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寫法的綜合運用
用描寫幫助議論時,描寫的句子要少。
然後引用已經得到眾人信服的「名言」,支持此一「原理」:
是造物之無盡藏也,惟吾與子所共適。
誰都希望他的隔牆是一瓶鮮花而不是一顆炸彈,誰都希望他的屋頂上是一個天使而不是一個魔鬼。
這個題材怎麼寫呢,寫成一篇甚麼樣的文章呢?當然不能以議論為主。記敘,如我上面所寫,難免粗疏,筆到而意不到。
客有吹洞蕭者,依歌而和之。
事後回想起來,那場面並不值得驚心動魄。人都有一個幼稚期,然後漸漸老練起來,微風能折彎小草,不能搖動樹枝。「老練」和「幼稚」常常互相譏諷,那倒也不必,只要老練而不麻木,幼稚而不衝動,兩者都很可貴。
雖然很少,效果卻可能很好。
抒情是這篇文章的整體效果。為了得到這效果,他可能要寫出愛犬和他的親密關係,例如蟑螂咬他的書,狗居然替他捉蟑螂。例如他夜晚遲歸,狗總是在村外等著迎接,並且進了客廳就替他「拿」拖鞋。「親密關係」是局部效果。想寫出親密關係,他得記敘。葬犬之日,他的心情應該沉重,心情沉重的人覺得風是淒風,雨是苦雨,如果那天天晴,他覺得連陽光都發黑,好像長了霉斑。他要把天氣寫得陰沉,這又是局部效果。要造成這個效果,他得描寫。
夢境是這樣的:我站在一座黑色的山峰上,罩在蒼茫灰暗的穹窿之下,只有頭頂上一顆星發出神祕的光。我為摘星而來。但是任我像芭蕾舞表演那樣豎直腳尖,拉長手臂,總還是差三寸兩寸搆不著,我想:等我長高一些再來吧。這麼一想,我就醒了。
用抒情幫助議論時,抒情的句子要少;
如果他埋葬了他心愛的狗,他要寫一篇抒情文,他為何還要把記敘和描寫「裝配」進去呢?這因為文章除了整體效果還有局部效果。
在「前赤壁賦」裏面,「客」和蘇子各有其對人生的看法,「客」認為人生無常,英雄豪傑到最後也是消失得無影無蹤,何況一般人?生命有什麼意義呢?蘇子則認為大自然的美是永恆的,是豐富的,回歸自然的人。有永恒的美感和豐富的生命。蘇子的一番議論,使「客」改變了沉重的心情。
也許我們應該把「客」和「蘇子」兩人的意見連貫合併起來看。「客」是蘇子的化身,反面意見的代言人。整個的意思是蘇子看透了人生,要放棄名利,寄情山水,以大自然為心靈的歸宿。
我不懂莊子為甚麼說有至德的人從不做夢。孔子曾經夢見周公,諸葛亮曾經夢見伊尹,難道這兩個人的人格還不能做我們的模範嗎?我認為夢境可以使人的心靈更豐富。我一點也不羨慕莊子所說的至人。我想這篇文章的讀者你有做夢的經驗,只是不知道他們做過連續發展的夢沒有?有一個夢,我反覆做過許多次,每一次情節都有變化,極像是每週一次的電視劇集。
後來老翁得了嚴重的風濕病——
同理,在「見到」和「知道」的幫助之下,我們的「感到」可能刻骨銘心。
人該知足,以免自尋煩惱。
下面從正面發揮議論:
所以「普遍原理」也發生贊成與反對的問題。
桂棹兮蘭漿,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她說,她家的客廳一向很乾淨。有一天,她從外面回來,滿屋子都是油煙,嗆得她馬上咳嗽起來。怪了,油煙是從那裏來的?仔細一研究,原來後面的鄰居在廚房裏裝了一架抽風機,對準她家的窗子吹,把廚房裏的油煙都吹到這邊來了。她想,這成甚麼話呀,你會裝抽風機,我不會嗎?她馬上也裝了一架,尺寸比他的大,馬力比他的強,開動以後聲音也比他響。每天做飯的時候,兩家對著吹。你吹得我家牆上的字畫嘩喇嘩喇響,我吹得你家的鍋碗叮噹叮噹響,天天過日子像打仗。
