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太陰病綱要
二、太陰病提綱
人的情況也是這樣,你吃一點油炸的東西就上火,甚至聞到一些油炸的東西也上火,是不是你體內的火太多了?陽氣太旺了?實際往往不是這麼回事。是你的經絡堵了,氣血不通了。經絡不通,這就像上面的淋水一樣,稍微淋一點,它就會漫出來。所以,稍微吃一點油炸你就咽喉痛。咽喉痛了,病人認為熱,醫生也當成熱,於是就用寒涼,就打青黴素。殊不知寒則凝滯,寒涼下去,青黴素下去,經絡只會越來越堵,越來越不通。就這樣三五年,七八年,甚至十餘年,寒涼的藥還在用,可是這個「火」照「上」不誤。真是苦海無邊,迷不知返啊!
⒈素體關係
另外,太陰篇主要是講坤土,主要是講脾胃,而《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言倉廩之官,言五味出焉,這就牽涉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倉廩者,言其載物也。載物則必以厚。故曰:坤厚載物。所以,我們觀察坤土、觀察太陰、觀察脾胃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看它的厚薄。厚是它的本性,說明它能載物,能為倉廩之官。若是薄了,那就難以載物,難為倉廩了。
現在有不少的人喜歡中醫,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認為中醫藥沒有副作用。而做中醫的本身也這樣認為。我是堅決反對這種認識的,我以為中醫的副作用可能比西醫還大。何以見得?因為西醫的副作用很容易識別,每一藥物有什麼副作用它會清楚地告訴你。青黴素容易導致過敏,它提醒你必須做皮試。利福平容易引起肝腎功能損害,這就告訴你要定期做肝腎檢查,以便對有可能出現的肝腎功能損害作及時的處理。可中醫呢?中醫披著一層沒有副作用的外衣,什麼都可以用,什麼人都可以吃,其實這是草菅人命。如果把陽氣耗損了,這個副作用就不僅僅是肝腎損害的問題,而是要折壽的問題。中醫治病是以偏救弊,用寒去治熱,用熱去治寒。熱者寒之,前提是真正有熱,你才用寒。如果沒有熱,你也用寒,那結果會怎樣呢?這就是《內經》說的「久而氣增,夭之由也」。所以,諸位能說中醫沒有副作用嗎?中醫的副作用太可怕了!要不然古人怎麼會說「庸醫殺人不用刀」呢。你要想做中醫,尤其想做一個好的中醫,這個問題千萬不能含糊。這是由寒涼引出的一段話,這個問題不但患者要注意,醫生尤其要注意。
將脾定為「諫議之官」真是太重要了,單是脾家的這一定位,你就應該知道《刺法論》非等閒之論。切莫以為其為遺篇而小視之,若輕視此論,那就當面錯過了。諫議為古官名,後稱諫議大夫。何為諫?《說文》徐注曰:「諫者,多別善惡以陳於君。」所以,諫議之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官位,他享有特權,可以將任何的善惡之事直接面稟君王。有了諫議之官,君王就不會被蒙在鼓裡,就不會因一面之詞而作出錯誤的決斷。也就是有了這個諫議之官,君主才會真正的神而明之,才不會做昏君。這就是所謂的「知周出焉」。所以,這個「知周」實際上是針對「君主之官」而言的。《易.系辭》所云「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君王要想沒有過失,要想真正的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就要靠這個「諫議之官」。
(1)其用有二,其病亦二
第二個問題,就是《易》坤彖所云:「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這其實就是,《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的「五味出焉」的問題。在自然界,坤元資生萬物,在人體呢?就是這個「五味出焉」。五味的問題相當重要,我們在《素問》裡可以看到這樣的原文:「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講實在的,我們要維和圖書持生命,靠的是什麼呢?一要靠這個天氣,因為我們不能沒有呼吸,一時一刻沒有呼吸都不行。這個呼吸之氣就是天給人的五氣。剩下的就要靠地的五味,所以,我們除呼吸之外,不能不吃東西。我們吃進的這些東西,就是地給我們的五味。
⒋作息非時
(4)諫議之官
