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四念處簡介

作者:大願法師
四念處簡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肆、正念、正知、專注之間的關係

肆、正念、正知、專注之間的關係

經由正念和專注配合的訓練過程,慢慢地我們可以覺知到,隱藏在自己內心的貪欲、瞋恚、掉悔、昏沈、疑,覺悟到生命的本質是無常、無我,因此如果勉強想要掌握或主宰,但因為是無常、無我,因此無法掌握,就會生起憂悲惱苦。如果體驗到一切法是無常,若身受心有所變化或病、老、死就不會有所惱苦。
也就是說,正念、正智到達完全開展了,又能完全地配合得恰當,就會變成「修慧」,透過修慧就能完成去除貪欲和瞋恚,破除無明所引生的愚癡。如果將正念、正智用簡單來說,念住於坐姿就是正念,觀察坐的只是色身沒有自我就是正智。正念和正智配合在一起,就稱為覺照力。正念是念住於四念處,正智可以開啟智慧,正念與正智是同時一起配合的;正念、正智用於成就正定完成四道智(自證苦集滅道的智慧)自證緣起,進一步的自證涅槃。
「云何名比丘正智(正知)?若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回顧視瞻,屈伸俯仰,執持衣缽,行住坐臥,眠覺語默,皆隨正智住,是正智。
那什麼是專注呢?當然必須先要瞭解,然後才親自培養體驗。專注就是一種能夠專一地將注意的焦點集中在一個目標上,而不受任何干擾的能力。專注的種類很多,例如專注數金錢,專注打牌、專注讀書、專注打球等等,這都是一般無關於解脫煩惱的專注,甚至成就一般專注的定力,也無法獲得解脫煩惱。但專注能幫助你完成解脫,也能幫助你減少煩惱,因此可以說,專注是一種工具,只要你運用專注在解脫道上,專注就能協助完成解脫;如果將專注運用在邪見或我執,那就肯定的會帶給你無限的煩惱痛苦。例如一把手術刀,它能救人也能殺人,要看操刀的人如何使用這把手術刀,專注也一樣,看你將專注使用在正當的或是不正當的,那就完全要看使用的人了。
瞭解正念、正智,也必須要瞭解專注。四念處禪修是依靠正念與專注完成,如果缺一就不能成就的。正念和www•hetubook.com•com專注是不同的,無論是修法或是功能都是不同,但是培養正念當然就缺不了專注,如果只有修專注,當然就不需正念。正念和專注必須平衡發展才是四念處禪修,才能完成自證緣起(開法眼),自證涅槃。如果只有培養專注,所成就的只是一般的功德而已,但專注卻不能解脫自在。也可以這樣說,修四念處是為了培養兩種不同的心理,使這兩種心理開啟作用,就能產生正觀的智慧,透過正觀智慧完成道智及道果智,這兩種就是正念和專注。
訓練專注通常被稱為「繫心一緣」,它是用力的迫使心持續在固定一點的所緣上面,因為用力專注,如果短期還無所謂,若長期使用者,有些體質較差或是潛在有精神分裂症者,有可能會因而產生身心勞損或情緒失控。修專注是一種用力的行為,因此修專注可以靠全神貫注的力量,以及靠精勤努力來成就一般定境。可是雖然成就了定境,但他依然還會帶有一些勉強,以及用力的成份在內,因為修一般定境,必須要依靠全神貫注的力量,因此養成了一種刻意的習慣性,若是刻意放下了,當然就會進入昏沈之中,因此有些人就誤以為這就是無我或深定。
修四念處隨時不離開當下,保持正念、正智,精勤不放逸地培養正念就能引導你的禪修成長,因為正念有能力覺察到自己的身受心法,是正念在促成你能透視到自己當下如何,而正智能明白當下狀況。簡單說,正念就是念念分明,正智則是清楚明白知道狀況只是狀況,沒有一個我或我所。
那麼修正念的方法就和修專注不同了,修正念完全不需要固定所緣,也不需要選擇特定控制的環境。也就是說,修正念不需要依賴任何環境,對初學者而言,首先找特定的環境及固定所緣目標,這只是為了幫助培養正念,等到正念有所進步或具備有正念了,就不需要特定的環境或固定所緣目標。如果長期依賴特定的環境或固定所緣目標,反而會使正念https://m.hetubook.com.com受限在一個範圍內,無法擴展到不受限的正念,因而無法徹底的解脫煩惱痛苦。正念的培養是不受任何環境所限制的,也不需要長期在固定所緣上,因而使正念受限在固定的範圍。培養正念只是純粹的認知當下的情況,因此正念可以自由的去認知當下的任何情況,例如情緒、貪、瞋、感受等等,甚至外表的吵雜聲音,一切都可做為培養正念所緣,一切都是正念的對象。