綜台各種局部效果,「立方」似的形成整體效果,蘇https://m.hetubook.com.com軾的「前赤壁賦」堪稱傑作。這篇文章不但記敘、抒情、描寫、議論皆備,還加進去詩歌。它首先是敘述:
夢境是充滿了感性的,夢中的喜怒哀樂會留到醒後久久不散,把夢境引起的情感起伏寫出來,不但使記敘更清楚明白,也給夢境增加深度和厚度。那麼,為甚麼不寫呢?既然寫,為甚麼不用抒情的筆法呢?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有一位愛寫作的年輕朋友對我說,他有一個題材。基隆某街有一座連一座的大樓,像長城一樣擋住半邊天,當然也擋住了風雨。大樓的「鄰居」是一片空地,風雨總是掠過空地斜斜的撲到大樓的牆上。貼近大樓的牆根有一條窄小的水泥路。
我們不但吃紅燒魚,還吃糖醋魚,還吃豆瓣魚,還吃炸鯽魚、煎帶魚、清燉鯉魚、清炒銀魚。燒、炸、燉、煎、炒,是五件事,把這五件事納入一個名詞,就是「烹調」。動詞昇高成為烹調,名詞也跟著昇高為「海鮮」。海鮮不但包括各種魚,還包括蝦、干貝、鮑魚、蛤蜊、九孔。
這是場景。在這個場地上,有一件事情使那位年輕的朋友想寫作。每天下午,附近的小學放學,總有一個老翁牽著一個學童從樓下的水泥小徑上走過。這是一位老祖父來接他的孫子。
加以歸納,似乎可以得到一條「普遍原理」。
這是一篇記敘文,記夢。但是它在敘述的時候加入了抒情,有幾處它用描寫代替了敘述。文章開頭先發議論,結尾則是訴諸想像的描寫。
那以記敘為主的,仍是記敘文;
一牆之隔的兩家人,彼此暗算,彼此討厭,那種日子是很痛苦的。為此,人要做多少惡夢?要有多少心煩意亂的日子?心裏裝滿了憤恨,跟自己的家人要增加多少爭吵?肉裏插|進一根刺的人,是要失去了正常的感覺的啊!
下面用詩句支持描寫,再用描寫支持議論:
下面是敘述,並且用描寫幫助敘述:
局部效果加強了整體效果。讀者在「知道」和「感到」的幫助之下,對「見到」的環境和人物,就印象深刻,久久不忘。
於是飲酒樂甚,叩舷而歌之。歌曰:
睦鄰之道,千頭萬緒,但綱領只有四個字,就是「自愛愛人。」在這個原則下彼此相處,積極的一面可以互相合作,守望相助;消極的一面可以消除誤會,避免糾紛。彼此和氣,彼此熱心,彼此有善意,誰也不緊張。
下面就這一段敘述,以反問的語氣作一評斷:
這也是一個插曲。
然後是詩歌:
她流下眼淚。
用記敘幫助議論時,記敘的句子要少;
淚珠在她眼睛裏游走一圈,拉成一條晶瑩,拍的一聲在地板上跌碎了。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扶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然後是描寫:
以上「答案」,文字是我的,內容是人家的,雖然事隔多年,應該出入不大。這樣的「答案」能得分嗎?講究「格律」的閱卷委員認為連題目都不對,如何能成?「性靈派」的閱卷委員卻說:「就文論文,應當給分!」
倘若訓練有素,幾乎甚麼題目都可以作文。有一年,聯考的作文題目沒有印在試卷上,改為在考場中臨時宣布,以防漏題,但是試卷上「作文」項下有一句話,註明「文言白話皆可」,這句話當然是加上括弧的。有些考生臨場緊張,沒看見黑板上的作文題目,只看見試卷上的「文言白話皆可」,以為這就是作文題目,居然也寫出滿篇文章,真也多虧了他。
拿前面那一篇文章來說,作者固然是在記夢,可是他對「做夢」這件事有自己的見解。他想把見解也寫出來。他為甚麼不可以寫出來?