我們在新世紀裡學習經典,在新世紀裡研究《傷寒論》,會不會有一些新的收穫呢?通過太陰篇的討論,大家應該有所感受。前面談到經典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歷久彌新,就是說經典的東西永遠不會過時。你再新的研究,再尖端的課題,都可以在經典裡找到落身處。就看你有沒有悟性,就看你敢不敢承當。不敢承當,當然就失之交臂了。所以,傳統與現代,諸位不要看絕對了。兩者往往是相依而行。傳統不離現代,現在是二十一世紀,傳統必須要適應現代、服務現代,乃至於最大限度地影響現代、引導現代。這一點搞傳統的必須牢牢記住,這也是傳統存在的根本意義所在。如果不弄清這個所在,還是抱著長袍馬褂、之乎者也不放,那這個傳統還有什麼意義。同樣,現代又何嘗離開過傳統,只因我們先入為主,把傳統看得太低了,所以,不自明,不自知,得了便宜還賣乖。這亦是孔聖所云:「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二百七十三條是太陰病的提綱條文,也是太陰病的病機條文,討論太陰的病機,就要以這個病機條文為依據。為方便起見,我們還是將它改為病機格式,即:諸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皆屬於太陰。
太陰的許多病變都與藏寒有極大的關係,所以,二百七十七條明確指出:「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藏寒對太陰各方面的性用都會造成不良影響,載物的性用會受影響,資生萬物的性用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太陰提綱條文所提到的諸證都與藏寒有直接關係。《內經》云「藏寒生滿病」,而太陰提綱條文的第一個證就是「腹滿」,這一方面說明了藏寒與太陰病的密切關係,另方面也說明了《傷寒論》條文的敘證次第是有嚴格把握的,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重視。現在研究《傷寒論》的人太不注重這個問題,條文的次序可以任意改動,因此,對每一條文孰證在先孰證在後也就根本不在意了。
什麼是中醫的主幹思維呢?以上面講的營養話題為例,如果你也跟著喊維生素、礦物質,要補充這個維生素,補充那個礦物質,那你就沒有主幹思維。作為中醫你要思考這個五味。五味有外五味和內五味,外五味就是坤卦裡說的「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也就是大宇宙的坤地所生出的五味。內五味呢?就是《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講的「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的這個五味。是由人身這個小天地的脾胃坤土所化生的五味。我們臨床上看到很多病人,在飲食攝入的質和量上都相差無幾,也就是這個外五味的攝入上沒什麼差別。同吃一鍋飯,同吃一樣的菜。為什麼就你缺乏維生素,而別人不缺維生素呢?很顯然,這個缺乏不是出在外五味上,外五味並不缺乏。缺乏的是內五味。你的太陰,你的脾胃,你的倉廩之官不能很好地「五味出焉」,那這個內生五味自然就缺乏了。這個時候你去補他的外五味能起多少作用呢?起作用也是一時的作用,也是權宜之計,不是根本的方法。你應該著眼於他的太陰,他的脾胃,他的內坤元。讓這部分厚壯起來,正常起來。這部分能夠「萬物資生」,能夠「五味出焉」,那這個維生素的缺乏、礦物質的缺乏就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這就是運用主幹思維。中m.hetubook.com.com醫的這個主幹思維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2)太陰利的特點
太陰病的這個利除了自利的特徵之外,還有一個相伴的特徵就是「不渴」,這在二百七十七條裡有明確的指示,即「自利不渴者,屬太陰」,為什麼要把這個「不渴」作為太陰下利的特徵呢?因為一般的下利很容易發生口渴。下利就會有大量的水分丟失,所以,口渴很容易發生。而惟獨太陰病的下利不伴隨口渴,因此,這個不渴就具有特異性,對太陰病就具有鑒別診斷意義。
諫議之官出自《素問》遺篇「刺法論」中,在《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曾經談到十一個官,即「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肝者,將軍之官」、「膽者,中正之官」、「膻中者,臣使之官」、「脾胃者,倉廩之官」、「大腸者,傳道之官」、「小腸者,受盛之官」、「腎者,作強之官」、「三焦者,決瀆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在這十一官裡,除脾胃外,都是單獨談。惟到「倉廩之官」的時候,將脾胃合起來了。合起談,脾胃各自的功能特性就不容易區分。所以,到《素問.刺法論》裡,就將脾胃的官位區別開了。原來的「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繼續由胃來擔當,而脾則定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⒊煩勞太過
