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問
答:是王安石這篇文章裏有「起承轉合」。
问:我也想起一首「好像沒寫完」的詩,應該說是詞。「多少恨,昨夜夢魂中。記得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我一直以為這是半闋。
答:最後,作者說,他認為未參加選美之前的楊霞才是美的,可是機會是一去不返了。以後,每逢想起楊霞,他總覺得從來沒有見過她。
答:這種事情可能發生,不過這篇文章的作者並不打算討論這個問題。
答:這就是「承」,「承」是起了頭以後接著往下發展,使「起」的部分更充分。你看,這一起一承,你會這麼想:一定有好多男生為了看楊霞而去旁聽藝術史,要不,這位作者的動機怎麼一下子就給人看破了呢?
问:冬呢?
答:不錯。這四句詩的佈局,是平列的,平列式的寫法可以不「轉」。你寫「我的家」,寫父親怎樣,母親怎樣,爺爺怎樣,可以沒有轉折。平列式的佈局最後不能不「合」,你寫「讀書的益處」,第一怎樣,第二怎樣,第三怎樣,最後總得來個「總而言之」。
答:這首詞最後「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的時候,你覺得他把前面的壯年聽雨和少年聽雨都化進去了,整首詞的人生經驗是一,不是三。
答:推敲嘛。
问:這是為什麼?
问:好。「再過幾個月,我畢了業,就要離開這個學校,聽不見這隆隆的車聲了。」
答:你現在讀三年級,再過半年,你就要畢業了,這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情,你就從這上面「轉」吧。
答:把「雷」字改成複詞。
答:加上形容詞。
答:這首詩是: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
问:我們學校旁邊那條鐵路並沒拆掉。
答:你要是問訓導主任,他一定說這種事既不能做,也不能寫。我呢,我認為這一類的小淘氣,本來不該做,既然做了,倒是不妨寫出來。學生嘛,可以小淘氣,不能大淘氣,大淘氣可怕,小淘氣可愛。
问:啊!
问:可m.hetubook.com.com見楊霞的確長得很美。
问:怎樣「合」?
问:詩要有「言外之意」,也許用不著「合」?
问:好。「我知道,我得把琅琅的書聲留下,把爭吵不休的麻雀和熱情吶喊的蟬留下,把隆隆的車聲也留下。」
答:就用你這幾句話作結。「討厭」兩個字太重,跟你流露出來的抒情的意味不能配合,可以改成「多事」。念一遍聽聽看。
答:當然不能。但是他們去考別的高中,用的是一女中分部的學歷。
答:如果用「起承轉合」的眼光看這首詩,你認為它怎麼樣?
问:它好像沒有「合」。
问:為什麼要「轉」?
答:那也是題外之言。這位作者要說的是,他退伍歸來,終於在一個宴會上見到楊霞了,他說,楊霞果然很美,寫楊霞的美,他差不多用了一千字。可是,他說,他總覺得楊霞缺少一點什麼,楊霞好像失落了什麼。作者說,看來選美給她的打擊很大,楊霞失去的,是自信,楊霞缺少的,是由自信產生的活力和光澤。
答:這地方不要用「混雜」,一說「混雜」,書聲就醜了。書聲應該是很美的。
答:如果有個同學對你說,他媽媽怎樣怎樣喜歡他,他阿姨怎樣怎樣喜歡他,鄰居也喜歡他,由幼稚園大班到初中三年級每一個老師都喜歡他,這樣一個連一個往下說,你聽了煩不煩?想不想聽點別的?
问:作文一定要起承轉合嗎?
问:雷也似的車聲。
问:我真有點捨不得離開我現在的學校。我想,到那一天,我對這多事的車聲,——
答:你讀的學校,總該也有些事情很有意思吧?
问:我們的學校緊靠在鐵路旁邊,火車經過的時候,教室裏地動山搖,玻璃窗嘩啦嘩啦響。有時候,火車經過,我們正在考試,同學們趁機會通通消息,老師一點也聽不見。這種事情也能寫嗎?
