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天地有大美

作者:蔣勳
天地有大美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參 住之美 保存小鎮文化

參 住之美

保存小鎮文化

我一再提醒大家,「忙」這個字是「心死亡」了,心死亡的現象,基本上一定是在快速度的都市裡發生,不會發生在小鎮。
現代化的城市靠什麼賣東西?靠廣告!
在歐洲或者日本這些比較先進的國家,都非常重視小鎮文化,所以法國最貴的起司、最貴的乳酪、最貴的紅酒,都是小鎮的產品,送到巴黎時,還引起巴黎人對於精緻文化的多樣反省。
如果去過京都的朋友可能會記得一些花間小路,非常漂亮的小街。
台北的周邊像汐止,已經變成了什麼樣的市鎮?再說到金瓜石、平溪、九份這一帶都離台北不遠,這些小鎮是不是在繼續被破壞之中?我要提醒大家,如果我們失去了這些小鎮,有一天都市這個惡行惡狀的怪獸將沒有地方可以喘一口氣。
如果在台灣,一間房子的房租不能上漲,這個房東不就要跟政府大肆抗爭了?可是為什麼先進國家卻會制定出不准漲房租的規定?其實政府的目的是要讓一些老房子能夠維持下來,心存置產發財的人就無法從這些老房子得利了。
我相信很多朋友去過歐洲、日本。日本有大都會東京、甚至大阪,你要玩最熱鬧的東西、看最現代化的建築,東京、大阪都有;可是我們不要忘記在東京、大阪的周邊,只要大概新幹線一個小時車程內,就可以到達幽靜的小鎮。
我覺得我們正在流失這種滿足感,可是這個滿足感是從小鎮出來的,因為過去的小鎮多屬手工業時代,比較悠閒、比較不忙。
大家聽過一句話吧,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意思是大概距離現在兩千年以前,羅馬算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約有一百萬人口。為什麼條條大路都要通到羅馬,當然是要解決這個大城市的交通問題。
最近有一個朋友去勘察一個新蓋好的表演場所,設在大樓內的十一樓。我特別強調在十一樓,表示爬樓梯很耗時,大家必須搭乘電梯。可是這個容納一千人左右的表演場所,只配備一部容量五人的小電梯。所以我的朋友勘察時便計算著,如果晚上七點開演前同時有一千人要進場,大家排隊等待電梯上樓的話,電梯要上上下下多少次?但是如果不做計算,所有人就等在那裡,無法改善情況。
我相信今天你可能住在台北、高雄、或是新竹,可是你的童年或者青少年,未必是在這些大都市裡度過的。我現在很喜歡碰到一個新朋友時便問他:
「一百塊給你,你幫我運回家好不好?」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第一個強調先把自己的家整理好,你願意回家,你有一個美好溫暖的家。
我們希望台灣經過了經濟起飛的狂熱期之後,能夠從不同角度來重新反省一下。我絕對不是要阻止經濟的發展,在社會的發展過程裡,如果沒有物質上的穩定感安全感,人們其實不太可能發展出「美」的感受。
第二項談到,你能夠從自己的家擴大到對社區的關心,所以社區裡面垃圾不會亂倒,有比較好的自然環境,鄰里之間互動熱絡,這才是一個人性的空間。
我認為居住的教育比食的教育、衣的教育都來得難,因為牽涉到人跟大環境的認知過程。所以我們hetubook•com•com提到了日本在大阪、東京這種大都會旁邊,還保有很多非常安靜、樸素的村落、小鎮,讓你同時看到不同文化品質裡居住的可能。很多住在像紐約、倫敦、巴黎等大都會的居民,假日時一定會離開都市到附近的小鎮度假去,盼望能重享小鎮裡安寧跟樸素的生活。
同時我們也看到每一家開始流行買沙發。當時從西方學來的沙發技術不夠好,內裡塞得是不好的木料和稻草,價錢卻很貴。大家買進了沙發沒有地方放,客廳裡面就有些東西要丟掉,丟掉的是什麼?都是最好的紅木、花梨木雕花桌椅、八仙桌,就丟在街上。我一位朋友那時就常常對別人說:
我花很多錢打廣告,讓大家來買我的東西,可是有時候你常常覺得那些廣告費貴得離譜,然後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可是品質並不見得好。
「我很認真地做粄條,所以吃起來跟別家不一樣。」
我還記得童年時在淡水的小小街道跑來跑去,在每一條街道都可以看到港口的那種快樂,但現在已經找不到這樣的樂趣了。當然這幾年很多從事建築、都市規劃的朋友,還有社區運動的朋友們正努力地在搶救中,可是淡水和以往已經差別太大了。這可能就是一項不正確的都市規劃最後所造成的遺憾。
可能在經濟起飛的過程當中,由於迷信著現代化,迷信著科技,所有的鄉村人口、小鎮人口一窩蜂全部湧進了大都市——大都市裡的人,其實是另外一種流浪漢。
台灣已經實行周休二日,我們休假時可以尋得的小鎮文化,是不是已被破壞了?
