於世。幼童先受預備班半年教育,學習簡單的英語,瞭解美國情況。學校要求極嚴格,學習差的經常受體罰,幼童們都很努力,完成了預期學業。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夏,經過考試選拔,第一批幼童三十名,在上海乘輪船出洋。從同治十一年到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每年出國一批,每批三十人,共有四批一百二十人赴美國留學。幼童們到了美國,成為美國新聞中的轟動事件,美國總統還接見了他們。中國留學生給美國人留下「聰明能幹,彬彬有禮」的印象,並說他們是「中國的榮譽」。容閎提出並把他們分別安排在美國平民家庭中生活。美國的教師、醫生、紳士們紛紛把中國幼童領到自己家中,每個家庭對幼童都關懷備至,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和-圖-書吃住條件,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他們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
金陵製造局。是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李鴻章任兩江總督時把馬格里主持的蘇州洋炮局遷到南京雨花台,並加以擴充,更名為金陵製造局,主要製造大炮和彈藥。到光緒初年,該廠計有三個機器廠,還有火藥、火箭、水雷等工廠,規模也很大。
海軍建設,主要還是向外國購艦。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由李鴻章主持向英國購買的軍艦有「龍驤」、「虎威」、「飛霆」、「策電」、「鎮東」、「鎮西」、「鎮南」、「鎮北」等炮艇。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德國的軍火和造船工業有了突出的發展,李鴻章轉向德國訂購戰艦。
這些軍事工業的出現,引進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大機器生產,對吸收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科技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斌椿,《清史稿》無傳,旗人。當時官員們對出國考察都不願去,也不敢去,而六十三歲的斌椿報名應徵。親朋故舊以「雲風險濤」相勸止,甚至有人以蘇武被扣匈奴相告誡,但他決心親自一試。斌椿是既受政府派遣、又為政府官員中赴西歐考察的「東土西來第一人」。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正月二十一日,斌椿率三名同文館的學生及自己的兒子廣英(為照顧其父同行),離京從上海乘輪船出洋,經過一個月零八天的航程,到達法國馬賽。他在歐洲遊歷一百一十多天,訪問了法、英、荷蘭、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普魯士、挪威、比利時等國,於九月十八日回到北京。斌椿寫出《乘槎(cha)筆記》,第一次記錄下親眼所見諸如火車、輪船、電報、電梯、機器印刷、蒸汽機、攝影、起重機、抽水機、顯微鏡、幻燈機、紡織廠、兵工廠等。還第一次參觀並記述了歐洲博覽會、芭蕾舞、大英博物館、國家議院、近代報社、高等學院,以及法國的凡爾賽宮、凱旋門等。他看到了西方近代的科技與文明。
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十一月,安慶軍械所辦成,並很快仿製出一批洋槍洋炮。曾國藩集合起湘軍軍官、幕僚試看演射。後膛槍、開花炮的威力、射程、射速、準確度、殺傷力比起鳥槍、抬槍和土炮的確強多了。湘軍和幕僚拍手稱讚,曾國藩興奮不已。
但是,清政府派往美國監督留學的官員陳蘭彬等,以留學和圖書生學運動、學跳舞,不|穿長袍馬褂而穿西服,不行跪拜禮而行握手禮,甚至於有的學生剪了辮子等,認為「他們縱能學成歸國,非特無益於國家,亦且有害於社會」,向清廷建議將留美學生撤回。總理衙門大臣奕訢雖是要求實行新政的人,他對留學生違背「祖訓」卻接受不了,便奏請於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五月,「將出洋學生一律調回」。留美學生自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首批出洋,至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撤回,最長者達九年。出國時的十二至十六歲的少年,歸來時已是二十多歲的青年。他們在美國雖未完成計劃的學業,但都受到西方的教育。這些留學歸國的青年,後來逐步成為中國政界、軍界、學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幹,為中國近代建設做出了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從事行政和外交者二十四人,其中成為領事、代辦者十二人,外交次長、公使二人,成為總長者一人,內閣總理一人;加入海軍者二十人,其中成為海軍將領者十四人;從事教育者五人,其中成為大學校長者二人;從事實業者三十人,其中成為工礦負責人者九人、工程師六人、鐵路局長三人等。
