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文化要義

作者:梁漱溟
中國文化要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章 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 三、何謂職業分途

第八章 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

三、何謂職業分途

今人非有相當本錢,不能受到中等以上教育。但從前人要讀書卻極其容易;有非現在想像得到者:
一、他雖有宗族親戚密邇相依之人,與他同利害共命運;但至多在中央握權,而因為沒有土地人民,即終無實力。
第一,書只有限的幾本書,既沒有現在各門科學、外國語文這樣複雜,除了紙筆而外,亦不需什麼實驗、實習的工具設備。
我們當然不能說舊日中國是平等無階級的社會,但卻不妨說它階級不存在。這就為:
於此,有兩層意思要申明:
所以近代英國是階級對立的社會,而舊日中國卻不是。此全得力於其形勢分散而上下流通。說它階級不存在,卻不是其間就沒有剝削,沒有統治。無剝削即無文化,其理已說於前。人類平等無階級社會尚未出現,安得而無剝削無統治?所不同處,就在一則集中而不免固定,一則分散而相當流動。為了表明社會構造上這種兩相反之趨向,我們用「職業分途」一詞來代表後者,以別於前之「階級對立」。
中國社會在政治上之得解放於封建,較之在經濟上尤為顯明。中國之封建貴族,唯於周代見之。自所謂「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見《續文獻通考》),實際即早已廢除。戰國而後,自中央到地方,一切當政臨民者都是官吏。官吏之所大不同於貴者,即他不再是為他們自己而行統治了。他誠然享有統治之權位,但既非世襲,亦非終身,只不過居於一短時之代理人地位。為自己而行統治,勢不免與被統治者對立;一時代理者何必然?為自己而行統治,信乎其為統治階級;一時代理者,顯見其非是。而況做官的機會,原是開放給人人的。如我們在清季之所見,任何人都可以讀書;任何讀書人都可https://www.hetubook.com.com以應考;而按照所規定一一考中,就可做官。這樣,統治被統治常有時而易位,更何從而有統治被統治兩階級之對立?英國文官之得脫於貴族勢力而依考試任用,至今未滿百年。以此較彼,不可謂非奇蹟。無怪乎羅素揭此以為中國文化三大特點之一也。
只有一種時機:他一個人利祿問題和整個大局問題,適不能得其一致,而他偏又自私而短視;那麼,他便與大眾分離開了。然此固談不到什麼階級立場。
二、雖未能作一面發展,然其特殊性彰彰具在,豈可否認?凡不能指明其特殊性,而第從其一般性以為說者,不為知中國。我於不否認其一般性之中,而指出其特殊性,蓋所以使人認識中國。
我承認像蘇州等地方,城裏多是世代做官人家,而鄉間佃農則不存讀書之想,儼然就是兩個階級。但此非一般之例。一般沒有這種分別。「耕讀傳家」,「半耕半讀」,是人人熟知的口語。父親種地為業而兒子讀書成名,或親兄弟而一個讀書,一個種地,都是尋常可見到的事。諺語「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指此。韋布林(T. Veblen)著《有閒階級論》,敘述各處社會都有視生產勞動為賤役可恥而迴避之習慣。要知中國卻不同。雖學稼學圃皆不為孔子所許;然弟子既以為請,正見其初不迴避。子路在田野間所遇之長沮、桀溺、荷蓧丈人,顯然皆有學養之賢者,而耕耘不輟;其譏夫子「四和*圖*書體不勤,五穀不分」,更見其重視生產勞動。又天子親耕藉田,歷代著為典禮;則與賤視迴避,顯然相反。許行「與民並耕」之說,非事實所能行;明儒吳康齋先生之真在田間下力,亦事實所少見。最平允的一句話:在中國耕與讀之兩事,士與農之兩種人,其間氣脈渾然相通而不隔。士與農不隔,士與工商亦豈隔絕?士、農、工、商之四民,原為組成此廣大社會之不同職業。彼此相需,彼此配合。隔則為階級之對立;而通則職業配合相需之徵也。
三、政治上之機會亦是開放的。科舉考試且注意給予各地方以較均平之機會。功勳雖可廕子,影響絕少,政治地位未嘗固定地壟斷於一部分人之手。今雖無統計數字可資證明,推度尚較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之英國情形為好。英國雖則選舉權逐步開放,政治機會力求均等;然據調查其一九〇五年以上半個世紀的情形,內閣首相及各大臣、外交官、軍官、法官、主教、銀行、鐵路總理等,約百分之七十五還是某些世家出身。他們幾乎常出自十一間「公立學校」和牛津、劍橋兩大學。名為「公立學校」,其實為私人收費很重的學校。普通人進不去,而卻為某一些家庭祖孫世代讀書之地。
三、官吏多出自士人。他們的宗族親戚鄰里鄉黨朋友相交,仍不外士、農、工、商之四民。從生活上之相依共處,以至其往還接觸,自然使他們與那些人在心理觀念上實際利害上相近,或且相同。此即是說:官吏大致都與眾人站在一面,而和*圖*書非必相對立。