我也絕對贊成一個社會富有之後才能夠美,當然現在感覺到台灣社會裡沒有太嚴重的貧窮問題,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服的並非多見。所以接下來就是:如果我吃飽飯了,如何讓飯吃得更精緻而不是亂吃,甚至不合乎營養學的規則。如果衣服蔽體或禦寒的功能已經達到了,我怎樣學會穿衣服的某些美學,讓穿衣這件事情變成更具備文化上優雅的品質,而不見得一定要去買非常昂貴的名牌。
小街上有些店舖,有賣紙雨傘的、旁邊是五金的打鐵舖、再旁邊在賣扇子、然後是賣日本草蓆掛簾的店,每一間小店都擁有傳統的手工藝。若是一家一家逛大概可以看一整天,所以那裡現在變成非常重要的觀光景點。
我並不是刻意反對房子的增值,如果自己的房子忽然增值了,當然會很高興;可是在成熟進步的社會,基本上並不鼓勵炒作土地和房地產,因為這是全民的損失。
當我走在京都街頭,感受到那些古老的建築、寺廟被保護得這麼好,你可以看到一些木頭牌子上用書法寫下來的警語,告訴你已經靠近清水寺,清水寺是一個多少年的古蹟,所以在幾百公尺以外,你就不許抽煙了……保護古蹟可以仔細到這種程度。所以走在京都,永遠感覺到一種文化的品質;你也感覺到這個現代化、講究科技、速度的日本,它有一個穩定的文化力量存在著,是在京都。所以大阪跟京都,相距不到一個小時的火車車程,呈現的卻是https://www.hetubook.com•com完全不同的城市風格。
七〇年代我要去紐約前,朋友一一警告我說,傍晚四、五點以後就不要走在街上,因為一定有人會來搶劫。還沒到那個城市,我得到的所有資訊都已經是恐懼的、害怕的;結果到了紐約以後,走在任何一個地方,看到任何一個人,我都心生防範,擔心這個人會不會來搶劫。
如果你是台北市的外來人口,可能你今年住三重,明年搬到永和,接下來搬到板橋,然後也許有一天你狀況更好一點,可以在東區買到房子,你又搬到東區;可是不管是那一個區,其實都不長久,也不是一個有根的現象。我覺得這是現代大都會一個共同的問題,人並沒有在其中生根,可是如果不生根,就沒有辦法對這個環境產生很深很深的愛。
我在巴黎落腳的蒙馬特街一個街口,有三家老店都只賣一種產品,就是法國傳統的鵝肝醬。從十七世紀創店到現在,這些店堅持用老方法製作鵝肝醬,價格極貴,可是每天都大排長龍。我想這是我所提到另外一種人性居住品質,就是在這樣的居住品質裡,你覺得這一條街有了一個穩定的力量,有了一個讓你安心的力量。
這樣的人得到職業上的快樂,我覺得台灣正在流失這種快樂,流失人除了賺錢以外、另外一種人性自覺的快樂。賣粄條當然難以維生,可是他還有一種快樂,他的粄條做到很Q,他告訴你他有特別的方法,你吃的時候發出讚賞,他就產生一種職業上的滿足感。
大家下次有機會注意一下這座競技場,不管是去現場或者看圖片:建築物有三層,最底層設計許多的拱門,約有四、五十扇。
我們之所以比較小鎮跟都市文化,是希望能夠引發大家的注意,也特別期盼執政單位開始保護小鎮的文化。