3、太陰的病候特徵
太陰病為什麼藏寒,我們在第三章曾作過專門討論,大家可以參考前面的內容。藏為什麼寒?當然是藏的陽氣太少了。陽是主溫煦的,陽少了自然就不溫,這就是藏寒。因此,我們討論引起藏寒的因素,應該圍繞著陽氣來談。
惡性腫瘤是機體細胞異常分化所致,為什麼會形成這樣一個疾病呢?現代醫學把它歸結為免疫的問題。人體的免疫系統有三大功能,其一是免疫防禦功能;其二是免疫穩定功能;其三呢?就是免疫監視功能。如果免疫監視的功能能夠正常發揮,就能及時識別出機體異常分化的細胞,並通過各種途徑,啟動各項功能來清除和調整這些異常細胞,從而杜絕腫瘤疾病的發生。這樣一個「免疫監視」作用其實與「諫議之官」的作用非常相似。《刺法論》為我們作出了脾的特殊定位,而坤卦為這個特殊定位的意義作了很具體的描述,再結合現代的免疫科學,我想在腫瘤預防和治療上應該大有文章可做。目前,腫瘤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而這些病人在接受各種治療後,需要解決的一個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復發問題。怎麼杜絕腫瘤的復發呢?在西醫要求諸免疫,在免疫上下功夫。那麼中醫呢?我想作為「諫議之官」的脾就應該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2、太陰的位性特徵
造成上述的局面,很顯然是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病人的醫學知識太貧乏,這方面我們應該加強醫學知識的普及;另一方面就是我們醫生,醫生根本弄不清陰陽,也跟著病人湊熱鬧。病人說熱,他就跟著清熱,也不管脈證是否真的有熱。是熱是寒、是實是虛這是要有實據的。不能光聽病人的一面之詞。現在確實有很多的人稍吃一點煎炒就咽喉痛,就鼻出血,這是不是真的有火熱呢?這個也還得看舌脈,看是否真的有火熱的證據。我曾經在前面舉過一個例子,久旱的土地本身很乾,很需要水,可是我們把水淋下去以後它卻不吸收,水又從旁邊流走了。看起來好像是土裡面的水太多了,滿出來了,可實際上乾得很,一點水都沒有滲下去。為什麼呢?土地太板結了,土一點也不鬆動,所以它不吸水。對這一點農民非常有經驗,對久旱的土地,對板結的土地,要淋水前必須先松土。先把土的「經絡」疏通,
和-圖-書
「經絡」疏通了,再一淋水,它就全部吸收了,再也不漫溢出來。諸位應該清楚,飲食靠什麼來消化呢?靠陽氣來消化。現在相當多的醫生碰到病人「食不下」只會用山楂、麥芽、神麴,這些藥有沒有用呢?當然有用。在的確有食滯的情況下,用上這些藥是會很見效的。可是如果不是食滯,這個舌脈根本不是食滯的舌脈,而是一個陽虛的舌脈,藏寒的舌脈,那這個「食不下」就不是上述這些消導藥所能解決。這個時候必須溫養陽氣,必須用理中湯一類。理中湯下去,陽氣起來了,病人自然就胃口大開。
討論太陰病提綱,仍以二百七十三條提綱條文為依據。即:「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下面擬從幾個方面來討論。
看厚薄主要從太陰的位上看,也就是從腹部看。要是腹部太薄,甚至成舟狀腹了,那這個太陰的本性肯定有問題,脾胃肯定虛弱。坤薄就沒有坤性,怎麼載物,怎麼為倉廩呢?看腹的厚薄還需注意一個問題,特別是看小孩。厚薄是指肉的厚薄,有的小孩肚子很大,肉卻很薄,只是一層皮包裹著,這個不能作厚看。另外一個看厚薄的重要地方就是肚臍,肚臍的淺深、厚薄甚能反映太陰的強弱、脾胃的強弱,這是我們觀察太陰脾胃的一個很方便而直觀的法門。當然,太陰坤土宜厚,薄則有失坤性而為不及,然太厚亦不宜。太厚則變生肥胖,在《素問》則云敦阜,這是要生亢害的。這是第一個問題。
上面我們談到太陰脾胃的性用有二,其一,就是坤厚載物;其二就是萬物資生。載物講的是裝載、藏納;資生講的是運化、變化。太陰的這樣一些性用也充分體現在它的病變上,提綱條文裡提到的「吐,食不下,自利」,其實就是載物出了問題。太陰坤土不能載物,那當然就會患食不下、利、吐之證。因此,食不下、利、吐這些就是太陰不能載物的一個特徵。另一方面,就是資生的問題,資生障礙會影響「五味出焉」這個功能。如果這個障礙得不到及時的解除,那就會進而全面影響到太陰脾胃作為後天之本的作用。雖然,這個作用的喪失是漸進的,不會一夜之間形成,但是,值得我們高度地重視。提綱條文提到「腹滿,時腹自痛」就是上述運化功能受到影響的一個表現。
