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日感觸多
日本人在為淪陷五十年的「北方四島」怨歎扼腕時,希望也能想想淪陷了一百多年的琉球該怎樣處置吧!歷史是冷靜的旁觀者,看見你佔了別人便宜而釋然於懷,也看見別人佔了你便宜而耿耿於懷。
日本人注重衣著光潔,似乎顯示他們「有教養」的一部分,滿街男女,衣冠楚楚,似乎出於每個人的自覺與尊嚴,我看到倒在垃圾桶旁的流浪漢,衣著依然考究,並無邋遢放蕩形象,令我好奇,這應該是與從小培養的習慣有關吧?
「光緒五年,日本入琉球,滅之,夷為沖繩縣,虜其王而還……」
美國人注重「住」,中國人注重「食」,日本人則住得很狹小,而且住宅區的門牌號碼,雜亂無序,郵差投信得全憑記憶;吃也很簡單,除了正式的筵席外,其他都很「菲薄」,那「井」字中間加一點的「動不力飯」,是中國苦力吃的吧?什麼「季節飯」,名目好聽,簡省得很。所以日本大概是較為注重「行」和「衣」的民族。
六、論風俗,冠婚喪祭,都依中國典禮,至於席地而坐、食物分成個別份數,也可能是日本人學琉球的,或是學中國的。
日本電視最近對中國大陸的報導,忽然熱門起來,有的電視台每天早晚各播一段「上海動態」,今天播上海的地下鐵,已進入二十四小時加工趕建,今年就要通車。明天又播上海市的舊屋拆建,將蓋大樓,大片大片地興建。後天再播上海的股市和-圖-書新興,研究股市理論的青年學者,滿懷信心,利用夜間趕著寫熱門書刊……每一天給你的印象是:大陸雖然窮,卻朝氣蓬勃,希望無窮。報導中雖然也含有舊屋被拆遷者反抗的聲音,申述大陸當局只為有錢人設想。也播出青年經濟學者,家居陋巷狹隘的景象,寫書就在門背後的角落,但那股快速竄升的經濟走向,觀眾誰能不感受到呢?
四、論外交,日本向來稱「琉球國」、「中山王」,到清代同治十年才改稱「球國」,成為「球藩」,琉球決非日本屬地。
京都的公共汽車,各候車站都樹立一根方柱,柱上寫明各路車的站名,並且註明每一小時內各班車的到站時分,車在前一站開出,柱上的鈴聲已響,告訴你車快來了,對一對手錶,班車都是準時的,公車上放錄音帶,每站播報並亮出站名,臺灣的電子業亦極發達,公車為什麼不能電子化?為什麼站牌易見的位置都貼廣告,把站名高弔在站牌難以望清楚的上方?乘客伸長了脖子仍看不清站名,候車來車又得全憑運氣,過站不停,誰能如何?只見公車上毫無愧色地貼著「臺北公車處,天天有進步」招搖過市,唷,快快學京都,一天就進步。
九、論救貸,日本雖曾救琉球的荒年,但在豐年時就還清借貸,國際間貸借是常事,不能據此說成屬地。
我所以會有「事隔一百年」的想法,主要是想到臺灣很幸運,和_圖_書在日人割據五十年後就光復了,但是琉球卻沒有如此幸運,琉球被日人割據至今已經一百十四年了!臺灣如果沒光復,至今沉淪九十八年,快一百年啦!
三 紙醉金迷
日本聲稱對千島群島北方四島嶼擁有領土主權,反應強烈,街頭有血紅大字的宣傳車,校園也見大字報,日本電視台報導最近從北方四島上做的民意測驗,問島上的俄人願否歸還日本,一千五百人中有百分之十二贊成,百分之七十二反對;問島上的日本人願否歸還日本,二千人中有百分之八十贊成,百分之十反對。事隔五十年,祖國之情尚在,我很同情他們,但我不知道如果拖延下去,事隔一百年後再來測驗,結果會怎樣?
八、論語言,說琉球土話,土話有部分和日本相通,那是由於以前通商時相互影響的,叫「沖繩」,說島嶼連綿像浮繩,和日本語無關的。
據此,日本絕無理由併吞琉球的,琉球亡國的血淚呼聲,事隔百年,人事全非,後代子孫大概全忘了。當時清廷的按察使黃遵憲初次出使日本,在神戶泊舟,凌晨時有個乞丐模樣的人,衣衫襤褸,潛入船艙就跪著哭泣,黃按察和他說話,他就示意要小聲,怕有日本人追殺,他正是一位琉球的亡國奴,身上還藏著一張琉球國王的密敕,要他向清廷使者求救呢!「波臣流轉哭途窮,猶是低徊說故宮」,如此亡國往事,日本人、hetubook.com.com琉球人、中國人尚有幾人記得?