我們知道經濟上之剝削階級,政治上之統治階級,例必相兼。上面對於經濟上有無階級之對立,已略為考查;下面再看它政治上階級的情況如何,俾資互證。
二、在經濟上,土地和資本皆分散而不甚集中,尤其是常在流動轉變,絕未固定地壟斷於一部分人之手。然在英國則集中在那百分之四的人手中,殆難免於固定。
且須知這種權貴,只極少數人,其餘大多數,是否與他同利害共命運,尚難言之。像明嘉靖年間裁減諸藩爵祿米,「將軍」(一種爵位)以下貧至不能自存。天啟五年以後,行限祿法,而貧者益多,時常滋事。當時御史林潤上言,竟有「守土之臣每懼生變」之語,是可想見。
那時一個人有心讀書,絲毫不難。問題不在讀書上,而在讀了書以後,考中做官卻不那樣容易。一般說,其百分比極少極少。人家子弟所以寧願走農工商各途者,就是怕讀了書窮困一生「不發達」,而並非難於讀書。所謂「寒士」、「窮書生」、「窮秀才」,正是那時極耳熟的名詞。但卻又說不定哪個窮書生,因考中而發跡。許多舊小說戲劇之所演,原屬其時社會本像。
二、他所與共治理者,為官吏。所有天下土地人民皆分付於各級官吏好多人代管。官吏則來自民間(廣大社會),又隨時可罷官歸田或告老還鄉;其勢固不與皇帝同其利害,共其命運。
一、如上所說未構成階級,自是中國社會之特殊性;而階級之形成於社會間,則是人類社會之一般性。中國其勢亦不能盡失其一般性。故其形成階級之趨勢,二千年間不絕於歷史。同時,其特殊性亦不斷發揚。二者迭為消長,表見為往復之象,而未能從一面發展去。
第二,不收學費的義塾隨處可有。宗族間公產除祭祀hetubook.com.com外,莫不以獎助子弟讀書為第一事,種種辦法甚多。同時,教散館的老師對於學生收費或多或少或不收,亦不像學校那種機械規定。甚至老師可以甘願幫助學生讀書。
第三,讀到幾年之後,就可一面訓蒙,一面考課,藉以得到膏火補助自己深造。
在第一章中,曾提到一句笑話:「若西洋是德謨克拉西,則中國為德謨克拉東。」在近代英國——這是西洋之代表——其社會及政治,信乎富有民主精神民主氣息;但舊日中國亦有其民主精神民主氣息。他且待詳於後,即此缺乏階級詎非一證?若指謫中國,以為不足;則如上所作中英社會之比較,正可以嚴重地指謫英國。所以只可說彼此表見不同,互有短長。亦猶之英國與蘇聯,此重在政治上之民主,彼重在經濟上之民主,各有其造詣,不必執此以非彼也。
一、獨立生產者之大量存在。此即自耕農、自有生產工具之手藝工人、家庭工業等等。各人作各人的工,各人吃各人的飯。試與英國人百分之九十為工資勞動者,而百分之四為僱主者相對照,便知其是何等不同。
由於以上這種情形,君臨於四民之上的中國皇帝,卻當真成了「孤家寡人」,與歐洲封建社會大小領主共成一統治階級,以臨於其所屬農民者,形勢大不同。試分析之:
一般國家莫非階級統治;其實,亦只有階級才能說到統治。在中國看不到統治階級,而只見有一個統治者。然一個人實在是統治不來的。小局面已甚難,越大越不可想像。你試想想看:偌大中國,面積人口直比於全歐洲,一個人怎樣去統治呢?他至多不過是統治的一象徵,沒有法子真統治。兩千年來,常常只是一種消極相安之局,初未嘗舉積極統治之實。中國國家早已軼出一般國家類型,並自有其特殊之和*圖*書政治制度。凡此容當詳論於後。這裏要點出的,是政治上統治被統治之兩面沒有形成,與其經濟上剝削被剝削之兩面沒有形成,恰相一致;其社會階級之不存在,因互證而益明。本來是階級之「卿、大夫、士」,戰國以後階級性漸失,變成後世之讀書人和官吏,而職業化了。他們亦如農工商其他各行業一樣,在社會構造中有其職司專務,為一項不可少之成分。此觀於士農工商四民之並列,及「祿以代耕」之古語,均足為其證明。古時孟子對於「治人」、「治於人」之所以分,絕不說人生來有貴賤階級,而引證「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之社會分工原理。可見此種職業化之傾向,觀念上早有其根,所以發展起來甚易。日本關榮吉論文化有其時代性,復有其國民性,政事之由階級而變到職業,關係於文化之時代性;然如中國此風氣之早開,卻是文化之國民性了。
四、誠然官吏要忠於其君;但正為要忠於其君,他必須「愛民如子」和「直言極諫」。因只有這樣,才是獲致太平而保持皇祚永久之道。愛民如子,則每事必為老百姓設想;直言極諫,則不必事事阿順其君。所以官吏的立場,恰就站在整個大局上。
政治上兩階級對立之形勢,既不存在;這局面,正合了俗說「一人在上萬人在下」那句話。秦以後,封建既不可復,而皇室仍有時動念及此者,即為其感到勢孤而自危。這時候,他與此大社會隔絕是不免隔絕,對立則不能對立。古語「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正是指出他只能與眾人結好感,而不能為敵。而萬一他若倒台,天下大亂一發,大家亦真受不了。彼此間力求適應,自有一套制度文化之形成。安危利害,他與大社會已牽渾而不可分。整個形勢至此,他亦不在大社會之外,而與大社會為一。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