這篇文章最好能把老人之www•hetubook.com•com老,幼童之幼,高牆之高,冷雨之冷都寫出來,使之互相對映。這得描寫。這該是一篇以描寫為主的文章。
「月明星稀,鳥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敗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江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然後是描寫:
有時候,出題目的人連這個也規定了。題目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你大概就不能放手描寫了。題目是「祭抗戰八年死難的同胞」,你大概就不能「記事本末」了。題目是「墾丁公園遊記」,你大概就不能鴻論滔滔了。這倒也解決了問題。
繼續議論,用描寫幫助議論:
這是描寫。若非描寫,一滴眼淚不會這麼重要,眼淚也不能「拉成一條晶瑩」。下文是:
人性啊,你的名字是脆弱!一片落葉可以使我產生莫名的煩惱,一雙蝶蝴可以給我無由的快樂。當前的一滴眼淚則使我顫抖,好像面對滅世的洪水。世上有甚麼語言可以挽救我的失敗呢?有甚麼行動可以改正我的錯誤呢?
繼續議論: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豈獨終身數相見,子孫猶作隔牆人。」這樣的詩,誰讀了也要神往心動的。
終於,有一次,我一下子把那星抱在懷裏了。原來它有汽車的方向盤那麼大,而且是撼不動搬不走的。出乎我意料之外,它清涼而有韌性,它的光,把我的手指照成透明的了,把我的鬚髮照透明的了,把我的心肺也照成透明的了,我成了一塊水晶。附近的星星都伸出頭圍攏過來看,地上的人也仰起頭來看,我已經和那顆星合併成一顆大星。
題材選定了,你得決定,這篇文章以記敘為主呢?以抒情為主呢?以描寫為主呢?還是以議論為主?
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也就是說,先有題目還是先有答案?我想,在命題委員心裏是先有答案的,他心裏先有了山濤、阮籍、稽康、向秀、劉伶、阮成、王戎的名單,再問竹林七賢是誰,看我們是否記得。但是對我們考生來說,卻是先有題目、後有答案,我們是根據題目作答的。
蘇子悄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
通常,我們先考慮寫甚麼題材,也就是採用生活中的那一部份經驗。如果由老師命題作文,他必定先考慮同學們有這個經驗沒有。他不可能要我們寫「喜馬拉雅山去來」。
此處所謂「凝聚」,就是歸納。下面的寫法是用反面的材料支持正面的原理,寫出不睦鄰的後果:
如此動人心弦的題材,倘若作者只是讓我們「知道」和「見到」,而不展露他內心的感應,他未免太冷靜了。作者要節制,但是冷靜則是過於節制。過於節制可能導致讀者冷感,削弱了文章的整體效果。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得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很可能,有人讀了「人有權利不滿現實」,想想很有道理,漸漸變成不滿現實的人了。另外有人讀到「人該知足以免自尋煩惱」,想想很有道理,就變成一個知足的人了。所以說,議論文使人想,使人信。
這個題材所以動人,是因為人物和環境配合起來。人物是一老一小,環境是高牆和空地。跟鋼骨水泥的高牆相比,老翁何等孱弱,但是老翁擔當的責任卻和高牆相同:遮蔽風雨。看風雨在高牆上留下的剝蝕痕跡,真是「人何以堪」!於是祖父身上就有了悲劇英雄的光輝。
客起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純粹的議論文,純粹的記敘文,純粹的抒情,或是純粹的描寫,在理論上有,在我們作練習的時候有,在我們寫作的時候卻是極少。我們hetubook.com.com經常把這四種寫法綜合使用。
繼續議論,用抒情幫助議論: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這樣一來,兩個家庭還能安寧嗎?還能快樂嗎?
