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普覺菩薩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此答所依法,意在擇師,乃求正知見人也。修行依法,法必依師,故在所擇正知見人,乃可依也。如何得知是正知見人?但於法驗之,若所說法心住相者,則為法病,若離法病,則知見自正,故從上諸祖,拈情去縛,曾無實法縛人,是為不住相者,若此乃可依也。
此頌求師。
此答除去何病也。眾生所以流轉生死者,以有無始無明愛憎種子,為障道之病根,故雖修行,未得解脫。今事善知識,不起憍慢瞋恨之心,則折伏現行,了知自己身心,與眾生平等,則了無人我,愛憎種子自伏。至若視怨如親,則愛憎種子自斷,而障道之病自斷,故云即除諸病。此正除病之妙藥也。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佇聽。下答有五,初答求人。
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此示止病也。然圓覺普照,大用無方,豈可以永熄諸念,耽著枯寂之行,以求之耶。以圓覺和圖書妙性,非止可合,故說為病也。
此答求何等人也。善知識謂善知眾生根器,應機說法,知病說藥,令得安隱也。正知見人,即心不住相,不著二乘之行者。雖現塵勞等六句,言善知識之行也。菩薩居塵不染,故云心恆清淨。以同事攝,故云示有諸過。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故云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無上正道也。
還如佛出世,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此示滅病也。覺性圓滿,隨緣應現,寂而常照,今以畢竟空無所有,則幾淪斷滅,以永寂滅而求圓覺,久則下沉無想,則墮二乘,故說為病耳。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此示任病也。然此任病,乃狂解之人,悠悠任性,縱放身心,自謂無物無礙,得大解脫,返藉口本無生死可斷,本無涅槃可證,以為放逸之資,非真知見善知識也。若依此等之人,則墮狂妄,故說任性為病也。
此頌和圖書發心也。五句頌四心因行,末句顯果證。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此教承事知識之法範也。不惜身命,如雪山捨身,常啼破骨,乃至身為床座等,四儀常現清淨者,乃善知識之順行也。固當盡命承事,即有逆行,示現貪瞋癡等,如婆須密女無厭足王之類,亦不敢起憍慢心,況復搏財等耶。搏乃搏食,財乃財寶,意謂內現貪瞋,尚不敢慢,何況身外搏食財寶妻子眷屬。乃人道之常。如淨名之類,又豈可慢之耶。若修行者,於彼逆行知識,不起惡念,所謂依法不依人,即能究竟成就也。永斷疑根,直心正念,故得心花發明,照十方剎。下答所依法。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心遠二乘者,
此結示正觀也。初云圓照清淨覺相,以圓覺妙性,本不屬於作止任滅,今離此四,則自性圓明,不無欠缺,故云清淨。然作止等四,皆屬修行功和-圖-書用,今說為病者,以在未悟門頭,此四皆藥,今就圓覺自性言之,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說為病耳。古德云,修行即不無,染汙即不得。所謂但形文采,即屬染汙。故離此四,則名清淨。作是觀者,乃約法觀人,非觀智也。謂觀離病之人,乃不住相,為正知見人,方取為師,可依之也。
三展虔誠。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正陳所問也。此問有五:一、問求何等人;下答求善知識。二、問依何等法。三、問依何等行。四、問除去何病。此三總答,依所證法,應離四病。五、問云何發心,未後發廣大等心。下文俱明。
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
此徵釋四病之相。一作病也。然作為病者,以圓覺之性,天然本具,不假作為,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圓覺妙性。且此妙性,豈作為而可求耶,故說為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者,假若彼知識,自作此言也。
此頌依法去病。
讚謝。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m•hetubook•com.com三菩提。
此頌修行。不犯非律儀二句,長行言,在師示現有過,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此中正言弟子事師,倘見逆行,不得隨之,便犯非律,必以戒根清淨,而為正行。舊解為追頌求師中文,非本指也。
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搏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和-圖-書病,云何四病?
親近無憍慢,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稀有,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讚許誡聽。
此答發何等心也。般若彌勒頌云,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此言盡空一切眾生廣大心也。皆入究竟圓覺第一心也。於圓覺中,無取覺者,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即除四病,不顛倒心也。凡諸行人,親師授法修行之要,無由此者。捨此即墮邪見矣。故云如是不墮。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進問威儀。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此答修何等行也。此中修行,不說六度萬行,但只事善知識,斷憍慢心一行為本,即如善財童子,一生圓曠劫之果,唯以參善知識一事,即得圓滿無量法門,所謂依善知識,教不生二念,故觀合離逆順之境,猶如虛空。且了知身心,與眾生平等,此無人我相,乃受道之器也。以此心此行,反與圓覺法體相應,故能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