於是將這些被丟棄的桌椅全部收藏起來。現在看來他是有遠見的人,因為古董店這樣一張桌子可以賣到十幾萬,可是當時是這樣滿街丟出來被蹧蹋的。所以如果我們沒學習到好的美學品質,就會把沒有價值的東西當成有價值的東西,而把有價值的東西全部遺棄。其實談起這二、三十年台灣居住環境的變化,經常產生有很大的感慨,當然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現在還來得及重新反省大家居住的品質,也可以及時作一些彌補。
在生活美學「住」的最後一部分,我希望能夠提醒大家不要只是關心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一個人的生活空間,絕對不應該小到只有二十坪、三十坪,只是自己的家。當你把門推開以後,門外面的世界也都是我們居住的空間。
任何一間房子,也不過是我們在人世間某一段過程而已,有一天我們遲早會離開的。所以我會覺得如果人們有豁達之心,感覺到所謂的居住只是暫時一段時間而已,那麼因為我們暫時的居住導致大環境被破壞,其實是不值得的。
羅馬最有名的古代建築之一,就是競技場,約建於公元一世紀左右。我一直認為羅馬競技場是人類第一個巨蛋,因為它是圓形建築,只有圓形建築才可能讓不同的人同時從不同的門進出,有效解決建築物周邊的空https://www.hetubook.com.com間環境問題。

現代化的迷思

所有進步的大都會,周邊一定需要存在著許多農村、小市鎮,以便紓解都市裡的緊張。如果大都會失去這類的紓解功能,遲早會出問題;而且城市居民的心理病症、精神焦慮,也全部都要發作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這幾年在台灣旅行時,會覺得好像鄉村失去了鄉村的寧靜、小鎮失去了小鎮的素樸。所有的鄉村跟小鎮都急切地向大都市學習:弄滿霓虹燈,蓋起一棟一棟的樓房,人口變得很擁擠,最後好像整個的島嶼呈現出無人關心居住品質的現象。
在最後「住」的這一部分,我們希望觀點能夠擴大到一個大都市,我們跟這個都市都有息息相關的感情在裡面,並非只是把這麼多人放在一起,最後大家在這個都市裡都變得彼此陌生,甚至彼此憎恨。
古人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義」,儲存稻穀糧食的倉庫裝滿了以後,你才能教會老百姓什麼叫做禮,什麼叫做義,這是一個基本的論點。
我特別希望大家能夠開始回憶自己去過的小鎮、一些小城市小鄉村,甚至是大都會,它們到底留給我們什麼記憶。
「你什麼時候來台北的?來台北以前你住在哪裡?」
我覺得在某一段時間,由於迷信現代化,大家把居住環境裡很多品質完好的老東西全部都破壞了。