又有一次,國文試卷上不印作文題目,臨時在考場公布。辦理試務的人希望考生作文時先把題目抄下來,不要一出手就是文章,因此在考卷上加註「把題目寫在答案紙上。」試題和答案用紙是分開的,考生做出來的文章也是一種答案,這是試務人員的想法。但是有些考生忙中有錯,以為「把題目寫在答案紙上」是作文題目,居然也能寫出好幾百字的「答案」。
老祖父呵護小孩子是個令人心軟的題材,兩人年齡懸殊,孫子未來之日太長而祖父未來之日太短,恐怕孩子還沒長大,祖父已經作古。——寫抒情文怎麼樣?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架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幻想也是生活經驗的一部份。
他,記述那是怎樣的一個夢,夢中有些細節非寫得詳細不能寫出夢的特色,非放大了來寫不能稱心。要想寫得歷歷如繪而不瑣碎散漫,必得用描寫的手法來處理。誰能禁止他這樣做呢?
我們可以仔細觀摩這篇文章。其中以描寫、敘述、抒情來幫助議論,尤其值得注意。
下面以抒情幫助評斷,以比喻幫助抒情:
下面是議論:
「人總是不滿現實的」,人永遠覺得他少一間房子,少一套衣服,存款的數字後而少一個零,小數點最好向後挪一挪。這話含有許多個別事實,但是沒有下判斷。如果下判斷,可能有兩種說法:
在「見到」和「感到」的幫助之下,我們所「知道」的就更確切更真實。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既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就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我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公園裏的草地是風景,是公共的財產,你「不該」去踐踏它。這是議論。倘若接著描寫草地是那麼新鮮,那麼清潔,那麼柔軟,也許使你更「不願」踏它。由於「不願」,你會更加相信「不該」。
不過也可能引起問題。像「植物園裏的荷花」,原不止有一種可能。你可以寫成「植荷」,以記敘為主;你可以寫成「賞荷」,以描寫為主,你可以惋惜殘荷,以抒情為主,你可以寫成「荷池對於景觀之影響」,以議論為主。如果題目下面有括弧,註明「記敘文」,你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如果就海鮮、烹調和「人人」之間的關係下一判斷,可以寫成「烹調可使海鮮成為美味。」這就包含了食譜上記載的許多事情,並且可以推知一般食譜上沒有載明的若干事情。這句話可以算一條「普遍原理」。但是世上有些人不喜歡吃海鮮,他們可能討厭這句話。
然後是描寫:
這兩種看法是互相排斥的。所以,寫議論文的人常常互相辯論。
然後是議論,議論之中有敘述,用敘述幫助議論,又用描寫幫助敘述:
所以,要記住:好鄰居是我們美滿生活的一部份。搬家之前,用心選擇好鄰居,搬家之後,用心創造好鄰居。
就以上的例子舉一反三,我們不免要問:是否記敘、抒情、描寫、議論可以不再畫分了呢?是又不然。
那以抒情為主的,仍是抒情文。
我想目前我們沒有這個本領。不過我們得到的啟示可以馬上實行,那就是,以抒情為主的文章,其中的議論必須能幫助抒情而不擾亂、打斷抒情。目前最「安全」的辦法是,使用議論幫助抒情時,說理的句子要少,以防喧賓奪主。蘇東坡才有辦法寫那麼多,他是大文豪。同理:
睦鄰可以得到好鄰居,好鄰居使我們安寧快樂。
人有權利對現實不滿。
「人總是不滿現實的。」這話有沒有包括若干具體事實呢?
