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少陰病綱要
二、少陰病提綱
第二,研究易學確實不能脫離象。故古稱易乃象辭之學、象數之學、象佔之學。理數象占,四者不可缺一。如果離開象,那易的辭理就很難落到實處。單就這個晉與明夷,我們也很難把它們說清楚。而一旦結合象,易理是很通透的,而醫理亦在象中得到很清楚地表露。
(1)人之寤寐
日入地則暗,於易卦則為明夷(脁)。明夷正好是晉的一個相反卦。把晉卦倒過來,變成坤上離下,就成為明夷。明是光明,夷呢?夷者傷也。明傷故晦。日出地上,其明乃光。此則為晉,為晝,亦為寤矣。至其入地,明則傷矣。此則為明夷,為夜,亦為寐也。
我們說呼吸的過程就是陰陽的過程,其中呼出這個過程為陽,而吸納這個過程為陰。陰屬體,陽屬用。如果我們吸納得很深,則呼出就必定很長,反過來,要是有很長的呼出,那就必須要很深的吸入。這便很好地體現了陰陽體用相生的關係,也很好地體現了「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的這樣一個主導過程。呼出為陽,陽者言釋放也,言功用也;吸納為陰,陰者言收藏也,蓄積也。練過武功的人就應該很清楚,我們發大力往往是在什麼時候呢?都是在呼出的時候,而在吸納的時候是發不出大力的。可是在發大力前,往往都需一口很深的吸納。即便不練武功,就是我們平常使大勁,也都是這樣的情況。因此,以呼吸言陰陽,言體用是非常深刻的。
日入地為明夷,亦為寐。我們睡眠的時候,首先需要的就是合上雙瞼,閉上雙目。讓雙目覆於瞼下,此非明夷為何?故寐之與明夷亦確為一類。
(3)日入地者,太陰也;日出地者,厥陰也
太陽少陰為表裡,太陽是在外一層談陰陽,談水火。太陽為什麼與寒水相連?就是要強調這個陰陽水火。火升則水升,火降則水降,這才有水的循環。而少陰呢?少陰則是在內一層講陰陽、講水火。在外的太陽言陰陽水火之用,在內的少陰言陰陽水火之體。因此,太陽與少陰實際上就是體與用的關係。病到了少陰,顯然體用都衰微了。用不行了,脈勢就顯得很微弱;體不足了,脈當然就細起來。因此,「脈微細」實際上講的是體用都不行了。
⒋煩則不當欲寐
但欲寐是什麼意思呢?但是只的意思,僅的意思;欲是想;寐是睡覺。合起來,就是一天到晚想睡覺。但欲寐,大家想一想,實際上能不能寐呢?不能寐!所以,但欲寐的實際情況是,一天到晚都想睡,可是卻不能入寐。不能寐,就應該是寤的狀態,覺醒的狀態,可是因為他昏昏欲寐,卻又不能很好的寤。因此,但欲寐,實際上是寐也不能,寤也不能,寐寤皆不能。若以易卦言之,則是明夷與晉皆不能。為什麼不能?就是調節上述開合、調節太厥二陰的少陰樞出了問題。因此,在少陰病的提綱條文裡討論「但欲寐」,就正好反映了少陰主樞的特性。
日出地則明,於易卦則為晉。晉者上離下坤,離在坤上為晉(䷢)。離為火為日,坤為地。日火出地,陽光普照,何得不明?故《說文》云:「晉,進也,日出萬物進也。」《雜卦》云:「晉,晝也」。《彖》曰:「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
煩是什麼東西呢?煩是心不能定靜,是一種內心的感覺,所以,往往稱為心煩。心煩是內在的不靜,外在並不表現出什麼。而一旦內在的不靜及於外在,外在亦不靜,這種情況就稱為煩躁。
從人之寤寐,與易卦之晉與明夷,我們看到了醫易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實在的。本和圖書來寤寐的過程好像很玄,可是透過易象,透過晉與明夷,就變得很直觀、很清楚。由此我們會聯想到什麼呢?第一,睡眠的過程對於人的身心健康都非常重要,而從目前的情況看,處於不良睡眠狀態的人越來越多。西醫解決這個問題主要靠鎮靜安眠,這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而作為中醫,我們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想就要從晉與明夷去考慮。認識到睡眠就是由晉進入明夷,從而幫助實現明夷的狀態,就能夠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脈微細」的情況在《傷寒論》中有兩處,一處在少陰篇裡(少陰篇不只一條),另一處在哪裡呢?就在太陽篇。太陽篇六十條云:「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太陽篇的這一條講得非常形象,剛好將我們以上討論的內容作了一個總結。太陽病,經汗下之後,出現振寒,脈微細。為什麼會脈微細呢?以內外俱虛故也。內則言少陰言體,外則言太陽言用。用虛則脈微,體虛則脈細。故一個「脈微細」,已然將水火、心腎、內外、體用的病變揭露無遺。你說這個脈微不微妙呢?
