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天地有大美

作者:蔣勳
天地有大美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肆 行之美 快感≠美感

肆 行之美

快感≠美感

很多有車的朋友跟我提到開車問題,那付愁眉苦臉的表情讓我覺得怎麼車子變成負擔了!它應該是一個方便代步的工具,結果反而變成負擔。我想食物也好、衣服也好、房子也好、車子也好,我們看到食、衣、住、行這四樣當中任何一個東西變成你的負擔,其實都違反了美學的規則。
可不可能有一天從林口到台北交流道的一段會封閉起來,變成一場行為藝術,很多人躺在那邊曬太陽,那又會是什麼樣的畫面?
速度感是非常奇妙的事情,人類從最早的步行到各式交通工具的出現,我們看到人們的速度越來越快,這是我們希望能夠在短暫的生命當中,擁有更多的空間或者認識更多事物的願望,這個願望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原因。

自我選擇權

我想大家都有經驗,如果在開車當中速度快到某一個程度再忽然緊急煞車的話,就一定要出事的,因為速度本身的緩慢也要有個過程。
我在想,這樣的夢想可不可能在我們的城市裡實現?有一天我們上班的那條路會鋪滿了沙、上面移來很多美麗的花、擺了多張躺椅,大家可以在那邊曬太陽。
這兩點困難,一個是外在客觀的環境、一個是內在心靈的節奏,當然必須同步配合才能解決。所以我們也發現西方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一直在做工業革命以後城市速度的反省。阿姆斯特丹、巴黎、倫敦這些城市開始慢慢意識到由於職場的要求、高科技的發展,都市人一直在追求速度的快速感。結果大家精神上的疾病越來越多:焦慮症、憂鬱症、失眠症,大家過去很少聽到各種奇奇怪怪精神上的疾病開始出現了。那種生命易怒、暴躁、一觸即發的緊張,都可能來自於日常生活當中不斷加快的速度,最後失去了平衡的能力跟緩慢下來的能力。
我們不要變成物質的奴隸。譬如我可以吃的多,可是我也可以吃的少。我有很多機會去吃駝峰、熊掌這種奇怪的食物,可是我也可以選擇去吃山蘇剛剛冒出來的嫩芽,或者春天剛剛發出來的春筍。那些不是昂貴的食物,但讓我品嘗到生命裡面輕淡的滋味,這才是美。
我提過好幾次古代東方有一種建築非常重要,就是亭子的「亭」。
這樣的原則落實在行的品質的時候,我們也會跟朋友強調:現在你擁有高科技給你的各種速度的快|感,「快|感」這兩個字其實是雙關語,一方面是很快的感覺,一方面是很爽。可是我們知道「爽」這個字跟美常常是對立的,感官上爽的時候,常常會不美。我們在食、衣、住三方面很爽,很可能裡面有一點物質氾濫的元素。行也是如此,像年輕的朋友會對速度產生狂熱,在筆直的馬路上飆車,飆車得到的快樂,我們稱為快|感。
我們要到哪裡去?
我當時簡直不敢相信這個計畫會成功,我覺得一個市長怎麼可能會有興致安排一場環河道路的嘉m•hetubook•com•com年華會?
住也是一樣,我們看到很多人的家具、擺飾非常昂貴,堆到家裡幾乎沒有空間。其實可能少,才會變成一種美。
不要忘記多開了一條高速公路,我們的山林、海邊、所有的自然都會被破壞,我們要繼續開闢這些高速公路下去嗎?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也許我在談一個夢想,可是我親眼看到在另外一個國家,這個夢想在現實裡完全實現了!
一個城市的夢想竟然實現了!
也許有朋友會反問,在這樣一個越來越匆忙的工商業社會,每天忙著上班、忙著所有繁雜的事務,我怎麼可能緩慢?
原來巴黎新選出的市長戴蘭諾異想天開,他想到以前塞納河邊是大家洗衣服、聊天、散步,遊玩的地方,曾幾何時美麗的河邊變成人開著車子呼嘯而過的高速公路。他就決定每一年的七月十四日法國國慶之後到八月十五日一個月間,進行一項沙灘計畫。
心靈上真正的荒涼來自於太多的快|感,就是你不斷地在口味上刺|激自己吃到飽、在衣物上滿足、或者在居住條件上買更昂貴的房子,不斷地投資賺錢,其實這種爽的感覺未必是美感,而是快|感。所以在康德的美學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不斷地去分別「快|感」跟「美感」的不同,提醒我們快|感無論如何刺|激、感官如何刺|激,都不等於美感,也不會產生美感的效果。那麼美感是什麼?
在討論到食、衣、住、行美學的時候,我們希望自己的生活基本上都有緩慢下來的可能,緩慢,恐怕是建立生活美學品質的第一步。
這種哲學性的詢問是希望讓大家深思,我們應該一直滿足或者繼續加快所有人速度的快|感嗎?
「悠閒」兩個字都在提醒我們,不一定要跑得很遠,可能就在你家門口就能有所感受,但重要的是心境上的悠閒。悠閒,是先把自己心靈上的急躁感、焦慮感,能夠轉換成比較緩慢的節奏。
我一直覺得緩慢本身,要架構在「心情」上面。漢字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字,它的結構很有意思,就是「忙」這個字,心字邊一個死亡的亡。因為你太忙,可能心靈的感受全部停止、全部沒有了。我們明明創造了一個漢字,告訴你「忙」就是心靈死亡的開始,所以如何讓自己的心境悠閒就變得十分重要。
記得在七〇年代去紐約時,當時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走在曼哈頓那個區域,你就會覺得根本沒有辦法停下腳步來,因為後面每一個人走路都有一個速度跟節奏,都是在往前衝的。曾幾何時,我回到台灣發現台灣也變成如此,甚至在西方很多社會開始反省嘗試漸漸慢下來的時候,台灣還在繼續往前衝。所以我提到第一個慢下來的困難,是外在的整個設計出了問題。
所以我們一再強調,美是一種選擇,甚至是一種放棄,而不是貪婪。

