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文化要義

作者:梁漱溟
中國文化要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四章 結論 一、討究特徵之總結

第十四章 結論

一、討究特徵之總結

仁厚一面,開明一面,皆其所以最能同化異族之故,自可無疑。然須知此兩面之所由表現者,還在其人生態度之正當適中。何謂正當適中之人生,實不好說得出。這只可從其不落於禁欲(例如西洋中古宗教),恣欲(西洋近代人生在此傾向)之兩偏言之,恣欲者不免陷在身體中,禁欲者似又違反乎身體。禁欲實從恣欲引起來的,而禁欲每又翻轉到恣欲。不論恣欲禁欲,要皆失去人類生命應有之和諧,而與大自然相對立。反之,得乎人類生命之和諧而與大自然相融合,是即正當人生。仁厚有容,開明無執,皆不過其表現於外者。非宗教的文化之出現於中國古代,正為其時有人體現了此種人生,體驗了此種人生。——這就是所謂聖人。他本乎此種人生以領導人,就有所謂周孔教化。異族之同化,即與我一同嚮往於此種人生;文化之統一,即統一於此種人生之嚮往。正當適中自不易談,而鄭重以事人生,不偏乎恣欲或禁欲,卻蔚成此土之風尚。——此土風尚所為翹異於西洋,迥別於印度者,唯在此。
(四)近代西洋之所謂民主,要在其人對國家有參政權,有自由權,這是在集團生活中個人地位提高之結果。所以中國之缺乏民主——第九特徵——乃是從缺乏集團,不像國家而來,不可誤作壓力太強之沒有民主看。此其理,具詳於第十二章。
(三)就在解答中國所以不像國家之時,便亦同時解答了中國人的家之所以重要——第七特徵。蓋正唯其是從家人父子兄弟之情放大以成倫理社會,所以不成階級統治之地緣國家。又正唯其缺乏集團組織以為其生活之所依靠,乃不得不依靠於倫理作始之家族親戚。除上面所說幾章外,其在前之第二章在後之第十章亦皆所以解答此問題,參看自得。
二、我所用者為象形文字,諸族言語雖極複雜,然勢不能不以此種文字為傳達思想之公用工具,故在同文之條件下,漸形成一不可分裂之大民族。
五、我族愛和平,尊中庸,對於其他族雜居者之習俗恆表相當尊重。所謂「因其風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坐是之故,能減殺他方之反抗運動;假以時日,同化自能奏效。
(二)而中國之所以不像國家,則為其融國家於社會了。——此亦見第九章。設更問其如何竟可把國家消融於社會呢?第一層是因為:家族生活、集團生活同為最早人群所固有,而中國人寖寖家族生活偏勝,與西洋人之集團生活偏勝者,恰各走一路。從集團生活一路走去,即成國家;從家族生活一路走去,卻只是社會。第三第四兩章即係論證此義。然而其社會生活若僅止於為一種家族生活,或其社會不外一家族本位的社會,則既不能強,尤不能大,缺點甚多,必將無以自存於競爭之世。換言之,在於天演淘汰中最能見優勝者應該是強且大之集團。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不難,難在其缺乏集團組織而竟能長久存活,不被淘汰。相反地,他並且能有極大之發展。此誠何故?於是繼第一層之後,就要說出第二層。第二層是因為,理性早啟,周孔教化發生,陵古代一般之宗法制度轉化為吾人特有之倫理組織,以倫理本位代替家族本位。倫理始於家族;而不止於家族,規模宏遠,意識超曠,精神大為提高。家族本位社會是不能存在到今天的;倫理本位社會卻前途遠大得很。凡此均詳見於第五、六兩章。然中國與西洋分途雖早,而在早期還不能分得甚明。周孔教化發生於封建之世;那時還像國家。戰國七雄一面更像國家,卻一面亦正是國家要被消融之始。必到周孔教化收功結果之時,封建既已解消,階級化為職業,國家永被涵容於社會。此看第八第九兩章可以曉得。