m.hetubook.com.com有。某甲總是對他的學校不滿,雖然別人認為他的學校已經不錯了;某乙總是對他的家庭不滿,雖然別人認為他的家庭已經不錯了;某丙總是對他的職業不滿,雖然別人認為他的職業已經不錯了。——
基隆幾乎每天下午有雨,而且海港多風。大樓只能做這一邊兒的屏障,另一邊兒靠老祖父的一把傘。除了傘,還有他瘦弱的身體。他總是把孩子放在高樓和他的身體之間,由他做另一邊兒的屏障。雨傘雖然在他手裏,傘頂卻總是偏到孩子頭頂上。這樣,細雨斜風就常常撲到他的身上,他的半個身子,自肩以下,總是濕的。
有一個插曲。有一次,班上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哥哥」,一位女同學立刻舉手發言:「我沒有哥哥。」老師就問她:「你是不是希望有個哥哥呢?你有沒有幻想過有個哥哥也很好呢?」答案是「有」。老師說:「寫你幻想中的哥哥吧。」
我開始怕這個夢。如果這是個劇集,我希望關掉電視。可是由不得我,總有甚麼力量把我的靈魂一把抓起來丟在那若有若無的山上,而我也總是身不由己去攀那若即若離的星。
下面用描寫幫助議論:
敘述、描寫、抒情的句子通常不下判斷。竹林七賢之一的阮藉,生逢亂世,惟恐說話得罪了人,就從來不說下判斷的句子。據推想,他只敘述、描寫或抒情,不發議論,免得要負起是非對錯的責任。
這顯然是抒情了。然後是說理:
議論、敘述、抒情、描寫,四者綜合。
這篇文章有記敘,有議論,有描寫,也有一點抒情。它究竟是一篇甚麼文章呢?它該屬於那一類呢?
單單使讀者「見到」了老人之老,幼童之幼,高牆之高,冷雨之冷,還是不夠。作者得使讀者「知道」這一老一幼的背景歷史,每天出現的原因,此地因何多雨。或者也得使讀者「知道」路有多長,那把傘用了幾年,修補過幾次。要讀者「知道」這些,得用敘述。這是此文的局部效果。
議論文是要使人想,使人信。
下面敘述事實。
這一段雖是說理,卻也用了一個比喻,以描寫來幫助議論。
「歷險記」總該以記敘為主。你心愛的小狗死了,你為它營葬,自然以抒情為主。別人對你有不公平的批評,或者對你熱愛的事物有不公正的批評,你動了感情,但是寫文章辯駁仍須明明白白講道理,不能只感嘆吶喊,除非是有口難言。風景必須描寫,如果記敘,風景是死的,如果議論或抒情超過描寫,那不啻你站在一幅好畫前面擋住了別人的視線,未免不智。
春天,有些孩子爬上樹去捉那在巢中嗷嗷待哺的雛,又多半不能好好的餵養,只是拿來玩弄一番。在他們手裏,「雛」是活不長的。這一年,我們的樹林裏少了許多羽毛明亮的鳥。少了許多鳴聲婉轉的鳥。少了許多辛勤捕食害蟲的鳥。這是大自然的損失,也是人類的損失。那些孩子實在「不該」這樣做。倘若接著寫,這也是鳥的損失,是「雛」的父母無可補償的慘痛的損失。他們喪失了心愛的子女。你用抒情的筆法去寫老鳥的痛苦。那些孩子不僅「不該」,更是「不忍」那麼做了,而「不忍」使他們更相信「不該」。
下面回到議論: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嬝嬝,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滑蛟,泣孤舟之嫠婦。
我當時覺得這事有趣,就去拜訪幾位閱卷的老師,問他們可曾看到根據「把題目寫在答案紙上」做出來的文章。有位老師說他看到一篇,寫得還挺不錯的呢。那篇文章寫了些甚麼內容?閱卷老師想了一想說,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在那一段日子裏心情真是落寞,每次仰臉看天,就覺得天離地這麼高就是為了使我空虛。有時彷彿是,醒裏夢裏,星已被別人摘走,恨不得能回到童年時代,滾在地上痛哭一場。但是我搆不著的東西誰又能搆著呢?我的身高是數一數二的,再說,到夢境的路並沒和*圖*書有地圖。