深呼吸看上去是歸根,是靜,是保這個體。可是體厚則必定用強,所以,靜之後就有覆命。覆命是什麼呢?覆命其實就是講用的過程。因此,深呼吸不但是練體,連用也得到增強。是體用雙修,陰陽雙修的一個好方法。古云:大道不繁。做一個深呼吸繁不繁呢?當然不繁?可是在這不繁之中卻有大道存焉。奉勸諸君,切莫小視之!
在民間,對人的壽命還有另外一個很形象的稱呼,就是「氣數」。如果說你的氣數未盡,那說明你還可以活上一段時間。如果是氣數已盡了,那就意味著壽命即將終結。氣數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就是講的人呼吸的次數。一個人一生中的呼吸次數有一個相對的量,當然每個人的相對量是不同的,而這個相對量就構成了「氣數」這個概念。這有點像一個電器開關,我們到五金公司買一個電器開關,在開關的說明書裡,它會告訴你這個開頭可以正常使用的開關次數,比如說是三萬次。那麼,在三萬次的使用期限內,如果開關壞了,那廠家會負責保修。如果超過了三萬次,那開關的使用壽限就到期了,這時若再發生故障,廠家就沒有責任了。通過上述事例,我們現在來做一道算術題,我們把人的平均壽命定為七十二歲。若將人的正常呼吸數,按每分鐘十五次計算,那麼,每天的呼吸次數為二萬一千六百次,一年若按三百六十天計算,則每年的呼吸次數為七百七十七萬六千次。將這個年呼吸數再乘以七十二,就得到五億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二千次。這就是人一輩子的平均呼吸次數,就是一個人的氣數。
脈的意義很微妙,正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所以,察脈關鍵的是看陰陽。前面我們講過,陽加於陰謂之脈。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心臟不停地搏動,致血液在脈管裡流動,並形成脈壓差,這就有像潮水一樣起伏漲落的脈搏出現。血屬陰本靜,為什麼會在血管裡流動,並形成起伏的變化呢?這就是陽的作用。因此,我們將脈形容為陽加於陰,是十分恰當的。這樣一來,我們診脈其實就是察陰陽,察水火,從而也就是察心腎。心腎水火陰陽者,皆屬少陰。以少陰為心腎水火之藏。所以,脈與少陰的關係就很特別。而少陰與太陽又是標本、對待、表裡的關係,因此,在整個六經的提綱條文裡,就只有太陽少陰談到脈。
《老子.十六章》云:「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https://m.hetubook.com.com,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所以,歸根是很重要的,靜是很重要的。考察我們人類,芸芸眾生,怎麼才叫歸根?怎麼才叫覆命?歸根曰靜。以一天的二十四小時而言,什麼時候是靜呢?當然是睡眠的時候。所以,人的睡眼其實就是一種歸根,一種靜,而靜了則能覆命。因此,我們每天都有一次覆命的機會。否則,我們的生命怎麼延續呢?對這樣一個覆命的機會,大家都應該很好地把握。
睡眠是歸根,而且是大歸根。有大就有小,什麼是小歸根呢?就是呼吸過程中的吸納。呼吸是一個非常玄妙的過程,而這個過程說到底就是一個陰陽。呼吸是我們活著的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大事,當年阿難尊者請教世尊釋迦牟尼,生死是一個什麼概念呢?世尊回答:生死是呼吸間的事。故若能將這樣一個生死大事置於陰陽中來討論。我想對於陰陽的把握也就真正落到了實處。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看前面的幾篇,太陽篇裡有沒有講口渴的?有。五苓散證就是講口渴。如七十一條云:「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所以,太陽病的口渴兼小便不利,兼脈浮。陽明有沒有渴?更有渴。白虎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就有口渴。而且這個渴很厲害,要飲水數升,小便也一定短黃。少陽病裡也有口渴,一個是小柴胡湯的加減裡有治口渴的;另外,就是一百四十七條的柴胡桂枝幹薑湯證也有口渴,這個口渴也兼有小便不利。