一、我所宅者為大平原,一主幹的文化系既立,則凡棲息此間者被其影響,受其涵蓋,難以別成風氣。
(五)集團生活與家族生活,此重則彼輕,彼鬆則此緊,二者不可得兼。像在中國那樣家人父子情誼之重,西洋人沒有;像在西洋那樣國民對國家觀念之明強,中國亦沒有。然中國西洋在此之所以分途,卻端為周孔教化與基督教之相異。故我鄭重指出宗教問題為中西文化之分水嶺。——以上見第三、四、五、六各章。一般說來,文化都是以宗教作中心而發展,中國獨否。——中國文化第六特徵,宗教乃被非宗教的周孔教化所代替。宗教乃為感情之事,不出於理智,抑且頗遠於理智。周孔教化自亦不出於理智,而以感情為其根本;但卻不遠於理智——此即所謂理性。理性不外乎人情;而宗教感情卻總見其激越偏至,有時不近人情。因此周孔讚美人生,敦篤人倫,與宗教之傾向出世,常要離棄家庭者就剛好相反。宗教之動人,恆在其不平常,而周孔之教化則於平易切近之中深有至理,不必動人而人自不能出。當其代替宗教位居中國文化中心而為之主的時候,我們就說它是以道德代宗教了。——見第六章,第六章蓋一面說明了第六特徵「缺乏宗教」,又一面說明了第十特徵「道德氣氛特重」。
表見在經濟上者,即農工商業一切不入於學問和_圖_書(士人不講求這些),學術思想與社會經濟有隔絕之勢,鮮相助之益。二千年經濟上停滯不進之直接原因在此。——說見第十一章。然其間接原固,卻更具有決定性。此即科學在中國之夭折無成。科學何以無成?科學在人類生命中之根據是理智,而道德在人類生命中之根據則是理性。道德與科學不衝突,理性與理智更無悖,然理性早熟卻掩蔽了理智而不得申。——說見第十三章。
社會之發育成長,身心兩面原自相關,因亦常相推相引而共進。但由於西洋是從身到心,中國是從心到身,中西卒各落於一偏,失其身心應有之配稱關係。西洋之失,從近代資本社會最易看出。一大工廠,一大公司,成千成萬之人在一起共生活,雖事實上互相依存,而人人各自為謀,彼此缺乏承認,缺乏瞭解。有如一盤機器的各部分,誠然為著一公共結果而在協作前進,但他們卻於此公共目的無認識無興趣。因其只是機械共處而非理性合作,所以不能按著公共目的而各自約束自己。相反地,有時且各為自己而破壞了公共目的。整個西洋社會便是這樣機器式生活著,其間聯鎖關係多偏在身一面,而缺心為適當配稱。杜威博士於其《民本主義與教育》一書,嘗論今日歐美雖不能不說是一進步的社會,但仍有其「不社會」之處,正為此。現在逼著轉向社會主義,仍不外一機械力之逼迫,尚少悔悟於其理性之不足。今後如何亟從理性求補充,是其前途所切需。
表現在政治上者,即缺乏集團,不像國家,根本消極於政治,不向此方面發展。此何以故?集團生於鬪爭,國家起自武力。政治上一事正要從「力學」上瞭解才得。中國人雖然亦跳不出利與力之循環圈,而不能無事於力。但它卻於人身之外直搗出人心來,每在有對之中表現無對,遂使政治力學上驟亂其例。這在遠古至戰國以前,即是階級不甚凝固,缺乏封畛;在戰爭國以後至清季,即是化階級為職業,以相安代統治。所有近兩千年來之循環於一治一亂而無革命,政治永無進步,蓋在此。——請參看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各章。
