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衣之美
一件你喜愛的衣服,
真的像一位好朋友,有時候也像一個愛人,
有幾件純棉的白襯衫跟純棉的卡其褲
是我很喜歡的衣服,
讓我覺得有長久穿著的記憶在裡面,
對它們會特別花一點心血。
我捨不得用洗衣機去洗它們,怕會變型,
所以總是用比較好的洗衣精泡著,
有空的時候用手去揉搓乾淨,
我覺得那也是一種快樂。
身體與服裝
什麼是「文化的元素」?
每一位朋友早上起來穿衣服的時候,除了匆匆忙忙外,也希望能夠多一點對衣服本身的思考。
我們居住的地方其實算是亞熱帶,如果觀察一下原住民的文化,譬如說我到蘭嶼看到達悟族的朋友,他們穿一件丁字褲,就可以過一整年。丁字褲就是他的服裝,因為天氣非常地熱,他們又要常常到海裡去捕魚和勞動,所以任何加在身上的紡織品,可能都變成了障礙。對達悟族的男性朋友而言,第一,他不需要禦寒;第二,若要蔽體的話,只要一條丁字褲就夠了。甚至我在那邊看到早期很多原住民的女性,上身也不太穿衣服的。大概二、三十年前,我在蘭嶼看到達悟族女性朋友的一些舞蹈,像頭髮舞,就生出一種感動。那感動不只是對頭髮而已,甚至包括她們上半身身體那種豐富、那種健康。所以我覺得很有趣,我們自認為文明人,穿著很多衣服,可是我到蘭嶼去的時候,第一個感覺是我的身體沒有達悟族朋友這麼健康!他們在陽光下、在海洋裡、在大自然當中,身體曬到古銅色的感覺,你會覺得非常非常漂亮。
在義大利時我常常看到名牌店裡很多日本觀光客試穿衣服,我覺得他們沒有注意到這家名牌跟他自己身體文化之間的關係。因為身體本身也是一個文化,有生理上結構的特徵。譬如說,東方人的下半身其實是比西方人短,所以在穿上一個要強調下半身長度的衣服時,效果其實剛好適得其反。道個名牌不但不能夠襯托出他身體的美,反而變成有一點怪異。
我們每一天都要穿衣服,包括了所有服飾的部分。如果今天問一個最粗淺的問題:
「你為什麼穿衣服?」
我曾經到義大利去參觀一間名牌服裝工廠,見到很多美術專業人員在研究一張古畫,可能是達文西的作品。他們嘗試用現在的科技,以電腦分色做出畫裡某一種顏色用在織料上,譬如說是絲綢,然後變成來年流行的一種織品。這個時候我會覺得:他們的確把文化的元素放進這塊布料裡了。
在生活美學裡,我們一直比較希望強調的是,什麼叫美?有自己獨特的品味才叫美。
「我現在工作這麼忙,哪裡有時間自己洗衣服,把這個工作都交給洗衣機吧!」
文化的強勢與弱勢
我想我在談衣服文化的時候,一直希望朋友們可以瞭解到:每天換新衣服,是一種快樂;可是不要忘記留著幾件你非常珍貴的衣服,那是另外一種快樂。美的快樂,很難用純粹的物質來做衡量,就給自己另外一種不同的、懷舊的快樂吧!
什麼叫做「美」?美,絕對包含創意在內。
我們為什麼要在身體上放一件衣服,可能是因為冷、可能是因為禮教、一些習慣,可是這類禮教和習慣,和禦寒的問題會不會衝突?我舉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我們居住在亞熱帶一個島嶼,既熱又濕,夏季拉得很www.hetubook.com.com長。我們的上層文化,男士們穿著正經正派的西裝,打上領帶,必須在有空調的房間裡面開會,不然會熱得受不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是不是需要耗費這麼大量的電去開空調,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少穿一些衣服?我們能不能設計一件衣服來取代穿西裝打領帶。由此免去強力的空調?
