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原本大學微言

作者:南懷瑾
原本大學微言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篇 外月之學 二九、身世堪憐一霸君

第四篇 外月之學

二九、身世堪憐一霸君

出來以後,當然想盡辦法,向華陽夫人的姊姊做工作,教她怎樣辦。因此華陽夫人的姊姊,就進宮對妹妹說:「你在太子身邊,雖然是最得寵的妃子,但你並沒有生兒子。還不趁現在年輕得寵的時候,在這班後輩的弟兄中,挑選一個前途有希望的做養子,將來年老色衰,可能還有希望做太后,如果等到年紀大了,又不得寵了,再想培養一個有希望繼承王位的人,那就沒有機會開口了!照我看來,這個異人,被派在趙國做人質,是代表秦國去擔風險,回來了,一定是大功勞一件。他人又好,國際聲望也很高。而且他知道自己在眾多兄弟當中,是並不太被重視的一個。你如果在這個關鍵時候向太子一說,提出要收異人做兒子,太子一定會答應,那麼,異人無國而有國,夫人無子而有子。你在秦國後宮的地位,就到老有靠了!」華陽夫人一聽,認為這是最好的辦法,於是找個機會,就向太子要求,太子為了愛她,就答應照辦,並且由太子和華陽夫人出名,刻了玉符(用玉片刻上字的契約),約定以異人做華陽夫人的兒子,等於是秦王太孫,交給呂不書帶去趙國交付異人。呂不韋的計劃第一步成功了!等於做生意要收購別人的大公司,他總算拿到初步的草約了。
秦始皇的崛起,消滅戰國末期的六國,開始建立皇權統一的中國,的確是歷史上的大事。但時勢造成一個有變態心理的秦始皇,完全是由於陽翟(開封禹縣)商人呂不韋的商業謀略所製造成功的結果。例如現代美國式的民選總統,幕後台前,都是大資本商人所製造成功的國體。幕後出錢推出民選總統,台前的政府體制,也完全學習工商管理。偉哉商人,豈可輕視。當然,只有姜太公與管仲,早有先見之明,決不輕視,而且還特別重視呢!其次,便是范蠡和子貢,他兩人才是真正下海入流的儒商呢!無人可以比擬。但千萬不要忘了,如果全民皆商,恐怕是「國將不國」矣!
假如我們從哲學的觀點來看歷史和人事,誰也想不到當時一個無關大要的人物,一件漫不在乎的小事,經過時間的推移,便會形成影響後來一國或天下的歷史大事。每個朝代,每個政府,不管如何防範,怎樣禁令,都是鎮壓不住的,這就是歷史哲學所謂「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的道理了!
呂不韋的運氣真好,更名楚的異人,回到秦國不到六年,滅周朝稱西帝的昭襄王嬴稷死了,歷史稱他為秦孝王。順理成章地由太子嬴柱即位,不過,只當了三天的秦王也就死了。因此,皇太孫嬴楚(異人)即位,尊華陽夫人為太后,稱自己的親生母親夏姬為夏太后,起用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這樣就叫做「封侯拜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富貴尊榮了!所以我常對做生意經商的朋友們說,無論如何,你也做不到呂不韋的成績,他只看準一個貨色,就投資經營,結果,豈只一本萬利而已。但呂不韋真不簡單,他還想做千秋的大買賣,要在文化學術思想上變成聖人,想和管仲、孔子比上一比呢!
真戲假做,最後,呂不韋還是把這位姨太太讓給異人做老婆,做為患難夫妻,可以安慰他孤身流落在異國的痛苦,至於生活一切,當然仍由呂不韋照應。不到一年,就生了兒子,取名嬴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接著,秦國又出兵打趙國,包圍了邯鄲。趙國人要殺掉秦國的人質異人,呂不韋就用很多錢買通看守監禁他的人,放他一家三口逃回秦國的部隊裡去,那當然就被秦人護送回國。異人就穿著楚國的衣服來叩見華陽夫人,因為她是楚國人。華陽夫人看到異人穿的是楚裝,更為高興,為了紀念故鄉楚國,就替異人改了名字叫「楚」(用南方習慣,就叫阿楚了)。
這個歷史過程,由秦孝公到秦昭襄王滅周的時期,先後也不過一百一十年左右,即公元前三百五十九年到二百五十年之間,可以說是真正新興的秦國鼎盛時期。從此以後,不出兩年,便如近代史上太平天國的翼https://m.hetubook.com.com王石達開詩中所說,「賈人居貨移秦鼎,亭長還鄉唱大風」的時代來臨了!與其說秦始皇三十多年前後,是暴君「嬴政」的時代,毋寧說那是「呂不書商號」贏利最成功的時代。