其次,太陰坤性還有什麼特徵呢?坤者,厚也。故《易.彖》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太陰的許多特性都與這個「坤厚」有關。首先是《說文》及《爾雅釋詁》皆云:「腹,厚也。」這就與前面講的定位相應了。腹部確實是反映太陰特徵及太陰病的重要場所,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所以,凡是腹部的病變,都要考慮到它與太陰的相關性。
這是後天的因素,這一點非常重要,特別是我們南方人。南方人,像是南寧人,動不動就講上火,你看十個病人,有九個都說火氣大。這個也熱氣,那個也熱氣,都不能吃。能吃什麼呢?就能吃寒涼的東西、清火的東西。而現在要吃寒涼非常方便,打開冰箱就是了。所以,我說冰箱造出來有一半的功,一半的過。我們好不容易養就這一團陽氣,讓這個寒涼的、冰冷的東西下去就給糟蹋了。我在門診看病,對上述的問題體會很深。病人只要是本地人,有八十%至九十%平常都在喝涼茶。有的病人已經虛寒得很厲害了,用附子尚恐不及,可病人還在喝涼茶,醫生還在清熱。看到這樣的情況,真是十分痛心。
⒉嗜食寒涼
前面我們講過太陰主要屬坤土,而易曰:「坤也,至柔。」那在我們人身當中,這個至柔的地方在哪裡呢?很顯然,這個至柔的地方是在腹部。人身的其他地方都不像腹部這麼柔軟,其他的地方都有堅hetubook.com.com硬的骨頭,惟獨腹部沒有。所以,人身的坤位,人身的太陰位,就是這個腹部。《易.說卦》曰「坤為腹」即是證明。而太陰發生病變當然就會首先影響到它的專位,故太陰病機條文首言「腹滿」,再言「腹痛」。這是太陰病的定位問題。
下利是太陰病的一大特點,是坤不載物的表現。這裡提請大家注意,張仲景在條文裡用的是「自利」兩字,這就需要我們作一個區分。什麼是自利呢?假如開一個大承氣湯,病人吃了以後拉肚子,一天甚至拉十多次,這個算不算自利呢?顯然,這個不能算自利,這個應該算「他利」。又比如,朋友到外面聚會,吃了不乾淨的東西,大家都下利,這個利也不叫「自利」,因為有一個很明顯的導致下利的因素。所以,自利是有範圍的,有特指的,沒有上述這些明顯的因素,他也拉肚子,他也下利,這個才能叫「自利」。這是太陰病的一大特徵。
陽氣的耗損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沒有吃生冷、沒有吃寒涼,會不會造成陽氣損傷呢?同樣會的。比如我們作息非時,也可以成為耗損陽氣的一個原因。前面曾談到「冬三月,此謂閉藏」,在這樣一個閉藏的時期,我們的作息也要與它相應。就是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如果冬三月,天地在閉藏,你不閉藏。你還是很晚睡覺,那這個陽氣就得不到應有的蓄養,得不到蓄養當然就會虧損。陽氣虧損了自然會藏寒,藏寒了就會導致「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的發生。
從「諫議之官」的三個基本條件回看《素問》的「刺法論」,就知道「諫議」的這個官位非脾莫屬。因為只有脾具備這些條件。脾屬坤土,具坤之性。我們翻開《周易》,其坤卦之六二云:「直方大。不習無不利。」何為「直方大」呢?其後之象云:「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由此「直方大」,則知脾為「諫議之官」的條件是完全具備的。又,坤卦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殺其君,子殺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積者,言坤厚載物也。故非坤無以言積。然而這個「積」有善與不善的區別,積善則有餘慶,積不善則有餘殃。臣殺其君,子殺其父,雖是駭人聽聞的事。但卻非一朝一夕所能造就。這個事看起來像是突發的偶然事件,但實際上卻有一個必然的漸進積累的過程。可為什麼沒有在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及早發現呢?由「辯之不早辯也」。而這裡講的「辯」很顯然就是一個「諫議」的過程。
通過上面這段文字,我們應該對「諫議之官」的意義有所瞭解。人的生命,乃至國家的興衰,雖繫於「君主之官」,然而君主卻要仰仗「諫議」方能神明,方能知周,從而道濟天下無有過失。可見這個「諫議」的官位非同尋常,不是小可之輩能夠擔當的。要擔當這個非常之位,至少得有三個條件。第一就是要正直,不正無以明是非,無以別善惡,故《廣雅》釋諫為「正也」;第二必須重義,倘無義薄雲天之氣概,你瞻前顧後,畏首畏尾,時時想著要保烏紗,那這個諫議就名存實亡。《舊唐書.職官志》言:「凡諫有五,一曰諷諫,二曰順諫,三曰規諫,四曰致諫,五曰直諫。」要是沒有這個義,就是一諫也難以做到;第三就是要有大度,要大公無私。如果你的親朋好友,如果是給過你好處的人,他有惡你也不諫;如果是你的怨敵,你就無事生非,那這個「諫」也就失去了根本的意義。