美國文化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服裝,就是牛仔褲。我們知道那原來是一種最耐磨的布料,因為在美國早期移民跟西部開拓史裡,牧牛人騎在馬上,所以不能穿細緻的衣服。現在牛仔褲已經變成全世界的一種文化品牌,不管哪一個牌子的牛仔褲,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耐磨,可以讓你隨便亂坐,你的身體不要那麼拘謹。
譬如說,今天我們看到台灣企業界或者政治上的社會名流,基本上都打領帶、穿西裝,然後頭髮抹得油油的,這根本就是西方的型式。為什麼打扮成這個型式?因為西方已經強盛起來,我們在模仿一個西方的型式。所以有時候覺得很好玩,你看到一位社會領袖在談本土文化,可是我在想,他身上的衣服根本不本土啊!全部是洋裝,不管男性、女性,都穿著洋裝。這個時候的本土意識在哪裡呢?所以談到服裝看來是小事,卻反映出整個文化的大勢所趨。我也提過,穿西裝打領帶其實並不適合台灣的氣候,我們應該要有更多服裝的創意。
我想很多朋友也瞭解,人類過去的紡織歷史還沒有這麼發達的時候,其實衣服不是像今天替換得這麼快的。記得父親、母親那一代,有時候一件衣服可以穿好多好多年。例如母親有一件棉袍,每一年冬天都拿出來曬,帶著樟木箱裡棹腦丸的味道。過年前後、重要的拜年場合,她會特別穿上。對她來講這件衣服是非常珍貴的,因為她曾說外婆當年送給她這塊布料,然後她找了手工師傅去做這件衣服……。這件衣服對她而言是一個故事,所以她不會輕易捨棄;甚至母親過世以後,我也不會輕易丟掉它,因為它有很多母親身體的記憶存在著。
曾經擔任英國首相的柴契爾夫人,就有自己的服裝特色,她很清楚女性政治人物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她的服裝變化不大,可是有一種古典、傳統的風格;她的服裝不強調太過突兀的創新,可是絕對跟她政治文化的角色融合在一起。
在生活美學裡和大家談到衣服,也談到名牌。不反對朋友去買名牌、關心名牌,甚至隔著櫥窗欣賞名牌,可是不要忘記什麼叫名牌?當名牌成為名牌以後,一定有非常漫長的文化和歷史在背後支持。我們慢慢從名牌服飾知曉:其實名牌是一種強勢、弱勢的比較。
也許一般朋友會很直接了當地這樣回答。我們說避寒,尤其在寒帶地方,如果不|穿衣服會受凍,有時候我們說天氣冷多加一件衣服,因為怕感冒。衣服最基本的存在目的就是禦寒功m.hetubook.com•com能,有一點像我們談到食物部分時所說的吃到飽。
可是你注意到沒有?我們所有的政治人物跟上層的人物,他們的衣服是不能隨便亂坐的,所以這裡面已經分出來一個社會的階層服裝性。大家可以從服裝文化來做點思考,台灣有大量的勞動人口,他們可不可能每天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去勞動,其實是不可能的;所以西裝、領帶變成上層階級的符號。這時我們就瞭解到服裝文化的背後其實相當有趣,不同的服裝其實有強勢、弱勢的區別,我們可以從服裝來判斷出社會結構的多面性呈現。
一個人把別人完成的東西毫不思考的放在自己的身上,這個人絕對不是有創意的人;包括花很貴的錢去買名牌包裝自己,如果並不合適,仍然談不上是創意,談不上有美感。我們知道所有的美是被自己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會說這個人好棒喔!他穿衣服真是有品味,有自己的獨特性。
其實鞋子也是一樣,衣服的文化裡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鞋子。我常常跟朋友提到,鞋子很像一個好朋友,你穿久了以後,它會把你的走路習慣複製在這雙鞋子上。所以新買的鞋子走起來就不那麼舒服,去旅行時最好不要穿新鞋,否則腳會被磨破起水泡。
名牌領導風尚
我相信今天很多朋友穿衣服,已經不只是禦寒;當然也有人認為,在人類文明慢慢地發展以後,衣服可能變成跟道德、或禮貌、禮教有關,因為我們看到西方很多的裸體雕像,後來常常在特別的部位用一片樹葉蓋著,這是蔽體的功能。不過早期人類都是裸體,這幾乎是一個自然的狀況,尤其在熱帶地區。
所以我想談到衣,第一個是感覺一下身體吧!我們談食物時提到的是我們的口腔、我們的舌頭、我們的口腔跟食物的味覺之間的關係。而衣服的文化,則與我們的身體發生關連。
純棉襯衫就像愛人
我想衣服的美學和食物的美學很不同的是,食物的美學基本上保存性不高,再好看的一道菜,最後還是會被吃掉;可是衣服可以保留到百年千年。日本上野美術館收藏了過去帝王或貴族穿過的衣服,真是美極了!那種經過一千年歲月的淘洗,絲綢或是織錦的花紋、料子,讓我覺得完全是一件藝術品。我想服裝的文化,在這裡其實更容易感覺到美感。