同時,因為這件事的刺|激,經過秦廷宗室的提議,舊賬新算,決定要驅逐各國諸侯的賓客,不准在秦國從政。這個事件的發生,在歷史上,便引出一個年輕的書生李斯,當時他也是在被驅逐之列的外來賓客。為了此事,他寫了一篇對秦始皇的勸告書,就是後世所流傳的名文——李斯《諫逐客書》。其實,這件秦廷政變的事件,不應該說完全歸罪於少年時代的秦始皇。這是秦人狹隘的本土主義作祟,是對秦廷長期任用外來人才擔任政要的反彈。趁著呂不韋和嫪毐事件發生,由秦廷宗室大臣的發起,抓機會來打擊從各國外來的勢力。
東周後期的秦國,在當時,只不過在中國西北高原上,一個文化比較落後的新興國家。但在春秋、戰國時期,五霸爭雄,七國互相侵略的戰亂中,歷史經驗給予秦國的教育,便漸漸地乘機壯大起來。秦孝公信任客卿商鞅(衛國人),實行以法治國的法治體制,廢棄井田制度,遷都咸陽,變更由周室王朝幾百年的政體,實在是一件歷史上的革命大事。但只經過二十一年,秦孝公便死了。因為秦國上上下下,不習慣法治的管理,而且廢掉習慣已久的井田制度,正如歷史所載:「民曰不便」。因此,所有埋怨憤怒的大眾情緒,就都集中到商鞅一身了。所以秦惠王即位,便殺了商鞅,但法治的政制仍然未變。
其實,燕太子丹與秦始皇小的時候,同時都在趙國做人質,而且是同在患難中的好朋友,當然也認識秦始皇的父母與呂不韋。到了秦始皇即位秦王,燕太子丹又被燕國派到秦國來做人質,但秦始皇並不買賬,沒有特別禮遇他,只把他當一般諸侯派來的人質看待。因此,燕太子丹氣憤極了,就偷偷地逃脫回國來,想盡辦法找到刺客荊軻,想用暗殺的手段刺死秦王。這個歷史上有名的故事,就是後世中國文化武俠小說的前奏。
當他獨攬秦廷朝政的十二年之間,極力供養賓客,收羅人才,集中一般讀書的知識分子,為他個人出名,合著一部網羅諸子百家雜說的書——《呂氏春秋》,又名《呂覽》。這部書以上古儒道不分為主旨,尤其以傳統文化中的宇宙物理的五行理論科學作綱要,串連政治哲學的理論基礎。書作完成,懸之國門,公佈如有人「增損一字」,就賞賜千金,表示比孔子的著《春秋》、刪詩書、訂禮樂的氣魄還要偉大。這就是古今中外,很多發了財的大老闆們,和有了地位的人,最後都想擠進學術文化之林,表示自己並非「不學無術」,意圖洗刷只有銅臭和臭錢之譏。如果從心理學的觀點來說,正是「自卑感」在作祟,也是人情之常。但這部《呂覽》,在後世的學術著作中,仍然有它的價值。不過,把它歸入「雜家」之學的範圍。
但秦始皂在處理這件事上,當時始終對呂不韋並無舉動。到了第二年,才發佈命令,免了呂不韋的相國職務。而秦始皇又說呂不韋侍奉先王的功勞太大了,所以不忍心殺他,罷免了他的職位,叫他離開首都咸陽,到四川去住。
假如我們把周室王朝(包括春秋、戰國)劃歸中國上古史的末期,那麼,中古時期的歷史,很明顯的,當然以「贏政」王朝「秦始皇帝」作為劃時代的開始。這個時期,在中國,正是聲名煊赫的「秦政」時代。在西方的歐洲,也正是威名鼎盛的「羅馬帝國」時代。
大家讀歷史,對於秦始皇這封簡短的妙文,都很容易忽略過去。其實,這封信的內涵,真是妙不可言,由此可見秦始皇的頭腦太不簡單,也許是呂不韋遺傳基因的作用。他第一句話就說:「你對秦國真有什麼功勞好處嗎?秦國還封你有十萬家稅收的富有資產,是為什麼?」第二句話說:「你和秦國有什麼親m.hetubook•com•com族的關係嗎?為什麼我要叫你乾爸?這些你自己都明白,不要我說。你應該老老實實地遷到四川住吧!」在古文,就是這樣的五句話,他父子兩個,心裡都明白了。換言之,秦始皇表明了,「我現在是真正的嬴秦王朝的後代,我是秦王,是主人公。你過去所做的事,真的是想為了秦國嗎?天知道,我明白,你還是規規矩矩在四川養老吧!不要再打什麼歪主意了」。就是這樣,聰明人一點就透,這是真正脫離父子關係的宣告。呂不韋知道自己調|教成功的兒子,既能生之,也能殺之,所以他的一切希望都破滅了,年紀也老大了,只有走上自殺的一條路了。
史稱為秦始皇的嬴政,十三歲即位為秦王,縱使聰明絕頂,到底還是一個不成年的孩子,因此,把國家政治的大權,都交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去辦。這個時候的呂不韋在秦國,是大權獨攬,出入宮廷內外,儼然就是一個攝政王。如果以後代歷史故事作比例,他猶如西漢末期的王莽,也如滿清剛剛入關初期的攝政王多爾袞。不過,呂不韋的後來,並沒有像王莽一樣,想取漢朝的政權而自做皇帝,也許有這種想法,或者自忖勢所不能,或是才所不及。而且他在武功威權上,也不如清初的多爾袞,也只在宮廷中和太后的關係,比多爾袞大有不同。