十、論國政,琉球自明代洪武五年冊封為中山王,改琉球國號,永樂年間賜姓尚,奉中國正朔,號令服制均用中國式,治權則由本國自主,絕非日本附屬國。
五、論神教,雖有祀日本伊勢大神的,但大都祝禱關公、觀音及土地神,都來自中國。
行的方面,子彈列車或地鐵姑且不說,單就京都店鋪前的人行道,雖狹但極平坦,沒有凹凸高低,我拖著有輪子的行李袋,小輪子順溜地越過大街小巷,全市可以一線暢通無阻,連提扛一下都不必。哪像臺北各家店鋪自行其是,忽高忽下,像走梯階,一不小心可能會失足跌倒。家家寧可省下一時整平的工夫,留給百年千萬人去擔心仆跌,單就人行道的不平,就可以看出腦筋裏只有私,沒有公,「走路是別人家的事」,也可以明白中國人的「行」是排在「食衣住行」最後面的,難怪古來將「修橋補路」當做慈善家的事呢!
日本風俗有一種叫「三五七詣」,「詣」是到神社的參拜活動,除夕有「吉兆」的詣,元旦有「初詣」,十一月底我遇上的是「三五七詣」。每個家庭中,凡有三歲五歲七歲的孩子,都送去神社參拜,小男孩小女孩必須穿上嶄新的服裝,喜氣洋洋,去神社請求庇佑,這些服裝大都以傳統和服為主,所費不貲,家長送孩子去神社,又忙著為孩子攝影。我在想,一個孩子從小有三m.hetubook•com.com次特受禮遇的喜慶,每次教育孩子認識傳統服飾的美,同樣光潔體面地與同儕們入神社,與佛寺神社的肅穆氣氛結下良好的因緣,成年時還有成年禮,眾多的禮儀,對日後重視衣著整潔相信是有關聯的。
七、論文字,多用漢文字,並非專用四十八字母,日本也用這麼多漢字,為什麼不根據這一點將日本歸併給中國呢?
反過來看日本電視對臺灣的報導,就少得不成比例,總算有這麼一次,等到了僅僅十分鐘的機會,要介紹臺灣,使我覺得非看不可。
結果這十分鐘裏,只介紹臺灣一位富翁,家裏三個抽水馬桶都是純金鑄造的,日本記者還故意裝出驚訝阿土的小丑狀,一會張口結舌,一會哇哇大叫,配合馬桶旁聯串不絕的美女笑聲,禁不住令我想起晉代金谷園裏石崇的廁所前仗列了許多美女的侈靡情景,臺灣除了紙醉金迷外就「乏善可陳」嗎?報導取材的偏頗,使人不平,也使人羞愧!也許這是日本新聞界不來臺灣成立分社,才造成兩岸報導不平衡的吧?新聞的力量太大了,真不能忽視。
一、論歷史,琉球至明代萬曆年間尚未入聘日本,而在唐初即與中國相通,到明初正式受姓賜號,奉中國正朔。
一 北方領土
當時清廷詰責日本為什麼「滅我藩屬」?日本加以推拒,那時候俄國正要併吞伊犁,日人還想進佔朝鮮、臺灣,琉球的慘叫聲幾乎在國際紛爭中被淹沒了,日和*圖*書本厚顏地說琉球原本是他的屬地,但據當時琉球國的紫巾官向德宏所舉十大證據,證明琉球絕不是日本的領土,並抵死反抗,這十點是:
我不知道日本人還有沒有「憂患意識」?如果有,大概是要算「北方四島」仍由俄人佔領吧?這塊「北方領土」的失落,已經近五十年,最近俄羅斯將其中色丹島上近三百公頃的土地租借給香港一家公司,將闢建賭場、自行車比賽場、觀光旅館,更刺|激著日本人領土「光復無期」的夢魘。
我不知道日本人在爭執嘶喊「北方四島」領土歸還時,有沒有想一想讓琉球的「中山國」獨立,或者將琉球歸還給中國?只要翻閱一下百年前的歷史,血淋淋地記載著:
二 重衣重行
二、論地理,八重山屬島近臺灣只四百里,去日本薩摩為三千里。
這次到日本去,感觸是複雜的。尤其當我想買幾罐美國維他命「善存」帶回臺灣時,西藥房老闆那個「No」字說得簡明有力,顯示了日本極少賣美國貨,而且對日本製藥能力,絕不讓美國領先的信心,全在這「No」字中散發出來。這個在半世紀中由落敗而翻身,經濟建設已爬上舉世數一數二的國家,既令人羨慕,亦教人警惕。今天,連美國人亦紛紛來日本找工作機會,所以日本實在是值得多看看多想想的地方。
三、論祖先,琉球自有開闢之君「天帝子」,王朝中雖有日本人外來入贅,但只傳三世就絕代,並非日本血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