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孤獨六講

作者:蔣勳
孤獨六講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二 語言孤獨 謹言慎行的民族

卷二 語言孤獨

謹言慎行的民族

語言和文化習慣有很大的關聯,在希臘文化中有修辭學、邏輯學(logos),後者更是希臘哲學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所以,你可以看到柏拉圖的哲學就是《對話錄》,即是語言的辯證。在西方,語言訓練從小開始,你可以看到他們的國會議員說話時,常常會讓人覺得嘆為觀止,然後納悶:「怎麼搞的?我們的立法委員不會有這樣的表現?」
這不就是我們小時候常常受到的訓誡:不能隨便講話。和圖書客人來時講太多話,父母會認為有失身份,等客人走就要受處罰。但小孩子哪裡知道什麼是有身份的話,什麼是沒有身份的話?最後就變成了不講話。
東西方對於語言的訓練,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這是一個人如何去處理自己語言的問題。
這篇作品也牽涉到蘇聯解體和現代中國處境等政治問題,同時我塑造了一個人物叫作呂湘,一個湖南的人類學者,藉他來闡述從楚墓裡挖出和-圖-書來的吐舌怪物,以及我對語言的興趣。
我們會發現學術界裡有一些外在的規矩,如同語言一般,流於一種形式,它不是檢定你的創意性、論證的正確性,而是一些外在架構。有參加過論文口試的人就會知道,口試委員所關心的往往是論文的索引、參考資料,而不是論文中你最引以為豪的創意。這又是一種荒謬,一切都是很外在的,包括語言,變成一種外在的模式符號,其內在的本質完和_圖_書全被遺忘。
這項發現在世界各地引起熱烈的研究,包括一位來自波羅的海愛沙尼亞的人種學教授烏里茲別克,當他在芝加哥的學術討論會上,以他左派的唯物史觀認定這是一具人類最早的母性遺骸時,全場譁然。這個情況有點像《小王子》裡,土耳其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行星,但因為他在發表時穿著土耳其的傳統服飾,太不符合學術界的規矩,所以沒有人相信他。
從動物的舌頭,到青銅器上的和圖書吐舌圖像,再到聽不懂的語言,醞釀出了這篇奇怪的小說〈舌頭考〉。
在〈情慾孤獨〉裡,我提到了儒家文化不鼓勵孤獨,而這個巨大的道統其實也不鼓勵人們在語言上做精細修辭。孔子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他認為「仁」是生命裡最善良、最崇高的道德,而一個語言太好、表情太豐富的人,通常是不仁的。孔子的這句話影響了整個民族,變成說話時少有表情、語言也比較木訥。
相對地,孔子要求人https://m.hetubook.com.com的內在多於外在,如果有人講話講得很好聽,就要進一步「觀其行」,行為若不相符,他是無法接受的。
我在小說中杜撰了一個考古的發現:聯合國文教組織裡的一個考古小組在南美高地發現一具距今一千七百萬年前的雌性生物遺骸。這具骸骨出土後,人類學家要斷定它是動物、猿人或者人類;最大的區別就是人類的脊椎直立,偏偏這具遺骸的脊椎直立,又有一點點尾椎,有點像袋鼠後腿站立、用尾巴支撐身體的姿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