其實人類的服裝歷史蠻複雜的。古代一件講究的服裝,光是繡工就不知道要經過多少人、多少年、多巧的手才能完成。如果這服裝保存到今天,也是一件非常貴重的古董。這個貴重,不只是金錢層面,同時也是因為它有很多人的巧思、人的手工,保留住人類文明裡面最精美的部分。
記得有一段時間,在台灣流行用現代化學方法做出來的尼龍衣服,其實穿上去很不舒服,因為汗都悶在裡面,非常不通風。可是那時這類衣服也賣得很貴,和-圖-書幾乎所有人趨之若鶩去添購,我想現在已慢慢被淘汰了。
我想不管服裝、鞋子,其實都是一個人身體的記憶。
「印度棉花採收之後,棉絲有長有短。最長最柔軟的棉花都由英、法名牌店收購去,像台灣等一般廠商根本就拿不到那種棉花。」
我不反對洗衣機,還是有很多衣服或者襪子會用洗衣機來洗,可是我自己最喜歡的白襯衫,我會用手搓洗。而領口跟袖口的污垢或者汗漬,洗衣機未必能消除;可是如果稍為浸泡一下,時間夠了,用手去揉搓,髒污就會消失了。
我把這個問題丟出來,也許大家會重新審視企業界或政治人物們在服裝上,是否更有創意一點?這個創意包含了你對這個地區資源的珍惜,包括了環保。有時候看到菲律賓的官員穿著他們的民族服裝,就覺得還不錯,至少那衣服比較通風,從健康、衛生的觀點看來對身體比較好。所以我常常覺得周遭環境的男士很可憐,很少有人想到可以對男士上班服裝進行一點點服裝美學的革命,就是可以輕便一點、適合熱帶地區;然後也可以更實用,更美觀一點。
將美學具體體現在生活當中,除了食物以外,我想大家都能夠瞭解到與生活最密切有關的,當然就是衣服了。
記得小時候很奇怪——我很怕穿新衣服。那個年代平常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大概就是過年的時候有「穿新衣、戴新帽」的習俗,我們家六個小孩就會被爸爸帶到中華商場去,為每一個人買一件新的卡其衣服。卡其衣服剛做好的時候上漿過,質感很硬,把皮膚磨擦得非常不舒服,覺得像穿著盔甲一樣,有時甚至將比較細嫩的地方都磨紅磨破了。所以我最懷念的卡其衣服是穿了一段時間以後,它的柔軟度出來了,跟人的皮膚十分貼切。
我舉一個例子。大概三百年前當滿洲人入關,中國人的外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男人必須把額前頭髮剃掉一半,後面留一根長辮子。這不是中國原有漢族的髮型,當時引發很多的悲劇。漢族覺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除非出家,否則是不能夠隨便亂剃髮的,這是印度佛教傳來的觀念。於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很多漢人竟然就這樣犧牲了。這就是我所說的強勢與弱勢,到最後大家當然覺得還是留頭不留髮比較好,因為至少可以活下來,所以就改成了規定的樣子。三百年清朝過去了,大家都覺得這個髮型是對的,台灣早期的移民,一直到日據時代的廖添丁,都是此種髮式,再沒有人去思考這不是漢族的原樣,而是滿洲人的型式。
我會提醒很多的朋友注意觀察自己跟名牌的適合性,服裝其實是一門大學問,大家還是要花一點心血去瞭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顏色、什麼樣的造型、體態和什麼樣的服裝搭配在一起是最對的,我覺得這才是衣服的美感;而不是太輕率地就交給名牌,認為花了幾萬元買一件衣服,它就一定是https://m.hetubook•com•com好看的,其實可能並不一定。
什麼是「對衣服多一點思考」?有些朋友很講究穿衣服,譬如說穿的都是名牌。而名牌,是不是選擇衣服唯一的方式?當然我不否認,有時我也會去逛一些名牌店。像亞曼尼(Armani)、Prada這些服飾賣得非常貴,事實上不是每一個人可以負擔的。可是當然我會尊重這些名牌服飾的背後提出的一種創意,領導所謂風尚(Fashion)。事實上許多名牌跟歐洲的文化很相關,上層社會將服裝的織料織品做到非常講究的程度。絲、麻這些織料可以非常講究,也可以很粗糙。棉的等級也可以分成非常多種。我曾經去過一間印度棉布的專門店,那位老闆告訴我:
服裝雖然是一種風尚,可是一窩蜂的風尚並不完全是對的。有的時候奇怪的服裝會變成一個社會價值的標準,就是因為大家都流行,如果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就跟著流行,反而沒有真正美感的自我判斷。
「因為天氣冷!」
