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當下的力量

作者:艾克哈特.托勒
當下的力量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九章 和平在超越快樂和不快樂的地方 無常和生命循環

第九章 和平在超越快樂和不快樂的地方

無常和生命循環

一位佛教的比丘曾經告訴我:「我二十年的修行所學到的,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只知道凡生者必有滅。」他的意思當然就是:我學會了對本然不做任何抗拒;我學會了容許當下這一刻存在,並且接受了所有事物和情狀的無常。因此我找到了和平。
低潮是靈性成就上絕對不可或缺的。你必須要在某一個層面上大敗,或者經歷沉重的失落、痛苦,才會受到靈性向度的吸引。再不然,就是你的大成就變得空虛毫無意義,反而成為你的失敗。失敗隱藏在每一個成功裡,而失敗也埋著成功的種籽。世界——或者說在形相的層面裡——的每一個人,遲早都要「失敗」。當然每一個成就終究要歸零。所有形相都是無常。
然而,只要你仍處於身體的向度,並且與集體人類心靈連結的時候,肉體的痛苦就仍然可能。不要把肉體的痛苦與受苦和心理情感的痛苦混為一談。所有的受苦都由我執創造且源於抗拒。而且只要你還在這個向度裡,你就仍然受制於它循環的本質和無常的律法。不過,你不再把它視為「壞的」——它只是「是」。
在形式的層面,存在著分別相的生和死,創造和毀滅,生成和壞滅。其反映無處不見:一個星體或行星、一具肉體、一棵樹、一朵花的生命循環、國家政治體制、文明的興衰榮枯;個www•hetubook•com•com人生命中必然的得失循環。
只要是你的心智判斷為「好的」情狀,無論是一份關係、一份財產、一個社會地位、或是你的肉體,心智就會執著它,和它認同。它讓你快樂,讓你對自己的感覺好,它也許變成你的本來面目,或者你自以為是的一部分。可是在一個有蟲子咬、會朽壞的向度裡,沒有持久不變之物。它非滅即變,否則就是進行一次極端的轉換:同一個情狀,昨天或去年還是好好的,突然之間或者逐漸地由好轉壞。原先讓你快樂的情狀,卻讓你不快樂。今天的繁榮,明天就變成消費至上主義。快樂的婚禮和蜜月,變成了不快樂的離婚或共存。或者是一個情狀消失了,它的缺席造成了你的不快樂。當心智已經執著和認同的一個情狀或情境改變或消失的時候,心智便無法接受。它會執著在那個正在消失的情狀,當它是從身體上撕裂的一個肢體一樣抗拒改變。
透過你容許萬物的「是然」,在對立運作的底下,一個更深的向度就會向你顯示。它就是一個常駐的臨在,一個不變的深沉寧靜,一個超越好壞而自生的喜悅。這就是本體的喜悅,神的平安。
宇宙生生不息的本質,與萬物和所有情狀的無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佛陀把無常當做他教誨的重心。所有m•hetubook•com.com的情境都是飄忽不定且不斷流轉的,或者正如他所說的,無常是你生命中的每一個情狀、每一個情境的特性。它會改變和消失,或者不能再滿足你。無常也是耶穌教誨的重點:「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朽壞,有盜賊挖窟窿來偷……」
從次要來源所汲取的快樂,從來就不會很深。它只是本體喜悅——當你進入了那個不抗拒的狀態裡,所找到的洋溢的和平——蒼白的反映罷了。本體帶你超越心智的兩極對立之境,把你從形相的依賴中解放了。儘管你周遭的一切崩潰傾塌,你還是會感受到一個在你內在深處的和平核心。你也許不會快樂,可是你一定在和平裡。