以上三陽病都有口渴,但各有各的兼證,各有各的機理。到了三陰病,情況就不同了。所以,到太陰篇的時候就專門有一條條文談到這個問題,如二百七十七條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而到少陰病又開始講口渴,故二百八十二條云:「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這就明確地與太陰病的自利區分開來了。到了厥陰病,口渴更是成了它提綱條文的首證。因此,綜觀六經,只有太陰這一篇沒有口渴,惟其不渴,這又成為太陰病的一個很大的特點。現在臨床上的很多醫生,見到口渴就是花粉、麥冬一類的養陰生津藥,這行不行呢?顯然不行!如果這個渴是在陽明,那用養陰生津還算對證。如果是少陰的渴,你也用養陰生津,那就死定了。這是我們從少陰口渴引出的一些問題,由這些問題,大家會不會有所感受呢?我想應該有所感受。少陰病提綱就討論到這裡。
1、微妙在脈
二〇〇〇年十一月八號的《參考消息》,有一篇題為「睡眠不足壽命短」的文章。其文曰「最新研究顯示,睡眠不足對健康的威脅與不良飲食習慣和缺乏鍛煉對健康的威脅一樣嚴重。睡眠不足,或者在正確的睡眠時間沒有得到充分睡眠,都可能嚴重危害你的健康。」該文以猴子為例,在很多正常的睡眠時間裡不讓它們睡覺,結果猴子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並很快死去。當然,上述研究對中醫而言,並沒有什麼新處。我們在前面談陰陽的工作機制時就知道,睡眠實際上是人體陽氣得到收藏,得到蓄養的過程。睡眠雖不像吃飯那樣直接地給機體補充給養,但,相比之下,也許它比吃飯更重要。吃飯要是吃得快一點的,幾分鐘就解決了,可是睡眠卻不能在幾分鐘裡解決,它必須有充足的時間。
既然人的氣數是這樣一個概念,它有一個相對一定的範圍,那這裡就大有文章可做了。試想我們若將單位時間裡的呼吸次數增加一倍,也就是三十次。那我們上述氣數的使用期限就縮短到了三十六年。為什麼從事劇烈體育運動,比如足球運動的hetubook.com•com運動員,其壽命普遍低於人均壽命呢?原因就在這裡。而反過來,我們若能像《莊子》講的那樣,息息都歸根,將這個呼吸的次數降到每分鐘七次、八次,甚至更少,那上述氣數的使用期限不就大大地延長了嗎。儘管不會成倍地延長,可是在一定程度上延長壽命卻是毫無疑問的。要不然,道家何以敢言「我命在我不在天」呢?
煩是心神的不安定,是心神的擾亂。為什麼會煩呢?從造字來看,煩的形符是火,右邊是頁。頁是什麼意思呢?首也,頭也。所以,《說文》將煩釋為「熱頭痛」。為什麼呢?因為煩就是火加在頭上。因此,煩的造字及《說文》的釋義是很直觀的。當然,在這裡我們不一定將煩作熱頭痛講,可是它必定與煩的這樣一個結構有關聯。因為頁為頭為上,所以,煩就必定與火在上、火浮於上的因素有關聯。火在上為煩,在易卦中哪些是火在上的卦呢?我們剛剛討論過的晉就是一個火在上的卦。晉為寤,明夷為寐,故晉亦不寐也。為什麼煩總與不眠相連呢?從煩之造字及易之晉象便十分清楚了。
3、少陰病形
⒉歸根曰靜
少陰病二百八十一條的提綱非常簡單,也許大家還有不理解的地方,所以,仲景在接下來的二百八十二條補充云:「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俱。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以下僅就本條所論,對提綱條文作兩點補充。
《傷寒論》中有許多討論渴的條文,在我們以往的印象中,渴多是傷津了,什麼傷津呢?當然是熱傷津。所以,連帶地就會出現小便黃,小便短赤。可是在上述的二百八十二條裡,口渴卻不是小便黃,而是小便色白。也就是又口渴小便又清長。為什麼呢?「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所以,這也是一個反常的現象,也是少陰病的一個特色。
雙目外覆眼瞼,上瞼屬脾,下瞼屬胃,合之共由脾胃所主。故其屬土也,屬地也,屬坤也。雙瞼打開,則目外露而能視物,此則為明也。《說卦》云:「離為目。」瞼開而目露,這與什麼相類呢?正與日出於地相類。日出於地為晉,而人之由寐至寤,所幹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就是睜開雙目進入晉的狀態。可見晉之與寤確為一類。
