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文化要義

作者:梁漱溟
中國文化要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章 理性——人類的特徵 二、兩種理和兩種錯誤

第七章 理性——人類的特徵

二、兩種理和兩種錯誤

總起來;兩種不同的理,分別出自兩種不同的認識:必須屏除感情而後其認識乃銳入者,是之謂理智;其不欺好惡而判別自然明切者,是之謂理性。
不懈之所以難,蓋在懈固是懈,興奮亦是懈。何以興奮亦是懈?興奮總是有所引起的。引起於彼,走作於此;興奮同樣是失於恆一。失於恆一,即為懈。再申明之:本能是感官器官對於外界事物之先天有組織的反應;理智是本能中反乎本能的一種傾向,即上文所說「鬆開」。生命充實那鬆開的空隙,而自顯其用,是為心。但心不一直對外,還是要通過官體(感官器官)而後顯其用。所不同者,一則官體自為主,一則官體待心為主。其機甚妙,其辨甚微。要恆一,即是要恆一於微妙,這豈是容易的?微妙失,即落於官體機械勢力上,而心不可見。興奮懈惰似相反,在這裏實相同。
所謂理者,即有此不同,似當分別予以不同名稱。前者為人情上的理,不妨簡稱「情理」,後者為物觀上的理,不妨簡稱「物理」。此二者,在認識上本是有分別的。現時流行有「正義感」一句話。正義感是一種感情,對於正義便欣然接受擁護,對於不合正義的便厭惡拒絕和*圖*書。正義感,即是正義之認識力;離開此感情,正義就不可得。一切是非善惡之理,皆同此例。點頭即是,搖頭即不是。善,即存乎悅服崇敬讚歎的心情上;惡,即存乎嫌惡憤嫉不平的心情上。但在情理之理雖則如此;物理之理,恰好不然。情理,離卻主觀好惡即無從認識;物理,則不離主觀好惡即無從認識。物理得自物觀觀測;觀測靠人的感覺和推理;人的感覺和推理,原是人類超脫於本能而冷靜下來的產物,亦必要屏除一切感情而後乃能盡其用。因此科學家都以冷靜著稱。但相反之中,仍有相同之點。即情理雖著見在感情上,卻必是無私的感情。無私的感情,同樣地是人類超脫於本能而冷靜下來的產物。此在前已點出過了。
抑錯誤之嚴重者,莫若有心為惡;而無心之過為輕。無心之過,出於疏懈。有心為惡,則或忿或欲隱蔽了理性,而假理智為工具,忿與欲是激越之情所謂「衝動」者。衝動附於本能而見,本能附於官體而見。前已言之,各種本能皆有所為,即有所私的;而理性則無所為,無所私。前又言之,理智理性為心思作用之知情兩面,而所貴乎人類者,即在和-圖-書官體反應減弱而心思作用擴大,行為從容而超脫,是故忿俗隱蔽理性而假理智為工具者,偏私代無私而起,從容失沒於激越,官體自為主而心思為之役也。心思作用非惡所在,抑且為善之所自出。官體作用非惡所在,抑善固待其行動而成。在人類生命中,覓惡了不可得。而卒有惡者,無他,即此心思官體顛倒失序而已。一切之惡,千變萬化,總不出此一方式。洎乎激越者消停,而後悔焉,則理性顯而心思官體復其位也。
兩種不同的錯誤,自是對於兩種不同的理而說。我們有時因理而見出錯誤來,亦有時因錯誤而肯定其理。特別是後一種情理之理,乃是因變而識常;假若沒有錯誤,則人固不知有理也。理為常,錯誤為變;然卻幾乎是變多於常。兩種錯誤,人皆容易有,不時地有。這是什麼緣故?蓋錯誤生於兩可之間(可彼可此),兩可不定,則由理智把本能鬆開而來。生命的機械地方,被鬆開了;不靠機械,而生命自顯其用;那自然會非常靈活而處處得當,再好沒有。但生命能否恆顯其用呢?問題就在此了。若恆顯其用,就沒有錯誤。卻是生命擺脫於機械之後,就有興奮與懈惰,而不能www.hetubook.com.com恆一。那鬆開的空隙無時不待生命去充實它;一息之懈,錯誤斯出。蓋此時既無機械之準確,復失生命之靈活也。錯誤雖有兩種,其致誤之由,則大都在是。人的生命之不懈,實難;人的錯誤乃隨時而不可免。
