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傷寒論

作者:張仲景
傷寒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第二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

卷第二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後,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上七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四兩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和-圖-書強痛而惡寒。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取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桂枝湯方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m•hetubook•com•com,本云: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淋家不可發汗,汗出必便血。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hetubook.com•com,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和-圖-書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戍上。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葛根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麻黃三兩(去節)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麻黃湯方
桂枝加葛根湯方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https://www•hetubook•com•com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桂枝加附子湯方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朴二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