呂不韋的「奇貨」投資計劃

呂不韋的商業政治計劃,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成功。但他只知道權位和富貴的可貴,毫無學養上的「內明」和「外用」的基礎。因此,他又徹底地失敗,終至於身敗名裂,一生很可惜,又很可憐。
十年之後,整個戰國七雄就在蘇秦、張儀兩個同學手中,彼此更換謀略,用合縱、連橫的策略,以國際間相互利害關係,互結防禦協定,使戰國的局面,暫時安定了二三十年,這便是歷史上書生謀國一大奇蹟。再後來便是秦昭襄王崛起,自稱「西帝」,遣使立齊國的國君為「東帝」,早已目無中央周室的王朝了!不過三十年之間,周代最後王朝,就被秦國所滅。
當秦始皇從太后與呂不韋這件內宮事故以後,可以說才正式自己親政。他的運氣真不壞,在十二年之間,消滅了當時僅存的諸侯韓、趙、燕、魏、楚、齊等六國諸侯,在這中間,最有名的歷史故事,就是燕太子丹使刺客荊軻刺秦王。但在中國的舊歷史的《綱目》上,卻寫著,燕太子丹使盜劫秦王,不克。秦遂擊破燕代兵,進圍薊。這樣記載的歷史,所謂《紫陽(朱熹)綱目》等,是否合理,很難評論。同時又認為當時的六國,並無大罪,秦要滅掉他們,就是最大的暴政之一。這些就是後儒政治哲學思想的看法和評論,對與不對,隨著時代和人類社會的文化演變,也很難說。