如上所言,人的睡眠實際上就是一種覆命,恢復生命的活力。因此,沒有這個覆命不行,生命就難以延續。為什麼「睡眠不足壽命短」呢?原因就在這裡。這一點,中醫這樣認為,現代醫學亦這樣認為。由於睡眠的時候,陽氣收藏了,到陰分去了,到根上去了。因此,睡眠實際就是陽歸根的過程。提高睡眠的質量,也就是擔高歸根的質量。歸根好,覆命自然就好。如此不但生命的質量會提高,壽命也會延長。《內經》云:「陽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因此,覆命的過程也就是神藏的過程。道云:覆命曰常,知常日明。而醫云:神藏則主明,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故知道者醫者,其揆一也。
(2)渴而小便色白
道家與瑜伽的修煉都非常講究呼吸,如《莊子》中就專門提出一個「踵息」的概念。踵就是腳跟,是人體最下的地方,所以,踵息實際上就是指的很深的呼吸。而這樣很深長的呼吸,道家又有一個術語,叫「息息歸根」。這個功夫做好了,基礎也就打牢了,腳跟也就站穩了。因此,道家的築基,主要就是鍛煉這個呼吸。鍛煉呼吸還有什麼好處呢?因為鍛www.hetubook.com.com煉呼吸就要「息息歸根」,所以,鍛煉呼吸其實也就是鍛煉歸根。而「歸根曰靜」,因此,這樣一個很深長的呼吸是很能夠幫助我們入靜的。大家可以思考一個相反的例子,在你跑動的時候,在你躁擾的時候,在你煩亂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呼吸深不深長呢?這個時候的呼吸絕對不深長,都很淺表。從這個事例,你也就知道深呼吸是很有助於安靜的。如果晚上不能很好睡眠的人,在睡前不妨試著雙腿相盤,做一會兒深呼吸,做一會兒歸根的鍛煉,這會很有益於你的入睡。
另者,寤寐的問題亦可以從心腎的角度來談。寤是一個什麼狀態呢?是陽氣開放,日出於地的狀態,因此,這個狀態應該是心所主。寐呢?寐是陽氣收藏日入於地的狀態,因此,這個狀態理應由腎來主。所以,寤寐的問題無非又是一個心腎的問題。現在病人出現「但欲寐」,很想睡但又不能睡,寤寐皆不能,精神萎靡不振。這樣的狀態標誌著心腎都不行了,心腎都有虛衰的趨勢。如果在疾病的過程中,突然出現「但欲寐」及前面所講的「脈微細」,這就是疾病轉入危重的一個信號。所以,少陰病的這兩個提綱證,於少陰病的危重性而言,是很具代表性的。
⒊睡眠為大歸根,吸納為小歸根
由六經篇題皆云「辨某某病脈證並治」,可知仲景對脈是非常強調的。但是,具體地落實到六經提綱條文裡,卻非皆有脈。如陽明提綱條文云:「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而未云:「陽明之為病,脈大,胃家實。」同樣,少陽之提綱條文云:「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而未云:「少陽之為病,脈弦細,口苦,咽乾,目眩。」可見六經雖皆重脈,然直接將脈落實於提綱條文裡的,則僅有太陽少陰兩經。故知脈與太陽少陰具有特殊的意義。
少陰病提綱以原文二百八十一條之「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為依據。為與病機相合,我們仍可將其改為:「諸脈微細,但欲寐,皆屬於少陰。」有關少陰病提綱,我們擬從三方面來討論。
《易.系辭》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晉與明夷二卦,遠則以類天地,以類晝夜;近則以類寤寐。遠類晝夜,經中已有明訓。近類寤寐呢?我們略觀雙目即能知曉。
對於二百八十二條的內容,我們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發現一個問題。在《傷寒論》中,心煩一證總是跟什麼聯繫在一起呢?總是跟不眠連在一起。如六十一條:「晝日煩躁不得眠」,七十一條:「胃中乾,煩躁不得眠」,七十六條:「虛煩不得眠」,三百零三條:「心中煩,不得臥」,三百一十九條:「心煩不得眠者」,等等。心煩為什麼老是跟失眠連在一起呢?這說明兩者之間是很有關聯的。兩者之間甚至有一個因果的關係。而在少陰篇的二百八十二條裡,卻一反常規,心煩反而與「但欲寐」連在一起。為什麼呢?我想這樣一個反常必定有它反常的原因。這就有必要對煩及其與但欲寐的關係作一番討論。