記事、抒情、說理、寫景,常常在文章裏交織得十分細密。例如:
這是記敘。在這句話後面緊接著:
所謂敦親睦鄰,所謂遠親不如近鄰,是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裡凝聚而得的智慧。
把記敘、描寫、抒情融入議論,可以增加說服的力量。
先看一篇短文,一面看,一面分辨那些是記敘,那些是描寫,那些是抒情。
然後是敘述:
然後是敘述: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那以寫景為主的,仍是描寫文;
有題目就有答案,有答案就有題目。這像是雞生蛋、蛋生雞一樣,兩者有因果關係。
儘管記敘可以和抒情、寫景、議論綜合運用,
議論文的骨幹是一「條」普遍原理。(有一種議論文只推翻別人提出的普遍原理,只攻破別人的主張,自己並不建立甚麼。作文課堂上大概不寫這類文章。)凡是「普遍原理」,其中都包含若干同類的具體事實。「我吃了一條紅燒魚」,這句話裏頭只有一條魚,再也容不下別的魚,這是一道菜,不包含第二道菜。這句話不是普遍原理。
每隔幾個月,我會走進夢境再努力一次。如果能摘一顆星放在衣袋裏,當然是人生很大的成就。那星在天上誘惑我。那山峰也很湊趣,驀地把我舉高幾丈,——也許是幾十丈。我高了很多,可是我的手離那顆星還差一截。任我怎樣堅忍也是枉然。我總是在背脊出汗、肩膀酸痛中醒來。
作者是內心先有了激動,才想寫這篇文章。作者要在敘述描寫之中選幾個地方做自己情感的出口。他得抒情。抒情的文句也許只需要三句兩句,就把自己的心打開了,也把讀者的心打開了,讀者在「知道」「見到」之外又「感到」許多。這是另一種局部效果。
不管誰先誰後,兩者總是分不開的,沒有答案,怎樣出題目?沒有題目,怎麼作答?所以,在各門參考書裏,題目和答案都是在一起的。如果只有答案,沒有題目,答案又怎能算是答案呢?「整潔為強身之本」是個答案嗎?我還以為是個作文題目呢。——
請注意:「前赤壁賦」的整體效果乃是抒情,其中的議論情見乎詞,真是「筆鋒常帶情感。」寫景則情景交融,無法區分。這篇文章敘事十分簡明,如豆之棚,如瓜之架。作者寫到最精采處,他的「理」時時隨著寫景抒情透露出來,許多句子是情、景、理三者交融。這是一種複雜的合奏。樂器雖然有好幾種,但「曲式」是統一的,也就是說,無論抒情寫景敘事說理,都用「賦」的句法,在「賦」的形式之中,大家是和諧一致的。
倘若鄰居不能和睦相處,會是甚麼樣的情形呢?有一位太太說,她有經驗。
下面找一個實例,察看議論文綜合使用各種寫法的情形。這個例子比較平易。它的寫法是,先標出「普遍原理」來:
下面用敘述幫助議論:
那以議論為主的,仍是議論文;
摘星的夢以後又做過幾次,山峰一次比一次高,星離我仍然那樣遠。後來,那山峰實在太高了,使我發生了可能脫離地心引力的恐慌,我簡直以為腳下踏的只是一團伸縮變化的黑氣,或是一堆濛濛游離的灰塵。我想我是再也回不了家,再也不能悠悠醒轉了。
在正常的情形下,究竟抒情、記敘、描寫抑或議論,要看生活經驗的內容。
然後是敘述:
恐怕不能筆酣墨飽的抒情,因為作者是旁觀者,不是局中人,雖然心中有情,筆下卻只能點到為止,否則就是情感「泛濫」,失去美感。
然後是敘述:
這樣一來,整個句子的結構大起變化,句首的「我」字也跟著升高,變成「人人」。海鮮,烹調,人人,都夠抽象了,都包含許多東西在內。「普遍原理」看看就要產生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東風是,你在你的句子裏下了判斷,表示出是與非、對與錯來。它可以判斷許多事情。別人聽到你的判斷,舉一反三,又可以用它判斷其他同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