身體的能量也受制於上下循環(高潮、低潮),它無法一直處於巔峰狀態。有高能量的時候,也有低能量的時候。你會有高度的積極和創造期,也會有一切似乎停滯不前,毫無進展,一無所成的時候。一個循環的完成,少則數小時多則數年。在這些大起落裡,還包含了一些大、小起落。許多疾病的起源,都來自對低能量循環期的抗拒,這個時期對再生至關重要。一直想要有所做為的驅迫感,和由成就等外在因素汲取自我價值感和身份,就是你與心智認同時勢不可免的幻覺。這種幻覺使你很難或者不可能接和*圖*書受低潮期,並容許它們的存在。有機體的智能,在這個時候就會採取自保措施進行接管,並且創造出疾病,逼迫你中斷,好讓必要的再生能夠進行。
當事遂其願、欣欣向榮的時候,就是成功的循環;而當欣榮轉為衰枯或分崩瓦解的時候,就進入了失敗的循環。這時候你就要放下,才能挪出空間讓新的事物或者轉化發生。如果你在這個點上有執著和抗拒的話,你拒絕了隨著生命之流前進,你就會受苦。
任何你所做的、所擁有的、或所獲取的,其中都沒有「救贖」。許多人從來都沒有體會到這一點。而那些體會到的人,反而變得厭離俗務、抑鬱不已:既然世間得不到真正的成就,還有什麼意義值得再努力的?舊約裡的先知必定獲得了這樣的體悟,才會寫出這句話來:「太陽之下所做的一切,我已看盡。你看,一切皆是一場虛幻和捕風的徒勞。」當你抵達這一點的時候,你就跨離了絕望一步——也向開悟邁進了一步。
循環的起落,除了心智的判斷之外,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成長通常被視為正面的,可是天底下沒有長生之物。如果有一種持續不斷的成長,它終將變成摧毀力十足的怪物。新的成長要發生,化滅是必須要的。有生有滅,兩者缺一不可。
對生命不做抗拒,就是處於恩典、自在、和輕鬆的狀態裡。這個狀態和_圖_書不再仰賴事物以一定的好或壞的方式存在。這麼說幾乎是矛盾的,然而,當你對形式的內在依賴不見了,生命的整體情狀、外在形式,就會趨於長足的改善。你過去認為快樂所需的人、事和情狀,現在,會在不經你努力或奮鬥的情況下來臨。你儘管享受和欣賞這一切——在它們存在的時候。這一切當然都會化滅,在生滅中循環不息。可是沒有了依賴,便沒有了失落的恐懼。生命開始輕易地流動了。
這不是消極。這只是要你認知事物的本質,以免你的餘生都在追逐一個幻相。也不是說你不應該再欣賞愉悅或美的事件或情狀。不過,想透過它們追求它們所無法提供的——身份、永恆、和成就感——這無異是一帖釀造挫折和受苦的配方。如果人們都悟道,而不再透過事物尋找他們的身份時,整個廣告業和消費者社會都會崩潰。你越用這種方式追尋快樂,你越會有求不得之苦。外界的事物,除了短暫和浮面的滿足之外,沒有一樣能真正的滿足你。不過你也許需要經歷許多次的幻滅之後,才會體會到這個真理。事物和情狀給你享樂,也可以給你痛苦。它們可以給你享樂,卻不能給你喜悅。喜悅就像法喜一樣,是由內而外自生的。它是內在和平狀態本質的一部分,也是被稱為神的平安的那個狀態。它是你的自然狀態,不是一個需要你和-圖-書努力或奮鬥才能得來的東西。
你依然可以積極地顯化和創造新的形相和環境,並且享受這一切,可是你不會認同它們。你不需要它們賦予你一個自我感。它們不是你的生命——只是你生命的情境。
佛陀的教導說,即使你的快樂也是dukka——巴利文的意思是「受苦」或「貪想」。兩極是一體不分的。意思就是,你的快樂和不快樂實際上是一個。只是時間的幻覺把它們分割了。
我們時而聽聞一些人因為錢財散盡,或身敗名裂而自殺的事件。這些更是極端的例子。還有人每當發生重大的失落時,就會變得非常的不快樂,或者讓自己生病。他們分辨不出生命和生命情境的差異何在。我最近讀到一則八十高齡的名演員過世的報導。當她的美貌遭到歲月的摧折而退色時,她變得鬱鬱寡歡、深居簡出。她也是認同了一個情狀:她的外貌。這個情狀先給了她一個快樂的自我感,接踵而來的便是一個不快樂的自我感。如果她能夠與內在無形、無時的生命連繫的話,她就會站在一個澄靜、和平的地方,觀察並容許外貌的消退。更重要的是,她的外在形式,會因為她沒有年齡的真如本性的光照而逐漸清明。如此一來,她的美就不會消退,反而會轉化成靈性之美。遺憾的是沒有人告訴過她這麼做是可能的。這個最根本的知識,仍未普獲世人所接受。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