滅六國者,六國也

呂不韋看了信以後,知道這個兒子,現在是個完全的秦王了,不好惹,怕被他不明不白地殺了不好,還不如自己處理了好一點。因此,呂不韋便自殺了,更了卻了秦始皇一樁為難的心事。也可以說,犧牲自我,完成兒子做秦王的事業。不能不說是呂不韋最後的奉獻,做了一輩子生意,「天下自我得之,兒子自我失之」,亦復何憾!
呂不韋做了秦國的相國,周朝的後裔東周君與少數的諸侯們計劃伐秦,秦王使相國率兵滅掉東周,周朝的天下,這才正式轉到「呂秦」的手裡。因為異人做了秦王之後,史稱為秦莊襄王,不到三年,也就死了。所生兒子嬴政十三歲即位,國事都委交相國文信侯呂不韋,叫他仲父。古代的仲字,是第二、中間、其次的代號。這就等於叫呂不韋是二爸爸,客氣地說,便是後代所謂的乾爸。所以在我們的歷史上,有的說秦王朝,是與周朝先後同時亡國,應該稱秦始皇為「呂政」王朝。這個問題,在歷史學的觀點上,也還存在著爭議呢!
正當少壯盛年還只二十歲剛出頭的秦始皇,登位不到十年多,就碰上宮廷內部發生重大的醜聞,而且當事https://www•hetubook.com.com人就是生母,和從小跟隨長大的仲父呂不韋。大家試想,假定我們中任何一個人是他,不可能不氣瘋了,也許,就會出家入山,或者造成另一種心理變態或精神分裂。所以他當時把生母(太后)遷出宮廷,住到首都的邊遠小邑,並且下令對這件事的處置,如有人敢諫者死。那種心理上的矛盾,是很難想像的處境。
青史幾番春夢  紅塵多少奇才
不須計較更安排 領取而今現在。
如果從一個國家對敵國的角度來說,燕太子丹回國以後,不從政治、經濟、軍事上發憤圖強,來反擊秦國,卻出此下策,就他本身來說,實在還不及當時的三大公子,如齊公子孟嘗君、趙公子信陵君、魏公子平原君,他們還能做救亡圖存的工作。也許這就是戰國末期的現象,真正到了人才氣數已盡,徒使「呂政」孺子成名而已。所以唐代名臣杜牧在《阿房宮賦》裡就說過,「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從此以後,秦始皇統一中同的天下,廢棄周代以來的分封諸侯制度,劃分全國行政區域為郡縣,便於統治。他絕對想不到因此一舉,恰好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奠定了千秋的基礎。其他如北逐匈奴,修築長城作為邊防前線,南收南越等地入於版圖,巡遊四方各地,在咸陽大興土木築阿房宮。甚至在死前兩年,做過歷史有名的「焚書坑儒」,成為遺臭萬年,矢上加尖的大暴政。他在王位二十五年,稱皇帝十二年,只有五十歲就死了。三年以後,由他所建立的秦朝也亡了。如果從哲學的文學觀點來看,正如宋代詞人朱敦儒所吟唱:
像這樣的事,是千古以來,政治圈中派系鬥爭的常事,都由於人性具有極度自我、自私的弱點所形成。例如清代三百年間的政治歷史上,始終存在北人與南人之爭,學閥權要的門派意見之爭,朝廷與外藩的權力之爭。當然,不只是中國如此,歐美各國的歷史也是一樣,歸根結底,都是人性陰暗面所造成的結果。
但秦始皇對於呂不韋又怎麼辦呢?他躊躇考慮了一個冬天,到了第二年,罷免了他的職位,叫他到河南去住。呂不韋雖然住在河南不到一年,但各國的諸侯們,還派人隨時到河南拜訪聯絡,「不絕於道」。換言之,一個接一個,一國接一國來看他。秦始皇當然隨時會有情報,愈想愈不對,愈想愈矛盾,因為他從小跟著呂不韋長大,對於他的才能、作風,甚至個性等,當然很清楚。或者可以說,他也明白自己的身世與呂不韋之間的關係。因為他的生母,是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只會懂得享受。母子從小開始,很可能是無話不談。也許生母對呂不韋是有另一份真情的。所以可以推斷秦始皇是心裡明白,什麼都知道的。秦始皇反覆考慮了很久,又怕呂不韋不甘寂寞,另外弄出花樣生事,他便親自寫了一封信給呂不韋說:「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但在這樣要命的嚴威中,那些死守中國文化孝道的儒生們,居然還一個接一個來勸諫,因此而被殺掉的,已經到達二十七人。這就是歷史上說秦始皇是暴君的第一幕。但正在他暴怒殺諫者的時候,居然又來了一個齊國儒生叫茅焦的人,要求當面見皇帝進諫。秦始皇一聽又有一個不怕死的來了,氣得暴跳如雷,大叫著:「快拿大鍋來,要活活地烹了這個傢伙。」茅焦看了現場一眼,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到他的面前說:「臣聞有生者不諱死,有國者不諱亡。死生存亡,聖主所欲急問也。陛下欲聞之乎?」秦始皇聽了說:「你還有什麼話要說。」茅焦說:「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耶?車裂假父(指嫪毐,真是難聽難受的話)。囊撲二弟(指其母與嫪毐所生的二子)。遷母於雍。殘戮諫士。桀紂之行,不至於是矣。令天丁聞之,盡瓦解無向秦者,臣竊為陛下危之。(我該說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都說完了。)」就自己解開衣服,去伏在砍頭的木樁上去。等於說,你來殺吧!誰知道這個時候的少年秦始皇,反而走下寶座來,自己承認錯了,並且親自扶他起來,立刻封他為上卿的職位。並且馬上下令車隊出發,他親自駕車,空出左邊的大位,去接母親回宮,還和原來一樣親愛,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
呂不韋自從他的兒子「秦始皇呂政」,十二歲即位做了秦王,他表面上以皇上的乾爸之尊,兼為朝廷政府的相國、文信侯,權重一時,就如秦國的宗室大臣,也不敢當面非議。尤其新王的生母皇太后,本來就是呂不韋的侍妾,現在做了寡婦,年齡也不過三十多歲。母子兩個,從小在趙國邯鄲的時候,本來就和呂不韋是一家人一樣,現在出入宮廷,當然毫無避諱。正如史書所載,太后時吋與文信侯私通,那也可說是人情難免的事。
有關秦始皇嬴政的身世,與呂不韋奇貨可居的商業投資計劃,這都是史有明文,不必諱言的實事。這件歷史的故事,就發生在秦國滅掉周朝的前一年,也就是秦國殺名將白起的當年。