答:大概因為你的年紀還輕吧。我來換一個例子:拿破侖曾經說過,作戰有三個條件,第一是錢,第二是錢,第三還是錢!
答:這就是「合」。https://m•hetubook.com.com
答:很好,「奔」字寫出了火車的「動」來。下面可以「合」了。
答:或者,你轉學了,你換了一個學校。
问:這個「合」比較難。
答: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要你問這句話。「起」要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使讀者想往下看。讀者既然想往下看,他就要接著往下寫,你看他是怎樣寫的?
答:下面接著寫讀書和火車的關係,你們上學要不要坐火車?是不是坐在車上——甚至站在車上——也溫習功課準備考試?會不會坐在車上就像是坐在教室裏,坐在教室裏聽見車聲的時候又像坐在車上?把這些寫出來,一面托住「起」,一面準備「轉」。
答:別這麼快,這樣太急促了。先想像一下新學校是什麼樣子。——想不出來是不是?就寫你想不出來。
答:對呀,我當初也這麼想,總覺得這首詩沒寫完,下面還該有;又覺得它不像是一首獨立的完整的詩,像是從一首長詩裏頭摘出來的四句。
问:他們能不能升到一女中去讀高中啊?
问:我們琅琅的書聲,總是和轟隆轟隆的火車聲攪拌在一起。
答:他們不|穿一女中的制服,但是唱一女中的校歌,領一女中蓋了大印的證件。
问:我來寫:我們的書聲和火車的聲音,總是混雜在一起。
问:雷霆似的車聲。
问:合得好!
答:把整個句子念一遍。
问:這可真有意思。這種有意思的事情我沒趕上,那怎麼辦?
答:好,就用書聲和火車聲做「起」。
问:哦,原來是這樣的!
问:她到底美不美?
问:寫一句,就要費這麼多心思呀。
答:孔子說,他十五志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不逾矩。這一段話你一直讀下來,讀到最後一句「不逾矩」,這最後一句就是總結,給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覺。
问:三年來,每和_圖_書天早晨,我們琅琅的書聲總是和轟隆轟隆的火車聲攪拌在一起。
答:念不下去了是不是?最後這一句的語氣急促,收剎不住。這地方最好用猜測的語氣,感嘆的口吻,使句子長一點,語氣悠長一點、緩慢一點。「我對這多事的車聲,也許會時時懷念,覺得回味無窮呢!」
答:一開頭就寫考試作弊?那又不太好。再說,有些材料現在就可以寫,有些材料要留著將來寫,等你進了大學,回憶中學時代的生活,那時候寫怎樣趁著火車經過的時候把選擇題的答案念出來,更有意思。現在,我想,火車一天經過好多次,總不會都在考試的時候吧?
答:你現在可不能學李後主噢。
答:對,「起」是說楊霞美,「承」也是說楊霞美。再接下去應該說什麼呢?作者決定轉個彎,換個方向,起一點兒變化。這就叫「轉」。
答:換個比喻形容車聲,「隆隆」用得太多了。
问:我得學王安石。我正在想用「起承轉合」寫「我的學校生活」。您看我該怎樣「起」?
答:不要「但是」,「但是」已經藏在「再過幾個月」那一句裏。刪掉「但是」,不要馬上說聽不見車聲,先說別的聲音陪襯一下。
问:我真有點捨不得離開我現在的學校。我想,到那一天,我對這討厭的車聲,會十分懷念。
问:它也沒有「轉」。
问:我沒讀過。
答:你看,下面作者要告訴我們一些「別的」。他說,後來楊霞參加選美,他正在營裏服役。他想,走在伸展台上的楊霞一定美艷無比。誰知選拔的結果是,楊霞沒有上榜,連最後一名也沒得到。
问:有時候我們正在念書,有時候老師正在講課。我們念書的聲音,火車經過的聲音,常常混在一起。
答:你覺得這樣寫好不好?