(七)云何為自覺自律?好好惡惡而心中了了,是曰自覺;基於自覺而行吾所好,別無所為,是曰自律。如我好公平而惡不公平,我本此而行,非屈於力或誘於利而然,亦不因屈於力或誘於利而改,即是其例。說理性,即指自覺自律之條理天成而言;說無對,即指自覺自律之渾然不二而言。道德根於理性無對而來,為人類生命之最高表現。卻不料中國古人直欲將社會秩序依託於此,而不尚政刑。有如孟子所說「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其信賴人而愛人,愛人而信賴人,曠觀世界誠所未有。由此端萌開展去,三千年來中國文化遂以大異於他方。他方文化發展,總不出乎力與利之間,以力量求得利益,利益則培養拓大其力量,力量又求利益,利益又培大其力量。如是循環推進不已,利與力二者互通為一。蓋從生物之生存發展以來,原來外此一回事;人類文化最初從身體出發,正亦莫能外也。所謂中國之大異於他方者,第一表現在政治消極上,其次表現在經濟消極上。——
(十)第一至第四特徵可併作一個問題來說。第一特徵廣土眾民一大單位之形成。如上來各章(特如第十章)所論證,它原是基於文化的統一而政治的統一隨之,以天下而兼國家的。其內部蓋以倫理相安代階級統治,人緣重於地緣,而攝法律於禮俗,融國家於社會。質言之,其所由拓大到如此之大,非靠武力而靠文化。這是與第二特徵第三特徵既相互關聯,又互資證明的。第二特徵在此廣大地面同時并存之許多部落種族,除天演淘汰之外,卒能融為一大民族而泯忘其不同者,即由其文化所具有之同化力特強,而別無其他故可指。第三特徵歷史所以綿長不絕者,要在其民族生命文化生命能不遽亡於一時武力之絀敗,而每有以復興。當他統治了異族時,固常能使其同化融合於自己——不獨以武力取之,且以文化取之。就在他被統治於異族時,由於異族每要用他的文化來統治他之故,卒亦使其同化融合於自己——先失敗於武力,終制勝於文化。蓋唯其長久,故不難於大;亦唯其大,故不難於長久。此兩特徵又皆以第二特徵對異族之同化融合為其本。而一貫乎三大特徵之中者,實為其文化之優越。所謂一個問題即中國文化所優越者果何在之問題。如第四特徵所指出:明見其非以知識擅長,非以經濟擅長,非以政治軍事擅長(甚且毋甯說他皆短於此),而又明見其所由成就必有一偉大力量在;此力量究為何種力量?
我們知道人類得脫於古宗教之迷蔽,只是最近之事;何為中國古人乃如此之早?此處不可輕忽看過。迷信生於畏懼與希求。古時人群迷信所以不可免,https://www.hetubook.com.com正為其時多有自然災害而嗇於生活物資;人類生存時不免感受威脅,而知識學問顧甚不足。中國古人那時災害多少如何,物資豐嗇如何,以及其知識方面如何,是否皆大有異於他方,今日似乎都難以證明,想來或者亦差不多。那麼,其心思開明而少迷信,不能不說是奇蹟。我不能追原其故,使此奇蹟不奇。但我願指出,產生迷信的那些畏懼與希求,都從身體而來;無所怵誘於外,而平平正正,開明通達,卻是理性之本質。我說一般皆從身體出發,而中國獨理性早啟,於此又可回證其不謬。
然此根於理性而發育之文化,其同化力之所以特強,要必從兩面認識之;寬宏仁讓,與人相外易得融合如上所說者,只不過其一面;還有一面是其開明通達,沒有什麼迷信固執。迷於此者便與迷於彼者分家,凡自己有所固執,便無法與人合得來,此一定之理。中國自周孔以來,務於理性自覺而遠於宗教迷信;後世普通人恆於聖賢佛一例崇拜,直接地信理,間接地信教(見第十三章),皆最少固執。異族相對之間,所以少有隔閡衝突,首先在此。同時在積極一面,更以人所自有之理性領導人,人誰不歸之!凡此所云同化者,正不外使人有他自己,而非舍其自己以從我,其同化力所以為強無比,正以此故。
凡此所說,未嘗不是,但只說到邊緣,未能深入。再要向深處抉發才得明白。
三、我族夙以平天下為最高理想,非唯古代部落觀念在所鄙夷,即近代國家觀念亦甚淡泊。懷遠之教勝而排外之習少,故不以固有之民族自囿,而歡迎新份子之加入。
六、同姓不婚之信條甚堅強,血族婚姻既在所排斥,故與他族雜婚盛行,能促進彼我之同化。
我們於是不能不問,這究竟是一種什麼力量?
