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旅美小簡

作者:陳之藩
旅美小簡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五、並不是悲觀

五、並不是悲觀

民國四十四年三月九日於費城
不過,一種茫然的感覺卻是有的,因整個人類邁入二十世紀以來,日漸感覺自己之無知;日漸感覺處境之茫然。
如果能夠認識了整個世界的現狀,在知識上雖不感覺悲觀,在情緒上難免不彈悲涼調子的。走到萬紫千紅的宜春苑裏的人,會唱出「新年鳥聲千種轉,二月楊花滿路飛」;走到西風殘照的長安城,自然要唱「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的。如果我也有所謂悲觀,大概在此吧。
我舉這三個例,是表示上一世紀的樂觀主義者,是有其歷史背景的。二www.hetubook.com.com十世紀轉過來以後,形勢慢慢轉變過來,在世界上有過兩次空前的戰爭,在知識上也有過一次空前的革命,這些思想,使已經澄清的知識海洋,又混濁起來。可惜,我們中國仍在「洞中方七日」,對於這「世上幾千年」的事不太知道。
我認定有一套價值,這套價值即是知識,我認為由求知可以得到智慧,可以解決這些萬千問題;信仰知識,而又可以設法追求知識,自然不會產生悲觀的。
我是以宗教的朝聖心情前來的,幻想中,前面有一片眩目的曙光,但路途坎坷,卻不免要喊腳痛的。這些聲音,www.hetubook•com.com也許知音不會太誤解吧。
對於商女無知,后|庭高唱的現象,我只是看來難過,並不悲觀,因為根本未覺得它曾有過甚麼價值。對於阿諛逢迎,唯唯否否的現象,我只是聽來難受,也不悲觀,也是從來認為這件事不大值得考慮。
六年前,我去訪他,他說:「所謂悲觀,是見某套價值形將消滅,而設法保存,覺保存之無法,乃感悲觀。……」如果要按照他的解釋,我之所謂悲觀,一定是感覺有某套價值形將消滅了,而又無法保存了。我仔細檢討了一下,並沒有。
甚麼是「悲觀」?我在六年以前,曾聽到說過。那是在一個暑假中和*圖*書,我到水木清幽的北平城郊的清華園,去訪一位哲者;這位先生把甚麼名詞都像字典似的,加一層解釋。比如,在一篇文章裏,這位先生曾道及美國大多數人的哲學,他說:「哲學,就是說出一種道理的成見,……多數美國人的成見是——競爭是生活的常態;多數人民不免以動作為生命,以變遷為進步,以一件事體之完了為成功;而思想與汽車一樣,也就是後來居上。」這寥寥幾句話,都是解釋名詞,而卻將美國人的思想通盤托出。淪陷以後,這位哲人仍在清華,他的「悔過書」中依然是解釋名詞,他說:「馬列學說『硬』是真理,……大學哲學系是在訓練馬hetubook.com.com列主義的宣傳員。」這種解釋名詞的辦法,是令人有時哭笑不得的。
我倒要回勸我的朋友,你的同班同學,一個在普林斯敦攻原子物理,一個在哈佛攻符號邏輯,均已是世界第一流的學者了,他們是站在時代最前鋒,我想忙的程度,恐怕連不想活的念頭都想不起來了。你不要讓人知道你有自殺的念頭,當然很道德,不過,這種自我的侵蝕,也太不衛生了吧。還是站起來,參加這批哀兵的浩蕩隊伍。
接到一位朋友的來信,他在最後警告我:「我最後還要提醒你一件事,就是作文不要把自己的悲觀氣氛傳染給人,蓋這是一種不道德。譬如我,就有一個不想活著的念頭,m.hetubook.com.com我也不讓別人知道。」這一段話我想任何一個人讀了,都會感動,我反覆的看了兩三遍,不能不有幾句話答覆這位朋友。
十九世紀前歐洲曾有一科學家在信上與一朋友說:「牛頓太幸運了,所有的定理全讓他發現完了……」這是一種盲目的樂觀精神,覺得自然已被人類征服了。五四時代的中國人,全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比如在哲學方面,胡適之先生即是純純粹粹十九世紀的樂觀主義者;在文學方面,那位如「一團烈火,一片春光」的徐志摩先生,首先提倡文學觀念即是「健康」;在科學方面,薩本棟先生也是個絕好的例子,他曾覺得,電機已走到了頭,他覺得沒有甚麼可以向下發展的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