⒈何為煩
上面我們講到,煩就是火不歸根,就是火氣上浮。而火氣浮越了,煩了,就應該「不寐」,而不是「欲寐」。所以,前面講的絕大多數條文,都是把煩與不眠連在一起。煩為因,不眠為果。而在這裡,心煩卻與「但欲寐」連在一起。說明這是很反常的現象,不是一般的毛病。這個「心煩,但欲寐」既不是一般的睏倦,亦不是一般的失眠。以心煩者,真和_圖_書陽亡失而上越也;但欲寐者,心火虛衰,神明昏暗也。故而它是心腎將衰的一個信號,是少陰病很重要的一個特點。用這個特點,就可以將它與上述的一般情況區別開來。
火浮越在上則容易起煩,所以,火要歸根。為什麼中醫要強調心腎相交呢?心腎相交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腎水來濟心火,心火不浮越在上,火便歸根了。這是一個方面。而從我們上面討論的明夷卦可知,要使火不浮越,要使火歸根,太陰脾土的作用同樣是十分重要的。火浮越則煩,火不浮越,火歸根了則不煩,不煩曰靜。由此煩靜,我們又一次見到了水土合德的意義。
日入地靠什麼呢?從明夷卦可以看到,它靠太陰。太陰開,日才能入。從理論上至少可以這樣來看。當然,太陰開的這個過程還需要陽明來配合。那麼,日出地靠什麼呢?這就要靠厥陰。而這個過程同樣需要太陽的配合。太陰與厥陰,一個開一個合。這個開合把握好了,晉與明夷便沒有問題。而這個開合靠什麼來把握呢?靠少陰樞來把握。所以,在少陰病的提綱條文裡,談「但欲寐」的問題,其涵義是十分深刻的。
2、但欲寐
既然天之晝夜即是人之寤寐,那當然人之寤寐就要與晝夜相應。現代幾乎大多數人都不明這個道理,以為只要睡夠八小時就行了,而這個睡覺的時間並不重要。其實不然,天地白晝了,你醒了,你寤了;天地黑夜了,你睡了,你寐了,這個才叫相應,這個才叫合一。如果反過來,那就不是相應、不是合一了。相應、合一又叫得道,得什麼道呢?得天之道。得道多助。不相應、不合一又叫失道,失道寡助。因此要想養生保健,把握好寤寐的時間,其實就是很大的一個方面。晝何以明呢?以日出地則明也。夜何以暗?以日入地則暗。由此亦知,人之寤寐也是因為這個日出地和日入地的關係。
我們首先來看人的寤寐情況。人的睡眠和覺醒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呢?這在前面已經多次談到過。我們曾作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人的清醒與睡眠,就像白天的光明與夜晚的黑暗一樣。故《內經》云:天有晝夜,人有起臥。中醫理論的一大特色就是天人相應,天人合一。而這個「天有晝夜,人有起臥」,我想就是最大的相應,最大的合一。如果我們從天之晝夜及人之寤寐中,仍參不出這個合一,仍以為中醫這個理念是虛玄的,那就只好「道不同不相為謀」了。
(1)但欲寐而心煩
明夷的狀態何以實現?就是要坤土上而離火下。所以,要實現明夷,無非就是解決這兩個問題。依照這樣一個思路,多年來以太陽篇半夏瀉心湯化裁治療失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半夏瀉心湯在前面已經討論過,它主要針對痞證而設,多用於現代的腸胃病。這樣一個方子為什麼可以治療失眠呢?關鍵就在於它能夠幫助解決上述兩個問題。方中的主藥半夏功善開結,能夠打開上下交通的道路。上下的道路打開了,交通起來就比方便。黃連、黃芩用於幫助離火的下降,人參、乾薑、炙甘草、大棗用於幫助坤土的上升。離火降於下,坤土升於上,明夷的格局便自然地形成,良好的睡眠狀態亦自然地形成。是不治寐而寐自治,不安神而神自安也。這便顯出知易與不知易的差別。
踵息為小歸根,歸根曰靜,靜則不煩也。不煩則得寐得眠。能寐能眠又為大歸根,大歸根則得大靜,靜曰覆命。故此一過程,實為小靜引大靜也。誠如佛祖所云,生死乃呼吸間之事。既然生死是呼吸間的事,那麼,把握生死何以不從呼吸開始呢?諺云:「君若識得呼吸事,生死海中任遊行。」信不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