第一章所列舉十四特徵中,第五至第十二之八點,曾在本書各章予以討究者,已為貫串如上。還有其後之第十三第十四,其前之第一至第四各點,書中論究未及,但這裏已不難把它亦貫串起來。——
表見在中國人之間者,好處是不隔閡,短處是不團結。西洋人與我相反:其好處是能團結,其短處是多隔閡。因此若在西洋,不隔閡就一定團結得很好,而中國卻不然。伯爾納.約瑟在其《民族論》既盛稱全中國的文化十分一致,卻又說中國人缺乏民族意識民族情緒,不算一真正民族。此在西洋將不可解。何以其人文化都十分一致了,而其間還不曾有民族意識民族情緒存在?蓋民族意識民族情緒養成於團結對外。習於團結對外之西洋人,有時於文化不一致者猶不難團成一民族。不習於團結對外之中國人,儘文化如此統一,依然有不成民族之譏。證之於抗日戰爭,說中國人沒有民族意識或者太過。然中國人散漫無組織,家族意識鄉里意識每高於其國家意識民族意識,甚且出國在外猶所不免;其病不可謂不深。問其何為而然?一句話回答,就是其社會在心一面之發育有餘,而身一面之發育不足。身體屬於有對性。當社會從身體有對一面發育而成長,首先即依宗教以團結對外;繼此還是依於宗教進步而擴大團結(參看第三章)。末後可不依宗教,而還是不改其團結對外。西洋之路正如此;中國獨以理性早啟,於此頗有缺略。及至社會組織以倫理不以集團,其缺略乃更決定。其不隔閡即理性之表見,其不團結即缺身一面之發育以為配合。這是很明白的。至於種種工具不發達,身體活動不能加大加強,經濟猶偏乎自給自足,政治傾向於消極無為,使其人益形鬆散,幾若不甚相關,其為社會在身一面發育不足之表見,又不待說。然儘它在這一面如此短缺,而另一面其融合統一之出奇偉大局面,你總否認不得;此即所謂在心一面之發育有餘了。
人與人之間,從乎身則分則隔,從乎心則分而不隔,然卒以身之故,此不隔之心卻容易隔起來,故在文化上恆必有其相聯相通之道,而後人類乃得成社會而共生活。人類從最初有社會那天,便有宗教,就是為此。凡宗教、道德、禮俗、法律一類東西,皆為文化之屬心一面的。說心即指理性(見第十二章)。凡社會之發育成長,屬身一面的,皆由理智對物有進步;屬心一面的,皆由理性對人有進步,理智對物有進步,不外自然之物更為人所控制利用;其表見則在種種工具之發達。理性對人有進步,不外那些歧見猜防,褊心固陋——此多起於後天而存於群與群族與族之間——漸得化除,恢復其本來不隔之心;其表見則在宗教、道德、禮俗、法律之閎偉明通。宗教是一怪東西。它一面涵有理性成分,一面又障蔽了理性;它方便人在此得相聯通,同時卻又使人在彼隔閡起來。上說那些歧見猜防,褊心固陋,如其不盡出於宗教迷信,至少亦與宗教有關。在西洋,其文化所以不能統一,民族所以難於融合,至今歐洲卒必分若干單位而不止者,正為他們當初走宗教之路所不可免。而中國的好處,就在早早脫開宗教,創闢其非宗教的文化。所以論人口面積,我與歐洲相和-圖-書埒,且他們經濟進步而我未能,他們交通發達而我未能,相形之下,人們在生活關係上自又大為疏遠,地面又顯得格外遼闊,卻是他們所不可得之融合統一,我先得到。此即中國文化雖未能以理智制勝於物,獨能以理性互通於人,他們儘管身近而心不近,我們雖則身遠而心不遠。更從中國西洋以看印度,印度宗教最盛最多(印度文明自有獨到在此),西洋所未有,莫論中國。因此中國式之社會發育成長,在印度不能有。同時,它在身體對外發達種種工具一面,似尚不如中國,莫論西洋。因此西洋式之社會發育成長,在印度又沒有。這兩面都沒有,自然難怪其社會陷於支離破碎之奇觀了。總起來可以說,中國、西洋、印度之不同,其問題皆在宗教上。