秦始皇的一封親筆信

呂不韋回到邯鄲以後,一方面加緊培養異人,親如兄弟。另一方面,他自己在邯鄲找到一個絕色美人,也就是古人說「燕趙多佳人」的頂尖美女,娶過門來做自己的姨太太,很快也就懷孕了。古話說得一點也不錯,「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異人出入呂家,當然很容易就看到呂不韋的新姨太,她實在太美了,所以就向呂不韋要求,將這美女讓給他做太太。呂不韋一聽,非常生氣,「朋友妻,不可嬉」。你這個人,怎麼這樣無禮,你在患難當中,我救你,還給你想盡辦法弄到當秦國的皇太孫。現在你居然忘本,還要打我老婆的主意,我要和你絕交了!當然,異人如失去了呂不韋,自己在趙國不過是一個人質而已,毫無生命的保障,生活的艱難更不用說。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只有道歉賠罪,請求原諒拉倒。

一統中國的歷史背景

如果這種事發生在鄉下普通老百姓家庭,也會招來鄰居地方上人的輕視,何況在皇宮之中,左右前後、內內外外,所謂耳目眾多,豈能長久瞞得住的,而且兒子秦始皇漸漸長大了,哪有可能不知道的。呂不韋愈想愈不對,但是這個太后,對於男女關係的慾望又很大,在感情上,她又當斷不斷。所以呂不韋在「舍人」(隨身侍從)中,找了一個叫「嫪毐」(讀音叫ㄌㄠˋ ㄞˇ)的人,假裝太監,送給太后。結果,太后又生了兩個私生子。要求兒子秦始皇封嫪毐為長信侯。嫪毐本是市井無賴,自是小人得志,飛揚跋扈,令人側目。因此,宮廷中有人看不下去、就向秦始皇告密,這個時候,他也是快二十歲的人了,馬上下令逮捕嫪毐。嫪毐知道了就發兵叛變。秦始皇就命相國昌平君、昌文君兩人帶兵圍攻嫪毐,抓住他,夷三族,遷太后於萯(音倍)陽宮(陝西戶縣),殺了兩個私生子。
過了幾天,呂不韋就對他說,你的祖父秦王年齡大了,隨時會有問題。你的父親最寵愛的妃於是華陽夫人,但她沒有兒子。你的家族同輩兄弟二十多個,你不過是其中的一個,而且並不得寵。你祖父死了,你父親繼位,絕對沒有機會把你立為太子,你的前途實在很難說了!異人一聽,當然很明白呂不韋說的全是事實。他說,你看我要怎麼辦才好?呂不韋便說,秦國宮廷中,現在能夠提出立哪個做太子的太孫的人,只有華陽夫人才有這個資格,我雖然是小資本的買賣人,但我願意拿出千金來幫助你,並且我為你先去秦國打通關節,要使華陽夫人肯定立你做皇太孫。異人聽了便說,如果照你的計劃成功了,我如得到權位,一句話,我便和你老兄同享秦國的一切。
因此,呂不韋先給異人五百金,叫他盡量交際賓客朋友,結識各種人才,等於現在人們的組織人才集團。另外又拿出五百金,叫他去收買那些最名貴的首飾和稀和_圖_書奇古怪好玩的東西。由呂不韋帶著這些國際特等名牌的高貴物品,西去秦國。以呂不韋的生意頭腦,沒問題,到了秦國以後,先找到了華陽夫人的姊姊。當然是先吹牛又拍馬,同時又再送重禮。來往於國際間的大商人、資本家誰也不免另眼相看,況且呂不韋又彬彬有禮,「幣重言甘」,並不像個暴發戶的樣子,自然就打通門道見到華陽夫人。於是呂不韋就說,在趙國與異人結交成了好朋友,異人的做人是怎樣成功,國際上的知名之士,有學問、有才能的人,都喜歡和他做朋友,真可算是眾望所歸的賢公子。但他本人,身在外國,晝夜都在思念父親(秦國的太子)和夫人你兩人,常常偷偷地哭泣。這些情形,只有我呂不韋最清楚,所以托我特別到秦國來,代他送上這些東西給夫人,表示他的孝心。說完了這些重要的話,表示自己很忙,就起身告辭了。
這個時期,秦昭襄王為了謀(戰)略上的需要,把太子嬴柱的寵妃夏姬所生的兒子,名叫異人(後來改名叫楚)的,交與趙國做人質。異人雖然是秦國的皇孫,但他是太子次妃所生,也並不十分得寵,所以秦國就隨便把他當戰略品來用。雖然有人質在趙國,照樣無所顧忌地隨時出兵打趙國。因此,異人在趙國,是被冷落監視的人,當然很受罪受苦。恰巧呂不韋為了生意到邯鄲,碰到了異人。他以一個久經商業資訊訓練的敏感眼光,便肯定地說:奇貨可居也。這是說異人是一個商場大買賣上的奇貨,「屯積居奇」了他,一定可以大發其財的。所以呂不韋便和異人結交做朋友。正在落難中的可憐人,而且隨時有被趙國處死的可能,那是多麼可憐的處境,現在居然有一個國際上的大商人、大資本家肯和他做好朋友,解決了生活上的困難,當然是高興極了。