佛陀並沒有要我們盲目地厭離五陰,在《雜阿含經》一三經中說:「若五陰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離五陰。」五陰為患或不為患,全取決於自己的自覺,要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隨順觀,做到完全具足高度的警覺正念於四念處,觀察五陰,如實知此五陰及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做到不存任何的欲貪。沒有欲貪就不會生起瞋心,瞋心是因為不滿足自我欲而生起的貪,因此當正念存在時,這些障礙智慧的惡不善是無法現前的。等到培養正念開展時,正智就會隨著開展,正智是從正念的培養而展現出來的。如是正念、正智開展完成配合,就會生起正觀的智慧,透過正觀的智慧就能如實知五陰是無常、苦、無我,因而對五陰及五受陰等欲貪之過患,都一一能如實自證是事實,就會生厭離欲貪,學出離欲貪,乃至調伏欲貪、斷除欲貪,到達滅盡。因此也可以這樣說,正念、正智完全開展時,就會完成四道智,具足斷除十結的能力,到達完全沒有執取、執著,使任何欲貪、瞋恚、愚癡等惡不善法完全降伏,甚至摧毀。
正念的培養是要靠一種溫和柔軟的努力,培養正念禪修者,必須要經常的提醒自己以很溫和的方式來保持注意著當下正在發生的任何事情。以最簡單的方法去觀照清楚當下任何所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的企圖心想要得到什麼?排斥什麼?如果用想要企圖得到什麼的心去修正念,那結果是回到原地,不會有進步的。初學者難免都會有https://m.hetubook.com.com妄想、妄念的。不要試圖想要去控制妄想或妄念,選擇一個適當所緣(觀照的對象),然後持續不斷的保持念茲在茲去觀照所緣的情況,從中就會體驗到生滅無常。培養正念主要重點是持續有恆心與輕柔的保持當下,這就是秘訣。簡單說,培養正念就是要經常的將自己保持在覺察當下的狀態,不要試圖獲得安詳或平靜,也不要排斥妄想、妄念。
例如《雜阿含經》二六三經中說:精勤修行三十七道品,不必刻意地去知道今天是否會漏盡,或是明天會漏盡,但總是知道會有漏盡的一天。正念的禪修是不離生活的,因此不限制在於一個點或固定目標,還是只有限定的範圍,如果這樣的話,就是試圖把正念禪修和日常生活分離。真正的正念禪修是包羅一切法的,無論物質的生活或是精神的生活,都是正念觀照的對象。專注力和正念在禪修的路上是要平衡並肩並力的,同步的培養正念和專注,如果其中一個比較強,而疏忽了另一個,在禪修上就會失去平衡而無法進步,所以說四念處禪修的重點在於能使正念、專注平衡並肩並力。如果一定要說正念與專注的平衡比率,一位禪修者,就會感覺到正念要稍微多一些。對禪修來說,其實這也是正常的現象,如果偏向於專注過強,那反而影響到培養正念。
四念處禪修是一種溫和的修行方法,但它是非常迅速地能透徹五陰,這種訓練的方式,歷史久遠,成就的速度最快又有效,安全又可靠,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看到體驗萬事萬物無常、苦、無我的真理。這種體驗並非是文字上的瞭解,而是如實知的自證,因此這種自證是不會再退失的,也等於是自己生命的一部份,不會有忘失的現象。