四、地廣人稀,能容各民族交互徙置,徙置之結果增加其交感化合作用。
末後總結:中國的偉大非他,原只是人類理性的偉大。中國的缺欠,卻非理性的缺欠(理性無缺欠),而是理性早啟,文化早熟的缺欠。必明乎理性在人類生命中之位置,及其將如何漸次以得開發,而後乃於人類文化發展之全部歷程,庶得有所見。又必明乎中國之為理性早啟文化早熟,而後於此文化不可解之謎乃無復疑滯,並洞見其利病得失之所在。所有中國文化之許多特徵(如上所舉乃至上所未舉者),其實不外一「文化早熟」之總特徵。這是從上論證到此,毫不含糊的結論。或問:此早熟又由何來?早熟就是早熟,更無誰使之早熟者。西洋未曾早熟,卻又嫌熟得太晚。——其理性開發不能與其身一面發育相配稱。偏此偏彼,中西互見,不得問其何為而偏。豈獨中西有偏,世界各處文化所以表現種種不同者,正為其發乎種種不同之偏差。必以其地理、種族、歷史等緣會不同言之,雖有可言者,究不足以盡。一切文化都是創新,不徒為外緣之適應;愈偉大的文化愈不是。
(八)說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此不唯中國人的孝道,世界聞名,色彩最顯;抑且從下列各條看出它原為此一文化的根荄所在:一、中國文化自家族生活衍來,而非衍自集團。親子關係為家族生活核心,一「孝」字正為其文化所尚之扼要點出。它恰表明了其文化上之非宗教主義;——因宗教總是反對這種家族感情的(見第四章)。它恰表明了其文化上之非國家主義;——因國家都要排斥這種家族關係的。中國法家如商鞅韓非皆曾指斥孝友之違反國家利益。二、另一面說,中國文化又與西洋近代之個人本位自我中心者相反。倫理處處是一種尚情無我的精神,而此精神卻自然必以孝弟為核心而輻射以出。三、中國社會秩序靠禮俗,不像西洋之靠法律。靠法律者,要在權利義務清清楚楚,互不相擾。靠禮俗者,卻只要厚風俗。在民風淳厚之中,自然彼此好好相處。而人情厚薄,第一便與家人父子間驗之。此其所以國家用人亦要舉「孝廉」也。又道德為禮俗之本,而一切道德又莫不可從孝引申發揮,如《孝經》所說那樣。
(六)西洋中古社會靠宗教,近代社會靠法律。而中國社會如吾人所見,卻是以道德代宗教,以禮俗代法律。此即是說:在文化比較上,西洋走宗教法律之路,中國走道德禮俗之路。宗教自來為集團形成之本,而集團內部組織秩序之釐定,即是法律。所以宗教與法律是相聯的。道德之異乎宗教者,在其以自覺自律為本,而非秉受教誡於神。禮俗之異乎法律者,亦在其慢慢由社會自然演成,而非強加制定於國家。其間精神正是一貫的。中國古人之迥出尋常者,即在其有見於人心之清明正直,而信賴人自己。所謂一貫精神非他,即是倚乎自力,而非如西洋之必倚乎他力。我所云理性早啟者,正指此點。——凡此請看第六、七及第十、十一、十二各章。唯理性為道德在人類生命中之真根據,故第十特徵之確切解答應此。
(一)很顯然地,其中第十二特徵所謂「無兵的文化」,是源於第十一特徵「不像國家」而來。第九章具有解答,可不煩多論。