在台灣亞熱帶地區,夏季很長,容易出汗,我有時候會去選一件百分之百純棉的白襯衫穿在身上,既通風又吸汗。我常常跟朋友形容說:那件純棉的襯衫真像一個愛人,因為它會讓你覺得整個皮膚上有一種非常好的質感。
有時候我觀察社會的名流,不管是企業界或是政治界人物,其實他的打扮已在說明他頭腦裡在想什麼,因為服裝已經比他口裡的話更顯示出他有沒有文化的思考性。如果他把強勢文化的東西這麼隨便地放在自己身上,不做任何的思考,其實我不敢冀望有一天他會為這個地方帶領出政治的獨立性或者獨立思考出來。所以我相信我們所謂的獨立性表現在很多生活的細節上,就是我們一再強調的:「美是一種獨特品味」。有時候一位文化界人士可以瀟灑地穿著自己某些服裝,創造出自己的品牌。這個品牌的意思是,它不一定很昂貴,可是跟他自己身體的感覺是可以合一的。
我們來追溯人類久遠的服裝歷史,看看服裝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在寒帶地區,人們打獵以後會把動物的皮毛剝下來禦寒,可是這個答案不能夠解答熱帶地區的問題,像埃及、希臘、印度這幾個古老的文明,都不在特別寒冷的地區。所以為什麼希臘會有許多裸體的雕像,是因為當地炎熱,希臘人運動時會把外面所罩的布匹整個解掉,裸體做運動,所以我們看到包括運動員、神像——如阿波羅、維納斯等,也都是裸體呈現。
接下來兩方勢力強大起來了,於是民國建立以後流行剪辮子,大家覺得剪辮子才是一個強勢文化。如此分析起來大家就發現到,服飾、髮式都有文化上的強勢與弱勢。
譬如台灣今天有一間紡織廠,可能有生產廉價的棉布絲綢,但也聘用一些專業人員,到台北外雙溪的故宮研究一張宋朝的畫,將畫裡某一種色彩用電腦分色的方法做出來放在某一種絲綢上,這個https://www.hetubook•com.com絲綢就變成明年流行的服飾。如此顧客並不會覺得這件服裝比較昂貴,因為其中含有專業人員在故宮做研究的投資。
有時候你在地攤上看到一件衣服,不要認為一定不好,因為很有可能它的布料質感很好,然後很適合你。我覺得一直到現在我都喜歡某一種卡其布料子的衣服,這種布料很奇怪。洗越多次就越舒服。這種衣服經過長期的洗滌以後,產生一種柔軟和對皮膚的親切,這是我所喜歡的衣服。
其實我並不鼓勵大家一窩蜂地去買名牌服飾,因為當我在歐洲參觀很多名牌的店舖、廠商,以及和研究人員交談之後,我覺得名牌之所以成為名牌,是因為它們背後有文化的支撐。如果你跟這個文化並不協調,放在身上有時候會很勉強。
我們不要忘記,記憶是一種美感,全新的東西就少掉了記憶的深情,沒有深厚的感情在其中。有時候我不覺得今天經濟條件好轉後,很多人就以為常態性地更換衣服一定是快樂的——我想追逐衣服的時髦、流行,當然無可厚非,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心理,可是不要忘記:一件你喜愛的衣服,真的像一位好朋友,有時候也像一個愛人。有幾件純棉的白襯衫跟純棉的卡其褲是我很喜歡的衣服,讓我覺得有長久穿著的記憶在裡面,對它們會特別花一點心血。我捨不得用洗衣機去洗它們,怕會變型,所以總是用比較好的洗衣精泡著,有空的時候用手去揉搓乾淨,我覺得那也是一種快樂。當然很多朋友會說:
我這才知道原來棉花的等級分成這麼多種。名牌服飾產品的紡織或者染色的過程裡還會加入很多的人工,它有一種「講究」。
我不曉得當我在講食物、衣服的時候,會不會在強調的,是讓我們生活周遭的這些小東西都變成有感情在裡面,因為美是一種感情。全新的東西很難覺得是美的,因為人的情感還沒有加進去。我希望不論是談到食、衣、住、行的哪一方面,機械性、物質性的東西都必須要有人的情感記憶注入其中後才會改變。所以小時候讓我身體不舒服的新衣服,穿久以後慢慢跟我身體建立了貼切的關係,會成為我很深的情感。有時候看到自己還保留著的那件高中卡其服,就覺得很特殊,因為經過歲月之後,它有很多不同的東西在裡面。
其實講究當然是一種美。有時候你會喜歡一塊布,覺得撫摸時手上的質感是這麼好。譬如說,最高級的喀什米爾羊毛是指羊頸部的那塊部位,因為最輕最柔軟。所以如果你有一件喀什米爾毛衣,拿在手上輕軟又保暖,旅行的時候很方便,放在旅行箱裡沒有什麼重量,可是穿起來又勝過好幾件衣服。這個時候我們會覺得產品貴的有道理,因為它選擇了最好的質地。所以談到衣服會注意到織品的講究,的確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過程。另外,當然這樣的服裝經過一流的設計師設計,設計師會運用本身的美感在之後如染色等過程裡,加進最多文化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