所以我想這裡面就牽涉到居住的空間品質,不只是自己的居家,也包含著我們所生活在這個都市當中,是如何設計規劃一切的。剛才提到的大都會,英文所謂Metropolitan,例如今天的東京,去過的朋友一定對尖峰時間東京捷運的擁擠印象深刻。大都會必須要用空間規劃的方法紓解所有的人潮,否則這個城市一定會發生問題。
在一個市鎮裡,我相信大家心知肚明要買豆腐應該去哪家買、要買貢丸要去哪家買、要買米粉要到哪家買。
這時候你會聽到好多小鎮的回憶:美濃、鹿港、苗栗的三義,或者在中部的梧棲、清水……這些地名都是一些小小的市鎮,像清水,很好聽的名字,更早之前它叫牛罵頭……你會覺得這些老地名其實保留住一些古老的記憶,而這些記憶我們都在淡忘中。
可能很多人去過紐約、倫敦、羅馬、東京、上海,我們稱做「大都會」。大都會的人口都超過四、五百萬以上,巴黎、上海可能已經超過一千萬人。會有這麼多人密集生活在一個城市當中,絕對是工商業發達以後產生的現象。
在居住生活美學的最後一部分,特別希望從大家的腦海裡喚起一些非常美麗小市鎮的回憶。
有些朋友可能知道,像美國的波士頓或法國的巴黎市內,有一些租金非常便宜的房子。我有一個朋友住在波士頓哈佛大學附近,算是很好的區域,他租處的房租就被規定不能漲價。
在巴黎購屋其實無法真正擁有土地,上海也是如此。
記得我們在講到食物的部分,也提到新竹城隍廟口的貢丸,大家去過幾次就知道哪一家是最好的,因為粗製濫造的東西在歷史當中會被淘汰,精心完成的產品會得到大家的讚揚。
同時我也喜歡從京都再搭www.hetubook.com•com車到奈良,大概半小時左右就到了。奈良是一個更古老的城市,日本聖武天皇接受當時中國鑒真和尚傳律受戒,就是在奈良,所以奈良還留下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寺廟,叫做唐昭提寺,是當時的鑒真大師帶著弟子完成的寺廟,非常幽靜。
淡水原來是一個多麼美的小鎮,包括它的漁港風格、幾間廟宇與街道的關係、具備歷史感的紅毛城。可是憑良心說,我現在感覺不到淡水這個小鎮跟台北的差別,它幾乎被這個大都市的怪獸完全吃掉了。
我有時候跟朋友開玩笑說,回想起來,有時候自己好像在世界各大城市當中流浪,紐約、東京、巴黎、羅馬等地跑來跑去;因為大都市其實是一種浮萍性格,你會覺得自己沒有根,飄來又飄去。
我的意思是,「現代化」三個字,會不會變成我們的迷信?
從歐洲回來後有一段時間,我非常喜歡跟朋友去美濃,看到家家戶戶門口掛著客家傳統手藝:一種畫上花的竹簾,也看到穿著藍布衣服、優雅的客家老太太們講話非常有禮貌,我會覺得這是一個有教養的市鎮。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小鎮文化因為有歷史,悠久的歷史會篩濾出真正的品質。可是在大都市裡,好像生意做完就互不相識,所以店家沒有這個責任感。現代商業城市當中,品牌須靠廣告來打響。小鎮的老字號靠口碑口口相傳,所以它有被尊重的人性品質與空間。
所謂置產是買到房子的使用權,約七十年或八十年。想一想,你買到一間房子,真的可以住上七十年、八十年嗎?