為要深刻認識中國偉大的出奇,還須取印度西洋來相對照。印度與中國同為有名之古老文化區,同樣地廣人多。但兩方情形卻絕然相反。在中國區內,有此融合無間之一大民族。在印度區內,其人卻陸離龐雜,隔閡紛歧,說之不盡。宗教相仇視之外,又益以種族成見,俗禁通婚,長時各保其血統個性。更加以社會階級(Coste)分別至二千以上,真乃集支離破碎之大觀。又語言不同,多至二百餘種;舉其重要者(使用之者均在五百萬人以上),亦有十四種。因此逼著其知識分子,今天在教育上及交際上,只可借用其精神上本無關係之英語。其為遺憾,可想而知。所以伯爾納?約瑟(Bernard Joseph)著《民族論》說「欲研究印度者,第一應知之事,就是印度實不成為印度(沒有一印度民族)」。並且說,「雖歐洲全洲亦無此離奇複雜」。然而在他書中論到中國人(蒙藏等族在外),卻大稱道其文化之統一,民族之渾整。在這裏宗教雖然有儒、釋、道種種,卻能不相妨礙,或且相輔而行。種族上,若追源溯流自有甚多不同;而今則都已渾忘。方言雖不免有殊,而「官話」大體通行。尤其文字是完全統一的。所有其歷史、文學、禮俗、信念,即藉此種文字典籍以傳布全國,直接間接陶養了每一個中國人的意識和感情。所以遠從江浙到甘肅,或者從東北到雲南之遙遠,而其人還是那樣地沒有隔閡。若是他們在外國相遇,更親切如一家人。似此同化融合三萬萬以上近四萬萬人為一大民族之一事,印度固夢想不到,西洋亦夢想不到。在西洋雖不同印度那樣破碎,而仍復有一種與中國相反之情勢。中國總是化異為同,自分而合,末後化合出此偉大局面來,數千年趨勢甚明。西洋卻不盡然,甯見其由合而分,好像務於分而不務於合。中古西歐基督教文化統一之天下,分裂而為近世各民族國家,即其顯例。雖近代國家之形成,其間亦盡有併攏糅合之可見,而每每仍難相處,更難於同化。試看比利時卒必分於荷蘭,挪威卒必分於瑞典,愛爾蘭卒必分於英國……。民族自決之呼聲不絕於耳。一度大戰之後,輒有許多小國家出現,或者復國。總因為他們合起來似甚勉強,必分乃得安。假如去就一任其自然,則此與中國人口面積相埒之歐洲,其間將分劃為若干民族單位,實非吾儕譾陋所能算計。反之,在我們卻是合甚自然,分之則不安。此與歐洲人口面積相埒之一大單位,假如要分,幾不知從何分起。https://m.hetubook.com.com
中國文字為其文化統一之一大助力,信乎不差。此試與西洋文字比較對照,則事實自見。人類生命彼此相聯相通之具,原初在語言。衷懷情意由此而相通相融,經驗知識由此而逗合組織。然語言寄於聲音,聲音旋滅,不能達於異時異地。因又有寄於圖像符號之文字發生,以濟其窮而廣其用。顧西洋文字仍不外代表聲音,即是以文字附於語言而行。人之語言既各族各地不同,又且以異時而生變化,此附於語言之文字自亦因之而不同,因之而變化;所謂濟其窮廣其用者,實自有限。中古西歐文化統一之分裂於近代,即在各民族語言起來代替了公用之拉丁文。其問題不外古今之變,古不通於今;異族之間,彼此不相襲,由土俗文學而引生民族情緒,因民族自覺而固守其傳統語文。其勢趨於分而不趨於合。後來東歐各地之紛紛民族自決者,亦悉依語言為準;因為斯拉夫族猶不相通,而各自為謀。假使中國當初亦走此路,其結果恐怕亦差不多。要混東南西北之多族而為一大民族如今日者,其事決不可能。但中文卻徑取圖像符號為主,文字孳衍乃在形體。語言文字寖寖分別並行,初不以文字依附語言,而語言轉可收攝於文字。二者恆得維繫不甚相遠,今古之間即不甚難通。時間距離恍若為之縮短。而字義寄於字形,異族異地不礙相襲(故遠如朝鮮,日本,越南等處亦都嘗採用中國文字,流傳中國典籍)。其結果,遂使種族隔閡為之洞穿,語言限制為之超越。久而久之,一切同化渾忘。三四萬萬之眾,明明由東西南北多族之所合,卻竟共一歷史記憶,莫不自以為黃帝子孫。
