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金匱要略

作者:張仲景
金匱要略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後亦可服。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乾百日。
hetubook•com•com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問曰:寸口脈浮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排膿湯方:
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大黃和-圖-書四兩 牡丹一兩 桃仁五十枚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大黃牡丹湯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 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 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www•hetubook.com•com)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去汗)黃芩二分 乾薑二分 厚朴二分 芍藥二分
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和圖書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排膿散方: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 桔梗二分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洒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和-圖-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腹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生薑一兩 大棗十枚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