正念不受任何情況或環境所限,在每一個當下,每一種情況出現時,都可做為正念所緣對象,不需固定所緣或挑所緣做為培養正念的對象,因此正念沒有不變固定的目標,正念所要觀察的就是變化,只要有變化的都是正念的所緣目標,因https://www.hetubook.com.com此正念是有無限目標可做所緣。也因為如此,修正念才能完成隨順觀,如實知五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的智慧。修專注可用勉強全神貫注來完成定,但修正念就不同了,正念無法以勉強來成就,如果修正念也用那種全神貫注的修法者,無論多強的意志,任何的精進對正念是沒有幫助的,只有對專注有所進步,但太過於全神貫注的用力,事實上是反而會阻礙培養正念的進步。
正念的特質就如鏡子一樣,分毫不差地如實映現當前事物,正念是保持沒有我及我所的觀照。正念只有如實接納當下任何出現的情況,如果你要在正念中成長,耐心的接納當下的狀況是唯一最理想之路。也就是說,培養正念就是只有一個方式,靠持續恆心輕柔的練習正念,不可用力,也不可以放逸,保持中道客觀的心境,因緣具足自然就會完成正念。
事實上,極深的一般禪定工夫對於自證緣起、自證涅槃是沒有幫助的,正念和專注保持平衡仍是修行要領的重點。沒有專注,正念當然不穩定,但專注過強反而會失去正念,沒有正念就無法產生如實正觀地穿透身、受、心、法的本質,也無法改變錯誤的觀念,以及惡不善的習性。正念太強而疏忽了專注,反而會產生掉舉,因此保持正念和專注的平衡仍是四念處禪修的要領重點。起初要培養正念和專注平衡雖然比較困難,一旦擇法覺支生起時,就自然地會保持正念和專注平衡發展了。
教導禪修的老師,只有教導禪修的修行方法及正確的觀念,其餘就要看禪修者自己的經驗了。例如教導開車一樣,指導老師只能教導開車方法及要領,其餘的只有開車的人自己經驗了。正念是四念處禪修的核心和關鍵,也是成就四念處的目標和手段,只要持續不間斷的用心培養正念,將會獲得道智及道果智,完成究竟的解脫惱苦。四念處禪修這個方法,是佛陀自己親自驗證過的禪法,是一種培養正念和專注漸進的開展,需要一步一腳印,日積月累、一點一滴的進步。
修專注的和*圖*書禪定方法,只要找一個固定的目標,用全神貫注的在所緣目標上,透過固定所緣的全神貫注,就會暫時忘記一切日常的雜事,甚至妄想或妄念,一旦時間長久以後,就會養成一種不喜歡與人群生活的習性,有些人就會只要保持自己內心的清涼,其餘就不感興趣,甚至太過深定就會變成好像昏沈一樣,因而障礙培養正觀的智慧。
有關正念、正智在《雜阿含經》六二二經中有這樣的說:
「云何正念?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念。——」
如果一位四念處禪修者,對專注與正念分不清它的修法與功能,那雖然他很精進,但不能使正念和專注平衡同步的培養,就失去了這兩者之間的運作,如果其中一個比較強而疏忽另一個,在精進中就會失去正念與專注的平衡,那麼四念處禪修也就不能夠有所成就了。因為專注和正念二種的功能畢竟是不同的。在四念處禪修中,它們必須平衡並力的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四念處禪修才能有所成就,失去其中一個就不可能完成正念、正智通往解脫之道。
單一專注的力量不能夠完成正觀智慧,因此無法正觀五陰的本質就是無常、苦、無我。只有正念才可以協助做到正觀五陰本質就是無常、苦、無我,因此只有透過正念才能啟發出離煩惱痛苦的智慧。但是要完成正念就必須依靠專注,沒有專注的協助,要完成正觀的智慧就遙遠無期了。修專注的定力和修正念是不同的,修定力需要受限於特別的環境,也就是說,真正的修深的禪定,只能受限在某種特別的靜處條件下才能修持,才有機會完成深的禪定。例如靜處、特別的禪堂等,這些靜處及特別的禪堂,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種不會讓人分心的硬體設備環境,使修專注禪定者鍛鍊修定或深定的功夫,這種環境主要就是不受外境的干擾。這種有經過規定、控制、規劃的修定環境,能使欲望及情緒上的干擾,減到最低的程度。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