語言文字為人類生命相聯相通之具,而彼此生命之聯通與否,卻不一定。且文字亦不過一載文化之具;而文化固不在此。文化統一之易得成功於中國,信有賴乎其文字;而文化之統一,卻首在其人生態度禮俗信念,次則在生活上之知識經驗方法技術,並不在文字上。中國四周圍那些鄰邦外族開化比較在後,大概沒有疑問。因此他們在生活之知識方法上,就一定要學中國。此為中國所以能同化他們之故,實不待言。但只在知識方法上模仿襲取,仍不關事,如其風教不同,人生意趣不合,文化還是統一不了。尤必在情意上彼此能融合相安,而後乃可共成一社會,合為一民族。——生命相聯相通指此。任公先生所提第三第五兩點,算是說到人生態度及彼此情意間了,可惜尚嫌膚淺。
第一章列舉中國文化十四特徵,經過許多討究到現在,約可結束。歸根結蒂,一切一切,總不外理性早啟文化早熟一個問題而已。茲就各章所論究,貫串起來以明之。——
八、武力上屢次失敗退嬰之結果,西北蠻族侵入我文化中樞地,自然為我固有文化所熏育,漸變其質。一面則我文化中樞人數次南渡,挾固有文化以灌東南,故全境能為等量之發展。
對此問題,往者梁任公先生嘗予注意,今《飲冰室合集》存有《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並附《史記匈奴傳戎www.hetubook.com.com狄名義考》及《春秋夷蠻戎狄表》,似皆早年所作。晚年又有《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指出中華民族同化諸異族所用程序共有七種,而其同化力所以特別發展者則有八。茲錄其八點如次——
試再取印度西洋來對照以明之。前在第十二章曾指出,人類社會因文化發育進步而得發育成長,實有兩面:一面是屬身的,一面是屬心的。身體本是生存工具,人在圖生存中,又不斷在身內身外創造許多工具(包知識技能而言)來用,使身體活動加大加強,以及更加靈便,由這些工具之發達,社會關係日益繁密,社會單位日益拓大,此即社會發育成長之屬於身的一面。西洋自產業革命以來到今天,其文化之進步特偏此一面,其社會之發育成長亦特偏此一面,顯然可見。唯其有此一面之成功,故其社會生活所表現者不像印度那樣支離破碎,而且亦能有偉大局面如不列顛聯合王國,如蘇維埃聯邦者之出現。但這些是國家而非民族,是政治上之聯合統一,而非文化上之融合不分。那即是說,其偉大局面之形成,甯從身來而不從心來,和我們不同。始終停留在產業革命前的我們,身體工具一面文化不發達,較之今天西洋落後何啻千里之遠。大部分鄉村猶不失自然經濟之面目,水陸交通勝於原始者不多;則以其固有種族之繁,山川之阻,豈有聯成一體之可能?然而竟有此一偉大局面之出現。而且此一大單位是文化上融合不分之民族,並不像他們只是政治上聯合統一之國家,隨時還有分裂可能。對照著見出我們的偉大,甯從心來而不從身來。此即是說,我們雖未能由工具發達,使人與人從經濟上密織起來,在政治上為遠大之摶控,而實現社會之發育成長於身的一面,但我們卻因另一面文化之進步性,使人與人從彼此瞭解之增進而同化,從彼此情意之款洽而融合,卒能實現社會之發育成長於心的一面。