答:你看,你的反應,證明「起承轉合」原是讀者的自然的要求。說到這裏,我想起小時候讀過的一首詩。
答:雷霆太嚴重了。
问:琅琅的書聲,轟隆轟隆的火車聲。
问:奔雷似的車聲。
答:「起」要起得漂亮,讓人家想看https://m.hetubook.com.com下去。我多年前見過一篇「我的學校生活」,開頭第一句「我是第一女中的男校友」。你看「起」得好不好?你想看不想看?
问:王安石是照「起承轉合」的方法寫這篇文章?
问:是啊,女中怎麼會有男校友呢?
问:我也沒轉學。
答:《千家詩》、《唐詩三百首》都沒有這首詩,可是這首詩凡是從前上過私塾的人恐怕都讀過,那時候,選教材的人認為這首詩對仗工穩,可以給學童許多啟發。你喜歡不喜歡這首詩?
答:不,作文不一定都要起承轉合。但是,如果你能做到起承轉合,那也不錯。
答:寫到這裏,你似乎是在抒情了,怎樣「合」,由你的感情來決定吧。
答:你看這樣是不是好些?
答:多年以前,新店有個初中,由第一女中代辦,名義是一女中的分部。這個初中男生女生都收,男生想說俏皮話,就以一女中的學生自居。
答:冬賦白雪詩。
问:我現在要寫記敘文,怎樣轉才好?
答:通常,你拿起筆來先要決定文章怎麼開頭,第一句怎樣寫,第一段說什麼,這就是「起」。你看,這本雜誌上有篇文章,第一段寫的是:「人人都說楊霞是個美女,她就在我們學校裏讀藝術史,我可從沒見過她。」這就是「起」。
问:改成「攪拌」吧?
问:我們旁邊那條鐵路也沒有電氣化。
答:不錯。有時候,詩人留下缺口,讓讀者自己去「合」。例如:「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如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问:啊!
问:我已經在三個地方看見人家談起承轉合,都舉王安石《論孟嘗君》的一篇短文為例。「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脫於虎豹之秦。」這是起。「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這是承。「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這是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這是合。
问:讓我看下www.hetubook.com.com去。——他說他為了看看楊霞長得什麼樣子,一個人偷偷跑去旁聽與他毫無關係的藝術史,誰知在教室門外突然有人問他:「你是來看楊霞的吧?」他連忙否認,沒有進門。
问:別人的文章裏有沒有「起承轉合」?
问:哪一首詩?不知道我讀過沒有?
问:他們穿不|穿一女中的制服啊?
问:我們讀完了這首詞,怎麼個「合」法呢?
答:他是強調必須有充足的軍費,你已經把它合起來了。
答:這是李後主的「大作」,敢說他「好像沒寫完」的,也許只有你吧。
问:因為學校就在鐵路旁邊。
答:或者,火車照常經過,可是沒那麼大的噪音了,鐵路電氣化以後,火車走得又快,聲音又小。
问:這是三個條件還是一個條件?
问:下面該「承」了吧。
问:我想起《核舟記》,寫用一枚桃核刻成的一條船,寫完了船上的各樣物件和人物之後,最後說:「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亦哉!」
问:這個「合」比較容易。
答:當然。下面你要寫書聲和火車聲是怎麼聯在一起的。
答:對了,我就是這個意思。
问:我開頭就寫這一段好不好?
答:「我們」兩個字顯得突兀,上面加上時間。
答:議論文的「轉」,是換個角度,說另外一層意思,記敘文的「轉」,多半是寫事情的變化。比方說,火車忽然不經過這裏了,鐵路拆掉了,萬華到新店本來有條鐵路,現在不是沒有了嗎?
问:我怎麼沒有這個感覺?
问:我說不上來。
问:唉,她又何必去參加選美呢?
问:好。「再過幾個月,我要畢業了,我要離開這裏,升入另外一座學校。我不知道那座學校在哪裏,不知道它是什麼模樣,但是我知道,我是不會再聽見這種隆隆的車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