《內經》講:「陽氣者,煩勞則張。」這個張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弛張,就是向外,就是發洩釋放。前面我們曾經講過,太陰一個很重要的功用就是開hetubook•com•com。太陰一開,陽氣就入內,陽氣入內以後,不但溫養藏府,而且得到休養生息。倘若煩勞,則陽氣必外張而不得入內,不得入內則陽不蓄養,久之亦虧虛而藏寒。故煩勞太過者,陽氣多易虧損。此亦與太陰開機障礙相關。
搞中醫的人不是不可以借鑒其他的東西,借鑒和吸收都是可以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但得有個主幹思維,不能反奴為主。這樣不但對中醫沒有好處,對其他學科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最近,拜訪了雲南著名老中醫吳佩衡的嫡傳長孫吳榮祖先生,吳先生談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是當前我們搞結合要設法搞1+1大於1的結合,而不能搞1+1小於1的結合。為什麼有這個提法呢?因為吳先生眼裡看到的中西醫結合大多是這類小於1的結合。比如,炎症用青黴素治療已經綽綽有餘,但是為了搞結合再加上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這樣反而降低了青黴素的效力。沒有增加藥的效力,反而增加了醫用成本,現在許多中醫院的病房就是搞的這一套。談起這些,吳先生流露出無奈和痛心。
清末名醫鄭欽安云:「醫學一途,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識症。亦不難於識症,而難於識陰陽。」因此,作中醫的應該在陰陽寒熱的辨識上下功夫。如果陰陽識不清,寒熱辨不准,沒有熱你去清熱,結果受害的是什麼呢?當然是陽氣。陽氣的功用大家應該知道,特別是《素問.生氣通天論》講的「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如果為了一個咽喉痛把陽氣損傷了,這個代價就太慘重了。
1、太陰病機
我們看臨床上的這類「上火」病人,有幾個見得到火熱的真憑實據呢?大多數沒有!舌脈上反映的多是一派虛寒景象。這個時候你給他用溫藥,附子、乾薑、肉桂放膽用去。溫熱藥下去,經絡的凝滯溫通了,鬆動了,再多的「火」它也能吸納。加上真水不寒,汞火不飛。再去吃油炸,再去打火鍋,怎麼就沒事了呢?
素體因素也就是先天的因素,父母媾精的時候給你的陽氣就少,所以生出來以後陽氣自然就弱。陽氣弱,藏就會寒,這一種藏寒比較難辦。因為先天的因素你沒法改變,你只有通過後天來調理。後天也就是太陰,也就是脾胃。所以,藏寒的問題放到太陰篇來討論是有特殊意義的。
(3)藏寒
現代醫學對我們進食的各種食物主要是從營養的角度去考慮,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各類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可是中醫呢,它就用兩個字,就是「五味」。我們除了要食天氣,要呼吸以外,其他的一切營養都可以用這兩個字來形容,都可以用這兩個字來思考。不管是蛋白質還是脂肪,不管是維生素還是礦物質,都叫做五味。西醫看一個皮膚乾燥,認為是缺乏某種維生素,看你頭髮脫落,認為是缺鈣,所以,要補充這些維生素和鈣。要是作一個中醫你也這樣去思考,西醫認為缺鈣你就加一些龍骨、牡蠣,那這個思維就成問題。
在坤卦裡討論「臣殺其君,子殺其父」,在坤卦裡討論「辯之不早辯」。這一聯繫起來,實在就是《素問.刺法論》裡講「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的最好證明。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家庭,要避免上述事件的發生,那就必須保證這個「諫議」的職責隨時發揮作用。而作為我們身體呢?這個「臣殺其君,子殺其父」,當然就是指的那些暴病、壞病、惡病。像現在講的癌症、惡性腫瘤,這個病被突然發現,似乎是在一夜之間發生的。其實不然。正如坤卦所云:「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但為什麼在這樣一個「由來者漸」的過程中,機體沒能識別,沒能發現,沒能及時予以處理,而等其殃成大禍呢?這就是因為「諫議之官」失去了作用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