心思作用為人類特長,人類文化即於此發生。文化明盛如古代中國、近代西洋者,都各曾把這種特長發揮到很可觀地步。但似不免各有所偏,就是,西洋偏長於理智而短於理性,中國偏長於理性而短於理智。為了證實我的話,須將理性理智的分別,再加申說。
兩種錯誤人皆容易有,不時地有。然似乎錯在知識者問題小,錯在行為者問題大,試看世界上到處發生糾紛,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對,彼此責斥,互相爭辯,大率在於後者。而由錯誤所引起的禍害,亦每以後者為嚴重。今日科學發達,智慮日周,而人類顧有自己毀滅之虞,是行為問題,不是知識問題;是理性問題,不是理智問題。
是故,人之不免於錯誤,由理智(鬆開);人之不甘心於錯誤,由理性(無私)。
人類之視一般動物優越者,實為其心思作用。心思作用,是對於官體(感官器官)作用而說的。在高等動和-圖-書物,心思作用初有可見,而與官體作用渾一難分,直不免為官體作用所掩蓋。必到人類,心思作用乃發達而超於官體作用之上。故人類的特徵,原應該說是在心思作用。俗常「理智」「理性」等詞通用不分者,實際亦皆指此心思作用。即我開頭說「理性始於思想與說話」者,亦是指此心思作用。不過我以心思作用分析起來,實有不同的兩面而各有其理,乃將兩詞分當之;而舉「心思作用」一詞,表其統一之體。似乎這樣處分,最清楚而得當(惜「心思作用」表不出合理循理之意)。
從前中國人常愛說「讀書明理」一句話。在鄉村中,更常聽見指說某人為「讀書明理之人」。這個理何所指?不煩解釋,中國人都明白的。它絕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學的理、一切自然科學的理,就連社會科學上許多理,亦都不包括在內。卻是同此一句話,在西洋人聽去,亦許生出不同的瞭解罷!中國有許多書,西洋亦有許多書;書中莫不講到許多理。但翻開書一看,卻似不同。中國書所講總偏乎人世間許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恥、愛人、公平、信實之類。若西洋書,則其所談的不是自然科學之理,便是社會科學之理,或純抽象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數理與論理。因此,當你說「讀書明理」一句話,他便以為是明白那些科學之理了。
動物倚本能為活,幾無錯誤可言,更無錯誤之自覺;錯誤只是人的事。人類是極其容易錯誤的,其錯誤亦有兩種不同。譬如學校考試,學生將考題答錯,是一種錯誤——知識上的錯誤。若在考試上舞弊行欺,則又是另一種錯誤——行為上的錯誤。前一錯誤,於學習上見出低能,應屬智能問題;後一錯誤,便屬品性問題。智能問題於理智有關;品性問題於理性有關。事後他如果覺察自己錯誤,前一覺察屬於理智,後一覺察發乎理性。
科學之理,是一些靜的知識,知其「如此如此」而止,沒有立即發動什麼行為的力量。而中國人所說的理,卻就在指示人們行為動向。它常常是很有力量的一句話,例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它盡可是抽象的,沒有特指當前某人某事,然而是動的,不是靜的。科學之理,亦可以與行為有關係,但卻沒有一定方向指給人。如說「觸電可以致死」,觸不觸,卻聽你。人怕死,固要避開它,想自殺的人,亦許去觸電,沒有一定。科學上大抵都是「如果如此,則將如彼」,這類公式。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