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
大地鮮花
我在中學時代讀過朱孟實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那本書當年風行全國,知識青年幾乎人手一冊,書中充滿知識、性靈、智慧、人情。那本書是朱孟實先生用「低姿態」寫的,他暫時放下對國際聲望、學術創見的追求,遷就一般青年的水準和需要,寫通俗化的讀物,對他而言乃是犧牲。他的犧牲留給我一個典型。
人之生也,與「無知」俱來。上帝事先並沒有要任何一個靈魂填調查表,天使也沒有在靈魂成為肉身前提供任何背景說明。人們像沒有跳傘裝備的乘客從空中墜下一樣來到世間,內心惶急恐懼,所以墜地第一聲是啼哭。既而知道哭不濟事,他和*圖*書仔細看,看先來一步的人怎樣活著。「看」太費時間,收效太慢,他開始「希望」,希望「過來人」指點「山前路」,簡明扼要的繪一張地圖。他不但希望得到正確的地圖,還希望地圖畫得漂亮,使他想看愛看,使他覺得大踏步走下去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探險。繪製這地圖的人是以先知覺後知,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幫助,對代間承接有幫助,對每一個家庭、甚至整個社會都有幫助。近來,我自己年事增長,更覺得這個工作非常重要。
這本書包含十篇文章,可稱為給青年的十封信,十個主題,每個都有對象。「語重心長」不足以形容他的誠懇和圖書,「娓娓道來」不足以形容他的生動。十篇文章各自獨立,但脈絡相通,渾然如一,像一條山脈十座山峰。根本上,他是提供人生在世的一種觀點,一種哲學。沒有哲學和沒有麵包同樣令人活不下去。他從上游解決人生問題,正本清源,從「意識形態」下手建設。這種建設工作,可以使醫生、警察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忙碌。這十篇文章,一方面探討了人生潛藏於內的幽微,一方面勾勒了人生形之於外的崢嶸,同時也給理想的中國青年摹出風貌典型。人在青年時期辛苦尋覓的東西,大半都在這本書裏。「我找到了!」多麼令人驚喜!推銷鋼琴的廣www.hetubook.com.com告有一句:「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意思是說音樂能淨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境界,使人發現並追求較完美的模式。我也要說,熟讀朱炎教授這本書的年輕朋友也不會變壞,因為他不會走錯路。中國多一本這樣的書,就可以少一座監獄!
朱炎教授願意寫這樣一本書,我高興得叫起來。他是一個理想的人選,熱愛學問而有學問,熱愛真理而認識真理,熱愛青年而了解青年,熱愛人生而能奉獻自己。他又是一個卓越的散文家,是一個把墨水變成熱血的人,他的筆是一座橋,從他的內心到讀者內心,交流互通,如響斯應。他是一個從前吃過hetubook.com.com苦,現在有成就,而將來成就不可限量的人,他吃的苦,今天的青年朋友恐怕都沒吃過。他的豐富閱歷使他能穿過人生重疊的層面,看得深,看得遠,有智慧。他在備嘗生長的痛苦,又把這痛苦轉化為喜悅之後,用心寫一本小書,一本形體小而價值大的書,他費盡苦心,辛苦寫成,成果是甜美的。在這個紛紛用悲觀來表示深度的時代,他這本書從深處發掘樂觀。在這個用偏激表示造詣的時代,他這本書完備而中和,更顯得難能可貴。他在走完了人生最艱難的一段長途之後,佇足回頭,看看後面的人走得怎麼樣,鼓勵他們好好的走,這一份奉獻,使我敬佩也使我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