心靈放慢

我們在談行的美www•hetubook.com.com學的時候,其實跟前面食、衣、住的討論有共同的規則:美是一個自我的選擇。
有些人個性非常穩定,你在不自覺時車就停下來了,他遠遠看到可能綠燈要變黃燈、黃燈要變紅燈的時候,腳已經在穩穩地準備踩下煞車:你會覺得這樣的朋友給你信任感,也相信他在職場上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是穩定的。
在西方,最早工業革命的國家都開始對行的品質做相當多的反省,我覺得台灣這個島嶼下一步最急切要做的,也是這方面美學的思考,就是我們不一定要永遠往前衝,可能可以稍微慢一點點——緩慢也許是美學品質建立的開始。
大家不妨給自己一個機會,在不那麼匆匆忙忙要趕去上班或者上學的時候,去體會不同的速度感,譬如說步行、譬如說騎腳踏車。有時候覺得在我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裡提到步行或騎腳踏車,好像變成非常奢侈的事情,是不是在七〇年代工商業發達以後,這個城市所有的人都衝!衝!衝!忘記其實慢下來,可能是另外一種品質。
我們在談住的部分時曾經強調過,居住品質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是空間,所謂空,就是不塞滿;因為不塞滿,你才有活動空間,反省跟思考的生活品質也才可能會出現。所以在食、衣、住當中,我們都強調的不是「多」,可能是「少」。
如果有一天一個島嶼上有十條高速公路,我們還剩下哪些好的環境?
現在西方先進社會除了人行步道區的規劃外,在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地,還特別為騎腳踏車人士規劃出專用道,連紅綠燈號的使用也優先於汽車駕駛。看到這樣的設計我心裡有很大的感動,也盼望我們的城市應該儘快效法,那麼這個不斷地往前衝、只追求速度快|感的社會,才可能有一個緩慢下來的心情,可以尋找到自己生命的美的感受。
如果從誕生到死亡是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那麼我寧可慢慢地通過,或者甚至放棄高速公路,我去走省道或迂迴的山路,這樣是不是可以看到更多的風景?我的生命可以拉到更長的距離。
如果你前面一大堆食物,你無所選擇地吃到飽,就絕對談不上所謂的美學品味,看到一個人大吃大喝貪婪的狀況,我們只會嘲笑而不會讚美。同樣在衣的部分,一個人有能力買到所有昂貴的名牌全推在自己身上、掛滿所有珠寶或者各種配件,這樣未必是美的;我們相信現在有這麼多珠寶、這麼多服裝讓你選擇,而你最後選擇很適合自己風格,樸素端莊的服裝,可能才是美。
我們的確需要這麼快的速度嗎?
我常常跟很多朋友說,其實人的一生最長的A點到B點,就是從誕生到死亡。