我們提到了城市、鄉村、和小鎮,好像過去我們對於這三者之間的區別,分得蠻清楚的。
這樣一個小小的鎮,有這麼美好的古老文化在裡面。當我帶著川端康成的小說《古都》走在奈良、京都街頭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文學豐富的美,因為這些古老的小鎮沒有被破壞掉。在這樣的小鎮當中,人們被鼓勵著用非常傳統的方式生活著。
譬如說這兩個城市過去在沒有捷運的狀況下,並未設計出便利快速的大眾交通系統,於是人、車根本沒有辦法移動,塞車苦不堪言。所以現在很多大城市非常重視都市規劃,如果沒有完善的都市規劃,即使個人的家弄得很漂亮,也還是有所缺憾。
像台北的周邊原來有一些非常美好的小鎮,譬如說大家一定會想到的淡水。
同樣地,在居住品質上,如果太過強調買房子是為了保值,這樣的居所不容易好看,大家只會追求置產的投資行為。

倉廩實而知禮義

可是真正的觀光是對文化的認識——我們去了一個小鎮、去了一個小鎮的老街,然後在這個老街上可以看到傳統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們用最傳統方式做出來的那把紙雨傘,價格可以賣到很貴,下雨時我也不會拿來使用,我會把它放在一個牆角,變成我家裡非常美的收藏品。其實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傳統手工業可以在現代工業社會裡繼續存在著,並未被淘汰。
有一些業者可能在經濟起飛的過程當中,不法取得土地,趕著蓋出很多品質不良的住宅,雖然業者因此發了大財,可是卻把整個環境都破壞掉了。前和-圖-書面我們提到的像海砂屋、輻射鋼筋等,都讓我們直接感覺到居住環境的粗製濫造,受害的也是全民。所以在這裡特別希望我們政府負責都市計畫的單位,能夠為全民從更完善的角度來規劃大家的居住品質。
老百姓不一定意識得到小鎮的可貴,他們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所以政府執政單位應該來做制衡,保護小鎮文化,否則整個城市都會被毀掉,大自然的環境也被破壞,最後受傷的其實還是全民。進步、成功的執政單位會多作反省,具備人文的教養,不會鼓勵老百姓一昧短視近利,殺雞取卵。
我常常跟朋友提說很喜歡大阪,飛機場的建築有特色又現代化,方便的捷運系統可以立刻載客到京都。我也很喜歡京都,這個古都擁有非常傳統、同時是在大化革新時從中國唐代學去的日本文化,所以有時候在中國大陸已經感受不到的唐代美學,反而在日本的京都感覺得到。京都就在大阪的旁邊,卻可以完全不去學大阪的現代化。
大概在七〇年代,有一次我跟朋友去鹿港,看到鹿港家家戶戶都在蓋新房子。當然這反映出經濟的富裕,所以一方面很為他們高興;可是也一則以憂,因為你看到原來蓋房子的優質老檜木木料被拆掉、被任意的糟蹋,原本的中庭、天井全部被破壞了,然後蓋起一些粗糙的三或四層樓的販厝,其實那是居住環境品質的惡質化。
羅馬時代這個競技場常常有很多活動,譬如說人|獸搏鬥或武士間的競技,可以容納的觀眾人數是多少?我想大家知道也許會蠻驚訝的,全部可以容納五萬人。大家想想看,今天不管在台北或高雄,恐怕都還沒有一個建築物可以放進五萬人。競技場的底層之所以設計這麼多的拱門,是要讓五萬人分別從四、五十個不同的門進出,所以每一扇門平均分擔了進出場人數,不會擠在一起。表演活動開始前的十分鐘左右,我們叫做「尖峰時間」,大部分人都會在那個時刻進場;如果建築空間沒有考慮到對尖峰時間的控制跟設計的話,同時到達的人士會立刻壅塞在入口處。
雖然這種感覺讓我很不舒服,可是我沒有辦法,因為大都市好像已經構成了人跟人之間一種排斥現象。如果是這樣的狀況,你即使把家弄好了、社區弄好了,最後都市的居住品質也提升不起來。所以我特別希望在居住環境的品質裡,大家能夠體認到居住環境最後的目的,是為我們締造一個美好的城市。
這些是在大都市當中人與人發生了陌生、排斥、或者防範的現象裡所沒有的一種狀態。所以你會發現小鎮裡面人人那種美麗、溫暖、親切,好像很容易坐下來吃一碗美濃的粄條,然後跟賣粄條的人就聊起天來,他也會很自信和得意地說:
如果我們的小鎮,像美濃或鹿港,都急切地想要現代化,我不知道美濃最後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或者鹿港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我用到「憎恨」,也許有人會覺得話說「重」了一點,可是我的意思是,我發現在很多的大都市裡,人跟人是彼此害怕的。
我覺得高雄和台北人口眾多,也可以稱做大都會了,可是它們周邊所有的設施、都市的規劃,有沒有配合大都會的設計?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