於此可以看出,前所列第五特徵「文化盤旋不進,社會歷久鮮變」,及第八特徵「缺乏科學」,其關鍵皆在道德之代宗教而起太早。一般說,文化都是以宗教開端,並依宗教作中心而發展,道德視宗教遠為晚出,而此獨不然。此其所以為人類文化之早熟。
七、我族經濟能力發展頗達高度,常能以其餘力向外進取,而新加入之份子亦於經濟上組織上同化。
(九)說隱士是中國文化一種特色,亦沒有錯(惜蔣著對隱士缺乏瞭解)。一般高人隱士顯著之共同點有三:第一在政治上,便是天子不得而臣,諸侯不得而友,雖再三禮請亦不出來。試問這是任何一封建國家專制國家所能有的嗎?就是資產憲政國家,無產專政國家,或任何國家亦不能有。唯獨不成國家的這鬆散社會如中國,才得出現這種人物。不但出現,而且歷代都很多,在歷史傳記上佔一位置,在社會輿情上有其評價。第二在經濟上,便是淡泊自甘,不務財利,恰為宗教禁欲生活與近代西洋人欲望本位之一中間型。他們雖不足以影響中國經濟之不進步,卻為中國經濟難於進步之一象徵。第三在生活態度上,便是愛好自然而親近自然。如我前所說,對自然界只曉得欣賞忘機,而怠於考驗控制。如西哲所譽,善於融合於自然之中,而不與自然劃分對抗。其結果便是使藝術造乎妙境高境,而不能成就科學。
試問:中國人有平天下的理想,外國人難道沒有?羅馬教廷之標名Catholic甚為明白……基督的襟懷原沒有國家在。然卒之國家觀念西洋人卻最強,而天下襟懷不足,可知單有理想不中用,要從人的生命深處有其根本不同者在,而後才行。這就是我所說;中國人發乎理性無對,而外國人卻總是從身體有對出發。——請看第十二章。唯其從根本上便有些不一樣,理想乃不徒為理想,而後態度真切恆久,自然著見於生活間而發生影響。影響到社會結構,則階級不固而分解,及至倫理本位,職業分途的社會出現。中國遂以社會而代國家。國家是有對抗性的,社會則沒有。天下觀念於是而永奠,不同西方之僅見於一時。無對抗故無分裂,而只有愈來愈拓大。我民族之泱泱大國舉世莫比,與西洋小國林立者相較,正為文化植根深淺之有殊,明眼人當早見之。
當然不待說,此種人生態度不支不蔓近情近理,其本身就是最易使人同化的。更加以最利於傳送到異時異地之文字,其收效乃更大更神。配合上各種知識方法在當時之比較優越。軍事政治亦復不弱於人,此偉大出奇的局面不知不覺就成功了。前問:在知識、在經濟、在軍事政治,既一一皆非中國所擅長,他究竟靠一種什麼力量而得成功?現在可以回答:這就是理性之力。
更有一事值得附此一說;猶太人的民族個性最強,世界有名。他們亡國後流散四方,竟然仍保持其遺風故俗,數千年不改。但是他們雖然在任何國度內總不同化於人,獨來到中國卻不自覺地大為同化了。明清兩代居然有應試做官者。現在河南開封城內,俗稱「青回回」,又名「挑筋教」者,就是他們。「中國幾乎是一切原則的例外」(西洋人恆為此語);真是不錯。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