第二個困難是我們自己心理的節奏。我常常會覺得一個朋友經過五天繁忙的上班,在一個交通設計環道不太好的社會跟都市當中,他一直在趕路、擠在車隊當中、生命一直耗在塞車裡,和_圖_書那種煩躁、心情上的焦慮感你絕對可以瞭解。等到周休二日了,他停不下來,可能會急著一直跟自己的配偶、孩子商量說:
相信很多朋友對於行的生活美學,可能不像食、衣、住三者容易理解。我們總覺得要吃得更講究、穿得更講究、住得更講究,跟美學的關係好像比較密切些;其實在行的講究上,所指的主要是維持你自己身體的速度感。
這個計畫第二年再度舉辦,二〇〇三年的夏天我又跑去,看到這個計畫比前一年更成功,很多的廠商贊助活動,更多的躺椅鼓勵更多的人在這裡休閒、休憩。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感覺到,這是一個「慢下來」的鼓勵,告訴你這條路是巴黎河邊最美麗的一條路,我們應該慢下來去經驗它的美麗,而不是快速的經過。後來我和現場的朋友聊聊,很多人是巴黎的上班族,原本每天上下班都開著車子經過這條環快。他們很高興可以在塞納河邊散步,躺在椅子上曬太陽,看到美麗的橋樑在河水裡的倒影,他們過去從來不認為居住的城市是這般美好。
如果擁有一部車,最後自己變成車子的奴隸,每次開車都是一肚子氣、沒有停車位、永遠塞車、一出去就跟別人擦撞,我想這樣你也許可以反省一下:我是不是一定要追求速度的快?是不是有可能至少一個禮拜有兩天,在周休二日沒有那麼忙時,我可以選擇騎腳騎車或步行,我不要這麼快,我相信這就是一個行的品質。
行的速度,其實是工業革命以後我們人類面臨到的一個巨大美學課題,就是行動速度本身跟生命之間有這麼多互動的關係,只是我們沒有明顯地意識到罷了。
大家能不能做點逆勢的思考:
巴黎是我熟悉的城市,當我自己在那兒讀書時居民就一直在增加,到現在幾乎有兩千萬人了。巴黎的交通網當然也隨著人口的增加而不斷開發,所以美麗的塞納河邊全部建成環河的快速道路。大家每天上下班,進出巴黎,都經過塞納河邊。英國的黛安娜王妃出車禍的地方,就是塞納河邊的快速道路。
「閒」這個字更明顯,你有多久沒有靠在門框上看月亮了?這個字就是「門」中間一個月亮。或者另外一種寫法,「門」當中有一個木,也是「閑」,你多久沒有在你家門口的那棵大樹底下靠著、走一走路、乘涼,覺得樹蔭很美?
「我們要到哪裡去?我們今天可不可以出去玩?」
我們也一再強調,近代的美學總是提醒我們快|感並不等於美感,為什麼?因為快|感是感官刺|激,這個快|感可以有剎那的爽,可是結束之後往往會產生落寞跟空虛的感覺,那種空虛會變成無法彌補的黑洞。
市政府封閉塞納河環河快速道路,運來沙子鋪滿柏油馬路,再搬來大概有三公尺高的棕櫚樹盆景,將河旁邊布置成沙灘。市政府還準備了上千張躺椅,邀請所有巴黎的市民穿著泳裝來曬太陽!旁邊還有臨時接好的活動廁和圖書所以及淋浴設備,準備得很周到。
所以先進的工業革命國家才會在城市裡特別設計出人行步道,來提醒我們、鼓勵我們,或者建議我們:你可以有車子,可是你也可以不開車子。我想這裡又回到我們剛剛提到的美學基本規則——你有,而你可以不用,才是美。