秦始皇從整頓宮闈著手

秦始皇的性格是如何形成?

這也是歷史上真實記載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殘暴作風,他是怎麼形成這種性格的?這與「大學之道」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教育,關係的重點又在哪裡?同時也可看出古代知識分子的儒生,那種「擇善固執」、「死守善道」的精神。茅焦為什麼敢把生死性命當賭注,難道正如現代人的觀念,真想拿命來換取僥倖的財富和地位嗎?你能否認秦始皇不是有愛生母的孝心,原諒母親所做的一切過錯嗎?除非被歷史的主觀成見固定了。不然,你會發現秦始皇確是一個可造之才,只是環境給他的命運很不幸,自小沒有受過良好的教養。這些過錯,還是由於呂不韋「不學無術」所造成。
但是,也可說,秦始皇對於沒有文化教養的生母,還是很有孝心;對於呂不韋,也是很不忍心。所以也不能一味說他是絕對的粗暴。不然,從春秋到戰國,弒君殺父的諸侯王,豈只一兩個而已。即如秦朝以後的帝王,派人送一把刀,一瓶毒酒,一條上吊的繩子,命令他自殺的多著呢!但秦始皇對呂不韋,並沒有這樣做。其故何在,殊可深思也!
以秦國來講,自秦孝公開始,起用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乃至李斯,凡與秦國逐步富強壯大有關的歷史上名臣,幾乎都是外賓。秦國朝廷和秦國社會,只是坐享其成。但在濃厚的地域觀念上,又始終彼此不服氣,因此而形成中央在權力上的派系風暴,這是每個主政者最頭痛的事。不但政治圈中,例如現在的商業集團、公司、行號、工廠、店舖,只要有三個人以上的地方,就會出現人事磨擦。好在少年的秦始皇,還算明白,看了李斯的《諫逐客書》建議,就停止驅逐賓客,才使外來的人才不散。因為秦始皇從小跟著父母在趙國長大,而且見慣賓客成群的場合,知道利弊。換言之,當時所謂驅逐賓客,便同現在所謂的裁員,多少也有裁減冗員、減少預算的作用。但在國家的大政上,有時因此而受影響,可能會非同小可。因此,宋代的名臣蘇洵,對於這件事的觀點,大有感想,便寫了一篇文章《六國論》。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