江南製造總局。是曾國藩與李鴻章共同創辦的一個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李鴻章委託海關道員丁日昌買下設立在虹口的美商旗記鐵工廠,把上海、蘇州兩個洋炮局搬至上海,成立了大型軍事工業製造局。同治六年,曾國藩主張在該廠製造輪船,又在上海海關撥出兩成關稅,為造船經費之用。此後,工廠逐年擴充,計有洋槍廠、洋炮廠、炮彈廠、火藥廠、輪船廠、煉鋼廠、子彈廠、水雷廠,並設有學校和翻譯館,其規模較為宏大。同治七年,造船廠造出了第一艘輪船,取名「惠吉」,至中法戰爭前共製出十五艘軍艦,最大者為二千八百噸,小者只有數百噸。
(五)洋務求強。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在上海、南京、福州相繼辦起了近代軍工廠,多聘請洋員充當技術指導。這就是所謂的「洋務運動」,它包括舉辦新式軍用工業,編練新式軍隊,加強國防建設等,其宗旨是「求強」與「求富」。奕訢強調學習「西學」,製造「西器」。他認為,「採西學」、「製洋器」早在清初康熙大帝時就進行過了,如今再搞是發揚光大hetubook.com.com祖制和傳統。
福州船政局。設於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是閩浙總督左宗棠創設的造船廠。該廠所聘洋員分別任監督和副監督。該廠由煉鋼廠、船廠和學堂三部分組成。工廠尚未建成,左宗棠便調往西北鎮壓回民起義,該局由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接辦。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該局造出第一艘輪船,取名「萬年青」,到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共造出輪船十五艘。此後外籍工匠全部撤走,由船政學堂的畢業生接管技術工作。到甲午戰前,又造輪船二十艘。中法戰爭前製造的輪船質量較差,全為木殼船,直到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才能製造鐵甲艦,其造船技術一直未見提高,同英、德等國所製的鐵甲艦和巡洋艦皆無法相比,中法戰爭之前所造的軍艦多數毀於中法馬尾之戰中。
同治三年,清政府才開辦大型兵工廠,計有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西安機器局等二十餘個。而規模大、有典型性的為江南、金陵、福州、天津、漢陽等幾個兵工廠。
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天津機器局皆為李鴻章直接控制,這三個軍事工業統稱為「北洋三局」。
同治朝遇上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國內處於「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重大社會動蕩之間,在國際處於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如同處在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衝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豐,之後的光緒、宣統,都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這就給同治朝實行新政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日本明治維新也正在此時。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議政王奕訢主持政務,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訢集團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總理衙門、設立同文館、辦新式學校、派人出洋、辦廠開礦、修築鐵路等,實行學習西方近代化舉措,開始走向開放、進步。