調整身體的速度感

我坐朋友的車出去,常會觀察他們如何控制煞車。
當許多東西在你面前時,你要有一種教養,知道自己應該選擇其中的哪幾項就好了。
現在各個先進國家在發展高科技的航太事業,也許不久的未來我們可以到月球或火星上旅行。我們會發現對於一、兩百年前的人類而言,到月球或火星可能是一個空洞的夢想,可是現在經由科技帶來速度的改變,夢想已經越來越成形了。所以我們必須承認這種速度的改變,是文明偉大的進步。
可是當今天要慢下來的時候,你遭遇到兩種困難:一個困難是在外在客觀交通的設計上,沒有提供慢下來的可能。有時候你走在街上想慢下來都不行,因為後面的人會推著你走。
當時半信半疑的我卻看到這個計畫成功了!巴黎人放棄開車,他們用步行的方法走在這個沙灘上,帶著寵物在那邊瀏覽、散步,很多人換上泳裝在躺椅上曬太陽、抹防曬油、然後淋浴,甚至在那個沙灘上打排球。
二〇〇二年時,我看到塞納河邊發生了很有趣的改變。有一個很大的招牌豎立著,上面寫著法文Plage,意思就是靠近水邊的河灘或海灘。
我們不要忘記「悠閒」這兩個漢字,「悠」的底下是指心靈的狀況、是一個跟自己心靈的對話過程。《詩經》說「悠悠我心」,意思是你走出去的時候,感覺到心靈跟所有外在的空間是有感覺的,如果速度快到對外在環境沒有感覺,就不是「悠悠我心」了。「悠悠」也有慢下來的意思,因為慢,你才會有心靈的感受。
可是有些朋友看到了黃燈,他腦海裡就下一個指令:「我趕快衝!」但到時候衝不過去就來一個緊急煞車,車上的人身體就整個往前面帶,這類朋友若要開車載我,後來我就敬謝不敏。我相信這裡面存在著信任,我希望把自己交付給一個個性穩定的人,而不是在一部常常會失控的車子上。
可是玩也玩得很匆忙,然後可能又是一肚子氣。在這個時候我就會覺得,也許「悠閒」兩個字變成非常值得我們去重新反省的一個美學品質。
在我們把自己行動的速度放慢之後,會有不同的感受從心底生出來。你有沒有想過,當車子開得飛快在高速公路上筆直地從A點抵達B點時,當中錯過了生命中多少豐富的事物。
現在阿姆斯特丹、巴黎、倫敦、東京,陸續出現很多社區不准汽車開入,被稱做「人行步道區」,台灣一些比較進步的城市也開始設置了人行步道區。人行步道區中特別鼓勵大家放棄開車,下來走走路。我相信這是一和_圖_書個新的行的美學,讓你重新回到人類步行的原點,恢復身體的速度感,讓行的美學重新產生。
在爬山的過程裡,我們也知道不可能一口氣就登上峰頂。我常常向朋友提到一本很喜歡的書和電影《長跑者的寂寞》(The Loneliness of the Long Distance Runner)。
可是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往往不太能夠反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每一年都在拓寬馬路,可是還覺得不夠。島上一條高速公路不夠,再建第二條高速公路還是不夠……。
我想大家可以瞭解到我所談的速度,重點不在於快跟慢,而是自己能夠百分之百掌控的穩定感,不是失控狀態。如果不是自己在控制速度,而是被速度帶著走,最後你就會失控。
我拍了好多張照片帶回來給朋友們看,我問朋友們,你們可以想像一個城市的高速公路變成這樣的景象嗎?
我們遊山玩水時會忽然發現某一個山頭上出現了一個亭子,在台灣,常會運用不同的材料蓋出來,其實我不在意蓋得好看與否,但認為至少那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就是你應該要停下來了。我們不要忘記,亭子就是讓你停下來的地方,叫你不要匆匆趕路,你用生命趕路其實是不值得的,因為生命應該停下來做很多的觀賞、體會很多的感受,留出一些跟自己對話的空間。所以我覺得東方的亭子建築,其實涵蘊非常深刻的哲學意義。
不知道這樣講合不合邏輯,就是A點到B點是一個最快的距離,也是最快的速度,我們以為大家一定得選擇這條路,可是其實並不一定,在每一個過程當中,都有你生命應該停下來瀏覽、欣賞、感受的事物。
我想人生就像馬拉松賽跑,如果衝得很快大概很快就完蛋了,根本跑不到終點。我們看到許多身邊的朋友、社會知名的人士跑不到生命的終點,在他生命很快結束的時刻,我們會有這麼多的遺憾、對他的哀悼和惋惜,覺得如果他們放慢了步調,其實可以創造出更多生命不同的意義跟豐富的價值。
有時候,美感,反而是在大家都快的時候,你慢下來了。
人的文明發展真得很奇妙,一方面在追求越來越快,可是另一方面又會逆勢地反省,認為是否可以不要那麼快。所以我相信這是兩面的情況,就是我今天可以吃到很多的東西,可是我最後的選擇是吃得很少,這時美的經驗才會產生,因為我們是自己的主人,而非物質的奴隸。
譬如說,台北市的環河快速道路如果封起來,鋪了沙,移來很多盆杜鵑,擺放很多椅子,我躺在上面曬太陽,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
這本書的作者西利托(Alan Sillioe)是一位世界有名的長跑健將,他在書中將自己長跑中的感受分享出來。他認為長跑跟短跑絕對不一樣,短跑需要爆發力跟衝刺力,但是長跑就要儲蓄你的生命力量,才能跑得長久撐到終點。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