(三)培養洋務人才。開辦外國語學校、實業學堂、近代軍事學校、派遣留學生等。同治朝新式學校最早者是京師同文館。從京師八旗子弟中選出十名學生,教員則由英國教士包爾騰擔任。同文館除了聘請洋人教授外語,還請徐樹琳教授儒家經典。當時的工薪,漢文教員年薪一百兩,外國教師年薪一千兩。同文館學生膳食、文具全由政府承擔,每月另發十兩津貼。月課合格者獎銀三十二兩,季考合格者獎和-圖-書銀四十八兩,歲試及格者獎勵七十二兩。若三次考試都及格,共得獎銀一百五十二兩,加上每月津貼,每年得銀二百七十二兩。後奕訢請在同文館開設「天文」、「算學」館,「採西學」、「製洋器」,引起了京師內外的軒然大|波。有人說:學「西技」是「捨本求末」,講「氣節」才是「強根固本」。也有人認為:設立同文館將使中國傳統喪失,令中國官員士子向外人學習技藝,不僅是一大恥辱,而且將使中國「變而從夷」。京師流傳出一副對聯:「鬼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館;軍機無遠略,誘佳弟子拜異類師」。於是傳稱奕訢為「鬼子六」。前門外牆壁上出現「揭帖」,上寫:「未同而言,斯文將喪」,此帖裡嵌著「同文」二字,諷刺設立同文館,中國將喪失傳統文明。候補直隸知州楊廷熙呈遞條陳道:「西學」乃「西洋數千年魑魅魍魎橫恣中原」之學,請洋人為教員將使「忠義之氣自此消」,「廉恥之道自此喪」。有人將當年春旱,渲染為「天道示警」,攻擊是奕訢等人倡行「西學」而致,乃紛紛上摺,要求同文館停止招考。更嚴重的是,大學士、同治皇帝的師傅倭仁也上書反對。他認為:「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又說:「古往今來未聞有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認為不必向外國學,以中國之大,「必有精其術者」。奕訢等遞上駁斥倭仁的奏摺:僅尚空談,不切時務,中國將愈益落後。英、法皆小國,卻幾次打敗中國,所恃者正是科學技術。朝廷一味因循敷衍,才一敗再敗。並請倭仁保舉「精其術者」。倭仁保舉不出人才,只好退讓。由於兩宮皇太后態度明朗,使攻擊同文館招生之風被壓下去。然而同文館的招生受到很大影響,原報名者九十八人,但參加考試者僅有七十二名,其中三十人是為了有優厚獎學金而報考。半年後只餘下十名學員尚能跟上學業,遂與原來在館的八旗子弟合為一班。後在上海、廣州也開設了類似的學校,招收滿、漢子弟入學,只開設外語課,請美國人做教師。同文館後來聘請美國人丁韙(wei)良為總教習,開設化學、數學、天文、物理、國際法、外國史地、醫學、生理學、政治經濟學等課程,畢業年限改為八年,至此同文館初具一所綜合性高等學府之規模。作為第一所近和_圖_書代學堂開辦起來後,它帶動了其他近代學校的出現。該校在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併入京師大學堂。它培養了一大批通「西學」的人才,其中僅駐外公使就培養出二十八人。同治朝開設的新式學校,還有江南製造局附設的機械學堂、福州船政局附設的船政學堂等。福州船政學堂又稱「求是堂藝局」,是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由左宗棠主持福州船政局時附設。這所學校是近代較早開設的一所以學習自然科學為主的新式學校,同時又有軍事學校的性質,以培養海軍和造船人才為目的之一。
(二)出洋考察。西方國家兩次破門而入,清朝才被迫開門而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國。漢、唐盛世時,中國沒有人走出過亞洲,法顯和玄奘「取經」的「西天」,是印度而不是歐洲。明朝的鄭和下西洋也沒有到歐洲。清朝向西洋考察,開始於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這年的春天,總稅務司赫德要回國結婚,向奕訢請六個月假,順便建議清政府派人到西方去考察。這正合奕訢的心意,於是上奏請派員出國考察並獲准,從而有了清政府派斌椿等人走出國門的破天荒事件。
(一)設立總理衙門。全稱為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一般稱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於咸豐十年(一八六一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批准成立。它的實際職能是總攬新政的中央政府機構,是面對世界局勢、完全創新的機構。它不僅掌管清廷與各國間的外交事務,而且包括對外貿易、海關稅務、邊疆防務、海軍建設、新式工礦業,以及建新式學校、興修鐵路、礦務等,實際上它相當於清廷的內閣兼外交部。這是二千年來第一個專門處理外事的中央機構。總理衙門由親王一人總領,實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從軍機大臣、大學士、尚書、侍郎等中指派充任。下設獨立公所,計有英、法、俄、美和海防五股等機構。其中,俄國股,兼理俄、日兩國外交事務;英國股,兼理奧地利交涉事務;美國股,掌辦對美、德、秘魯、義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時、丹麥、葡萄牙各國交涉事務;法國股,兼理法國、荷蘭、西班牙、巴西各國交涉事務;後設海防股,掌管南北洋海防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主旨是辦理同西方關係事務,創辦近代化事業,它的出現是中國走向近代化的一個標誌。隨之,設立駐外使領館。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